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中国生育现状分析7篇

发表于:2023-04-28 19:35: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国生育现状分析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5篇范文)

  第一篇: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析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涉及面广,影响深入的重要政策之一,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该政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回顾计划生育政策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介绍了该政策实施的一些成效,进而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几点思考,最后探讨了该政策强化实施的路径。通过表述,说明针对新形势应该适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以期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基点,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婚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关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至今已经推行了

  40多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如何长期有效地实现中国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不断提及的话题,附着在计划生育政策上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效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坚决的遏制,一定程度避免了人口过度膨胀带来的多种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避免人口过快增长

  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950年的37‰、20‰下降到2000年的16‰、9‰十年后又分别下降到2011年的11.93‰、4.79‰,计划生育的成绩相当骄人。计划生育政策四十年实现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使中国13亿人口日推迟四年到来;中国的计划生育还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四年。

  (二)民众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导方针,以各种婚育文化为载体,让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新的婚育观念得到普及,使人民群众的婚姻、生育和家庭现念得到转变,以前那些重男轻女、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新观念所替代。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计划生育政策则正向加强了这一效果,随着人口增速的回落,人均的各类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配置,促使了国民素质的持续提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加速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2010年全国人均GDP不会突破4000美元;耕地、粮食、森林、水资源、能源等人均占有量,比目前降低1/5。

  (四)国民教育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为9.54,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经过努力中国人民的总体健康状况也有极大改善,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有显著下降,人均寿命值由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71.4岁;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抚养比下降1/3左右,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人口红利期,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中国的竞争优势。

  2、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在对中国社会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经过数十年的政策推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计划生育已经实行40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项基本国策,我们会发现实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人口现状发生变化

  1、以当前的政策来预估,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将出现长期低于

  2.1的世代更替水平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再生产将在达到峰值后出现负

  增长,如果不适时跟进政策措施,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因素,我国的人口有可能出现持续下降的风险,这将会引发劳动力资源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2、人口结构状况出现变化

  (1)老龄化程度加深

  学界通行的老龄化标准是60周岁以上人口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0或7以上。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老龄化程度达到13.26,而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程度更甚。有数据表明,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

  2011年末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85亿人,比重为13.73。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中心推算,中国老年人口将在2014年突破2亿,2025年达到3亿,2034年超越4亿,2050年达到4.4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目前约1/7增至1/3,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届时老龄化将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比重下降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0-14周岁的少儿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而现在进一步缩减为222459737人,只占总人口的16.60,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都在下降。同时青少年人口比重也在逐年减少,2008年19.0,下降的原因是人口持续的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达到峰值9.40亿,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预示了劳动力资源从逐年增加到开始减少的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资源供给进入减少通道。联合国预测,到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停止增长,届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10亿人左右的峰值,随后即开始逐渐下降,2025年降至9亿以下,2035年降到8亿,2050年只有6.8亿。鉴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长量已开始下降,而非农产业的用工人数还将持续增加,中国的劳动力供需很快就将出现缺口。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量都低于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将逐步扩大。老龄化加剧增加的社会养

  老负担和劳动人口的减少引发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深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成为我国的最大国情。

  (二)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

  虽然说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并不完全是由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但是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与现行生育政策高度相关也是不争的事实。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压缩人们的生育空间,加之在传统观念的共同作用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选择性生育行为,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出生性别比。

  有资料统计,我国近几年新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到了117:100,国际公认的正常比例为不超过107:100。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20年

  我国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成为光棍。而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社会犯罪现象的出现并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家庭伦理结构发生转变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继续发展下去,恐怕我们通常理解的兄、弟、姐、妹、姑、姨、舅、表、堂等称谓,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失;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亲情概念也将在某种层面上一步步淡化,这意味注重血脉、注重传统的中国宗族观念将受到很大冲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淡化的现象。

  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在持续减弱。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独生子女伤亡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紧张,类似的家庭变故现象时有发生,在失去情感纽带的基础上,家庭失去了精神寄托,也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这在精神层面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陷入困惑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样社会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辈对孩子疼爱有加,以至于达到溺爱的程度,孩子在生活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孤僻。独特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独生子女心理压力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理能

  力和同情心,这对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极为不利。家庭结构的迅速变迁对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了挑战。

  (五)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在我国目前和今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家庭养老肯定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要形式。大多数农民生儿育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老有所养。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一些家庭没有男孩子,在现行的婚姻居住方式下,子女数量的减少和没有男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另一方面,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养老成为全社会的大事。在老龄人口不断激增的同时,劳动人口的下降将会进一步加重年轻劳动人口和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问题的最终目标和理想状态是将该问题变成个人行为政府不干涉,但是人口问题作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特征,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中国的国情决定,仍然需要实行计划生育。

  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适时稳定的调整。当前适度稳健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很现实的选择,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提高人口质量为主。

  (1)适度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步放宽生育二胎政策

  由于我国人口再生产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就造成人口持续下降的惯性,形成人口倒悬金字塔现象,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适当放开二胎政策。

  有研究表明,人口出生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部分地区的试点和理论角度来探究,即使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也不会出现无序增长,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下降是多种因素而并非完全由生育政策导致,经济发展对生育孩子数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世界发达国家即使采取鼓励生育

  的政策,居民生育孩子的数量也很少。

  2、传统生育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子多福,现在的生育意愿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群的生育意愿是12个孩子,想生三胎以上或者丁克族都占很小比例。

  3、避孕节育技术的推广,同样可以影响生育数量,而20世纪70年代以前,夫妇即使想少生孩子,避孕节育技术也难以保证。

  4、妇女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影响,中国城市家庭普遍的就业方式是夫妇两人就业,妇女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不再愿意依附于男子;农村中外出务工的夫妇也越来越多。而对子女则普遍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支出成为家庭中一笔较大的开支,客观上也制约了大多数夫妻生育孩子的数量。

  实施: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间应有一定时间的生育间隔,准许生育两个子女,严格控制生育三个子女。尽量拉长两胎间的生育间隔,减轻家庭抚养孩子的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每胎孩子在成长中的遇到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

  (二)多种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笔者建议:从当前出发,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切实解决老年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统筹解决老龄事业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

  2、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有研究表明:当前正在实施的新农保政策有助于辅助计划生育工作的施行。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由于农民长期依靠养儿防老,农民希望养育较多的子女,新农保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养儿防老子女的数量,使得计划生育的执行更为顺利,令农村内部的社会关系更为和谐。

  (三)大力发展经济,着力发展教育

  有关研究表明:经济水平、流动人口因素及受教育程度等非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率也有显著影响。

  1、大力发展经济,是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愈发达,人们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一般来说也愈低,特别是当育龄女性有充分的就业机会时更加明显。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亦随之增加,当男性劳动力供给有限时,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摆脱家庭主妇的束缚,成为兼顾工作和家庭的新型职业女性。

  2、着力发展教育,是实现优生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举措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越高,通常而言其生育水平会越低、生育观念会更健康,其子女成长的环境也会越有利,少生和优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教育是优生的根本途径。只有当适龄学童能够便利且便宜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优生的政策目标。

  五、强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路径

  (一)继续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计划生育知识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作用,将计划生育政策和知识广泛宣传下去,奠定一定的民意基础。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政策推行和实施过程变得更加顺利,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还能够起到长期的效用,逐渐形成人们的共识,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第二篇: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

  内

  容

  摘

  要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该政策推行30多年来,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对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优生优育政策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在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人口老龄化和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也日益突出,适时的调整政策,解决好现存的矛盾,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对计划生育发展和现

  状的分析,针对目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文的观点对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能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计划生育

  性别失衡

  人口老龄化

  问题

  对策

  AbstractThefamilyplanningpolicyisChina"sbasicstatepolicies,thispolicyimplementationof30years,effectivecontroloftheourcountrypopulationgrowthspeed,highspeeddevelopmentofsocialisteconomyplaysalargerole.Eugenicandsuperiornurturethepolicychangespeople"sbirthideas,inimprovingthepopulationquality,etc.Remarkably.Butwiththefamilyplanningworkthorough,anageingpopulationandgenderratioimbalanceproblemisincreasinglyprominent,timelyadjustpolicy,solveproblemstothecountry"sprosperityandstabilityhasimportantsignificance.Thisarticlethroughtotherightnessfamilyplanningdevelopmentand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familyplanningaccordingtothepresentproblem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wehopethatthispaperpointofviewonChina"sfamilyplanningworkcanhaveprogress.目

  录

  一、计划生育发展现状和困惑

  ????????????????????????1(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几个阶段

  ????????????????????1(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现状??????????????????????1(三)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困惑

  ??????????????????????1二、目前我国人口现状和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困境

  ???????????????1(一)性别比例失调

  ???????????????????????????1(二)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1(三)生育政策中存在不平等

  ???????????????????????2(四)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三、科学有效地计划控制是解决我国人口现状的必由之路

  ?????????2(一)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对策?????????????????????2(二)人口老龄化的应对????????????????????????3(三)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3参考文献?????????????????????????????????5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现状和困惑

  (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几个阶段

  1、重要性认识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社会学家的重视,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将引发未来的生存危机,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1978年3月,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被正式写入宪法,“晚、稀、少”成为计划生育的提倡口号。

  2、降低生育水平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强制推行阶段。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成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性事件。“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新口号。在这个过程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完善,为以后的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引入利益导向机制,政策完善阶段。1990年后,以人为本替代了以数为本的观念,社会制约性政策中加入了利益导向机制,在政策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双重作用下,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少生、优生”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1990年后,我国从降低低生育水平阶段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

