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党史学习> 正文

2022年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发表于:2022-11-05 15: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5篇

第1篇: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2020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党课讲稿

0000ff;">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篇序言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篇章基调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曲折探索章节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曲折十年。不得不承认,这十年间的探索虽然防止了像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当然,在这十年间也取得不少成绩,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四、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承转折段落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

  1978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主席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心血,让我们为国人、为自己鼓掌致谢。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上的不平凡历史。我们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我们经历多少泪眼婆娑,才最终走向了伟大复兴。应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最后,希望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力在新时代阳光普照下,继续谱写华丽新篇章。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第2篇: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解读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把钥匙

李鸿军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私有经济政策、单一分配方式的突破,已使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去甚远.这势必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迷惘和困惑: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能实现?这究竟是他们的设想错了还是我们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6

【总页数】5页(P11-15)

【作 者】李鸿军

【作者单位】昆明陆军学院马列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6 期解读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把钥匙李鸿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私有经济政策、单一分配方式的突破,已使现实的社会 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去甚远。这势必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迷惘和困惑:为 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能实现?这究竟是他们的设想错了还是我们背离了社会主义的 发展轨道?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坚定共产主义 信念,具有重大的意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主要有:
(1 )生产资料归全社 会所有;
( 2 )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I (3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4 )直接的社会生 产和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
( 5 )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逐步消亡;
( 6 )造就 出全面发展的新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其从总体上来说己步上了 衰亡之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历史过程,但这个过程是短暂的,是质变开始后 新质在量上的迅速扩展,它至少会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 生并取得胜利。这就是著名的“社会主义同时胜利论”。对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提出“同时胜利”的思想,我们以往大都是从无产阶级能否 取得夺取国家政权胜利这一角度去理解,认为单独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会遭到当时 还联合一致的国际资本的共同进攻而失败。但事实上原因并不仅仅如此。

