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弗兰肯斯坦的象征意义6篇

发表于:2023-04-28 19:20: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弗兰肯斯坦的象征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刍议《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作者:杨胡宏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

  摘;要:《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的一部哥特式梦幻小说,同时也是一个悲剧故事,弗兰肯斯坦与他制造的怪物双双死去,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结局中看到其悲剧味道,还应该从这个悲剧中感受到力量,得到启示,以引领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悲剧

  作者简介:杨胡宏(1980-),女,汉族,籍贯:四川省冕宁县,现供职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讲师,学历:大学本科,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1一、前言

  《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的一部哥特式梦幻小说,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超自然的事件和幻想的题材,但是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中隐含着一种深深的悲剧色彩,思想内容比较含蓄而复杂,需要细心品读方能体会。

  二、《弗兰肯斯坦》概述

  在北极探险的沃尔顿船长救起了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瑞士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向船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年轻时期,弗兰肯斯坦对科学有着无比的狂热与痴迷,他认为自己可以借助科学的力量来战胜死亡,造福人类。所以他用尸体创造了一个丑陋的人体,并用电击赋予了它生命力。这个怪物很快有了人类的感觉、情感和智力,甚至学会了语言,他迫切希望与人类和睦相处,但是人类畏惧他丑陋的外表,一直逃避、仇视它。怪物痛恨创造它又抛弃它的弗兰肯斯坦,希望弗兰肯斯坦给它创造一个伴侣,但是弗兰肯斯坦拒绝了它,并打算毁灭它,于是怪物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最后弗兰肯斯坦也死在了北极,而一直折磨他的怪物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弗兰肯斯坦》一直被认为是哥特式小说,但是它也体现了悲剧特征和悲剧意义,属于一部悲剧小说。

  三、《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篇二:弗兰肯斯坦的象征意义

  

  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观后感

  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观后感【1】

  弗兰肯斯坦,这是一个令人恐惧而又着迷的词。

  最初出现于玛丽·雪莱1818年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是里面创造了如人一般怪物的科学家的姓氏。

  之后,那人形怪物也被叫做“弗兰肯斯坦”。

  现在,这一词指代“无法控制自己创造物的制造者”,以及“脱离控制的制造物”。

  “被自己的制造物所毁灭”这一主题,吸引了无数人。

  搜一下“弗兰肯斯坦”,就会看到一列长长的电影名单,衍生出来的艺术创作更是不计其数,比如《终结者》。

  显然,这样的主题本身已经具备了戏剧性与哲学性,而足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了。

  那么DannyBoyel这样重量级的导演对这个故事还能有什么新的诠释,而不只是拿近200年前的作品出来炒冷饭呢?

  Boyel果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雪莱的这部作品实则是一部《创世记》。

  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新的解读的确根植于原著,却从未被如此强调过。

  恐怕这与小说的视角有关:以科学家为第一人称的讲述隐藏了这个重要的命题。

  所以,在这出戏里,Boyel站在了“怪物”,这一被创造者的角度来重现了整个故事。

  一开场就是怪物的诞生,“创造”这个动作得以了突出。

  导演在手法上也是不遗余力——将怪物的诞生场所处理成了一个的肉色皮腔,配以红色的灯光:孕育物的剪影若隐若现,甚至能看到内部的脐带和手指向外推皮腔的动作。

  这一切都明确的指向了“子宫”,美好伟大的孕育场所,人类的诞生地。

  当一道炫目的亮光闪过,怪物“呱呱坠地”后(请允许我用这样的词),Boyel不吝时间的将舞台交给了演员,让其充分的展现了一个新生儿对于自身肢体以及周遭环境的适应和好奇。

  这里不得不赞扬一下此处的BC,这一段长时间的肢体表演深深的吸引了我们,细致而有耐心。

  直到能直立行走的时候,观众的内心已经被这一既笨拙又强悍的生命所征服了,对他命运的关注也成了必然。

  接着,当这个“亚当”的诞生引起了我们足够的关注后,随即便被他的“造物主”抛弃了。

  看到这里不由心中一颤,这恐怕是现代西方哲学语境里人类最大的悲剧,也是本剧在一开场就抛出的事实:被创造者在被创造的那一刻就被自己的创造者所遗弃,这一诞生就是一个错误。

  我们是否该为我们的出生忏悔?当我们的“造物主”被宣布“已死”时,我们这些“亚当”,并未要求来到却独留在这世上的“亚当”该如何呢?剧中的怪人给出了这样一句答案:“我并未要求出生,但既然被赋予了生命,我会为活下去而奋争。”当然,这是他的答案。

  Boyel的《创世纪》不至于“创造”这部分,细看之后的剧情,怪物的每一段经历和成长:看到自然万物的好奇和欢欣,对雨水的享受、对芳草的亲近、对旭日的拥抱;对于火的好奇与使用;这些都安插在他被到处驱逐的动线上。

  直至他受了教育后认识到了美好和高尚,认识到了邪恶和残暴,认识到了他知道得越多就越迷惑于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认识到了自身的孤独……这恐怕是人类发展史了,一部现代的《创世纪》了。

  但恐怕Boyel的野心不止于此,再来看剧中反复提及的弥尔顿的《失乐园》。

  当然,雪莱的原著里也是这么提到的:怪物觉得自己是亚当,但更同情撒旦,认为自己的境遇与被上帝驱逐的大天使一样。

  通过简单的对应,其实可以看出,在此剧中两个弗兰肯斯坦都既是“亚当”也是“撒旦”:被创造者的对应由他亲口说出,他的出生和他的残暴复仇也可以一一对上“亚当”和“撒旦”;而创造者作为人类自始至终就该是“亚当”,这一点似乎是容易被忽略的,剧本中特地由他父亲说出:“我给这世界创造了什么啊?!”来点醒观众。

  至于他的毕生事业,“那本该是上帝的工作!”台词反复强调。

  创造一个人,这是在挑战甚至在取代上帝,对应“撒旦”这个反叛者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写到这儿,忍不住再大胆的向前迈一步。

  两个弗兰肯斯坦都暗示指人类,两个弗兰肯斯坦都同时是“亚当”也是“撒旦”,Boyel将这些线索大方的摆在了观众面前,隐藏在惊恐黑暗的科幻故事里复仇情节中,再加以隆隆冲向观众的工业火车,和穹顶不时一片炫目的电气之光。

  导演想说的是什么?