  4、法制化阶段。2001年12月19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这个法规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从行政强制推行作为主到群众满意度为主的主导地位的转变,为保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及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出台,保障了计划生育执行工作中依法行政,公民依法生育的权利。

  (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现状

  目前我国人口稳定在低生育水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宣传教育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新的理念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少生快富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及社会导向政策的引入,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接受少生优生的生育观念,对女孩的性别歧视也在逐渐消失。

  目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现状:

  1、违法生育情况很少;在城镇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可以生育二胎;农村也能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头胎为女孩子

  的执行生育二胎政策;少数民族生育二胎政策也能很好的执行。对独生子女和农村双女户国家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政策内人员都可以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

  2、不足之处:在少数地方,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存在,违法性别鉴定和超生情况偶有发生。

  我国经过短短的三十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了一百多年完成的人口转变,1990年后我国人口生育率一直稳定在低水平生育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对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计划生育存在的困惑

  计划生育工作是国情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长远的社会利益考虑控制人口可以有效地发展经济,提高全民的素质。但是在计划生育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矛盾,需要逐步的解决和完善。首先,生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计划生育中的生育政策和公民的自主生育权相违背。怎样在自主生育和计划生育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长时间内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人人生而平等,同一制度下公民应该享受相同的生育政策,虽然在一个时期政策的倾斜有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这与公平公正的原则相违背,如何在计生政策的制定方面兼顾到公民的正当权益,是现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噬待调节的问题。再者控制人口增长和未来社会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对计划生育政策该如何继续施行提出拷问。

  二、目前我国人口现状和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效地控制人口生长,对富民强国,提高全民素质,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原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人口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比例失调。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占48.73%,男女比例为105.2:100,有的省份新生婴幼儿男女比例高达135:100。如果男女比例问题持续这样发展,预计2020年将有约3000-4000万人无妻可娶。男女比例失调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们传统重男轻女思想是根本原因,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要想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超和人工性别鉴定为性别选择生育提供了条件。第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决定看女孩在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影响了生育时性别的选择。第四、计划生育政策制订存在不合理性,尤其在农村第一胎为女孩可以再生第二胎,而头胎为男孩则不可以再生,虽然有效控制了人口数量,但直接导致了男孩的出生率高于女孩。

  (二)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成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快。人口老龄化带来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虽然老龄化程度和世界水平相当,但是具体国情却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都是先富后老,或者同富同老,而我国却是“未富先老”,社会负担加重,劳动资源短缺,养老医疗体系都不完善等等问题都已经显现出来,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巨大的养老费用将成为压在新一代独生子女身上沉重的担子,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需要年轻、健康、高素质的人才,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人才供求和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家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系等各方面的改变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系等各方面显现出来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内进行大幅度调整。

  (三)生育政策中存在不平等。在计划生育实行初期,为了在推行计划生育过程中维持社会的稳定,对少数名族和农村人口的生育政策制度相对宽松,有二胎生育政策,但是对于城镇户口的汉族人只能生育一胎,虽然这种政策有当时存在的社会意义,但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而且,超生罚款政策对富人来说根本起不到制约作用,纵观现在社会,有多少富人在大张旗鼓的生二胎甚至多胎。人人平等是国家提倡的人权,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中得不到很好地体现,在未来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中,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由于孩子减少,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独立能力差,不容易融入社会等性格缺陷。从父母的角度考虑,一旦独生子女因各种原因出现意外,对于父母的打击会非常沉重。也会增加社会养老的负担。

  三、科学有效地计划控制是解决我国人口现状的必由之路

  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现状决定了在50年或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个政策不可能动摇。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从长远的社会化利益考虑,令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对策。中国政府在1994年10月就通过《母婴保健法》,规定不允许违法进行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性终止妊娠,希望通过立法平衡出生性别比异常的问题。但是人口问题不是一部立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从根本上消除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除了通过思想宣传让人们对性别比例失调引起重视,自觉维护生育平衡外,把好性别鉴定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利益导向机制都有着很大的作用。社会经济基础是人们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本,生存环境的改变是人们生育观

  念改变决定因素,所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才是治理性别比例失调的治本之策。人们如果真实体会到生男生女都一样,就不会再存在生育性别选择的问题,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就可以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人口老龄化的应对。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作为刚刚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应对的准备。时间短,压力大,在未来的二十几年内,我国要从思想、物质、制度等各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

  1.认真对待老龄化社会国情。老龄化社会将持续一个很长的周期,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是一个严峻的任务,要充分意识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高度重视。

  2.为老龄化社会高峰期的到来积极做好各项准备。现在距离老龄化社会高峰期的到来只有二十几年时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中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必须考虑的部分,在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都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建立适合未来老年人口第一大国的老龄工作机制。

  3.加快老年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是老龄化社会会保障体系的根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目前我国试行的养老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在我国逐步的展开,争取在2030年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之前,在全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

  4.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将催生老龄化产业的发展,在2030年以前,做好老年消费品、老年服务业管理体制的完善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5.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对中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是国家重大宏观战略性话题,在国际老龄化发展史中,还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的科学依据只有通过对老龄化社会特点规律的深入研究来获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老龄

  化社会需要我们长远的规划。

  (三)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以数为本是我国计划生育初期为降低生育水平而施行的政策,在稳定低水平生育期,以人为本的观念成为主流,计划生育政策要完成行政强制推行为主到群众满意度为主的主导地位的转变。根据我国社会人口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以缓解和调整一系列的社会弊端。下面是我个人对计划生育政策合理化调整的几点建议:

  1.适时放开二胎政策。适时放开二胎政策可以缓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加速状况,对孩子成长环境的改变和生育权利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讲究儿女双全,两次生育机会可以圆很多家庭的这个梦想。第一胎不会因为男女性别问题而终止妊娠,这让生女孩的几率大大增加,可以有效缓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自愿二胎制度可以改变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弊端,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两个孩子可以同时赡养老人,也会大大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

  2.施行公平的生育政策。国家一直在提倡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是每个公民的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施行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样才能保证维持各个民族人口的自然平衡和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化。也避免了为了多生而牵扯到的政策擦边球问题。

  3.金钱不能成为超生筹码.富人多生基本上是目前公开的事实,有的人超生的竟然大张旗鼓,在社会上带来很不好的负面影响。要改变交罚款生多胎的现状,不管你多麽富有,在生育权上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凌驾于法规政策之上。这就需要制订更为有力的措施,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需要长期执行。在实行过程中,会引发很多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形势,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本文从我国的计划生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几方面对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论述,旨在通过分析社会现状和未来形势,探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在因计划生育引发的性别比例失调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建议在对社会现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有前瞻性的计划,根据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建立适合

  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口优化和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相协调的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构架。

  参

  考

  文

  献

  [1]穆光宗:《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3月;[2]彭琰:“人口与计划生育写作网络参考文献的的取舍人口与计划生育论文”,《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7月;[3]中国法制出版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一月;

  [4]李群发:“人口与计划生育武汉年鉴论文”,《武汉年鉴》,2002年;

  [5]张春生:“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论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年2月;

  第三篇:浅析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2013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作业

  课题名称:浅析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学生姓名:徐金涛

  批次:201009指导教师:潘加军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3年月

  浅析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涉及面广,影响深入的重要政策之一,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该政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回顾计划生育政策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介绍了该政策实施的一些成效,进而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然后阐述了笔者的几点思考,最后探讨了该政策强化实施的路径。通过本文的表述,说明了针对新形势应该适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以期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基点,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婚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关乎长远发展

  的重大问题。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至今已经推行了40多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如何长期有效地实现中国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不断提及的话题,附着在计划生育政策上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沿革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提出计划生育阶段(1953-1961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社会局势的逐步稳定,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危害人民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出生率则继续保持高水平,因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人口自然增长率1952年达到20‰,以后的几年有增无减。1955年3月中央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报告上做出肯定性指示,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马寅初先生在1957年7月《人民日报》上发表《新人口论》影响广泛,成为当时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二)第二阶段:开始实行计划生育阶段(1962-1970年)

  由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结婚生育人数大幅度上升,人口开始猛增,从1962年起出现了长达8年之久的全国性的生育高峰,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申“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增长率”。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推行,计划生育工作被停顿,人口又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1966年至1969年这四年间,年均人口出生率都在34‰以上,年净增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

  (三)第三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行阶段(1971-1978年)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5年,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国家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

  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1978年10月,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

  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的内涵,具体提出晚婚为女23周岁,男25周岁,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三年以上。该政策在当时使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1978年的18.25‰,实现了历史性的下降。

  (四)第四阶段:计划生育政策深化实施阶段(1979-1990年)

  中共中央于1980年9月25日发表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即著名的9.25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带头响应国家的召号,这成了我国计划生育史上的里程碑。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然后,在1984年为了调和农村生育与生产的矛盾,适当放宽农村的生育政策为“一孩半政策”(即第一胎是男孩就不能再生第二胎,第一胎是女孩可以再生第二胎,坚决不允许生育第三胎),这个修订了的规定基本被沿用至今。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标志着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正式出台并全面实施。

  (五)第五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稳步发展和完善阶段(1991年至今)

  1、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199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重申了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现行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特殊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第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

  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

  定。”

  2、计划生育政策立法实践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通过,并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这在人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政府的行政行为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方针、制度、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保护公民应享有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3、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深化

