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党建材料> 正文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发表于:2022-11-28 13: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6篇

第一篇: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提示我们,要从群众关切出发,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让“末梢治理”成为治理变革的聚焦点。应群众所呼、解群众所忧,以群众可见可感的行动让治理直抵民心,基层社会治理就会更有温度、精度与广度。

  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社会治理主体。近年来,针对群众诉求多元、治理任务繁重等特点,山东曲阜推出了“拉呱说事、说事必回”工作机制。在社区,采取“拉呱说事、协商议事、分级办事、民主评事”四步法,相关领导定期进社区,听群众呼声、拉责任清单、建问题台账,集中协商、分类解决。在农村,通过“说事室”里说、“说事墙”上写、“说事箱”里投,建立问题收集、整理、办理、反馈的闭环,确保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了政府的“行动清单”。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畅通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才能让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形成良性互动。

  治理有效,关键在于治理精准。这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曲阜“拉呱说事”治理机制中,网格员是基本单元,社区、农村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要进千家入万户,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扎根小区的“红色物业”、服务商圈和街头的“红帆驿站”、党员中心户集中的“红色胡同”等,都是推进治理的有效载体。疫情防控期间,全市1.6万余名党员迅速下沉网格,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为应急预案细化和重点人员排查、巡查管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一级,让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大事不出“网”、小事不出“格”,不仅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末梢治理”也更富生机。

  “末梢治理”需要做出“大文章”。这篇“大文章”应结合本地实情、独有特色来写实、写好、写活。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一直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良序善治的重要资源。发挥孔子学堂、乐和家园、善行义举四德榜、“和为贵”调解室等载体作用,连续6年举办“百姓儒学节”,开展“尚德党员”“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让传统美德内化为曲阜人的精神追求、生活习惯、自觉行动,凝聚起基层治理的精神文化力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不能丢,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治理智慧,才能促使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二篇: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思考
作者:袁明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8年第23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发展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认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与社会治理相关的宏大理论和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就的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其中“治理有效”是总体要求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随着中国基层社会的大变局,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很多新形势和新问题。基层党组织弱化、利益诉求多元化、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是破解社会治理困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不断丰富“党建+社会组织”的实践载体。着力丰富“党建+经济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村组、农协、农会的组织、协调、教育等功能,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探索建立产养协会、种养协会、旅游协会、“公司+协会+农户”等社会组织,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力。着力丰富“党建+文化组织”模式。探索建立道德评议堂、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培养乡村新风良俗。着力丰富“党建+自治组织”模式。探索建立党领导下的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业主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将有意愿和有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参与社会治理,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水平。着力丰富“党建+生态组织”模式。探索建立乡村清洁协会、环保巡察队、河(库)管护协会等社会组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丰富“党建+扶贫组织”模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心骨”作用,探索建立扶贫协会、帮扶小组、慈善基金、扶贫公益金等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良好互动机制。

第三篇: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核心要点:

  ■ 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凝练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选择。社会治理要坚持共建的理念、共治的理念、共享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大特色。

  ■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制。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凝练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选择。要牢固树立社会治理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建的理念。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治理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集中人民的智慧,汇聚人民的力量。唯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治的理念。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日益凸显,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不同群体和个人都期望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主体格局,从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转向社会多元主体共治,既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导作用,又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治理,保障和实现人民参与权利,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享的理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需要的秩序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治理成果,要求我们时刻把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坐标,把百姓生活、生计放在心上,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民生问题,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大特色。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不是对现行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弦易辙,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委领导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前提,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确保社会治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发挥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共识,厚植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真正把社会治理做细做实。

  其次,要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我国实际,集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社会治理而言,这样的制度安排,一是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二是能够有效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是能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发挥好这样的制度优势。

  再次,要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随着改革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一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要健全落实责任制,把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切实搞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二要发挥好社会协同作用。要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开放公共服务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激励补偿机制等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三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四要发挥好法治保障作用。要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完善,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三、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社会治理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治理社会化,就是要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和动员各类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汇聚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社会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治理放在全面依法治国大局中谋划推进。建设法治社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引导广大群众依法有序理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要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效能。特别是利用好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手段,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性。

  社会治理专业化,就是要把社会治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注重社会治理专业队伍建设,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四、着力做好重点工作,切实提高社会治理实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围绕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安居、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处理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这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指标体系,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综合研判、跟踪督办、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
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建立规范完善的公众参与规则程序,畅通依法有序的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整体效果和效力。二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要抓紧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
要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
要推动建立行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
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堵塞监管漏洞,确保行业发展和保障安全同步推进;
要切实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要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立体化、信息化,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
要着力改革和加强城乡警务工作,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大力宣传美德义行善举,加大对失信失德失范行为的曝光力度,以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五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要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方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健全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强化社区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执笔:范 文 李志勇)

责任编辑:何雯雯

第四篇: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谭敏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9期

        摘 要:基层社会治理是我国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若干问题,希望对基层工作者和基层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层工作;社会治理