  铁花四溅的火车头代表的显然是工业革命,这也恐怕是人类转向“撒旦”,举起反抗之剑攻上天堂——“失乐园”的开端。

  在人类的“骄傲”(伊丽莎白,科学家的未婚妻指出,科学家制造出怪物是因为他的“骄傲”)的引导下,这“火车头”势不可挡:看看当今科技的发展——制造出原子弹、发展出克隆技术,进行起干细胞研究。

  巴别塔越造越高,也将继续越造越高。

  所以,如果说怪物的“创世纪”是人类的发展史的话,那科学家的“失乐园”则是这发展史的延续了。

  我们不可避免的是会前进的,当人类越来越了解这个“造物主”的物质世界的时候,复制和创造已是我们难以抑制的冲动,成为了全人类的目标和追求。

  这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好奇心恐怕是最原始,也是人称之为人的根本了。

  而全剧的最后一句台词:“来!科学家!来毁灭我!来毁灭你的创造物!”然后他们一前一后,亦步亦趋,走向一片光明,或是一片黑暗……这是否是我们人类的走向呢?我们和我们创造的文明又会一起走向何方呢?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观后感【2】

  “怪物”被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以死尸、腐肉重新缝合,并加电击复生。

  然而这丑陋的怪物被他的创造者所抛弃,尝遍苦难与羞辱的“怪物”,从此学会了“恨”与“复仇”。

  《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开场,“怪物”破茧而出,起初瘫软且只能爬行,继而手脚支地,开始不断尝试站立、跌倒、站立、跌倒、站立、跌倒……直至最终可以踉跄而行。

  这部2小时10分钟的戏剧电影,光开场这段戏,便用足十多分钟。

  从头至脚赤裸着、针缝墨染的“怪物”。

  如果不经人提醒,即便是他的忠实粉丝,也不会意识到其扮演者是人称“卷福”的英国男星本尼迪克特(BBC《福尔摩斯》主演)。

  但这十分钟的摸爬滚打,已足以证明伦敦国家剧院(NationalTheatre)的实力,即使是“明星戏”,也绝不会在人选上稍有含糊。

  没有真功夫,是上不了这世界级剧院的舞台的,更遑论在NTLive这种戏剧版现场电影镜头的放大与扫描之下。

  作为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1818年《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又名《科学怪人》)的出版,带着永久的神秘气质。

  它的“母亲”是位年仅18岁的少女玛丽·雪莱,她在和著名诗人雪莱私奔的过程中创作了这部作品。

  创作期间,除了少数几个月的时间,她一直在不断地怀孕、生产、再怀孕……孕育新生命的她对生命为何出现、生命的过程将如何发展、生命的终点将是何方,充满了疑问与思索。

  而玛丽自己的母亲,则在生下她后死于难产。

  她从未见过自己这位被誉为西方世界第一位女权主义者的妈妈,如同《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中一“出生”即被抛弃的“孤儿”。

  玛丽与诗人雪莱在雪莱的第一任妻子自杀后结束了私奔生活,他们的三个孩子也连续夭折。

  万般苦难,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个体深渊与世界万象之间的复杂联接和纠结,在玛丽的小说中一一呈现,也成为后来西方电影中一再被重新解读的母题。

  这次由丹尼·博伊尔导演的剧场版《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着力于触发关于“人之初,善与恶”的深入讨论。

  “怪物”被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以死尸、腐肉重新缝合,并加电击复生。

  然而这丑陋的怪物被他的创造者所抛弃,尝遍苦难与羞辱的“怪物”,从此学会了“恨”与“复仇”。

  他不惜烧杀了教会他语言与思考的善良盲老头全家,更先奸后杀了弗兰肯斯坦温柔美丽的新娘伊莎贝拉,只为弥补自己未能获得如意伴侣的痛苦。

  一个曾经看到阳光、听到鸟叫,便会欢快喊叫的新生命,终于在世间“以貌取人”和“被抛弃”的种种伤害之后,内心只剩下丛丛硬刺,再也无法去爱。

  是“人之初,性本善”,社会、文明却教人“恶”;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社会和文明使人“善”?《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提出的疑问沉重而伤感。

  如果“人人互害”社会一旦形成,这种可能的螺旋式“多米诺骨牌”效应,令人着实不敢想象“恶”的传染将产生多么大的危害。

  对经典的重新解读,是西方舞台常见的形态。

  每一次解读,都因时代的变化、艺术家新的二度创作而赋予原作新的意义。

  在奔跑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需要一些看似“旧事重提”的作品,在更新了的声光电、表演、服装和宣传口号之下,朴素而诚恳地发问:“嗨,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观后感【3】

  名著的电影/舞台剧改编似乎从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

  一方面,它结结实实地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当然这个“踩”究竟是“借力”还是“践踏”要分好几种情况讨论;另一方面,名著庞大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工作者的自由,太过剑走偏锋的视觉化呈现方式必定会被扣上“亵渎”的帽子。

  虽说名著改编实在众口难调,但观众之间却早已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共识,那就是不论导演怎样努力、卡司怎样强大,名著改编注定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是失败的。

  这种观点的流行甚至泛滥并非毫无根据,我们每个人都一定遭遇过不止一部名著烂改编。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未免有点过于“一刀切”,因为即使在烂片中也可能会有几处闪光点,这几处闪光点就是导演对名著的个人化解读。

  毕竟,碍于时空和媒介所限,电影和舞台剧很难达到文字那般的延展性,也不得不对名著进行取舍和修改,以使其能够在新媒介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并成为导演抒情与言志的文本。

  舞台剧《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绝非对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完满改编,但我们却可以将它看作丹尼·鲍尔对原著所做的一出精彩注脚。

  虽然这版舞台剧不可避免地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节并因此削弱了故事的层次,但它对保留的部分做了独到的阐释与扩充。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原著中隐性的女性元素的呈现和对女性角色的充盈。

  舞台剧以小说中的第一个高潮,即怪人的苏醒,为开端,打破了原著的套环形叙事结构(concentriccirclesofnarration)。

  随着套环形结构一起消失的还有Walton这个人物,这样本来三个人的一场戏他就始终没了姓名【咳咳。

  Walton在原著中虽然一直充当幕后工作者的角色,但其在小说结构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因为他既是弗兰肯斯坦的镜像,又是其反面,他的存在反衬着弗兰肯斯坦的阴暗面,揭示了后者必将走向毁灭的原因。

  可惜的是这个重要的人物在舞台剧中被隐去了。

  舞台剧伊始,怪人打破了某种类似母体的装置,破壳而出,仿佛新生儿冲出母体获得崭新的生命。

  这是对原著内容的充盈,也与许多《弗兰肯斯坦》研究者的观点暗合,即弗兰肯斯坦充当着父亲/母亲的双重角色。

  他企图绕过自然的生育法则,用不自然的方式创造新生命,因此是个自然、神道的僭越者。

  而弗兰肯斯坦的工作室,或者说怪人所躺的工作台,也因此成了母体子宫的`象征。

  生产的阵痛在小说中得到了文字的戏仿,在舞台剧中,这阵痛则由那几道强烈的闪光描绘。

  不仅如此,舞台剧对女性的形象和作用也做了极大的扩充。

  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以被动的受害者的身份存在着,她们总是低男人一等,更不被允许分享男人,亦即小说的秘密。

  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或许只有到死的那一刻才明白为什么她深爱的男人总是躲得远远的,以及为什么他从一个翩翩科学美少年变成了一个堕落的神经质。