  新世纪新时期,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国家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框架下,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纷纷出台了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条例和细则,更进一步夯实了政策基础,细化了实际操作方案。同时,面对新形势,部分地区也开始探索计划生育政策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效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坚决的遏制,一定程度避免了人口过度膨胀带来的多种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避免人口过快增长

  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950年的37‰、20‰下降到2000年的16‰、9‰;十年后又分别下降到2011年的11.93‰、4.79‰,计划生育的成绩相当骄人。计划生育政策四十年实现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使中国13亿人口日推迟四年到来;中国的计划生育还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

  来推迟了四年。

  (二)国民教育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为9.54%,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经过努力中国人民的总体健康状况也有极大改善,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有显著下降,人均寿命值由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71.4岁;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抚养比下降1/3左右,劳动力资源供

  给丰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人口红利期”,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中国的竞争优势。

  (三)民众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导方针,以各种婚育文化为载体,让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新的婚育观念得到普及,使人民群众的婚姻、生育和家庭现念得到转变,以前那些重男轻女、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新观念所替代。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计划生育政策则正向加强了这一效果,随着人口增速的回落,人均的各类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配置,促使了国民素质的持续提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加速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2010年全国人均GDP不会突破4000美元;耕地、粮食、森林、水资源、能源等人均占有量,比目前降低1/5。

  三、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在对中国社会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经过数十年的政策推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计划生育已经实行40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项基本国策,我们会发现实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人口现状发生变化

  1、人口增长趋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总人口共为133972485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而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1990至2000年间,“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另据人口专家推算,近几年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65左右,比2000年推算的1.8又下降了0.15。

  以当前的政策来预估,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将出现长期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再生产将在达到峰值后出现负增长,如果不适时跟进政策措施,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因素,我国的人口有可能出现持续下降的风险,这将会引发劳动力资源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2、人口结构状况出现变化(1)老龄化程度加深

  学界通行的老龄化标准是60周岁以上人口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0%或7%以上。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老龄化程度达到13.26%”,而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程度更甚。有数据表明,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

  2011年末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85亿人,比重为13.73%。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中心推算,中国老年人口将在2014年突破2亿,2025年达到3亿,2034年超越4亿,2050年达到4.4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目前约1/7增至1/3,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届时老龄化将成为我国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比重下降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0-14周岁的少儿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而现在进一步缩减为222459737人,只占总人口的16.60%,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都在下降。同时青少年人口比重也在逐年减少,2008年19.0%,下降的原因是人口持续的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达到峰值9.40亿,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预示了劳动力资源从逐年增加到开始减少的“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资源供给进入减少通道。联合国预测,到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停止增长,届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10亿人左右的峰值,随后即开始逐渐下降,2025年降至9亿以下,2035年降到8亿,2050年只有6.8亿。鉴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长量已开始下降,而非农产业的用工人数还将持续增加,中国的劳动力供需很快就将出现缺口。中

  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量都低于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将逐步扩大。

  老龄化加剧增加的社会养老负担和劳动人口的减少引发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深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成为我国的最大国情。

  (二)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

  虽然说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并不完全是由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但是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与现行生育政策高度相关也是不争的事实。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压缩人们的生育空间,加之在传统观念的共同作用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选择性生育行为,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出生性别比。

  有资料统计,我国近几年新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到了117:100,国际公认的正常比例为不超过107:100。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20年,我国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成为“光棍”。而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社会犯罪现象的出现,并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家庭伦理结构发生转变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继续发展下去,恐怕我们通常理解的兄、弟、姐、妹、姑、姨、舅、表、堂等称谓,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失;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亲情概念也将在某种层面上一步步淡化,这意味注重血脉、注重传统的中国宗族观念将受到很大冲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淡化的现象。

  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在持续减弱。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独生子女伤亡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紧张,类似的家庭变故现象时有发生,在失去情感纽带的基础上,家庭失去了精神寄托,也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这在精神层面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陷入困惑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样社会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辈对孩子疼爱有加,以至于达到溺爱的程度,孩子在生活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孤僻。独特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独生子女心理压力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理能力和同情心,这对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极为不利。家庭结构的迅速变迁对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了挑战。

  (五)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在我国目前和今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家庭养老肯定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要形式。大多数农民生儿育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老有所养。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一些家庭没有男孩子,在现行的婚姻居住方式下,子女数量的减少和没有男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另一方面,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养老成为全社会的大事。在老龄人口不断激增的同时,劳动人口的下降将会进一步加重年轻劳动人口和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四、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问题的最终目标和理想状态是将该问题变成个人行为,政府不干涉,但是人口问题作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特征,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中国的国情决定,仍然需要实行计划生育。

  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又客观上要求现有的生育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因此,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适时稳定的调整。当前适度稳健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很现实的选择,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提高人口质量为主。

  (一)适度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步放宽生育“二胎”政策

  由于我国人口再生产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就造成人口持续下降的惯性,形成人口倒悬金字塔现象,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适当放开“二胎”政策。

  有研究表明,人口出生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部分地区的试点和理论角度来探究,即使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也不会出现无序增长,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下降是多种因素而并非完全由生育政策导致,经济发展对生育孩子数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世界发达国家即使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居民生育孩子的数量也很少。

  2、传统生育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子多福,现在的生育意愿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群的生育意愿是1—2个孩子,想生三胎以上或者丁克族都占很小比例。

  3、避孕节育技术的推广,同样可以影响生育数量,而20世纪70年代以前,夫妇即使想少生孩子,避孕节育技术也难以保证。

  4、妇女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影响,中国城市家庭普遍的就业方式是夫妇两人就业,妇女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不再愿意依附于男子;农村中外出务工的夫妇也越来越多。而对子女则普遍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支出成为家庭中一笔较大的开支,客观上也制约了大多数夫妻生育孩子的数量。

  实施: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间应有一定时间的生育间隔,准许生育两个子女,严格控制生育三个子女。尽量拉长两胎间的生育间隔,减轻家庭抚养孩子的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每胎孩子在成长中的遇到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

  (二)多种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笔者建议:从当前出发,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切实解决老年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统筹解决老龄事业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

  2、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有研究表明:当前正在实施的新农保政策有助于辅助计划生育工作的施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由于农民长期依靠“养儿

  防老”,农民希望养育较多的子女,“新农保”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养儿防老”,令农民自愿减少

  子女的数量,使得计划生育的执行更为顺利,令农村内部的社会关系更为和谐。

  (三)继续深化计划生育奖扶政策

  健全的激励机制会透过经济杠杆来调节和引导人们的生育行为。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各类奖罚措施。可以对实独生子女家庭仍应继续给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原已承诺的各种奖励,对二胎持不奖不罚的态度,对生育三胎实行严厉的处罚措施,用于奖励独生子女家庭,这样不会增加社会负担,也能促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循环。

  (四)大力发展经济,着力发展教育

  有关研究表明:经济水平、流动人口因素及受教育程度等非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率也有显著影响。

  1、大力发展经济,是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愈发达,人们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一般来说也愈低,特别是当育龄女性有充分的就业机会时更加明显。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亦随之增加,当男性劳动力供给有限时,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摆脱家庭主妇的束缚,成为兼顾工作和家庭的新型职业女性。

  2、着力发展教育,是实现优生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举措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越高,通常而言其生育水平会越低、生育观念会更健康,其子女成长的环境也会越有利,少生和优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教育是优生的根本途径。只有当适龄学童能够便利且便宜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优生的政策目标。

  五、强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路径

  (一)继续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计划生育知识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作用,将计划生育政策和知识

  广泛宣传下去,奠定一定的民意基础。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政策推行和实施过程变得更加顺利,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还能够起到长期的效用,逐渐形成人们的共识,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二)强化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主体建设

  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准入、选拔、培养、交流、退出机制,加强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从“强制式”到“自愿式”的转变,从管理到服

  务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者应摆脱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随着群众的意愿和社会的要求逐步完善,做到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三)发挥部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计生、卫生、民政、劳动等部门各司其职又互有关联,如能实现多部门联网,互通信息,整合人口资源,共同建立统一的,各部门共享的全市人口资源信息库,那么就能及时发现育龄人群的流动情况,婚育信息,及时识破个别无诚信人员的瞒骗,避免结婚、出生的漏报,从而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

  六、结语

  不可否认计划生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政策应该是适应现状的,目前中国利用比较人口优势经济取得了腾飞,人民的收入水平快速的提高,中国面临严重老龄化威胁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也应该相应的调整,符合发展的要求。

  我们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适时的调整完善计

  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问题,以适应未来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新:计划生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人民论坛2012年第371期,第6-8页;[2]王红晓:构建和谐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21卷第1期,第51-56页;

  [3]孙淑翠: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果及困惑,大众文艺,第

  300页;

  [4]任庆伟: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问题及对策,改革与开放2010年3月刊,第14页;

  [5]任静:浅议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社会学研究2010年5月刊总第286期,第6-8页;[6]李院林: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思考,法制与社会2012年06(中),第203-204页;[7]隋思、杨玉军:新时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科教导刊论坛2010年1月(上),第138-139页;

  第四篇:浅谈我市计生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市计生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2012年以来,陆丰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创先争优”目标,以人口计生清理清查为载体,以提高计划生育率、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多孩生育为重点,大力推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扩大计生协会覆盖面,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大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努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工作基础得到加强,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关

  键

  词】计划生育;多孩生育;创先争优;关爱女孩;

