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过对合并眼肌麻痹性疾病的诊治,总结临床经验,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对2004年3月~2007年3月80例合并眼肌麻痹性疾病进行系统回顾总结。结果:80例合并眼肌麻痹患者诊断符合率100%,无误诊及漏诊。结论:眼肌麻痹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基本概念要清楚,基础理论要扎实,要结合患者全身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才能诊断明确,合理治疗。
关键词 眼肌麻痹性疾病 诊治 体会
资料与方法
我科3年来共诊治眼肌麻痹性疾病80例,其中眼内肌麻痹9例,眼外肌麻痹71例;核性眼肌麻痹8例,核间性眼肌麻痹22例,核上性眼肌麻痹39例,周围性眼肌麻痹11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11~82岁,发病时间2小时~8个月;平均住院时间16天。多颅神经炎合并眼肌麻痹4例,脑干脑炎合并眼肌麻痹6例,脑出血颞叶沟回疝压迫1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脑疝压迫6例,大脑后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致眼肌麻痹5例,多发性硬化(MS)合并眼肌麻痹5例,脑干出血合并眼肌麻痹8例,脑干梗死合并眼肌麻痹1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致眼肌麻痹1例,糖尿病合并眼肌麻痹11例,多发性神经炎致眼肌麻痹1例,副瘤综合征致眼肌麻痹4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合并眼肌麻痹3例,海绵窦综合征1例,重症肌无力1例。
临床特点:发病前多有感染/脑血管病基础,糖尿病、肿瘤、周围神经病变等诱因,可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复发起病,临床表现有复视,瞳孔散大或缩小,眼睑或眼球活动障碍。
周围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损害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外展神经麻痹,呈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转动,有复视,多见于炎症、颅底肿瘤、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MS)、副瘤综合征等。本组共11例。
核性眼肌麻痹:核性损害表现为所支配的部分眼肌麻痹,多为双侧,可有临近结构损害的表现,有交叉瘫,多见于脑血管病、炎症、肿瘤。本组共8例。
核间性眼肌麻痹:分前核间性和后核间性眼肌麻痹,前者为内侧纵束损害,表现为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对侧不能内收,外展侧可有眼震,集合反射正常;后者为桥脑侧视中枢到同侧外展神经核之间的纤维损害,表现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可以内收。多见于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MS)、脑干肿瘤。本组共22例。
核上性眼肌麻痹:表现为两眼的共轭运动障碍,不能同时水平向左、向右或垂直运动;无复视,两眼同时受累,但反射性运动仍存在,多见于脑血管病、肿瘤和炎症。本组39例。
糖尿病合并眼肌麻痹多出现眼外肌麻痹,即80%眼内肌麻痹,20%眼内肌麻痹;动脉瘤压迫多为眼内肌麻痹,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眼外肌麻痹;脑干肿瘤可出现核性、核间性及核上性眼肌麻痹;副瘤综合征可出现各种形式的眼肌麻痹;多发性硬化(MS)核间性、周围性眼肌麻痹,可伴有视力障碍;炎症可出现核性、周围性眼肌麻痹;脑血管病可出现核性、核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周围神经损害的眼肌麻痹均为周围性眼肌麻痹。
讨 论
病因诊断时除要考虑眼部症状和体征外,还要结合患者年龄、既往病史、全身性疾病、发病形式、诱因、伴随症状等。要清楚脑干动眼神经核、侧视中枢、内侧纵束、E-W核及动眼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周围性、核性、核间性和核上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常见病因;也要明确光反射通路、视觉通路的基础知识,光反射通路和视觉通路不同部位损害的临床表现;概念要清楚,基础要扎实,做到定位准确,定性合理。定位时首先要考虑是脑干内还是脑干外病变,脑干内病变常有长束征损害表现,其次确定是周围性、核性、核间性还是核上性损害,再根据每个部位损害的常见疾病,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及辅助检查结果,作出科学诊断。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14.
2 胡维铭,王维治,主编.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236-240.
3 杨期东,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