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心得体会> 正文

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完整文档)

发表于:2022-11-13 09: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完整文档)

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4篇

【篇1】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我们应遵循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引领全球化治理行动。
公司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加大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公司将充分发挥“大企重器”和“顶梁柱”作用,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强组织、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互联互通、共享互济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争排头、做表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国网贡献。当好“引领者”,充分发挥电网“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加快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尽早以较低峰值达峰;
当好“推动者”,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尽快实现“碳中和”;
当好“先行者”,系统梳理输配电各环节、生产办公全领域节能减排清单,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实现企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一、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

1.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在送端,完善主网架结构,加快构建特高压交流主网架,支撑跨区直流安全高效运行。在受端,扩展和完善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加快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构建水火风光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
2.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将持续提升已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作为电网发展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推动配套电源加快建设,完善送受端网架,推动建立跨省区输电长效机制,已建通道逐步实现满送,提升输电能力3527万千瓦。优化送端配套电源结构,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3.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开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加快水电、核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支持地区水电开发,超前研究水电开发外送方案。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4.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为分布式电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并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达到1.8亿千瓦。

5.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强“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二、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
6.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已开工的4163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大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再安排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支持调峰气电建设和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
7.优化电网调度运行。加强电网统一调度,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完善省间互济和旋转备用共享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多级调度协同快速响应。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运行,提升清洁能源功率预测精度,统筹全网开机,优先调度清洁能源,确保能发尽发、能用尽用。
8.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加快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深化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采用灵活价格机制促进清洁能源参与现货交易。完善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省间交易体系,积极开展风光水火打捆外送交易、发电权交易、新能源优先替代等多种交易方式,扩大新能源跨区跨省交易规模。

三、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
9.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纯电动船、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推进电供冷热,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清洁取暖“煤改电”。积极参与用能标准建设,推进电能替代技术发展和应用。“十四五”期间,公司经营区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时。
10. 积极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及时向用户发布用能信息,引导用户主动节约用能。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挖掘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潜力。
11. 助力国家碳市场运作。加强发电、用电、跨省区送电等大数据建设,支撑全国碳市场政策研究、配额测算等工作。围绕电能替代、抽水蓄能、综合能源服务等,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碳减排服务,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通过市场手段统筹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
四、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
12. 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提高电网节能水平。加强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运维检修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

13.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强化建筑节能,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减少用油能耗。
14. 提升公司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挖掘碳减排(CCER)资产,建立健全公司碳排放管理体系,发挥公司产科研用一体化优势,培育碳市场新兴业务,构建绿色低碳品牌,形成共赢发展的专业支撑体系。
五、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
15. 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同步推进基础理论和技术装备创新。针对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点,加快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等技术研发,加快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虚拟电厂、新能源主动支撑等技术进步和应用,研究推广有源配电网、分布式能源、终端能效提升和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制,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16. 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深化应用“云能源”等平台,全面接入煤、油、气、电等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支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新业务,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
六、推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集聚能源绿色转型最大合力 17. 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高水平举办能源转型论坛,打造能源“达沃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
18.强化工作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公司“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机构、各单位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科研单位集中骨干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研究制定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企业率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国家行动方案,整体实施、持续推进。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
1. 统筹制定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出台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峰值、“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主要指标分解到各行业、各地区,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和承受能力,提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梯次达峰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2. 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双控管理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制定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所有用户公平承担消纳责任。

3. 加强能源电力统一规划。发扬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经验优势,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实现源网荷协同联动、有效衔接。将电力系统全环节促进能源转型的重大举措、重点工程纳入国家规划,统筹协调、加快落地实施。
4. 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财税政策。建设统一电力市场,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完善抽水蓄能电价形成和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
5. 推动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将电能价格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由用能企业承担碳排放成本,更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6. 支持低碳技术创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能源电力技术创新。支持科研团队建设,培育专家人才。鼓励各类资本进入低碳技术研发领域。
7.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监管措施和核查制度,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行业发挥实施主体作用,推动国家方案落地
1. 发电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淘汰不达标落后煤电机组。提升灵活调节电源的比重,建设调峰电源,发展“新能源+
储能”、光热发电,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加快碳捕捉、封存和二次利用技术进步,力争尽早实现零碳排放。
2. 用电企业主动响应电力系统需求,及时调整用电行为和用电模式,积极消纳清洁能源。工业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改造,强化余热、余气、余压重复利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3. 相关行业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提升电气化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应用低碳节能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三)社会民众自觉行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1.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响应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2. 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
3. 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