  一、我市计生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基础工作进一步打牢

  针对基层基础建设滞后态势,全市各级加大投入,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力促计生工作上新台阶。今年我市在原有基础上,计划投入245万元进一步完善市人口计生服务站配套设施,并作为开展孕前免费健康检查的样本点。目前,我市已投入10多万元完成了免费检查部分项目的工作用房改造,投入50万元购买相应的设备仪器,选派业务人员赴东莞、汕尾等地学习进修相关业务,并通过招录专业人员和加强现职人员培训的方式,增强市人口计生服务站和镇级计生服务所的医技力量,在12月底启动孕前免费健康检查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市计生优质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投入14万元装修河西镇、潭西镇、南塘镇三个服务所,进一步完善计生服务阵地。

  (二)宣教工作进一步加强

  围绕人口和计生中心工作,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以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开展宣传。通过各类型会议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形式,宣传计生政策和计生的严峻形势,宣传市委、市政府狠抓计生工作的决心和措施,在全市形成开展计生、严查政策外生育的浓厚氛围。在与周边县(市)交界处、各镇(场、区)主要路口和人群密集地点重新安装了16块图文并茂、醒目的大型计生宣传牌,使群众能深刻了解计生的有关政策和知识。同时还订购人口计生报刊杂志,制作计生宣传挂历、优生优育、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等宣传资料3万多份,进村入户免费发送到群众手中。

  (三)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完善

  今年以来,各地各级能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针对自己在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一镇一法,一村一策”或“一镇多法,一村多策”的措施,创造性地抓好人口计生工作,改变了“老方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方法不顶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按《广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办法》和《汕尾市农村纯二女户节育奖实施办法》,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准确核实的情况,对上报的奖励对象认真审核、把关,准时足额发放奖励金限。2012年全市共有符合奖励条件对象1686人,均按规定领取了计生奖励金。全市还为其中1100户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购买了每份30元的意外保险,为22户计生家庭贫困母亲发放奖励扶助金各1000元,共2.2万元。

  (四)综合治理格局进一步形成

  市全方位加强对计生兼职单位的协调、检查、指导和督促,重点对各职能部门自身及下属单位的履职情况进行突击抽查和评估,重点检查是否制定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优惠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是否到位、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公安户籍入户信息反馈通报是否及时以及打击“两非”活动情况,通过不懈努力,初步形成“政府牵头、部

  门配合、条块结合、综合治理”的管理体系。

  (五)人口计生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系统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应对不断发展的人口计生工作对人口计生干部的高素质要求,一年来,我们积极组织人口计生系统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宪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规定》等部法律法规,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政建设教育与业务教育培训紧紧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同时,还充实、配齐、配强镇村两级的人口计生队伍,切实提高计生人员的待遇,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协会工作,发挥协会优势,充实、壮大了协会队伍,提高了协会组织的履职能力;组织镇(场、区)分管领导和计生办主任到惠东县参观考察、观摩学习。全市广大计生干部、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我市计生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多部门联动,推进计生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由卫生部门牵头,人口计生、食品、药口监管、公安等部门参与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扎实开展医疗机构、个体门诊B超机管理使用、终止妊娠药品使用的清理清查活动,严厉打击“两非”行为,进一步建立完善终止妊娠报告制度、审批制度、出生婴儿死亡报告制度等管理制度。

  二是健全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重点协调财政、民政、卫生、国土、农业、工商、税务、教育等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部门配合、社会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地位。

  三是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劳动、人事、人口计生部门参与的开展对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生育处理处罚。实行党员干部违法生育和违纪处理情况月报制度,及时对全市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违法生育行为进行查处。严格督导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的清

  理清查工作,健全本单位育龄人员档案。

  (二)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把实现人口计生“创先争优”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出台了《关于实现人口计生创先争优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文件,用以推动和指导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开展。这些动作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抓计生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以实际行动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先争优”的目标,扎实开展人口计生工作。

  (三)进一步突破计生工作重点。

  一是以抓人口计生清理清查为重点,完善全员人口计生信息数据库。市委、市政府把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水平的抓手,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督促、亲自抓落实。加强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的采集录入、核对等一系列规范化管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工作的通知》,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相关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交换:每月人口部门的出生登记与卫生部门的住院分娩、计划免疫有关数据的交换,人口部门出生登记与公安部门户籍人口数据的交换,人口部门出生登记与教育部门新生入学数据的交换,人口部门新婚登记与民政部门新婚登记有关数据的交换。全市各镇(场、区)、市直各单位坚持以“报实促抓实”的原则,按照“全面清查、全面核实、全面录入”的要求,认真清查、校对、录入全员人口信息。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核对更新了育龄妇女信息20多万条,完成了50多万条重复数据排查,完善了5万多条户籍地址和现居住地址信息,纠正节育措施信息6万多条,补录当年出生漏报6000人,大大地提升了我市全员人口信息数据的质量。

  二是组织集中服务活动,扫清“四术”库存。针对我市计生手术库存量大的现状,我们坚持抓突击行动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的做法,多次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先后动员组织全市开展以二孩结扎和征收社会抚养费为重点的夏、秋、冬季人口计生集中服务活动。活动期间,全市上下采取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时间“一边倒”的工作方法,依据层级管理责任制的要求,量化、细化工作任务,把面上总体责任和点上的具体责任联系起来,形成了市领导抓镇、镇领导抓村、市直工作队和村干部抓具体对象的工作格局,真正把包村、包户、包对象落到实处。为确保手术质量,全市实行定点结扎,并派驻督台员跟踪手术质量。同时,市委、市政府组织督查小组到各地开展督查,重点对各镇在集中服务活动中组织部署情况、领导到位和责任落实情况、完成结扎及纯二女户结扎的质量、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应术对象清理及上墙公布情况等方面进行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止走过场或弄虚作假。

  三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行以现居住地为主,户籍地配合的管理体制。我市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与外出已婚妇女签定计划生育合同、利用春节等节日外流反乡人员节育手术等办法,全力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我市于5月至6月统一开展了以出租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专项行动,全市共清查出租屋1106间,商铺310间,窝棚213间,住宅小区6个,共清理外来已婚育龄妇女2560人,为她们提供“三查一治”服务3000多人次,就地落实节育措施65例。加大执行计生政策力度,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全面清理清查党员、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生育的行为等。

  (四)加大帮扶力度,推进计生工作开展

  狠抓挂点联系督办制度,强化领导,切实加大后进层转化力度。通过抓真干实,抓难促易、抓后赶先,促使工作有新突破。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挂点联系全市23个镇(场、区)的人口计生工作,市直单位分别负责挂点联系一个以上的人口计生工作后进村,作为人口计生工作后进转化联系督办点。落实联系督办点以来,各级党政领导成员高度重视,认真负责,每月至少一次到挂点镇、村开展督办人口计生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逐个予以解决。省计生帮扶组更是高度重视挂钩帮扶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经常深入我市开展帮促工作,选派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到我市各镇(场、区),通过听取汇报、调阅资料、个别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情况,并在资金上

  大力倾斜。

  三、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前进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导致人口计生经费投入不足;2.计生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人口计生正常化工作顺利开展;3.各地发展仍不平衡,人口控制能力不强,人口计生工作总体水平较低;4.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基础薄弱,大量的育龄妇女外出,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给我市的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四、对计划生育的反思与对策

  第五篇:浅谈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人多力量大”等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增长一路飘红,曾创下8年增长一个亿的世界记录。迫于巨大的人口压力,1980年,中央发布“9.25”公开信,正式提出“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由此确立了刚性的人口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严格的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据统计,1971-2010年,全国少生约4亿人,出生率下降到1.8,为家庭以及国家节

  省抚养费7.4万亿元。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强力实施,有效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过快的势头,提高了全民综合素质。但进入新时期以来,其弊端也

  日益显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必将影

  响社会稳定。

  一、当前人口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

  任何策略都有两面性,计划生育政策也不例外。我们当

  初抱着良好的愿望强力实施计划生育,实现了人口数量下降的目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目前,我国总人口的负担系数呈现一个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而谷底就在今后的10年左右。如果我国继续维持

  现行的人口政策,至多到204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

  口将超过总人口的4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问题最

  严重的国家。其实,现在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常住人口中老龄

  化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初露端倪有的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届时我们国家何谈竞争和发展;二是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有资

  料统计,我国近几年新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到了

  117:100,国际公认的正常比例为不超过107:100。过高的出

  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20年我国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

  配偶成为“光棍”。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性犯罪、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现象的出现,并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三是新生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

  当然现在的人口素质与二三十年前比还是提高了很多,但目

  前农村的人口出生率明显高于城镇,而城镇的教育水平要优

  于农村,客观上阻碍了新生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另外,假如没有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理应当

  比现在还高,因为家庭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竞争意识更为强

  烈,心智成熟更为顺畅;四是损害女婴、弃婴合法权益的问

  题。由于多生孩子面临着巨额罚款,在农村交不出罚款牵牛

  扒房是常见现象,导致少数家庭在分娩之后,如果发现出生的婴儿性别并不如愿,便会选择弃婴,而被抛弃的一般都是

  女婴。

  二、人口问题的对策思考

  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群众的生育意

  愿与生育政策的矛盾。因为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对人口数

  量的增长要求不一致,于是才制定生育政策限制群众的生育

  意愿,从而形成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矛盾。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扭转失误使今后的人口控制走上