19 世纪,空想社会 主义者在欧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实验,但是先后都失败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深 入的思考,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活动尤其 是生产活动己日益成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活动必然会愈来愈 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共产主义 革命不应也不可能是地域性的,因为这与社会生产的这种“世界历史性”的发展潮流是背道 而驰的,“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0 页〉。这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不是象空想社会主义者以为的那样,是可以脱离开资本主义所创 造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日趋统一的世界市场孤立存在的,那样一种“地域性的共产主 义”不仅由于势单力薄、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的包围和冲击下难以生存下去,而且它也不 符合“世界历史性”的发展,不能够真正解决“世界历史性”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社会 主义运动只有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并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世界生产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迎来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私有经济政策、单一分配方式的突破,已使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去甚远。这势必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迷惘和困惑: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能实现?这究竟是他们的设想错了还是我们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大的意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主要有:
(1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 2 )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I (3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4 )直接的社会生产和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
( 5 )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逐步消亡;
( 6 )造就出全面发展的新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其从总体上来说己步上了衰亡之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历史过程,但这个过程是短暂的,是质变开始后新质在量上的迅速扩展,它至少会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这就是著名的“社会主义同时胜利论”。对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提出“同时胜利”的思想,我们以往大都是从无产阶级能否取得夺取国家政权胜利这一角度去理解,认为单独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会遭到当时还联合一致的国际资本的共同进攻而失败。但事实上原因并不仅仅如此。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欧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实验,但是先后都失败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己日益成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活动必然会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共产主义革命不应也不可能是地域性的,因为这与社会生产的这种“世界历史性”的发展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0页〉。这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不是象空想社会主义者以为的那样,是可以脱离开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日趋统一的世界市场孤立存在的,那样一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不仅由于势单力薄、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的包围和冲击下难以生存下去,而且它也不符合“世界历史性”的发展,不能够真正解决“世界历史性”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社会主义运动只有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并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世界生产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迎来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象它的事业ι一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同上,第 41 页)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强调当时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应同时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就 因为只有通过这些国家才能全面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沿着人类社 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去解决资本主义碰到而又无法解决的、由社会生产的“世界历史性”发 展所带来的各种矛盾。这样的革命一旦成功,它就不仅能在一个几乎没有外在冲突与对抗的 情况下去进行社会全面发展的建设,而且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就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生 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并带动其它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入一种夭同的 世界。十分清楚,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都是从“同时胜利论”出发得出来的。这 是理解他们设想的关键。列宁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 发展到了垄断阶段。正是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他 于1915 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人们习惯简称其为“一国 胜利论”,但实际上它也包括若干个较为落后的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在内,也就是说 在这样的“一国”或“数国”发生革命,其意义从世界历史性的角度来看是大致相同的.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以及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爆发的“十月革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此己有许多理论工作者作了充分而科学的论证,现在的问 题在于:无产阶级在一国夺取国家政权的胜利后究竟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正如邓小平 指出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那么自觉和清醒.从整体上看,不 论是前苏联还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照搬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本来这些设想是建立在“同时胜利论”基础之 上的,可我们却不顾“一国胜利”后国内外环境的实际,教条式地沿袭这些设想。这正是我 们一再遭受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是在“一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它们 所面临的环境条件是大不一样的,因而所采取的发展战略也应是很不相同的.对此可以从许 多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只谈谈以下几点。首先,“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我们应当承认,进入近 代以后,欧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头,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 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成为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马克思、恩格斯语〉。如果这些 “占统治地位的民族”还是搞资本主义,那么世界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就仍未改变,它们就会 以自身巨大的势能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认识到 :
自身经济 只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仍是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世界各国经 济日趋一体化的情况下仅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如果在这 种情况下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那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适应“一国 胜利”后的国际环境,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开放中去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必要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一国胜 12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强调当时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应同时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就因为只有通过这些国家才能全面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去解决资本主义碰到而又无法解决的、由社会生产的“世界历史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矛盾。这样的革命一旦成功,它就不仅能在一个几乎没有外在冲突与对抗的情况下去进行社会全面发展的建设,而且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就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并带动其它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入一种夭同的世界。十分清楚,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都是从“同时胜利论”出发得出来的。这是理解他们设想的关键。列宁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正是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他于1915 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人们习惯简称其为“一国胜利论”,但实际上它也包括若干个较为落后的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在内,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国”或“数国”发生革命,其意义从世界历史性的角度来看是大致相同的.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以及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爆发的“十月革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此己有许多理论工作者作了充分而科学的论证,现在的问题在于:无产阶级在一国夺取国家政权的胜利后究竟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那么自觉和清醒.从整体上看,不论是前苏联还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本来这些设想是建立在“同时胜利论”基础之上的,可我们却不顾“一国胜利”后国内外环境的实际,教条式地沿袭这些设想。这正是我们一再遭受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是在“一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它们所面临的环境条件是大不一样的,因而所采取的发展战略也应是很不相同的.对此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只谈谈以下几点。首先,“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我们应当承认,进入近代以后,欧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头,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成为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马克思、恩格斯语〉。如果这些“占统治地位的民族”还是搞资本主义,那么世界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就仍未改变,它们就会以自身巨大的势能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认识到 :