  但在舞台剧中,女性绝不是下等的存在——她们拥有与男性同样的话语权、梦想权,与男性力量分庭抗礼。

  剧中,伊丽莎白与弗兰肯斯坦就“责任”进行着争吵,伊丽莎白更是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生存现状的不满和自己的理想抱负。

  在新婚之夜,弗兰肯斯坦向伊丽莎白坦白了自己僭越自然创造生命这个事实,与妻子分享了自己最黑暗、最隐私的秘密,将女性摆到了与男性平起平坐的位置。

  这些都是原著中未曾出现的情节,也是丹尼·鲍尔对原著所做的私人现代化注脚。

  除此之外,舞台剧中的女性还肩负起了捍卫文明的责任。

  小说中,怪人在弗兰肯斯坦的新婚之夜潜入洞房,将伊丽莎白残忍地杀害。

  剧中,导演加入了伊丽莎白与怪人的互动,前者成为了全剧中唯一一个愿意诚心接受并帮助后者的人,她代表着文明本该具有的宽容与博爱的精神。

  但怪人却将这份善心视作粪土,他将从造物主和人类身上学到的撒谎的本事反打在善良的伊丽莎白身上,将其强暴并杀害。

  玛丽雪莱的原文中并没有关于强暴的描写,但是许多批评家认为伊丽莎白死去时的姿势带有极高的色情意味。

  想必导演是将这种模糊其词进行了舞台具象,形成了自己的解读理论。

  提到文明,不得不说《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也与《弗兰肯斯坦》的另一主流解读脉络暗合,那就是文明使原本善良且崇高的人性堕落。

  在小说中,怪人不停地重申“我本善良”,是人类,或曰文明,的残忍将他打造成了一个可怖的杀手。

  在舞台剧中,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冲突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出生不久的怪人用一袭红衣将自己裹住,踉踉跄跄地跑到了街上,正好碰上了庞大的机械,也就是工业文明的象征。

  在庞大的机械面前,怪物这个“新生儿”反而像个充满恐惧的垂垂老者,似在暗示机械/科技对人性的打击,或曰其丑陋的一面。

  且此时的怪物着红色,生命的颜色,而机械则是暗色系,似乎是生命与非生命的猛烈碰撞。

  此时的怪物或许,如他自己所言,仍对生命抱有美好的期望。

  这一段是描绘正是怪物与现代文明,或曰堕落的现代文明的对撞。

  文明堕落的另一标志便是卖淫。

  怪人赶跑了企图猥亵娼妓的坏人,表明其正直的本性。

  但获救的娼妓被怪人的外表吓坏了,顿时忘记了怪人的救命之恩,纠集街上的人群对怪人进行恐吓与殴打。

  可见“文明”与“野蛮”之间并非有多么明显的界限,其转换可能比翻书还快。

  文明不仅使人性堕落,走向崇高的反面,甚至还使人“去人化”,变成了不会感知、没有情感的机器。

  在怪人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威廉之后,弗兰肯斯坦孤身一人踏上雪山,准备与怪人决一死战,替弟弟报仇。

  然而,当见到这个肌肉协调、能说会道、热爱《失乐园》的怪人后,他居然忘记了自己寻找怪人的初衷,完全沉浸在对自己创造物赞美的巨大狂喜中。

  他忘记了眼前这个所谓完美的艺术品是死尸、腐脏拼凑出的怪物,自恋与自大表露无遗。

  然而怪人自己却没有忘记这个事实。

  在恳求弗兰肯斯坦依样画葫芦为自己创造一个伴侣后,怪人对这个行为产生了怀疑,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会爱上这个用死尸再造的“人类”,这个浑身散发着死亡的腐臭味的反自然产物。

  不仅如此,怪人对“爱”也有着深刻的理解,爱就是整个人像泡沫一样翻腾,内火中烧,心如铁锤,让人有无所不能的勇气。

  这种对存在本源的怀疑和对爱的炙热向往是弗兰肯斯坦所不曾感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怪人成了正经的人类,而人类则已经堕落成了毫无情感的怪物。

  总体来说,《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对玛丽雪莱的小说做了中肯的呈现,同时揉入了导演对于小说的现代思考(如女权,如文明与人性的巨大冲突)。

  两位主演的表演更是无可挑剔,毕竟,或许许多人看这场剧的初衷就是膜拜演员吧。

篇三:弗兰肯斯坦的象征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双声话语”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李

  静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9期

  摘要:双声话语是一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本文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弗兰肯斯坦》中的两位主要女性形象,指出了在表层故事掩盖之下作者表达的更深层的,更不易理解,更不易为社会所接受的意义层次,涵盖了对十九世纪初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的奴化与反抗意识以及对女性出路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双声话语;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弗兰肯斯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59-02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是一部浪漫主义奇文,于1818年玛丽十九岁那年完成,并在伦敦引起轰动,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出版后,受到各国评论家的重视。20世纪中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为《弗》开启了全新的阅读视野,也使《弗》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批评文本。本文力图从“双声话语”这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去分析《弗》中的女性形象。在分析之前,本文需要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双声话语”进行适当的阐述。

  一、双声话语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欧美,至今仍在深入发展之中。它是西方女权主义高涨并渗透到文化和文学领域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十分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重要意义,他们以女性经验为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史和文学现象,向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以及基于此的文学史和美学概念发起颠覆性的挑战。

  女性主义批评对于妇女处境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关系的层面,而且进一步深入到对女性的深层心理层面的分析。在女性主义批评看来,人类的进步和男性的文明是建立在对于女性的压抑之上,父权制正是通过对女性的压抑并隐匿这种压抑而得以维系,妇女的成长史则是女性在被压抑和反压抑中追寻自我意识和主体存在的历史。这样一种对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精神结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心理的研究。

篇四:弗兰肯斯坦的象征意义

  