  科学的道路。当然,如果仅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是无法帮

  助我国走出现有困境的。人口生产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人

  生出来就不能回去,所以政策的修改要慎之又慎。我认为,可将

  计生工作分为四个阶段:以处罚为主——奖罚并重——

  以奖励为主——不奖不罚,最终的目标是将人口问题变成个

  人行为政府不干涉就像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

  1、加大典型案例宣传,着力维护计划生育政策权威,尽力营造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良好氛围。搞好宣传是做好一切

  工作的先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工作的推进。当

  前除认真宣传贯彻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甘肃省人

  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实施外,要加强典型突出成功查处案

  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人身边事触动群众的神经,树立计

  划生育工作作为国策的权威。强化计划生育刚性政策的宣

  传,保持计划生育高压政策态势。当前,宣传要有所为有所

  不为,避免过多宣传计生工作的负面报道和不切实际的执法

  程序要求。积极发挥学校教育阵地作用,加大对初高中的生育生殖知识教育力度,避免新生政策外生育行为的出现。

  2、从严执法,违法必究,大力完善计划生育执法体系。

  维护刚性的计划生育国策是当前搞好农村计划生育的基础

  和保障。立法机关务必考虑我国国性,根据实际进一步修

  改和完善以乡村基层干部为行政主体符合基层干部工作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为基层干部贯彻落实好计划生育国策创造良好的法制基础,而不是一味的只提目标指标,不顾实现目标指标的基础。在依法行政中,更加注重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一步到位,不顾客观实际拿基层干部问责。司法系统务必切实维护计划生育国策的权威,对证据确凿的,更加注重实体上违法行为,从紧从快加大打击力度,而不是更多关注程序上的合法性。要赋予计生部门和基层组织更多的执法主体,让计生干部敢抓敢管,从重对违法生育者严肃处理,做到以一儆百,减轻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压力。

  3、尊重客观,解决实际,加强计生队伍建设。根据当

  前计生队伍老化、待遇低、思想不稳定的现状,切实加以解决。一是对当前计生队伍特别是村级专干队伍进行调整,充实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年轻计生专干队伍;二是减轻计生专干工作压力,将计生专干兼职的其他工作尽量减少,使其有时间、有精力从事计生工作;三是提高待遇,从事计生工作的干部相对其他同志来说,工作量大、责任重,在通常的待遇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补贴,让其劳有所获,稳定军心;四是尽量减少政治压力,让其放心大胆工作,而不是提心掉胆工作。按各级要求,计生干部是计生政策的执行者,计生工作业务指导者和操作者,计生工作是大家的事,但在现实工作中,计生干部却成了所有计生工作的承包人,所有计生责任的承担者,真正的责任人是工作可以不管,责任可以不担。

  4、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计生主管部门要深入基层指导

  工作,帮助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不能形成摇控指挥,遇见难事一推了之。在广泛开展计生政策、新型婚育文化宣传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村民自治,发挥群众的参与意识,使群众对计生工作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由“治民”走向“民治”。结合当地农村的生活实际,对个别计生限制性政策做适当调整,使之政策与现实相符。

  5、进出联动,从严管理,探索流动人口有效管理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计生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大,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原则,对流入人口的计生问题不能一赶了之,而是要就地解决,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以考核流入地为准;二是严格证件管理,对流动人口一律要求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流入地加大验证力度,对未办证的,实行限期办证,否则用人单位不得录用;三是对流入重点对象实行

  “季查”制度,不按要求参加的,对用人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处罚。

  6、多方筹资,重在落实,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坚持“奖励少生”与“处罚超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为更好地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奖励扶助政策。比如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机制,独生子女保健费等,但由于全国人口众多,国家财力有

  限,目前还不可能全面覆盖落实,所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优惠政策,让这些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更多的得到好处,从而影响和带动一部分家庭,使他们也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7、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为基层干部减负。目前,计划生育考核指标十分具体,分类较细,每项专项工作指标几十项,甚至上百项,连大学生都难以应付。省级查、市级查、县级查、季度查、半年查、年终查和大量的暗查和多达八九项的专项检查,检查过多过滥。有的工作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由于有严格的考核指标要求,有的考核指标是相关人员呆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考虑具体实际,因此在迎接考核,横竖都是死,没办法,迫上梁山,就只得在软件材料业务上做表面文章。加之业务多而杂,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真正从事重点工作的时间太少。所以,科学合理制定考核指标,特别实事求是符合基层实际尤为重要。计生主管部门务必结合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考核指标、考核方式、考核次数等考核体系进行认真细致总结,进一步减少考核次数,删减不合理考核指标,真正提高考核实效,促进基层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计划生育主体工作中去。

  8、部门配合,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新格局。计划生育工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一是公安部门在小孩上户时,要求在出具医学出生证明的同时出具结婚证、生育证或计生部门出具的相关合法有效证明,再给予上户;二是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检查,对擅自为育龄妇女实施解除节育措施手术的,坚决予以打击;三是医疗机构严格坚持凭证检查和凭证生育制度,并及时通报同级计生主管部门,否则,追究医疗机构及当事医生的责任。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严格执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现行生育政策,强基固本,加快后进转化步伐,对做好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和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篇二:中国生育现状分析

  

  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现状剖析

  摘要:本文从我国计划生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入手,全面剖析了加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措施。

  关键字:计划生育;现状;问题;措施

  Abstract:ThispaperstartfromthestatusquoofChina’’sfamilyplanningandproblems,putforwardacomprehensiveanalysisofmeasurestostrengthenChina’’sfamilyplanningwork.Keywords:familyplanning;thestatusquo;problem;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后,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低于更替水平。二是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三是人口素质状况明显改善。15岁以上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年已提高到目前的8.5年左右;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明显上升,大学以上毕业生由1982年的610万跃升到2005年的7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妇女地位显著提高。四是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五是为世界人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2.我国人口现状

  2.1由于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是在一个特殊的政策环境中实现的,因此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的,属于自发性人口转变。而我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属于政策诱导性人口转变,这就是其不稳定性的原因。

  2.2我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在城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这种地区和城乡之间人口控制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我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表现出一种不彻底性,全面持续的低生育格局在我国并没有真正形成。

  2.3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在低生育水平下,人口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相对而言,数量仍然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

  3.我国计划生育实施时存在的问题

  3.1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放开二胎”的传闻,加大了计划生育的难度,引起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误解。

  3.2政策内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受年龄结构的影响,我国目前正经历一个人口出生小高峰。同时,在部分地区,夫妻双方或一方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会使政策内的总和生育率有所提高。

  3.3部分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同志对低生育水平盲目乐观,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下降,出现投入严重不足、机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工作滑坡。

  3.4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力度不够,现有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标准偏低、各项优先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3.5目前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群众计划生育需求。

  4.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4.1抓好行政队伍建设,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4.1.1要抓好三项落实。一是要抓好计生网络的落实;二是要抓好日常计生工作的落实,重点抓好宣传教育,知情选择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三是要抓好工资报酬的落实,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另外,应当扩充计划生育宣传的方式。在以往,主要是国情国策的宣传和教育,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这种宣传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这种宣传教育是不够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重点应当转向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上,侧重于生育主体的经济人特征,宣传计划生育的经济意义,从而使公民从经济上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4.1.2发挥部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计生、公安、卫生、民政、劳动等部门各司其职又互有关联,如能实现五者联网,互通信息,整合人口资源,共同建立统一的,各部门共享的全市人口资源信息库,那么就能及时发现育龄人群的流动情况,婚育信息,及时识破个别无诚信人员的瞒骗,避免结婚、出生的漏报,从而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促进计划生育的全面贯彻。

  4.1.3目前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计划生育具有长期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健全原有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外,还应与市场经济体制其

  他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协调,制定和健全计划生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国家政府应改变直接的指令控制方法,调空方式由原先的行政命令转变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政策手段。在这方面,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取得了不少经验,如苏南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已纳入企业的经济运行中。此外,在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应结合其他经济体制改革,考虑计划生育体制改革与工资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福利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等相互配套。

  4.1.4由于受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医疗卫生条件和计划生育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的计划生育普及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各地区之间在计划外出生数,婚育年龄和胎次比重上都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差异。鉴于计划生育对于调整人口再生产,改善人口分布,提高人口质量,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将计划生育情况作为人口区划的依据。

  4.2广泛深入开展人口计生法制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4.2.1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力度。要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计划生育等政策、法律、法规、规章,重点宣传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

  4.2.2积极组织开展一批计划生育公益宣传活动,宣传遵守计划生育的先进典型,曝光情节恶劣的违法生育行为,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新闻媒体要客观、真实地宣传报道人口和计划生育新闻事件,树立正确舆论导向。要建立计划生育新闻宣传审核制度,对涉及社会公众人物生育情况的宣传报道要事先向人口计生部门核实其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4.3全面开展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相关协调机制

  全面清查处理违法生育案件。要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审查和通报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将遵守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提拔任用干部,推荐各级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候选人、工商联执委,评选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的一项基本要求,并建立必要的审查制度。基层人口计生部门要通过村(居)民政务公开栏、申请人所在单位公示等形式,建立健全公民再生育审批结果公开制度。通过政府网站公布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的举报电话,及时受理查处计划生育违法违纪案件,进一步完善有奖举报制度。人口计生部门批准党员、干部再生育,应及时向同级组织人事部门通报,组织人事部门应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发现党员、干部违法生育的,应及时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要将城镇居民违法生育情况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进行信用评级,对其经营、贷款等行为加以制约。