        强化党的建设,关键在基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大部署,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物业服务企业反映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应急处置能力不足、资源整合和服务统筹不够等问题,社区街道、物业小区综合治理和服务特性全面凸显,如何弥补基层治理中物业管理的短板,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从探索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角度思考,扩大物业服务企业党的组织覆盖,联合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机制。当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仍然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是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正确处理好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的关系。支部党建领航,优化“红色物业”政治站位与品牌设计,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建领航“物业”助力基层治理创新,完善职工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推动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一方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城市居民小区党建工作,采取组织联建、工作联议、服务联办等方式,把党组织嵌在卡口上、网格上,以及各小区楼栋,不断提升党建“全覆盖”质量,持续用力整顿软弱涣散、不作为、懒作为现象,并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摸索“党群服务中心”或“邻里中心”等形式,把党员培养成“治理能手”“金牌管家”。选好项目带头人,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吸纳和引导在职党员和退休干部、热心人士、团员青年等等志愿者为补充的共建共享的小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并引导和吸纳小区志愿者加入社区“志愿者联盟”,并探索积分激励措施,着力提升志愿者积极性,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

第五篇: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廖艳[1];朱逢春[1]
作者机构:[1]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宜宾644002出版物刊名:延边党校学报页码:60-62页
年卷期:2019年第2期主题词: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并从治理主体多元、社会组织培育、法律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成效。但是,现行的社会治理方式仍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改进:倡导有限政府和善治理念,促进多元主体共治;明确各个社会治理主体职责,推进各主体有序参与;优化社会管理手段与途径,正视矛盾生成发展;健全治理新格局法治体系,强化法律刚性约束。

第六篇: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心得体会:创新党建模式构建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最新)

X市从治理实践难题和群众服务需求入手,以问题解决、基层认可、群众满意为标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大力实施“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行动, “一核多元”新型城市基层治理体系逐步形成。
一、坚持组织共建联动,推动“单打独斗”向“整体作战”转变。着眼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把在同一社区的不同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有机联结起来,推进互联共建。健全市、镇、社区“三级联动”模式,成立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镇级城市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探索实行社区“大党委”制,团结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健全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采取轮流值班的形式,推行“轮值主席”制度,每季度确定一名辖区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建联席会议轮值主席,通过组织纽带联接,共驻共建互补,实现党建融合、工作融合、感情融合。统筹推进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的党建,推进入驻单位和企业中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提升“两个覆盖”水平。



二、坚持网格管理联治,推动“条块分治”向“协商共治”转变。着眼于建立健全城市党建协同治理、协商共治体系,坚持从工作机制、职责职权、制度建设入手,全面深化网格管理,不断激发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活力。增强“多网融合”发展,全面实行城市党建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网格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网、便民服务网、社会治安网、城管执法网等“多网”融合发展。加强“四会联治”管理,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推行居民议事会协商、居民代表会议决策、居民委员会执行、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四会联治”社区自治模式,拓宽广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渠道,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建强“网格管家”队伍,探索建立街巷长制,先后从城市镇领导班子成员、社区驻区单位负责人中推选街道长62名、巷长89名,明确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对所负责街巷的环境整治提升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行使监督权和处置权。
三、坚持党员队伍联管,推动“分散自主”向“多元共促”转变。强化分类指导,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搭建平台推动党员发挥作用。突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认真落实社区在职党员报到服务制度,定期组织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服务,工作单位与社区共同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表现档案,推进报到登记、服务纪实等工作。突出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按照“便于活动、就近管理”的原则,对流动党员实行“双联双管”,


即党组织与党员、党组织与党组织双向联系,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突出社区党员积分管理。建立《党员全程记实积分表》,推行党员评议、评优树模、干部考察“三进社区”双管制度,加大党员积分运用权重,有效激发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突出党建活动品牌培育,坚持以“飞天先锋”工程为统揽,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党建品牌。
四、坚持功能优化联办,推动“封闭自用”向“开放共享”转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引导社区和驻区单位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互联互动的结合点,让组织优势尽其长,让服务资源尽其用,让服务功能尽其广。加强阵地标准化建设,严格对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要求,投资150余万元,完善社区“八室一厅一校”阵地布局和功能设置,建立和落实预约代办、错时服务等制度,为居民群众提供“一站式、一门式”服务。推进党建信息化工程,依托“智慧X”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与城市治理中的大数据运用,促进党建信息平台与政务信息平台、城市管理平台等多网联动、叠加融合、数据共享、服务更优。注重资源按需化共享,按照社区工作实际需要和居民生活需求,社区与辖区单位签订资源共享协议,明确了共享项目和各自职责,整合社区公共资源,不断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有效实现互联互动。



五、坚持机制保障联抓,推动“单项发力”向“联合驱动”转变。坚持把准基层党建方向,推动部门围绕社区转、社区围绕楼院转、楼院围绕群众转,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沉、党建资源下沉、党建人才下沉,赋予基层党组织相应职权和资源。落实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完善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干部工作报酬正常增长机制,确保足额到位。落实“三社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大力推广建立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纽带、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高标准建设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精心打造社区“半小时便民服务圈”。落实述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双诺双述双评”考核办法,社区与辖区单位明确双向需求,相互作出共建承诺;
组织召开“双述双评”会议,双方分别述职、双向打分评议,并增强群众在评价中的话语权,提高群众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推动城市大党建由“感情化”维系向“责任化”分担转变。


推荐访问:新时代 党建 基层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