  恐怖?之王弗兰肯斯坦,?场长达200年的噩梦万圣节前后,全球各?电影媒体都乐此不疲的评选出各?的恐怖电影榜单。毫不意外的是,尽管?选这些榜单的影?各不相同,但总能看到?个??的?影——“科学怪?”弗兰肯斯坦。为什么这个诞?201年的经典形象经久不衰?为什么?们对他的故事?法忘怀?今天,就和?家聊聊,好莱坞电影?的“弗兰肯斯坦情结”。源起:世界上第?本科幻?说1818年,诗?雪莱的妻?玛丽·雪莱创作了?本叫做《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修斯的故事》的?说。讲述了?个叫做弗兰肯斯坦的年轻科学家利???的知识,在科学欲望的驱动下,制造出了?个类??物。这个?造?被弗兰肯斯坦赋予了?命,虽然相貌丑陋,但天性善良并向往美好。不过社会并不接纳它,并将其视作怪物。?造?要求弗兰肯斯坦为它再做?个?性的?造?,并答应从此之后远离?间。但是弗兰肯斯坦担?怪物繁衍威胁社会,于是在接近完?的时候,毁掉了?性的?造?。怪物从此?上了报复之路,?弗兰肯斯坦也发誓要毁掉??的作品。故事的结尾是悲剧的,弗兰肯斯坦因病?死,怪物也?焚消失。这本?说引起了巨?的反响,被认为是世界上第?本科幻?说。这不仅仅是?个科幻或者是恐怖的故事,?是对?类社会的?次概括和总结。各种版本的弗兰肯斯坦?说?类?所顾忌,在实现个?价值和欲望的同时,对社会造成了巨?的伤害。?类栖??命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永恒的冲突,滥?科学也好,道德问题也罢,都在弗兰肯斯坦和他所创造出来的怪物之间展开并展?着。1818年,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出?,欧美完成了?业?命,科学技术持续发展……虽然说这本?说的主题带有不可知论,?且具有?定的宗教倾向,但是?说中的??形象和故事,却历久弥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散发出更多解读的?度、?法以及社会意义的光辉。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学说100多年后,著名的科幻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在??的?系列?说?描绘了未来世界的另?种图景。在这些故事?,机器越来越像?类,外观、外形、乃?智能和所谓的灵魂,都和?类没有区别。伊萨克·阿西莫夫?类对机器产?了恐惧感。这些?说的主题,和森政弘、弗洛伊德的“恐怖?”理论,有?分相似之处。在创作完这些?说之后,阿西莫夫给这种?类惧怕机器的?理状态,起了?个名字,叫做弗兰肯斯坦情结(FrankensteinComplex)。

  进?步说,弗兰肯斯坦情结这个词,在不断的变?中,含义变为:创造怪物的?最终受到怪物的伤害,??创造出的怪物(以及具备更?科技的科学属性的机器?)最终将会背叛?类。后来,“弗兰肯斯坦”也被?来指代?类制造的怪物。在现在的?学、电影等作品中,“弗兰肯斯坦情结”的具体表现是,机器获得了??智能,并开始管理这个世界。机器?和?类之间的界限消弭,机器?获得了?类的感知能?,?类由此产?恐惧,被迫接受?造物“弗兰肯斯坦”——?论是机器?、怪物、电脑还是其它具备智能能?的?造物——的管理和统治。不过,在崇尚个?英雄主义的好莱坞,救世主可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和?造的机器展开“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弗兰肯斯坦及其变种电影?的“弗兰肯斯坦”的形象经过了数次的变迁,?且在很多层?上被好莱坞加以改编。第?部弗兰肯斯坦电影好莱坞的恐怖电影的传统?,弗兰肯斯坦总是以某种恐怖的、杀?狂魔的形象出现。?论在什么样的层?上,弗兰肯斯坦只是?个“类?”的物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类。但是?类的外形和器官,?让它不再是“兽类”。所以,?物学上的定位,引发了它的其它各种问题。在被创造的伊始,弗兰肯斯坦就是?个有着诸多问题的“怪物”。?如他的性别模糊、?物功能不健全,没有属于?类的灵魂,感知能?缺乏等。第?部弗兰肯斯坦电影《科学怪?》诞?于1910年,此后每隔五年左右,弗兰肯斯坦都会在银幕上以原版或者是改编之后的形象出现,它们?多是纯种的怪物,没有情感,被?类造出后?视?类为敌?。1931版《科学怪?》,后来的弗兰肯斯坦的外形皆从此?来在有些影?中,弗兰肯斯坦是?个有着?理隐疾、受到过伤害的物种,性情?变,变成了怪物。?在另?些影?中,弗兰肯斯坦就是?个全然的怪物,没有具体的?命体征,简单来说就是?个僵?,带着?穷的怨?和戾?,来到?间寻仇。?从1910年以来,?共有39部有关弗兰肯斯坦的影?上映。在这些电影中,弗兰肯斯坦提供了很多的恐怖元素,令?觉得这就是?个要被消灭掉的怪物。相反,那个创造出这个怪物的科学家,很少有?提及。?原著中关于科学的反思,在这些电影中已消失不见。可以说,好莱坞???的修正主义美学,把这个怪物从反思的?度拉到了“恐怖??”的?场上。?但如此,好莱坞还?了魔幻、爱情、喜剧、动作等等电影类型来包装这个故事。显?易见,在不断修改、修正的过程中,好莱坞影??的弗兰肯斯坦或者说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所保留下来的,只有丑陋、?造、类?这三个属性。?类对科技的梦魇进?所谓的核?时代和冷战区间之后,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类对科技的梦魇。有很多?认

  进?所谓的核?时代和冷战区间之后,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类对科技的梦魇。有很多?认为,“绿巨?”这个??,就带着某种弗兰肯斯坦的?彩。绿巨?所代表的、?类创造的但??法控制的核能,的确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的设定有?分相似。此外,与之类似的,还有“哥斯拉”电影中那个莫名其妙出现,在最早也代表了核能毁灭性?量的哥斯拉。不过,与绿巨?、哥斯拉在银幕上完成娱乐化改造?样,现在的很多影?中,弗兰肯斯坦并不以本来的?貌出现,相反,它变成了?种情结和隐忧,科技的进步,让?类对科技和机械本?产?了恐惧。阿西莫夫的很多?说,都揭?了?类将被机器奴役的这个主题——?在这样的修正?,具有更?效能、执??更强?且不会被情感左右的电脑、机器?甚?是代码,成为了弗兰肯斯坦新的变种。“2001”中的电脑HAL9000令飞?员感到恐惧在《2001太空漫游》中,那个不停地玩着?理战、读唇术的电脑HAL9000,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电脑,虽然不具有?类的外形,但却拥有?类的情感、智商以及?段。它们并不靠暴?控制?类,?是通过?理战术。当HAL9000在银幕上说“我害怕”的时候,观众所感受到的,肯定不是要去营救机器?,?是考虑要如何?保。《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的奥创也是这样。制造它的初衷是帮助复联成员减轻劳动强度,实际意义上是?个劳作机器?,可是在当它升级出智商和判断之后,它变成了?类的敌?和复联的对?。其实,?论?类世界多么不完美以及多么需要?“种族清洗”的?式来完成升级,捍卫这个不残缺的世界,是很多超级英雄唯?的?标和期望。于是,各?代表?种世界观的双?,就开始了战?。复仇者联盟2中被钢铁侠制造出来的奥创弗兰肯斯坦情结,在当下,只是?种“?有不得,反求诸?”的表现?法。失去了?定程度上对科技的忧恐,失去了对?类滥?科技的反思,它变成了?个简单的“报复”、“报仇”的情节和线索。在很多电影中,超级英雄或者是正??物,会在不经意间得罪??的粉丝,和??的崇拜者结怨。随后这个默默?名的?粉丝开始发愤图强,和超级英雄作对,成为影?的负???——?的就是为了弥补??当年所受的冷遇。从动画?《超?总动员》到《钢铁侠3》都是如此,这样娱乐化的改编,其实已经和弗兰肯斯坦的本意相去甚远。反弗兰肯斯坦情结当然,以?类认知、情感和需求为中?的编剧并不会创造全然的?类被奴役的剧本,所以“弗兰肯斯坦情结”的变种——“反弗兰肯斯坦情结”便应运??。这种情结主要表达的是机器?对?类的付出,对?类的忠诚以及对?类的?怨?悔。这样的机器?有着双重属性,其?是遵守阿西莫夫所提出的“机器?学的三?法则”;第?是?类的情感属性。当机器?具有情感能?的时候,观众会产?剧烈的移情作?和投射的?理。?在这个时候,机器?已经具有了?类的社会学特征,虽然?理学上并不是?类,但在情感上,它已经成为了?类。