  4.4依法依纪处理违法生育行为,建立社会公众人物征收社会抚养费备案制

  应以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行动、全面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等专项治理活动为契机,对二孩审批、二孩及多孩生育情况及违法生育者的党纪政纪处分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情况进行检查和审查。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违法违纪生育案件的查处。要运用新闻媒体集中曝光一批违法生育的典型案件,特别是公开揭露一批违法生育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党员、干部及文化、体育、著名工商业主等社会公众人物。

  对于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章,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收入和违法生育情节确定征收数额;当事人实际收入难以确定的,可以上一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基数计算。各地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评估测算违法生育当事人的实际收入。建立健全征收数额较大案件的集体评议制。对社会公众人物征收社会抚养费,应当向上一级人口计生部门备案。对于有执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社会抚养费缴纳义务的,人口计生部门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结束语

  总之,计划生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从政策上和制度上予以重视和加强,同时加强计划生育的基层管理工作,切实把计划生育落实到实处。这样必然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篇三:中国生育现状分析

  

  停止计划生育,,鼓励生育已刻不容缓

  一、《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献疑

  在计划生育和经济发展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生育率在1990年之后快速下滑。1995年左右只有1.3左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2这些客观数据说明中国早已错过了人口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人口政策调整不能再拖。从网上民意看,人口政策调整已经形成全民共识。但是有关国家部门和一些人口学者却以如下四个理由反对进行人口政策调整:31.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条例对生育政策做了一些微调,对二孩的生育条件有所放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双独可以生二胎,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

  2.中国的最佳生育率为1.8,而中国目前生育率仍然有1.8。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预计每年净增人口在800到1000万人之间,总人口到2033年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3.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2005—2020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一个小高峰。4.近期放开生育政策会引起?补偿性生育和?抢生,生育率会出现大幅反弹,会出现人口大起大落的后果,不利于人口平稳、健康地发展。

  我认为这些理由值得商榷。

  (一)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不是2.1,而是2.3以上

  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如果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高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会增加;如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会减少。因此,世代更替水平对于人口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有人计算出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为2.14。1980年有人《光明日报》上撰文说:?我们绝不应该保持前两年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2.3个孩子的生育水平。为使我国人口将来不再有大幅度增长,应该在今后30到40年的时期内大力提倡每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一份?百年人口预测报告: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超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6可见他们对中国人口的预测是基于中国世代更替水平为2.14。他认为中国1979年左右生育率为2.3,超过世代更替水平2.14,中国人口会在2000年增加到14亿,2050年增加到40亿,因此需要用独生子女政策降低生育率。

  其实这个2.14的世代更替水平是错误的。世代更替水平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古代死亡率高(尤其是儿童夭折率高),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个孩子才能勉强维持人口世代更替。世代更替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青少年死亡率、性别比等)。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世代更替水平普遍在2.5至3.3之间,而不是2.1。7中国1980年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二十多年来,相关部门和主流人口学家人云亦云,一直用发达国家的世代更替水平2.1作为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

  根据联合国统计署的资料,法国、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2005年的婴儿死亡率分别为4‰、4‰、6‰、5‰、5‰、5‰、3‰;82006年这些地区的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分别为5‰、5‰、8‰、6‰、6‰、6‰、4‰。9这些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世代更替。

  而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02年的婴儿死亡率分别为85‰、49‰、38‰、32‰、30‰;10中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9‰、46‰、40‰、37‰。11同样,中国的儿童死亡率、青少年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也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应该远比发达国家要高。

  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中国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

  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12那么,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就不是2.1(不考虑性别比问题),而应该在2.2左右(1980年应该更高)。

  而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也远比发达国家的102~107要高。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0-4岁出生性别比为120;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出生性别比为123。考虑到中国的畸形性别比和育龄前死亡率,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应该在2.3以上,而不是2.1。笔者就这一问题请教过北京大学人口统计学家郭志刚教授,他说:?你对更替水平的推论完全符合逻辑,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应该高于2.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教授也认为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应该在?2.31或者更高的水平中央据此于2006年12月17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认为实际生育率为1.8,最佳生育率也是1.8,提出计划生育?四个坚持不动摇。据笔者所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三百多位成员中有很多其实并不认同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结论。

  关于?最佳生育率,韩国有过惨重的教训。韩国1962年开始提倡二胎作为限制生育的手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急剧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期徘徊在1.65左右。韩国在1990年代引发了一场很大的辩论,结果开明派占上风。韩国政府于1996年批准了?新人口政策,取消控制人口出生政策。

  但是韩国的人口学科也是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即便开明派人口学家,头脑中?条条框框也很多。而韩国劳动力仍然充足(20世纪60年代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个孩子,1970年代平均还生3.6个孩子),决策层没有感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韩国的?新人口政策认为最佳生育率为1.6,而韩国1995、1996年实际生育率恰好是1.65、1.58。这意味着韩国只需要?稳定低生育率就行。并且韩国?新人口政策的有些具体方法其实是抑制生育而不是鼓励生育,比如开展关爱女孩运动,鼓励妇女参与生产劳动(从而放弃生育),而不是鼓励妇女生儿育女。因此,尽管政策的导向改变了,但由于政策是?夹生饭,生育率继续下降到2000年的1.47和2002年的1.17。面对这种严峻形势,韩国人口学界和政府仍不知道症结所在,在2004年出台了以?为使总和生育率在2010年提高到1.6为目标的六个方面的措施。结果生育率不升反降,2005年降低到只有1.08。韩国汉城大学社会学教授殷基洙说:?除非能把人口问题处理好,否则,韩国社会将会在20至30年内崩溃。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韩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在2.1左右,但是却滑稽地将目标生育率放在1.6,生育率不下降才怪。同样,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在2.3以上,最佳生育率怎么又是1.8了?1.8的生育率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实行强制性计划生育已经30多年了,其对生育文化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停止计划生育根本无法防止人口锐减,今后鼓励生育的任务非常艰巨。应该高调停止计划生育,鼓励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逆转生育文化。而不要将韩国等地的教训当经验,不能片面强调政策的连续性。

  (三)中国的政策生育率根本不是1.5,实际生育率低于政策生育率是可信的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将客观调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1.8,依据是中国的政策生育率为1.5,加上超生和漏报就会有1.8了。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实际生育率是否会比政策生育率高。

  人口学家广泛引用的1.47政策生育率是北京大学郭志刚教授与国家计生委规划统计司的有关负责同志等人合作完成的研究结果。这个分析结果曾经在计生委召开的一个小会上向计生委领导报告过,被要求保密。后来获批准同意对外发表在2003年《人口研究》第5期上。14根据他们的原始资料,全国允许生1孩的占35.4%,允许生1.5孩(头胎是女孩的可以生二胎)占53.6%,允许生2孩的占9.7%,允许生3孩的占1.3%。郭志刚教授假设出

  生性别比为107。

  依照他们的原始数据:1000个妇女,有354个只允许生1孩,536个妇女生1.5孩。以性别比107计算,第一胎生277个男孩和259个女孩。生女孩的259个妇女每人可以再生1个。97个妇女生2孩,共194个孩子。另外13个妇女生3孩,共39个孩子。1000个生育妇女(其中631个妇女只允许生育1孩子)合计可以生1382个孩子,平均每个妇女可生育1.38个孩子。可见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38。

  郭志刚教授等人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将1.38乘以1.06之后得出1.465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这个1.06偏高,虽然有些特殊情况可以多生,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本来是可以多生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执行政策很严,没有宣传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很多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很多本来符合?理论政策的,但是都碍于?现实的政策而没有生)。另外笔者认为即便一胎政策可以有6%的例外,但是二胎政策、三胎政策就不可能有6%的例外了。比如一胎政策下,6%的例外可以多生一个孩子,但是二胎、三胎政策下,这6%的例外就不是再生二胎、三胎了,而很有可能只再生一胎了,因此将二胎、三胎也乘以1.06偏高。

  笔者就这个问题请教过郭志刚教授,郭教授说:?你对我们计算政策生育率的1.06调整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实际上给政府留了更多余地,也是为使我们调整政策的依据处于更保险一侧。当时我做这些时,本来只是想说明自199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不是像计生委说的那样是多年稳定在1.8上,而是在向政策水平接近。政策当然是总和生育率降低的一个原因,奇怪的是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一边认为超生严重、政策形同虚设,力保维持现行政策,一边还能大谈计划生育成绩。

  可见,郭志刚教授1.465的政策生育率其实是为了给政府留下更多余地。但是国家计生的某些负责部门却在这个余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外宣称中国的政策生育率是1.5,并否定中国是一胎化的现实。他们还据此认为1.8的生育率是可信的。

  相关部门如此,主流人口学界也如此。比如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说:按照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应该为1.46。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计划外生育的现实下,怎么可能低于1.46呢?。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人口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陈卫也说:?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计算出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2,大大低于政策生育水平。这种结果显然不合乎逻辑。因为按照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如果全国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也应该为1.47。

  但是他们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不生育人群。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不孕发病率上升了10倍,单身、丁克、晚育比例也在急剧增加。用当前国际上的不孕率标准口径对2001年计划生育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原发性不孕率高达17%。而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现在全国生育意愿低下,平均只有1.73,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只为1.78个和1.60个。未婚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只为1.46个。

  这意味着不愿意生孩子或者只愿意生一个孩子的比例很高。以最保守的15%不生育人口比例计算,那么每1000个妇女只能生育1175个,如果响应政策的话,中国平均每个妇女只生1.17个孩子(现实政策生育率),这不是一胎化又是什么?如果以20%不生育人口比例计算,那么现实政策生育率只有1.1。

  越南允许生2孩,加上一些特殊情况,政策生育率是高于2的,但是近年实际生育率只有1.9左右,低于政策生育率。中国山西翼城和新疆建设兵团都允许生育二孩,但是2000年普查显示翼城生育率只有1.51,而建设兵团的总和生育率在整个

  ?十五时期都稳定在1.0左右,都远远低于政策生育率。因此实际生育率低于政策生育率是非常可信的。韩国、台湾的政策生育率是?无限,但实际生育率不到1.1。

  郭志刚教授认为,只有用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这些客观数据修正其他数据的,哪有有用其他主观数据修正客观调查数据的道理?