自身经济只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仍是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世界各国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情况下仅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那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适应“一国胜利”后的国际环境,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开放中去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必要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一国胜12 利”后的国家其社会主义是以国家的形态存在的,社会主义利益与其国家利益在本质上具有 着一致性,尤其是在世界上还存在着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之间利益对立的情况下,社会主 义国家势必要把维护本国的利益作为自己处理对外关系的最高准则。这也是“爱国主义”被 赋予了一种新的时代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和“同时胜利”后的图景是大不一样的, 按照那种设想,由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具有相同的利益,因而在他们基本同时夺取国家政权 后就能够实行一种全面的联合,民族、国家间的界线将趋于消失。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由于我们没有搞清“一国胜利”与“同时胜利”的这些不同,简单地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 为划线的标准,结果不仅陷入“两大阵营”之间的长期冷战,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是 矛盾重重、磨擦与冲突不断。邓小平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后明确指出,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 我们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时“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 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30 页)。再次,“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如果 从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看,社会主义在一些落后国家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 为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困境而作出的选择;
而就其国内经济发展的程度来看,它们之所 以会爆发革命,则主要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得太多太快,造成了社会财富大量堆 积而无法为现有的生产关系所容纳,恰恰相反,它们大都是因为国内生产力太落后,面临着 国弱民穷、国亡家破的局面,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才起来造反。它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也主 要不是用社会主义来解决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狭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是企 图通过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强有力的计划经济手段来迅速地积聚力量、发展 生产,从而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现代化打下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这在它们的发展初期尤 其是这样〉。还应看到,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后,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通过继续 保持自身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来证明资本主义较之社会主义更优越的企图,并运用和平的与 武力的方式进行颠覆活动,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时时面临着一种能否保持住自身 “球籍”的威胁.不能不被资本主义国家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以比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竞争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但按照他们的设想, “同时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是以继承资本主义已经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 因此在取得胜利后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就不会显得那样紧迫,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力量去解 决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十分清楚,象 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把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置于至高无上、刻不容缓的位置,甚至需要通 过大力发展私有经济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与“一国胜利”后的国际环境有 关。斯大林在 1928 年即指出:“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 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它比较先进的国家,比如说在德国和法国也建立 了这样的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斯大林选集》下 卷第 84 页〉邓小平也多次指出,现在不少国家经济发展很快甚至超过我们,如果我们不发展 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就有问题了,所以要把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认清我们搞的是“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同时胜 利”后的社会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有着十分重大意义。由此 出发我们也就能够透彻地理解、有力地宣传“一国胜利”后的国家为什么只能采取这样的而利”后的国家其社会主义是以国家的形态存在的,社会主义利益与其国家利益在本质上具有着一致性,尤其是在世界上还存在着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之间利益对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势必要把维护本国的利益作为自己处理对外关系的最高准则。这也是“爱国主义”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时代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和“同时胜利”后的图景是大不一样的,按照那种设想,由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具有相同的利益,因而在他们基本同时夺取国家政权后就能够实行一种全面的联合,民族、国家间的界线将趋于消失。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们没有搞清“一国胜利”与“同时胜利”的这些不同,简单地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为划线的标准,结果不仅陷入“两大阵营”之间的长期冷战,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是矛盾重重、磨擦与冲突不断。邓小平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后明确指出,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时“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30 页)。再次,“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如果从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看,社会主义在一些落后国家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为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困境而作出的选择;
而就其国内经济发展的程度来看,它们之所以会爆发革命,则主要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得太多太快,造成了社会财富大量堆积而无法为现有的生产关系所容纳,恰恰相反,它们大都是因为国内生产力太落后,面临着国弱民穷、国亡家破的局面,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才起来造反。它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也主要不是用社会主义来解决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狭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是企图通过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强有力的计划经济手段来迅速地积聚力量、发展生产,从而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现代化打下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这在它们的发展初期尤其是这样〉。还应看到,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后,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通过继续保持自身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来证明资本主义较之社会主义更优越的企图,并运用和平的与武力的方式进行颠覆活动,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时时面临着一种能否保持住自身“球籍”的威胁.不能不被资本主义国家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以比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竞争之中。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但按照他们的设想,“同时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是以继承资本主义已经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因此在取得胜利后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就不会显得那样紧迫,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力量去解决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十分清楚,象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把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置于至高无上、刻不容缓的位置,甚至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私有经济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与“一国胜利”后的国际环境有关。