  《??智能》?的?对机器?在《机器管家》这样的电影中,机器?拥有了爱的能?。于是乎,它像是?类那般去追求爱情的情节也变得合情合理。?《科学怪狗》这样的影?,更是将“怪物”的属性从类??物搬运到了宠物的?上,作为家庭成员存在于电影之中。《我,机器?》?虚构了?位“机器?救世主”拯救?类的故事。?《机械战警》更是?半?类半机器的“混合体”讲述了机器为?类服务的故事。当然,“反弗兰肯斯坦情结”的最?级表现形式,并不是?类和机器之间的?盾以及战争,?是机器帮助?类完成种族的升级、社会的进化以及世代的更迭——当然,这是《?客帝国》所描绘的?进制世界的图景。像斯坦利·库布?克这样的导演?得更远,他在由史蒂?·斯?尔伯格“代为执导”的《??智能》?,不仅让机器?有了爱的能?,有了嫉妒的能?,更是有了思辨的能?,并且还要去追寻?类世界的终极问题的答案。虽然,这样的情节,在《终结者》?有过些许的展?,但过于娱乐化的改编,或许难以令?明?什么才是“反弗兰肯斯坦情结”。在那些脑洞开得更?的影?中,诸如《银河系漫游指南》?的机器?马?,完全就是?个不得志的天才加上哲学家的形象——但这和弗兰肯斯坦,已没有什么关联。它们还会改头换?“弗兰肯斯坦情结”的电影?般只在美国出现,?在机器??业同样发达的?本就很少见。因为这两个国家对机器?的态度全然不同。德尼罗也演过弗兰肯斯坦?本?总是将机器、机器盔甲当做?具或者是?具的?部分来使?,他们并没有在更多的层?和意义上,赋予机器?命。所以,弗兰肯斯坦情结就很少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美国电影中,机器?已经成为了国民的公敌,?类的威胁,甚?是宇宙的敌?。所以,这才需要超级英雄?挽狂澜,在千钧?发的时候,成为救世主——这和美国?的个?英雄主义、英雄?为是在同?个层?上的表征。在恐怖?发达的年代?,弗兰肯斯坦和他创造出的怪物,给好莱坞带来了?数的尖叫、赞誉和拥趸,因为这个?物和故事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可以象征着?类的伦理关系,可以象征着“弑?”的狂想,还代表着不可知论以及宗教信仰上的关键问题——?如造物主只能是上帝,等等等等。?在这个时代,弗兰肯斯坦情结下的产物,只是?个被制造出来、跑偏了的机器?。他的命运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差不多。在和?类度过蜜?期之后,发现了?类的伪善和阴谋,于是就要消灭?类,来实现??中的?同世界。但是,这触犯了?类的权利。?战之后,?类社会?如既往,??科技的机器?或许还会改头换?地再次出现……

  关于弗兰肯斯坦电影的不完全盘点:弗兰肯斯坦作为主?《科学怪?》Frankenstein1910《科学怪?》Frankenstein1931《弗兰肯斯坦的房?》HouseofFrankenstein1944《科学怪?的诅咒》TheCurseofFrankenstein1957《弗兰肯斯坦的复仇》TheRevengeofFrankenstein1958《弗兰肯斯坦??》LadyFrankenstein1971《????》AndyWarhol"sFrankenstein1973《科学怪?埃迪》Blackenstein1973《新科学怪?》YoungFrankenstein1974《新娘》TheBride1985《购?还魂》Frankenhooker1990《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MaryShelley"sFrankenstein1994《弗兰肯斯坦兵团》Frankenstein"sArmy2013《弗兰肯斯坦对战?乃伊》Frankensteinvs.TheMummy2015《弗兰肯斯坦》Frankulstein2015《维克多·弗兰肯斯坦》VictorFrankenstein2015弗兰肯斯坦作为配?、反派《两傻?战科学怪?》AbbottandCostelloMeetFrankenstein1948《铁?刚勇破皇家夜总会》CasinoRoyale1967《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TheTrueStory1973《洛基恐怖秀》TheRockyHorrorPictureShow1975《疯流美之活??切》May2002《范海?》VanHelsing2004《斯坦·海尔?》StanHelsing200《斯坦·海尔?》StanHelsing2009《精灵旅社》系列HotelTransylvania2012其它改编《弗兰肯斯坦的怪物》TheMonsterofFrankenstein1920《科学怪?的新娘》BrideofFrankenstein1935《弗兰肯斯坦的??》SonofFrankenstein1939《科学怪?的?魂》TheGhostofFrankenstein1942《科学怪??战狼?》FrankensteinMeetstheWolfMan1943《我是幼版科学怪?》IWasaTeenageFrankenstein1957《弗兰肯斯坦?战世界》FrankensteinConquerstheWorld1965《科学怪?的怪兽:?达?战盖拉》TheWaroftheGargantuas1966《蜂巢的幽灵》TheSpiritoftheBeehive1973《怪物?分队》TheMonsterSquad1987《弗兰肯斯坦综合医院》FrankensteinGeneralHospital1988《再闯魔域》FrankensteinUnbound1990《科学怪狗》Frankenweenie2012《我,弗兰肯斯坦》I,Frankenstein2014

篇五:弗兰肯斯坦的象征意义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意味

  摘要:《弗兰肯斯坦》作为哥特小说的代表,以怪物导演暴力凶杀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为主线。用人造人报复社会这一渎神题材为主要内容,震撼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然而,深究作品的意味,却不难发现在血腥的外表下隐藏着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以及因此带来的强烈悲剧意味。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三位主要角色形象命运,以及诞生这种形象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揭示《弗》中悲剧意味的形成原因。怪物的命运性悲剧、弗兰肯斯坦的现代普罗米修斯悲剧、女性的性别悲剧作为本文主要论证的三大方面,也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悲剧。