  笔者在《大国空巢》里从几十个方面质疑了1.8的生育率。即便不采纳任何中国

  官方数据,光凭着中国发展水平就可以推测即使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生育率也达不到1.8,加上政策执行力度就足以得出中国生育率在1.3以下的结论。

  (四)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

  有关部门和主流人口学家认为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双独可以生二胎,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其实就算这?近1亿独生子女在1980年到2007年之间平均分配,那么每年只有370万独生子女(其实不到370万,因为还有少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目前政策只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生育二胎(河南还例外)。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191980年到1990年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09,那么每年的370万独生子女中只有177万独生女;而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总出生人口2200多万。也就是说,今后几年1个育龄独生女面对的是1.1个独生子和5.4个非独生子,她们的配偶是独生子的概率很低,这177万独生女中只有30万左右与独生子结婚,对总人口增加几乎没有影响。即便每年177万独生女全部可以生二胎(政策生育率为2.0,比目前的1.38多0.62),考虑到15%左右的单身、不孕不育人群,也不过多出生93万人口;即便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也不超过170万人口,相对于总出生人口来说比例也不大,只是杯水车薪,这样的微调不能成为阻止人口政策调整的理由。

  有人可能会说,城市在1980年开始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城市?双独夫妇已经很高了。那么,我们看看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城市独生子女到底有多少?中国城镇人口比例1982年为20.6%,1990年为26.23%,2000年为36.09%,2005年为42.99%。也就是说,整个20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23%。以平均25岁生孩子计算,1980年到1990年孩子的母亲是1955年到1965年出生的女孩(共1.01亿,平均每年918万),23%是城市人口的话,每年211万。这些女孩到20世纪80年代是育龄妇女,都生一孩的话,每年出生211万(依105:100的出生性别比计算,每年出生女孩102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这些女孩现在开始成为生育妇女。而2005年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来说,城市人口比例增加1倍(而年轻人比例远不止增长1倍)。这增加的城市人口中,大多是农村素质比较高的,他们进城后在婚配选择中并不居于弱势,就是说城市的每年102万的女孩最多只有一半(不到50万)是与城市的男孩结婚,每人多生育1个孩子,每年也只多出生50万。并且20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并不全部是独生子女,那么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城市夫妇平均每年不到50万对,对总人口影响更小。

  二、质疑相关部门对未来人口的预测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认为:未来十几年每年净增人口在800万到1000万之间,中国人口总量到2010年控制在13.6亿人,到2020年控制在14.5亿人,2033年达到峰值15亿左右

  依照这种趋势,那么2006年人口应该增加1300万以上(《大国空巢》相关章节有详细分析)。但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人口增量分别只有768万、692万、681万,没有1300万,也没有1000万,甚至没有800万。21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死亡人口将激增,每年净增人口将急速减少,2006年、2007年每年净增人口只有600多万,一两年的预测就与事实相差甚远,未来十几年每年净增人口还能在800万到1000万之间?总人口会达到15亿人左右?其实国家统计局的这个600多万数据还是?修正后的数据。依照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客观数据,2001年到2005年这5年共出生6846万人,死亡4143万人,平均每年只增加541万。2001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死亡828万人口,只增加541万人口,今后每年死亡人口翻番,育龄妇女差不多减半,每年净增人口还能在800万到1000万之间?

  笔者在《大国空巢》中预测2016年之前中国将会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高峰连13.4亿都难以达到。

  (一)

  育龄妇女高峰不足以引起出生高峰

  让我们看看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强调的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量与出生高峰的关系。

  图中数据采纳历次人口普查资料,222000到2005年出生女孩数据采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从图可见,育龄妇女高峰不一定导致出生高峰。1990年之后育龄妇女人口大幅增加,但是出生人口却急速减少。2005年到2020年的育龄妇女高峰明显低于1990年到2000年的那个高峰,1990年到2000年那么大一个育龄妇女高峰都没有引发出生高峰,2005年到2020年那个小育龄妇女高峰还能引发第四次出生高峰吗?

  上图可见,生育率才是出生高峰的直接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出生高峰是由于6.0左右的高生育率。1962年到1977年的人口高峰前半部分(1962年到1970年)是由于高生育率;后半部分(1970年到1977年)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妇女到了生育年龄,并且平均每个妇女仍然生育4个左右孩子。1982年到1991年的出生高峰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女孩到了生育年龄,并且还由于20世纪80年代维持2.4的生育率。光从育龄妇女结构来说,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出生高峰应该延续到2000年,但是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第三次生育高峰在1991年之后嘎然而止。

  综合上面两图,合并成?出生高峰、生育率、育龄妇女的相关图。我们可以从这幅图清楚地看出,影响出生高峰的主要是生育率而不是育龄妇女高峰。

  日本20世纪40年代出现第一次出生高峰,在2.0左右的生育率前提下才在1970年前后引发出第二次出生高峰(并且第

  二个高峰明显偏小),但是由于生育率降低到1.5以下,第二次出生高峰在20世纪90年代不能继发出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由于不孕不育、单身等人群的存在以及养育能力的限制,生育率会远低于生育意愿。比如日本生育意愿一直高于2个孩子,但是实际生育率却只有1.25左右。台湾省2006年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为2.29人,但实际生育率只有1.1人。23中国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73,不停止计划生育,根本不可能出现第四次出生高峰。

  (二)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越高越好

  有人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会引起?补偿性生育高峰。但是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人口从来就不是平稳的,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的综合国力提升。古今中外,盛世的最重要标志是人口的增长。

  日本战后的出生高峰?团块世代是日本后来经济腾飞的主力,三年的出生高峰奠定了几十年的繁荣。欧洲战后婴儿潮也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

  美国现在一霸独强,很大程度得益于战后两次出生高峰。美国1955年到1965年平均每年出生415万,是20世纪30年代的1.7倍。1960、1970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玩具、卡通、流行音乐的成长;20世纪80年代,步入结婚活跃期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房地产、汽车业的成长;20世纪90年代,步入消费黄金期的婴儿潮人口又带动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成长。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指出,?婴儿潮出生的人虽然只占现美国人口的28%,但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占美国整体经济10兆美元的一半,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房屋需求、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的回升,又出现新的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1976年的317万上升到1990年的416万(增加1/3)。而欧洲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却在不断减少,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中国从1963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出生2646万,是1959年到1962年的1.88倍,是1952年到1958年的1.33倍。1961年只出生1100万孩子,但是1963年超过3000万,差不多是1961年的三倍。1962年到1980年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4.4亿人口,没有这4.4亿青壮劳动力和旺盛的消费能力,很难保证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成就。

  如果停止计划生育,今后10年即便每年出生2500万,也只相当于中国1990年的水平、印度现在的水平,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中国目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依赖国际市场,对国内消费并不重视,需要的是劳动力,而中国劳动力还充足;但是今后中国的经济必须依赖内需,那么人口结构是关键。如果不停止计划生育,就无法拉动内需,中国经济不可能转型。停止计划生育既能改善消费结构、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又能缓解今后的老年化压力和劳动力短缺,一举多得。

  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1991年,除了大跃进几年以外,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或者以上,其中1963年到1974年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万。有生就有死,他们到老年之后,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长期保持在2000万以上(是现在的两三倍)。

  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每年出生2000万以上才能有效改善人口结构,才能防止人口锐减。如果在今后10年每年出生人口平均超过2500万(印度现在的水平),执政者将因此而功载史册。但是停止计划生育后,即使在?补偿性生育高峰时期,中国每年都不可能出生2000万孩子的。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09万女孩,生育之前死亡大约55万,再扣去15%左右单身、不孕等人口之后,估计生育妇女在810万左右,平均每人需要2.5个孩子才能使得每年出生2000万,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个以上才行。但是这一代人是生育文化断代的一代,少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民生压力又非常大,他们愿意生、养得起3个以上孩子?而1990年之后每年出生孩子急剧减少,1996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只出生女孩620万左右,扣去死亡和不生育妇女,生育妇女不到500万,即便全部当全职妈妈,她们也不可能生育2000多万孩子。

  (三)

  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有多大?