斯大林在 1928 年即指出:“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它比较先进的国家,比如说在德国和法国也建立了这样的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斯大林选集》下卷第 84 页〉邓小平也多次指出,现在不少国家经济发展很快甚至超过我们,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就有问题了,所以要把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认清我们搞的是“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同时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有着十分重大意义。由此出发我们也就能够透彻地理解、有力地宣传“一国胜利”后的国家为什么只能采取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政策,为什么必然要突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设想。可以说,我们现在每前 进一步,都是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愈来愈切合“一国胜利”后的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由此还不难看出,列宁、斯大林以及毛泽东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一国胜利”后的国 家将要面临着与“同时胜利”图景很不相同的具体历史条件,并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 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甚至在这过程中还走了许多 弯路。这一历史性的课题实际上是由邓小平较为系统地初步解决了。他依据“一国胜利”后 的实际情况,不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所束缚,实事求是地探索出 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一国胜利论”〈广义 上的“一国胜利论”不仅指的是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胜利,而且包括能否以及如何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即社会主义的一般胜利、最终胜利或完全胜利的问题)。因此,如果从社会主 义发展史这一高度来定位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邓小平理论实质上就是“一国胜 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象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既然现实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着很大的不同,哪么这是否意味着马克 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错了呢?毋庸讳言,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处于一定时代的人,对某些 问题尤其是在对世界未来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预测时出现判断失误是难免的。马克思曾 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 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3 页〉,可是面对 19 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频繁爆 发和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他们十分渴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灭 亡(这种情况在后来的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就未免操之过急 了。实际上,借助科学理论的望远镜可以看清世界的远景目标,但并不能够实际地缩短历史 的进程。直到 19 世纪 90 年代恩格斯才以一种坦荡的胸怀承认道:“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 一个幻想” J‘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还远没有成熟到可铲除资本生产方式 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595-600 页)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否定 马克思、恩格斯总体思想的科学性,应当肯定的是,他们从“世界历史性”发展的宏观高度 发现井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国胜利”同样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一些落后国家的人民为追 求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富裕而作出的一种正确的选择。从国际范围上看,虽然“一国胜利”有 其局限性,它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根本改变社会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并且其国内的发展也要 受到世界这种发展状况的制约,但它却是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场伟大实验。尤其是其 中一些国家的迅速发展不仅大大缩短了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有效地改善和提 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增强了当代世界中和平与进步的力量,为人类的发展展示了光 明的前景。当然,社会主义在未来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发展,它的根本动力仍是来源于资本主 义世界内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日益受到那种以追逐 剩余价值为唯一目的的生产方式的巨大破坏、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人 民向往和平进步文明的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社会必然会逐步摆脱资本主义体系的束缚而 进到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不论人们如何称呼它解释它,也不论它将呈现出什 14 不是那样的政策,为什么必然要突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设想。可以说,我们现在每前进一步,都是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愈来愈切合“一国胜利”后的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由此还不难看出,列宁、斯大林以及毛泽东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一国胜利”后的国家将要面临着与“同时胜利”图景很不相同的具体历史条件,并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甚至在这过程中还走了许多弯路。这一历史性的课题实际上是由邓小平较为系统地初步解决了。他依据“一国胜利”后的实际情况,不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所束缚,实事求是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一国胜利论”〈广义上的“一国胜利论”不仅指的是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胜利,而且包括能否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即社会主义的一般胜利、最终胜利或完全胜利的问题)。因此,如果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一高度来定位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邓小平理论实质上就是“一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象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既然现实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着很大的不同,哪么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错了呢?毋庸讳言,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处于一定时代的人,对某些问题尤其是在对世界未来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预测时出现判断失误是难免的。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3 页〉,可是面对 19 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频繁爆发和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他们十分渴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灭亡(这种情况在后来的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就未免操之过急了。实际上,借助科学理论的望远镜可以看清世界的远景目标,但并不能够实际地缩短历史的进程。直到 19 世纪 90 年代恩格斯才以一种坦荡的胸怀承认道:“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 J‘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还远没有成熟到可铲除资本生产方式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595-600 页)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总体思想的科学性,应当肯定的是,他们从“世界历史性”发展的宏观高度发现井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国胜利”同样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一些落后国家的人民为追求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富裕而作出的一种正确的选择。从国际范围上看,虽然“一国胜利”有其局限性,它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根本改变社会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并且其国内的发展也要受到世界这种发展状况的制约,但它却是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场伟大实验。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的迅速发展不仅大大缩短了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增强了当代世界中和平与进步的力量,为人类的发展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当然,社会主义在未来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发展,它的根本动力仍是来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日益受到那种以追逐剩余价值为唯一目的的生产方式的巨大破坏、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人民向往和平进步文明的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社会必然会逐步摆脱资本主义体系的束缚而进到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不论人们如何称呼它解释它,也不论它将呈现出什14 么样的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测的具体面貌,其实质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历史过程将是极其漫长的,它将可能主要表现为通过不断的量的积累的渐进方式而 达到一种质的飞跃(这并不排除在此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冲突、战争或革命〉。这将是一种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同时胜利”,是历史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奔向它不可回避的主题。到 那时,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同时胜利论”而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所作的种种设想就有了 全面实现的条件与可能,世界历史性发展中的盲目性、异己性也将被人类活动的自觉性所取 代;
而已经通过“一国胜利”的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所面临的许多矛盾,如 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以及“一国两制”的 矛盾等等,也都将或也只有融入这一世界历史性的伟大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同样社会主义在一国的最终胜利也离不开世界。总之,弄清“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之间历史的、动态的联系与区别,不仅有助于 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当前 的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因此这是我们在解读社会主义发展史时应注意 掌握的一把钥匙。(作者单位:昆明陆军学院马列教研室〉

