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读后感> 正文

2023年度《论语里仁篇》读后感3篇(精选文档)

发表于:2023-03-30 17:10:05 来源:网友投稿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论语里仁篇》读后感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论语里仁篇》读后感3篇(精选文档)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则。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表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富贵贫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是个事实,古今一样。离苦得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现实人的基本诉求。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满足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什么是君子呢?《论语》学而章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仁章后文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颜渊章有:“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一般认为君子一是指古代的统治者与贵族的通称,如:《春秋左传·桓公十二年》引诗经语:“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孟子·滕文公上》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君子也指人格高尚的人,如孟子说君子有不战;荀子说君子博学。《周易·乾卦》卦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代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当然,君子还有其他的意思,这里无须多言。结合《论语》原句,基本可以确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君子即指人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道呢?把“不以其道得之”与“成名”“违仁”等句联系起来分析,这个道就是“安分守己、推己及人”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在《荀子·荣辱》也可得以印证,荀子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与君子相对而言的小人使用的是惟利是图,偷巧使诈获得富贵的道,而君子则不是,君子坦坦荡荡,坚持自己的原则,身体力行地做事,*等待人地处事。也就是说君子已经超越物质满足的这一层次的需要。君子的成名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而“三不朽”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名。儒家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珍惜个体的名誉,绝不会以不择手段而臭名昭著,与其这样的成名,倒不如默默无闻。因此,真正的君子就会表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是急促缓慢,还是颠沛潦倒都时时刻刻不离开仁道,违背仁性,须臾之间都不失掉人的尊严。

  看看今天,为名为利者何其多啊,为求成名可以露光,还要曝光,拿隐私当新闻,拿本能当真情,个人的欲望与媒体的逐利导致无良效应成倍放大,学术可以造假,评估可以糊弄,学分可以交易,权力可以寻租,人人沉沦。不见君子,人何以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2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针对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风气,朱熹与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个仁者就有无私心的大正大义了。其实,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不仅会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键还在于对仁义这一话语的再阐释罢了。成就一个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

推荐访问:论语 读后感 里仁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3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 论语里仁篇的读后感 论语有关仁的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