  关键词:悲剧

  命运

  普罗米修斯

  女性

  《弗兰肯斯坦》诞垂生于19世纪初,是年仅19岁的玛丽?雪莱创作的第三部作品,作为英国哥特小说滥觞时期的产物。它以情节怪诞和视角独特而大获成功,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历被诸如科幻小说,恐怖小说等多种类型的文学奉为鼻祖或圭臬。同时更成为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诞生了无数衍生作品,成为欧美最深人人心的恐怖形象,在银幕上大放光彩。

  小说以墓穴,实验室,陡崖,冰天雪地等异化环境为人物重要活动场所,极渲染恐怖阴森气氛之能事,融人了创造生命的科学实验的大胆奇幻情节,以怪物导演暴力凶杀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为主线,用人造人报复社会这一渎神题材为主要内容,震撼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然而,深究作品的意味,却不难发现在血腥的外表下隐藏着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以及因此带来的强烈悲剧意味。

  怪物的命运性悲剧可回溯到怪物的身世,他无父无母,诞生于死尸拼接通电这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身体部件来源于墓地,生命原动力也非上帝赐予(这一点是整部小

  说渎神氛围的源头),而是被滥用的科学和人类自以为是狂妄,在基督教社会他是一件纯粹非法的产物,再加上恶心的外表:

  “他那黄皮肤勉强覆盖住皮下的肌肉和血管,一头软飘飘的黑发油亮发光,一口牙齿白如珍珠,这乌发皓齿尽管漂亮可配上他的眼睛,脸色嘴唇那可真吓人!那两只眼睛湿漉漉的,与它容身的眼窝颜色几乎一样,黄里泛白,他脸色枯黄,两片嘴唇直僵僵的,黑不溜秋。”

  使他从诞生的时刻起,就注定了自己不可挽回,无可更改的被遗弃,遭歧视的悲剧性命运。人类总是恐怖未知,并将这种恐惧以憎恶的外表表现出来,这种憎恶导致了中世纪大规模的围剿女巫的活动,导致了对吉普赛人长期的民族歧视。而死亡恰恰是生命的终极未知。也就是终极憎恶。有关死亡的教义几乎奠定了所有宗教的基础。在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中人们时常对落入冥界的死者抱有既缅怀又害怕的叶公好龙般的情怀,例如日本神话中原始神伊邪那美因产子死亡,其丈夫原本满腔热情地入黄泉寻妻,在得知妻子已食黄泉饭食并肉身腐败恐怖时毅然与之决裂。人们从现实观察到的死后尸体腐败状态进而联想到死者在进入未知领域后必将发生的一系列使他不再属于人类的可怕变化,从而产生了僵尸之类的想象,进而变化出对异类的恐惧。基于这种心理作为同类的全体人类必将同仇敌忾地憎恶从某种意义上死而复生地狱还阳的怪物,即使故事中的普通人并不了解这一细节,作者本身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并且是19世纪的基督徒,在叙述时已不可避免的融入了这种倾向,从而使怪物命中注定被仇视;而同时,作者作为那个时代深受启蒙运动洗礼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起初具有人类情感事实上与人类无异的怪物深深的同情,并且这种同情即使在怪物作恶的同时也始终萦绕在周围,却对事态的一步步恶化无能为力,矛盾之间形成的张力营造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怪物一生的经历由被抛弃开始,在挣扎中品尝无数希望的破灭,它学习人类的知识,迷茫于自身的存在,从渴望人类的认同到有自知之明地寄希望于渴望同类的认同。直到弗兰肯斯坦毁掉最后的希望,他对人类的向往被残酷的现实一步步扭曲为复仇的恨意,并在复仇中将自己也推人无尽的深渊。怪物在不谙世事时是快乐的:“我唯一能辨认的东西就是那轮皎洁的月亮。我凝视着它。心里十分快乐??我常常听到一种悦耳的声音,当我第一次发现着声音来自一种有羽翼的小动物,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怪物动情于自然万物,为所有自然的恩赐而感激涕零,同时也惊叹于人类的发明力,对人类的生活充满向往。对哪怕一间小棚屋都无比赞赏:“我还是被这间小棚屋给迷住了,这儿雨雪透不进来,地上是干的,对我来说,真是个精妙绝伦的居所。”

  初识人类后对人类饱含赞美和深情厚,人类带给怪物思想的启蒙,使他渐渐具有人的智慧和情感:此情此景在我心中激起了一种不同寻常,极其强烈的感觉,一种痛苦与欢愉交织在一起的感觉。

  怪物通过学习人类的作品认识自己,在智慧发展的同时怪物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开始寻根的道路,作者特别挑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和弥尔顿的《失乐园》来影响怪物的思想世界,塑造他的性格,从维特的幻想中学到人的多愁善感,从《名人传》中学到了高远崇高的品质和为人的尊严以及道德的萌芽,而《失乐园》更是怪物寻根的开始,它在自身与亚当的处境的比较中,终于明白自身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它们使怪物越来越像一个文明人,同时也越发意识到被抛弃的恐惧。“人类的理智是我与他们结交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我的理智也决不允许我对他们卑躬屈膝,成为他们可鄙的奴隶。”可以说,求知的深入使他的悲剧命运越发进入加速度的阶段。在随后的发展中,怪物由亲身经历和听闻接触到人类社会多层次的压

  迫,不仅是对作为异类的怪物(生物学上的异类,不同于上文分析的民俗上的异类),更有人类群体内部的卑鄙,奸诈,具体如宗教压迫。怪物的生存阶段暗喻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为浪漫主义者们在论证回归自然思想的合理性提供了模型。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和爱欲是对立的,人类的文明史,就是爱欲被压抑的历史。也就是说爱欲之被压抑有其生物上的必然性:它本身就具有反社会的性质。因此不是压抑爱欲就是毁灭文明。?文明使人异化,失掉了原始的真性情。同样,怪物精神之路也是爱恨转变的道路。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文明发展的不安情绪。与其说是怪物体会了知识对人的思想启蒙和精神塑造的重要性,不如说以他的经历表明作者对后启蒙运动时代社会发展方向的质疑。通过这个怪物,成功地将科学幻想的形式结构与表现人性人类生存困境的思想结构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联系玛丽?雪莱的生活经历,怪物的悲剧中有隐而不发的家庭悲剧的影子。玛丽的诞生直接导致了母亲的难产,她一直因将自己看成杀母凶手而耿耿于怀,在成长历程中,同后母努力营造的“正常家庭氛围”格格不入。父亲作为著名哲学家又疏于家庭管理,因此,年幼的玛丽孤僻,内向,时常在生母的墓前打发时间。16岁时同已婚诗人雪莱私奔,声名狼藉,多次怀孕也多次经历了幼子夭折的不幸。同时还得忍受雪莱同其他情妇的暖昧关系。作者对家庭的渴望和憎恶投射到怪物的身上就成为他对弗兰肯斯坦复杂感情的来源。从怪物来到世界的那个晚上起,弗兰肯斯坦就没有尽到一点教育抚养的义务。而是斥之为木乃伊,僵尸,背时鬼,“那幅尊容连但丁也想象不出来”,因此而逃避一切义务。怪物读到日记明白他的厌恶后悲愤地喊道:“我恨我来到人世的那一天!”“该诅咒的造物者,你为什么要造出一个面目如此可憎的怪物,就连你自己也嫌弃他,弃之如蔽履呢?”在历经嫌弃后,怪物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在他矛盾的思想中,一方面认为:你就是我的父亲,我的缔造者,投靠赋予