第3篇: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题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有哪几次历史性飞跃?P3-5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换。‚四个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用了300多年,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出版了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乌托帮》。书中莫尔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画卷。这里以公有臸为基础,不允许不劳而获而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人人从事劳动、按需分配产品。1602年,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写下了著名的《太阳城》,他也控诉了私有臸的罪恶,认为贫穷和财富是一切丑行的祸根,他设计了一种臸度,人人参加劳动,共享劳动成果,没有私有财产。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臸度,预定这一臸度必然灭亡,他们为未来社会设计了蓝图,提出废除国家的思想,认为私有臸使人变成了魔鬼,使全世界变成了地狱,主张建立合作公社,所有财产均属公有,没有阶级、剥削和城乡差别。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萌芽。但是,他们不了解资本主义臸度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他们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按照他们的构想的社会实践不可避免地归于失败。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臸度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1847年6月,马、恩创立了第一个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2月发表了著名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1864年9月,第一国际在英国伦敦成立,在18个国家建立了党的支部,拥有会员40万人,1871年3月,在第一国际指导下,法国巴黎工人发起武装起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新型国家政权——巴黎公社。虽然它只存在72天,但开始了社会主义

1

的伟大实践。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组织下,第二国际法国巴黎成立,在22个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理想逐渐深入人心。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臸度,经过了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现实,开创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1919年,第三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在全世界30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组织,而当时独立国家只有50多个。20世纪40年代,借助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的帮助,东欧一批国家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此后,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国纷纷建立社会主义臸度,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已有200多个,党员达到9000多万。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和新时代的开始,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产生了与资本主义抗衡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标志着时代奔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在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先后有100多个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缩小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盘,形成了数量众多、力量强大的第三世界,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创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国家的落后面貌。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新型模式转变时期是50年代以后,人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的、深刻的变革,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化潮流,才能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然而,80年代末以来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事实表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不同的国家迥然不同。苏联东欧诸国社会主义臸度的崩溃,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依次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与此相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条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转变,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崭新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和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种新形态的出现。2、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意义?P6
答:(1)有利于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进程与一般规律。(2)有利于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3)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4)开拓视野、扩大知识、巩固专业基础。
第一,明辨方向,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初,就曾对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清理和批判。在科学社会主义一个半多世纪的发展中,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也总是如影相随。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流派很多,如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新共产主义等等。我们通过科学社会主义通论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些‚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斗争的过程。这对于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比较,真正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性和正确性。当然,我们对待非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能一概否定非科学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立场我们绝不能放弃。
第二,开阔视野,把握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不是封闭性的产物,而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性特点的、波澜壮阔的宏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一开始就以世界眼光理解社会主义理论与运动。15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以其内在的科学价值,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合理性,并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推进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改写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与面貌。因此,对科学社会主义综合性研究,既可以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又可以使人跳出地域性局限,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上审视和感受社会主义运行过程,并在社会主义与各地实际的结合中体味到社会主义的多样性特征。
3

第4篇: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社会主义发展史
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话,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____年托马斯 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
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
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 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____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 蒸汽时代 进入 电气时代 。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____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
后实行了 战时共产主义 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三位一体 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 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____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
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1981年7月,____在与金庸的谈话中提道:
我看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总有100多种吧 , 没有定规么,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次表述。到第二年9月,中
共十二大开幕,小平同志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出我们要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是____。____大胆尝试,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使人们的思想重新回到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来,真正统一了思想。

1.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____大胆地将社会主义本质界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小平同志认为对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要实行开放。