【篇2】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呢?一起来看↓↓↓
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面,会议从根本和源头上作出部署,明确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介绍,“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我国的“碳中和”之路情况如何? 关于低碳我们可以做什么? 为何成为明年重点任务? 专家解读
18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明年重点任务。这是为什么?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19日在由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上作出解读。他指出,碳中和不仅仅只是能源
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目标将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
李俊峰指出,今年的7月份,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之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包括墨西哥、马尔代夫等,此后中国、日本、韩国接连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开始碳中和。
“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开始结束,一个新的浪漫时代开始了,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全球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碳中和。
这对全球产业链的重组、重构都有深刻影响。比如:苹果手机要实现碳中和,那么,负责组装的企业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环节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芯片的企业也实现碳中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李俊峰说,这就会对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而全球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国际标准。


【篇3】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

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4日发布。《意见》就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面部署,充分彰显了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勇气、坚定信心和空前力度,充分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意见》要求,扎实有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围绕
1/2

【篇4】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

报告说明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6691.1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984.5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37%;
建设期利息223.5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4%;
流动资金4483.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80%。
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74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9122.28万元,净利润6045.9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6.78%,财务净现值8300.89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05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要求,符合市场要求,受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保护和扶持,适应本地区及临近地区的相关产品日益发展的要求。项目的各项外部条件齐备,交通运输及水电供应均有充分保证,有优越的建设条件。,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能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先进,成熟可靠,可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

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9
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9二、编制原则........................................................................................................9三、编制依据......................................................................................................10四、编制范围及内容..........................................................................................10五、项目建设背景..............................................................................................11六、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11七、结论分析......................................................................................................14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6
第二章行业、市场分析................................................................................18
一、发展原则......................................................................................................18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19三、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20
第三章建筑工程方案分析.............................................................................22
一、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22二、建设方案......................................................................................................22三、建筑工程建设指标......................................................................................24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24
第四章选址分析............................................................................................26
一、项目选址原则..............................................................................................26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26三、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31四、大力建设“海上福建”...................................................................................33五、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34
第五章发展规划分析....................................................................................35
一、公司发展规划..............................................................................................35二、发展思路......................................................................................................41
第六章法人治理结构....................................................................................43
一、股东权利及义务..........................................................................................43二、董事.............................................................................................................46三、高级管理人员..............................................................................................51四、监事.............................................................................................................53
第七章原辅材料分析....................................................................................55
一、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55二、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55
第八章工艺技术方案分析.............................................................................57
一、企业技术研发分析......................................................................................57二、项目技术工艺分析......................................................................................59三、质量管理......................................................................................................60四、设备选型方案..............................................................................................61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62

第九章项目节能说明....................................................................................63
一、项目节能概述..............................................................................................63二、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64能耗分析一览表...................................................................................................64三、项目节能措施..............................................................................................65四、节能综合评价..............................................................................................66
第十章劳动安全分析....................................................................................67
一、编制依据......................................................................................................67二、防范措施......................................................................................................68三、预期效果评价..............................................................................................71
第十一章人力资源分析................................................................................72
一、人力资源配置..............................................................................................72劳动定员一览表...................................................................................................72二、员工技能培训..............................................................................................72
第十二章环保方案分析................................................................................74
一、编制依据......................................................................................................74二、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74三、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5四、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6五、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6六、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7七、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8

八、清洁生产......................................................................................................78九、环境管理分析..............................................................................................80十、环境影响结论..............................................................................................81十一、环境影响建议..........................................................................................81
第十三章项目投资分析................................................................................83
一、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83二、建设投资估算..............................................................................................84建设投资估算表...................................................................................................88三、建设期利息..................................................................................................8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8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89四、流动资金......................................................................................................90流动资金估算表...................................................................................................91五、项目总投资..................................................................................................9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2六、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9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3
第十四章经济效益评价................................................................................95
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6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7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8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9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2三、偿债能力分析............................................................................................10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4
第十五章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106
一、项目风险分析............................................................................................106二、项目风险对策............................................................................................108
第十六章项目综合评价说明.......................................................................110第十七章附表附录......................................................................................112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2建设投资估算表.................................................................................................11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15流动资金估算表.................................................................................................11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9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1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3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2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25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26能耗分析一览表.................................................................................................126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
碳中和碳达峰产业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投资管理公司(三)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二、编制原则
1、所选择的工艺技术应先进、适用、可靠,保证项目投产后,能安全、稳定、长周期、连续运行。
2、所选择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可靠,并注意解决好超限设备的制造和运输问题。
3、充分依托现有社会公共设施,以降低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4、贯彻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消防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
5、消防、卫生及安全设施的设置必须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的法规和要求,符合行业相关标准。

6、所选择的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应是优化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投资,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科学论证项目的技术可靠性、项目的经济性,实事求是地作出研究结论。
三、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3、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6、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7、《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

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
四、编制范围及内容
根据项目的特点,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项目单位及项目概况;
2、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
3、资源综合利用条件;


4、建设用地与厂址方案;
5、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6、投资方案分析;