  我生命的人总比投靠其他人更合情合理吧。”“虽然我对你没有丝毫感情,有的只是满腔仇恨,但唯有从你这儿我才有希望获得援助。”怪物所受的启蒙思想令他自己也陷入纠结的境地,所以另一方面又是:“你是我的缔造者,我的头号敌人。我对你切齿痛恨,今生今世与你誓不两立。”怪物的矛盾心理并没有影响复仇的进程,但在弗兰肯斯坦因此去世之后,怪物悲愤长鸣,面对沃尔顿船长甚至略显牵强地表现出对死者无以伦比的敬重“你是一个多么豁达大度,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生灵”袒露报复的反噬“他所受的痛苦不足我在实施报复时受到的千分之一”,事实上,作者正是把怪物作为被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遗弃的孩子在描写,他的报复代表了作者自己对父亲以及其代表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在父权体制的社会中,对于作为权威、独裁者的父亲,所有人都在内心深处既爱又恨,而人又习惯于放大自身所受过的压迫。童年的压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一生,卡夫卡的创作就是很好的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贯穿于生命始终,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反抗意识同理智相互斗争的结果,是人类的普遍情怀。怪物与弗兰肯斯坦的关系就是这种斗争心理极端化的产物。

  弗兰肯斯坦系现代普罗米修斯悲剧。玛丽?雪莱所处的时代,正是整个西方社会处于深刻的历史变革的时期。英法美等国均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哲学等也都有了飞跃的发展。科学技术改变世界的思想已经变得十分流行。当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机器工业和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迅速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在这历史转变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除了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况之外,还让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人们越来越惊叹于人的创造力、人对自然的改造力和人对社会的破坏力。人们似乎感到

  人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成了能够创造第二个世界的人。作者敏锐地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以科幻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展示了人的创造力科学技术的发明成果对人造成的异化,人不但不能支配自己的创造物造福于人类。反而被置于可怕痛苦死亡的荒诞境地。展现出的原始动机与效果错位的悲剧。小说具有教训和劝解意义。暗示大自然对弗兰肯斯坦盲目而恶心的创造行为的惩罚和报应,弗兰肯斯坦就是在此时作为人类的典型顺应时代的要求被推至前台,他热衷于科学事物,潜心研究,积极奋进,同时又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盲目自大,疯狂热血不尊重自认规律,妄图取代上帝再创造一个世界,烙上了19世纪特有的印记。渎神意味浓重却在当时语境下被奉为合情合理。弗兰肯斯坦的生活远离象征正常生活秩序的自然环境,集中在墓穴和地下室,正巧妙地暗示了他生活的腐败和异化。玛丽超前看到了以弗兰肯斯坦为精神化身的世界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中必将遭遇的以弗和怪物的矛盾作为表现形式的悲剧命运,因而使作品成为以揭示现代社会严重异化问题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是对工业化社会之功利主义幻想的含蓄的批评。“它的里面蕴藏着未来思想的胚芽,尚未为人知晓和梦想到的艺术哲学和科学的未显现的开端”。英国当代学者安德鲁?桑德斯精辟的指出《弗兰肯斯坦》决不是对历史绘画和神话中的恐惧的沉思;它的魅力和力量在于它的预见性思考,它是对责任和现在被称为科学的知识系统的一种道德上的探索。

  然而,弗兰肯斯坦的失败还有严重的个人性格问题,这也是作为知识女性的玛丽?雪莱所不愿回避的。弗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使他一开始创造怪物的动机就不纯。性格决定命运,弗性格中卑微的因子使他抛弃创造物,没有尽一点责任抽身事外消极等待并且在尚未见到怪物时就认定他是十恶不赦的恶魔,纯粹从个人情感出发判断事物。同时带有令人不快的男权主义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待伊丽莎白上。当

  母亲开玩笑说伊丽莎白是送给他的礼物时他“真的把伊丽莎白当作我的人。我把人们对她的赞美无一例外的看成是对我个人一件私有物品的赞美,而只要她活在这个世上,她就只属于我一个人。”也正是由于缺乏对女性的平等意识才没有预料到怪物会在新婚之夜对新娘下毒手。另外,在面对明知没有罪的女仆被判处绞刑时。他还信誓旦旦的说“我本打算供出自己所做的一切,但当我接到法官们冰冷冷的答复,听到他们严酷无情的阐释,我欲言又止,因为我这样做,只会被人当作疯子,并不能改变我那可怜的受害者的判决”,甚至说“被害所受的折磨远不如我所受的折磨”,诸如此类令人气结的话语层出不穷。犹豫,懦弱,利用巧舌之辩为自己左右开脱,弗兰肯斯坦的性格中的阴暗面从一开始就为整个事件埋下了伏笔,为悲剧推波助澜。有研究者认为这里暗示了对珀西?比西?雪莱的不满,但更应看到的是这是对普遍人性弱点的揭示,经历了作者同读者双向合作、反复咀嚼和内心验证,早已从个人情感的感性宣泄上升到人类的普遍话语,是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个人主义导致的人性自私自利,价值判断标准丧失的表现,而并非低级的指桑骂槐。

  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观点,对悲剧内容的描写可以引起怜悯和恐惧,可怕而苦难的情节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在种种恐惧怜悯之情中得到宣泄快感。在以男性为主耍受众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毁灭女性以营造美好事物被毁灭的效果,更能达到美学效果,一直是长久不衰的惯例。因此,在通俗性的哥特小说中,时常出现女性受害者就是合情合理的了,总而言之,茱丽叶必死。“小说中的主要女性角色都遵从维多利亚男权文化所定位的女性理想气质模式‘高雅、孱弱、超凡脱俗’。比如伊莉莎自,她‘双眉清晰、丰美;蓝蓝的眼腈,清澈晶莹;她的嘴唇和脸型,充分显示了内心的敏感和外形的妩媚”,俨然是天使的化身。’在男权社会的语境下,女性的纤纤弱质是值得赞美的。品德高尚的女性天生具有逆来顺受的品德,即便是她们的死亡都来有理

  想主义的色彩,性格天真或者忠贞不渝的女性角色最符合哥特小说受害者要求,例如承认杀人罪的美丽女仆贾丝婷:“我之所以招供,是因为我想得到上帝的赦免。”,“亲爱的威廉!最亲爱的圣洁的孩子!我很快就会在天堂里再次见到你了;在那儿,我们将会获得幸福;在我即将蒙冤死去之际,想到我们将会幸福,我心里就得到了安慰。”伊丽莎白更是美德的象征,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对弗兰肯斯坦一往情深,符合完美女主角的一切要求,直到结婚的当