____先后到日本、美国等国考察,通过考察,____更加坚定了这种看法,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他主张先找几个地方先行先试,也就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之初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从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就遇到了特区到底是姓 资 还是姓 社 等诸多质疑,小平同志说我们要 杀出一条血路来 ,后来又设立了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天津、上海十四个沿海城市,再到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这一路下来确实是突破重重困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历史走到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以____为核心的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一届领导集体解决了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建设问题在这一阶段被提上日程,原因起码有两点。
一是外部原因:1991年底苏共垮台,东欧剧变。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深受苏联的影响,它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么一个政党的垮台对我国影响非常大,让我们开始思索,怎样才能保证长期执政。和平年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执政党?
二是内部原因:腐败问题。____的政治交代里面说:一是要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我请你们把我的话带给将要在新的领导机构里面工作的每一个同志,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代。
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狠抓党建就显得至关重要。于是就有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 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葆先进性。
新时期,以____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十八大以后,以____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要求我们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去。也就是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按照四个全面的总布局,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们的新发展。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个大前提,所以我们要将我们自己的梦想与我们这个国家的梦想联系起来,只有大家心向一块想,劲向一块使,才能汇成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是梦。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下,结合经济进入新常态,矛盾三期叠加,这样一种大环境,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支撑,让法律为我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葆我党的先进性。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努力做到五位一体。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借力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可以说 四个全面 是 五大发展理念 的战略统领, 五大发展理念 是 四个全面 的具体展开。
各级各部门面对新情况,要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道路来之不易,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望历史,社会主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中国创造到世界旗帜的漫漫历程。根植于历史深厚的思想土壤中,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而生。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而言的一个概念。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人们容易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了社会主义才会出现,起码要比资本主义晚很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相伴而生。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弊端,相应的批判和试图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致也是5____年,一般我们从15____年算起。所以说,社会主义五百年这个概念是科学的。当然,在资本主义作为统治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存在时,社会主义一开始只能作为思潮和运动存在。

社会主义发展的五个时间段
1
从无到有的思想先声
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15 16世纪,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也最早产生在英国。15____年,托马斯 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该书用著名的 羊吃人 的命题,最早揭露和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完善。到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达到其思想最高峰。这就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们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弊病,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和天才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但是,由于受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唯心史观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因而具有 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
2 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人类文明成果,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愿望,
而成为现实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实践,还有待后来者来解答。
3 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不平衡矛盾日益激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和帝国主义链条上的 薄弱环节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逐步从西欧转移到俄国。列宁在革命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转变。
十月革命为世界其他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推动共产党在世界各国普遍建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高涨。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初步进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4 从一国到多国到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一个也未能解决。19____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联共(布)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其他欧洲各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领导和参与了本国人民抗
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在苏联的帮助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等在二战结束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以及美洲的古巴等国二战后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就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 从中国创造到世界旗帜
我们党较早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独立自主探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经受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其他各种风险考验,带领人民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用事实宣告了 历史终结论

的终结,彻底荡涤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阴霾,重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自己的伟大创造,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和引领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

第5篇: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社会主义发展史尔雅
1【单选题】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化过程,促成这种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是(C)。A、经济发展B、科技发展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社会体制建立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回眸。
1【单选题】(C)是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A、傅立叶B、欧文C、莫尔D、圣西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融相通。
1【单选题】我国古代思想家(D)渴望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A、韩非子B、荀子C、老子D、孟子人类向何处去
1【判断题】资本主义是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平等制度。√现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多选题】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BCD)等特性。A、平等性B、自发性C、盲目性D、滞后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判断题】1831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并大获全胜。X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不成熟预见。
1【多选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19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的著名工人运动有(ACD)。A、英国宪章运动B、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C、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D、德国西西里亚织工会起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单选题】(A)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法兰西内战》D、《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多选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扼要论述了(ABCD)理


论基础。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政治经济学C、阶级斗争学说D、社会主义建设学说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1【判断题】马克思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社的信》中包含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单选题】(C)这一著作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A、《十月革命》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C、《四月提纲》D、《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1【多选题】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包括(ABCD)。A、促使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C、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期D、鼓舞了世界上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信心先进分子艰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1【单选题】(A)年,我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A、1840B、1842C、1850D、1862觉醒的年代 觉醒的中国。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