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五、项目建设背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六、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
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市场化改革打通制约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循环的痛点堵点,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优化升级,推动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优质要素有效集聚。强化科技创新、标准引领和品牌建设,推动“福建制造”向“福建智造”、“福建创造”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

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构建产供销全链条服务,构建货畅其流、货优其流的物流生态。
(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市场顺畅对接、产业深度链接、规则有序衔接,促进内需与外需、出口与进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海港、空港、陆港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海陆空铁多式联运,打造贯通南北、联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大动脉,成为服务“一带一路”、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前沿枢纽。探索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机制,积极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帮助企业加快内外销转型。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推进贸易投资融合,加强优势领域对外合作,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建产业链供应链。用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发挥我省民营经济比重大、侨胞数量多的特色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家成为开拓市场、畅通循环的主力军,推动侨资侨智成为经贸合作、融通内外的桥梁纽带,让更多高端资源要素汇聚福建,让更多福建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三)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实施“电动福建”建设行动,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服务消费,促进消费服务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发展夜间经济。培育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加快“两新一重”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力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健全抓重大项目激励机制,形成比学赶超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项目争取和储备,强化省市县联动和要素保障,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探索政府投资新模式。
(五)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国防建设水平。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建设。全面建设交通强国先行区,推动综合立体交通网由“通”向“优”全方位转变。进一步加强并优化出闽大通道建设,密切与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区以及中西部经济区联通。推进省内重要铁路、都市圈和市域轨道、国省干线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省内“二一一”交通圈,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打造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化电网。推进“五江一溪”防洪工程、沿海防潮工程,加强大中型水库、引调水和堤防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七、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65.00亩。
(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x套清洁能源装备的生产能力。

(三)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四)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6691.1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984.5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37%;
建设期利息223.5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4%;
流动资金4483.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80%。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6691.17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7565.31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9125.86万元。
(六)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74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9122.28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6045.93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6.78%。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05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8439.77万元(产值)。

(七)社会效益
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11.11.21.322.12.1.12.1.2
项目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基底面积投资强度总投资建设投资工程费用其他费用
单位㎡㎡㎡万元/亩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指标43333.0072212.4725566.47325.7426691.1721984.5119134.822262.85
备注约65.00亩


2.1.32.22.333.13.245678910111213141516
预备费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资金筹措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营业收入总成本费用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增值税税金及附加纳税总额工业增加值盈亏平衡点回收期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
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年

586.84223.584483.0826691.1717565.319125.8647400.0039122.288061.246045.932015.311803.98216.484035.7714213.0318439.776.0516.78%8300.89

正常运营年份
""""""""""""""""产值

所得税后所得税后
万元

第二章行业、市场分析
一、发展原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立足国情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
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
(二)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
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
(三)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

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三、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一)健全法律法规
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研究制定碳中和专项法律,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标准计量体系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国际衔接。
(三)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第三章建筑工程方案分析
一、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设计原则
本设计按照国家及行业指定的有关建筑、消防、规划、环保等各项规定,在满足工艺和生产管理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改善工人的操作环境。在不额外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对建筑单体从型体到色彩质地力求简洁、鲜明、大方,突出现代化工业建筑的个性。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力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使建筑物富有艺术感,突出时代特点。
(二)设计规范、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二、建设方案(一)混凝土要求

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之规定,确定构筑物结构构件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一类,本工程上部主体结构采用C30混凝土,上部结构构造柱、圈梁、过梁、基础采用C25混凝土,设备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级,基础混凝土垫层为C15级,基础垫层混凝土为C15级。
(二)钢筋及建筑构件选用标准要求
1、本工程建筑用钢筋采用国家标准热轧钢筋:基础受力主筋均采用HRB400,箍筋及其它次要构件为HPB300。
2、HPB300级钢筋选用E43系列焊条,HRB400级钢筋选用E50系列焊条。
3、埋件钢板采用Q235钢、Q345钢,吊钩用HPB235。4、钢材连接所用焊条及方式按相应标准及规范要求。(三)隔墙、围护墙材料
本工程框架结构的填充墙采用符合环境保护和节能要求的砌体材料(多孔砖),材料强度均应符合GB50003规范要求:多孔砖强度MU10.00,砂浆强度M10.00-M7.50。
(四)水泥及混凝土保护层
1、水泥选用标准:水泥品种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并根据建(构)筑物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合理选用添加剂。

2、混凝土保护层:结构构件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规定执行。
三、建筑工程建设指标
本期项目建筑面积72212.47㎡,其中:生产工程39372.38㎡,仓储工程19558.35㎡,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9201.33㎡,公共工程4080.41㎡。