  晚毫无悬念地死在卧室,完成所有同类女性角色的终极使命――将全书悲剧气氛烘托至极点,以取得最佳的恐怖效果,令读者长吁短叹,扼腕叹息,眼睁睁看着美丽的事物毁灭在眼前,达到心灵的战栗。女权主义者西泽丝和伊利格瑞认为:女性气质被社会定义为贫乏、否定、毫无意义、非理性,这些歧视观点使得读者在面对女性牺牲时能在下意识里减轻心理负担。是的,这是女性角色性悲剧,更可悲的是时至今日的通俗小说,商业大片,这一规律依旧屡试不爽。

  《弗兰肯斯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本可以因作者自身的女性性别而得到缓解。在父权制社会语境中,女性只有通过解构男性声音方能建构话语权威,当代女性主义学者相信,大多数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充斥着双重声音。按照波伏娃的观点,女性是被动的,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反抗首先表现出对这种被动态势的逆转情绪。女性作家清楚这一点。因此为满足主流市场的需求她们即会延续传统男性话语中女性的“圣女”形象,叉会在加以改变,将变形的女性形象作为第二种声音在幕后暗示作者真情实感来对抗主流话语。《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就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前提的创作。但是《弗兰肯斯坦》比较特殊,玛丽?雪莱并非以全知视角客观冷静地控制人物活动情节脉络,大多数篇章中,她创作的立场是在将自身隐藏于第一人称的弗兰肯斯坦身后,直接以男性并且是中上层阶级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视角看待整个事件,因而缓和了与父权制的矛盾,也就难以创作出类似同时代哥

  特小说《修道士》中视禁欲主义为无物肆意妄为的妖女玛蒂尔达形象,那部经典哥特小说作者刘易斯尽管并非女性,却因同性恋身份同样被社会话语压抑,而与父权制话语产生格格不入的矛盾,并因而产生反抗意志。玛丽-雪莱舍弃女性个性化的结果是使得一股浓郁的抑郁感伤气氛贯彻全文,以烘托全文主要矛盾。增强怪物与弗兰肯斯坦悲剧命运的感染力,强化人类与自然、科技与宗教的斗争力度。这种不蔓不枝的写法自然防止了配角喧宾夺主的尴尬,却也将维多利亚时代男性话语主导下的女性性别悲剧在这篇哥特名著中得到发扬,以此,女性依旧得扮演从希腊神话、骑士文学、古典主义直到浪漫主义文学中女性一脉相承的被动命运。

  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多角度的,就像一面绚丽的多棱镜,无论从哪个侧面看都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即使只是悲剧性这一主题,《弗兰肯斯坦》依旧有许多值得发掘的方面,比如社会悲剧:导致伊丽莎白父亲被捕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导致费利克斯一家被流放的宗教问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而这需要我们更全面地观察、反思。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赛,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序言

  [2]李波,卢东民,试论《弗兰肯斯坦》的主题意蕴,电影评介,2007,28,(8):92-93[3]梅尔茨,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第1卷周昌忠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5[4]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06[5]郭方云,分裂的文本,虚构的权威――从《弗兰肯斯坦》看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策略,外国文学研究,2004,26,(4):5-11文档资料:《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意味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寤生”小议

  《山雨》新论

  中华书局本《北齐书》校勘记补正

  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述

  回归生活的震撼力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庙堂的悲哀与民间的狂欢

  人道关怀对现实主义的弱化

  论《青狐》的分裂叙事

  落实五个“实”教好古文献

  《明末忠烈纪实》纠谬四则

  《宋书》礼志部分三处标点商兑

  论蒋捷词的“曲化”特征

  论《五礼通考·宾礼》对阮刻本《仪礼注疏》的校勘价值

  浅谈武侠小说中侠客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一出“落花”几种风情

  论李易安春天主题之词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平衡记分卡用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估的探讨

  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的空间分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篇六:弗兰肯斯坦的象征意义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情感的精神分析解读

  作者:林飞,张顺生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2018年第11期

  摘

  要: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塑造了一个情感压抑的怪物形象。因外貌丑陋无法获得社会认可从而备受身份缺失的困扰,怪物的身份缺失折射出社会等级制度与原始情感需求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本文旨在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三重模型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来探讨怪物在情感困惑中对自身情感的压抑和选择。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精神分析

  情感的压抑与选择

  一、引言

  玛丽·雪莱(MaryShelley)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及旅游作家,于1818年完成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小说叙述了青年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狂热追求自然科学中的禁忌知识,疯狂进行科学研究,最终与非正统科学实验创造的怪物共同走向毁灭的离奇故事。

  贯穿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幽深恐惧正是源于主人公创造的怪物,“然而其始作俑者是寻求禁忌知识、企图取代上帝创造人类的弗兰肯斯坦本人”(苏耕欣,2005:55)。在向往传统的自然生活的同时,玛丽·雪莱密切关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小说中,不仅“对盲目发展科技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和预警,还指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建立和谐与共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尹静媛,2009:82)。

  出身偶然的怪物因外貌丑陋始终无法获得社会乃至其创造者的认可,进而陷入身份缺失使其饱受困扰,这一身份缺失属于社会等级制度与原始情感需求无法调和的矛盾产物。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精神分析法的三重模型理论阐述了欲望的产生、变化和选择。本文旨在通过“本我(theid)”“自我(theego)”“超我(thesuperego)”三重模型理论来分析怪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试图理解其面临情感困惑时对自身情感的压抑和选择。

  二、怪物的情感需求

  怪物作为非正统科学实验的创造物,其存在本身就饱受争议。玛丽·雪莱认为“怪物具有潜在的兽性,也暗示怪物具有完全的人性”(Mellor,1988:63)。虽然怪物的所有权归其创造者所属,却仍然无法避免惨遭抛弃的命运,创造者放弃对怪物的命名权使之处境进一步陷入尴尬境地。怪物“因为无姓无名而无法获得正当的身份和主体性,由此陷入他者的表意系统的无限循环”(王卉、卞钰涵,2014:79)。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在追求情感寻求社会认可方面怪物同样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本我”(theid)是精神当中非理性的、本能的、不为人知的、无意识的部分,是力比多(libido)的收容所,是我们所有的心理欲望和心理能量的源泉。本我“收纳了最隐秘的欲望、最黑暗的愿求、最深浓的恐惧,只听命于快乐原则的满足。由于不受任何控制,本我操作着冲动,时刻寻求着本能欲望的即时满足”(Bressler,2003:123)。对于情感的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到情感的重要性,对情感产生向往并渴望获得社会认可。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并不被人类所认识和理解,还受到严格的社会限制,怪物的现身对人类所产生的恐惧感和厌恶感,使得人类

推荐访问: 弗兰肯斯坦的象征意义 斯坦 弗兰 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