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单位:㎡、万元
序号11.11.21.31.422.12.22.32.4
工程类别生产工程1#生产车间2#生产车间3#生产车间4#生产车间仓储工程1#仓库2#仓库3#仓库4#仓库
占地面积12783.243834.973195.813067.982684.487669.942300.981917.481840.791610.69
建筑面积39372.3811811.719843.099449.378268.2019558.355867.504889.594694.004107.25
投资金额5142.781542.831285.691234.271079.982029.82608.95507.45487.16426.26
备注


33.13.24567
办公生活配套行政办公楼宿舍及食堂公共工程绿化工程其他工程合计
1603.021041.96561.063579.316213.9511552.5843333.00
9201.335980.863220.474080.41

1354.33880.31474.02408.64106.1030.059071.72

辅助用房等绿化率14.34%

72212.47

第四章选址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福建省简称“闽”,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省会福州。全省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下设11个县级市、31个市辖区和42个县(含金门县),全省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4154万人。
陆地海岸线3752公里、全国第二,可建万吨级泊位深水自然岸线501公里、全国领先,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二,水力资源蕴藏量华东地区首位。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居全国第一。“双世遗”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福建土楼景色怡人,三坊七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毛茶产量、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大红袍、铁观音、白茶等名扬中外。

早在18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万寿岩一带活动。距今有5000年前的昙石山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魅力。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嘉庚、冰心、陈景润等名人光耀史册。
铁路交通跨入“高铁时代”,实现设区市快速铁路环线闭合,运营里程突破3700公里,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三,实现县县通高速。港口实际年吞吐能力超过8亿吨,厦门、福州两大港口均跨入亿吨港行列。拥有民航机场6个、航线近400条,通达世界主要城市。
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4.39万亿元,增长3.3%;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158.4亿元,增长0.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9亿元,增长0.9%;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
城镇登记失业率3.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60元,增长3.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0元,增长6.7%。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颜值生态上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跃上三万亿元、四万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实现赶超

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十万元,分别位居全国第八位和第五位;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比重持续上升,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稳步推进;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一年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二千二百零一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二十三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第一;
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梁八柱”基本确立,营商环境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文明、医药卫生、农村集体产权、科技特派员等方面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一批全国首创创新成果,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
闽台各领域融合不断深化,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有效落实;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城乡基础设施等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短板加快补齐;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增速保持高于经济增速,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省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具有扎实发展基础,拥有难得发展机遇。我省处于工业化提升期、数字化融合期、城市化转型期、市场化深化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质期,内生动力强,潜力空间大;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速汇聚,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突破。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发展水平不高、重大项目接续不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仍需突破、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任务较重、生态环保和社会治理亟待加强等。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发扬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集中精力办好福建的事。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省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展现更加崭新的面貌。展望二○三五年,我省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全面建成创新型省份;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建成现代产业体系;
基本实现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法治福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福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福建基本建成;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平安福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量超越优势进一步扩大,创新型省份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更加牢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福建建设和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高地,民营经

济、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瞄准新技术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凝练和推进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平台、重大工程。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沿海科技创新产业带。实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省创新研究院,全力支持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省创新实验室建设,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争创国家实验室。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源头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强化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规划建设若干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谋划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支持优势企业设立创新飞地,支持各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
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完善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成长一

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发展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坚持以用为导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好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组合拳”,构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省引才“百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雏鹰计划”和“八闽英才”培育工程。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深化校地人才交流合作,强化重大人才工程与重大科技计划相衔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协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贡献的大小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弘扬工匠精神,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鼓励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革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健全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推动“知创福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完善各类创新平台技术转移功能,培育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学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紧密融合,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大力建设“海上福建”
坚持陆海统筹、向海进军,建设海洋强省。推进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强做优海洋渔业、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产业,培育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滨海旅游,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海上牧场”。提升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建设智慧海洋。加快全省港口资源整合,构建一企主体、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推进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做优做强做大厦门国际航运中

心,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现代化湾区。强化海洋环境治理,推进岸线自然化和生态修复。
五、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
深化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福州、厦门龙头带动作用,推出一批创新性政策、牵引性改革、引领性平台,统筹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探索跨市县联合招商,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统筹抓好重大产业协作链群建设。建设一批山海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共享,强化政务服务、区域应急、环保治污、对外开放等方面协同。健全跨地区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探索市际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打造若干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五章发展规划分析
一、公司发展规划(一)发展计划1、发展战略
作为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正在转变发展思路,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公司顺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经营理念,以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产品升级和节能环保为重点,致力于构造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品质优良、持续发展的新型企业,推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经营目标
目前,行业正在从粗放式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司将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抓住市场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
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注重技术创新,提升公司科技研发能力;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染整技术,保持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竞争优势;
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按照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规范公司运行,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
(二)具体发展计划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中和 碳达峰 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一 碳达峰 碳中和心得体会一 碳达峰和碳中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