  有人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会出现大的出生堆积高峰。其实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妇女基本上已没有生育意愿或能力,补偿性生育得指望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妇女。1970-1979年这10年共出生11059万女孩,以每年死亡0.22%计算,到2008年的时候还剩下10235万。

  国家计生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4亿育龄妇女,其中有48%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有36%左右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永久绝育。输卵管复通手术愿意做的人很少,即使做了成功率也不高。已经生育二胎或二胎以上,就不大可能准备再生育。因此,先扣除这36%的妇女,剩余64%中又有30%不孕(女性从27岁开始生殖力就明显下降,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孩都已经算是高龄育龄妇女了),算下来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只有45%(460万)尚有生育能力。而目生育意愿只有1.73,她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这4600万妇女还有再生3360万孩子的意愿。

  并且中国剖腹产比例奇高,很多地方超过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必然降低再生育的意愿。

  现在年轻一代普遍晚育。2008-2012年以1970-1974年出生的妇女为抢生主力,2013-2017年以1975-1979年出生的妇女为抢生主力,平均每年抢生336万人,这已经是较高的估计了。十年之中,可能前几年偏多一点,达到五百万左右,后几年偏少一点,可能只有一、二百万。

  目前平均初育年龄为25岁,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还只是生育第一个孩子。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女孩1000万左右,由于不生育人群的存在,意味着今后每年生育妇女只有810万。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有少数才开始生二胎,每年总出生孩子最多不过1200万左右(很可能只有1000万左右)。那么在?补偿性生育高峰期间,每年最多只出生1700万左右孩子(这是最乐观的估计)。

  可见这三千多万抢生儿童,是中国缓解老龄化危机的唯一希望。这宝贵的三千多万抢生儿童,不但可以缓解现在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失业压力,尤其有利于缓解即将于2020-2030年期间爆发的养老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赶抢“补偿性生育高峰”,如果这个高峰被耽搁了,中华民族将从此走向衰败!

  四)即使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也很难稳定在1.8无论是十六大报告还是十七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可见中央是要求在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前提下稳定生育率(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而不是降低生育率。

  但是十多年来,生育率却一直在不断下滑,而不能稳定。国家统计局认为2000年底中国人口为12.6743亿,?十五规划人口控制目标是2005年13.3亿,如果生育率稳定的话,这五年需要增加6257万人口(每年增加1251万)才能在2005年达到13.3亿;但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人口才13.0756亿,五年只增加4013万(每年只增加803万),只相当于预期的64%,还叫做?稳定生育率?

  国家统计局资料认为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达到13亿。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2005年11月14日说?按照目前的总和生育率1.8预测,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达到13.7亿。25这意味着如果生育率稳定在1.8的话,2005年到2010年这6年每年需要增加1167万人口。由于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死亡人口逐年增加,那么2005年、2006年、2007年人口增量需要远高于1167万。但是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人口增量分别只有768万、692万、681万(实际上可能只有400万左右)。26这说明中国的生育率根本无法稳定在1.8,而是远离1.8。

  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已经达到0.8,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各国经验,这个发展阶段是生育率和生育观念急剧转变期,即使停止计划生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生育率也会下降,很难稳定在1.8。

  (五)生育率反弹,“弹”何容易?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反对调整人口政策是担心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会大幅反弹。

  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社会越发达,生育率越低。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我在《大国空巢》第3章里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比较了全世界所有超过500万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HDI与总和生育率(TFR,妇女生育孩子数)的动态关系,发现二者高度负相。同等HDI的国家中,中华文化圈地区的TFR比其他地区低;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TFR比其他国家低;后行国家达到相同的HDI时,TFR要比先行国家当年低。

  2003年世界上所有中收入国家平均HDI为0.774,平均TFR为2.1;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HDI为0.769,平均TFR为1.9。中国的HDI2000年为0.730,2003年为0.755,2004年为0.768,2005年为0.777。中国2007年HDI应为0.8左右,相当于新加坡1987年、韩国1988年的水平,当时新加坡和韩国TFR分别只有1.62、1.56。29泰国和巴西的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非常接近。中国2007年HDI相当于泰国2006年、巴西2004年的水平,中国2006年人均购买力相当于泰国和巴西2003年的水平,但是现在泰国和巴西的生育率分别只有1.64、1.88。巴西和泰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保持完整的生育文化,生育率直线下滑;中国生育文化被摧毁几尽,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少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严格的1.38的政策生育率下反而能有1.8的生育率?

  2005年伊朗的HDI为0.759,比中国的0.777还要低,而伊朗在已经没有生育限制(甚至鼓励生育)的情况下2007年生育率只有1.7,中国在强制性的1.38的政策生育率的限制下生育率反而还有1.8?301985年开始国家就特批山西翼城县试点二孩方案,但是2000年普查显示该县生育率只有1.51。新疆建设兵团汉族人口允许生二胎,少数民族可以生多胎,但是?十五时期,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0左右。越南1988年开始计划生育,都允许生育两个,越南2007年的HDI相当于中国1999年水平,但是现在生育率只有1.89,低于政策生育率和世代更替水平。可见光是放开二胎是不够的,应该立即停止计划生育。

  在HDI达到0.8之后,各国TFR都继续快速下降。比如韩国现在的TFR只有1.08,新加坡为1.2,台湾为1.1,香港只有0.95。

  工业革命以来生育率下降之后很难反弹。原因是工业化所引起的家庭结构改变和男女分工改变是难以逆转的,?生产力对人口的压迫是难以逆转的。发达国家耗费巨资、绞尽脑汁以求缓解生产力对人口的压迫,都没有成效。生育率反弹,“弹”何容易?!

  (六)计划生育是一抓就灵,鼓励生育是百求不应

  韩国在1962年开始提倡控制人口,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不像中国是强制一胎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生育率不断下降,1995年降到1.65。韩国政府于1996年取消控制人口出生政策,随后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照理说,应该会出现出生高峰,但是生育率却不升反降,生育率从1995年的1.65降低到1996年的1.58、1997年的1.54、1998年的1.47,2005年降低到1.08的极度危险水平。韩国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

  1952年日本开始推广计划生育(只是提倡);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从1949年的4.34快速下降到1956年的2.2。其后生育率稳定在2.0、2.1。1966年是日本的火马年,是非常不吉利的年份,人们避开在这一年生育,该年生育率降低到1.6(1964、1965年生育率均为2.1)。照道理说,1967年、1968年会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但是这两年生育率分别只有2.2、2.1。也就是说1966年少生的孩子并没有再?补生出来。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采取政策措施解决少子和老龄化的问题,如鼓励生育。既然政策改变,应该出现生育高峰,但是20世纪90年代生育率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不断降低,现在只有1.25左右。

  1955、1956、1957、1958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分别为6.26、5.85、6.41、5.68,平均为6.05。大跃进后生育率突然下降,1959、1960、1961年生育率分别只有4.3、4.02、3.29,平均只有3.87。照理说三年?自然灾害后应该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但是1962、1963、1964、1965年生育率分别为6.02、7.5、6.18、6.08,只有1963年才算是?补偿高峰。可见?欠了三年,只?补了一年,并且这一年还只补了一小半,历史的欠账是很难补回来的!

  1965年起,台湾省开始实行?家庭计划,提倡(不是强制)?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的政策。随着经济起飞,台湾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从1963年的5.47不断下降,1984年开始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1989年,台湾家庭计划的口号转变为?一个嫌太少,两个恰恰好,三个不嫌多。虽然政策改变,但是台湾生育率却并没有回升。1988、1989、1990、1991、1992、1993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85、1.68、1.81、1.72、1.73。其后台湾更是鼓励生育,但是生育率却不断降低,现在只有1.1左右了(陈水扁对台湾最大的危害不仅仅是贪污,还有将生育率降低到1.1,使得台湾无法持续发展)。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曾提倡二胎。生育率从1963年的5.01急剧下降到1977年的1.82。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的?两个就够了的计划生育政策受到广泛指责。后来新加坡政府对这个政策进行了认真检讨,取消了这个政策,并采取鼓励国人多生孩子的措施。但是政策改革却并没有导致生育率的回升。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1.7左右。现在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是生育率却降低到1.2左右。

  伊朗是穆斯林国家,穆斯林生育文化是当今世界最为顽强的生育文化。在1989年至1997年拉夫桑贾尼担任总统期间,说服宗教界领导人支持他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不是强制)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生育率从1990年的5.3迅速降低到1995年的2.9,2000年的2.2,2006年的1.7。2005年选举中内贾德击败拉夫桑贾尼而成为总统,内贾德说:?我反对‘两个孩子就够了’的政策。西方国家目前生育率极低,因此担心伊朗如果人口增加过快会成为强大力量;而伊朗是一个拥有许多能力的国家,我们有能力抚养更多孩子,即使人口从目前的近7千万增加到1.2亿也没问题。31虽然伊朗的计划生育仅仅只是提倡生育二胎,而伊朗总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生育率却难以回升(预计还将继续下降),2007年生育率又只有1.7左右。32伊朗如此顽强的穆斯林生育文化在计划生育影响下(还只是提倡二胎)就已经弱不禁风,中国的情况可想而知。停止计划生育后伊朗没有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中国还会出现新的生育高峰?

  日本、韩国、台湾省、新加坡、伊朗都是在生育率刚低于1.7就开始调整生育政策,由于当初采纳的是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没有形成强势的利益集团,政策调整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政要都在打拱作揖要年轻人生孩子,但是却难阻生育率下降的势头。从各地区情况看,计划生育(即便仅仅是提倡)是一抓就灵,鼓励生育是百求不应。韩国学者称:与过去的人口控制政策相关的文化仍然在深层次起作

  用,计划生育基础太牢,拉不回来了。控制生育的思潮就像吸毒一样,一旦成瘾很难戒毒(连抗毒能力最强的穆斯林文化都不能幸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省、伊朗等地只是轻度?上瘾,就已经很难戒毒了;中国是重度?上瘾,今后如何戒毒?

  (七)人口政策攸关国运

  人口政策是千年战略,政治制度是百年战略,经济政策是五年战略。不能为了五年战略而误了千年大事。比如现在抬高房地产,发展一些超前的高消费,虽然能够刺激经济,有利于“五年战略”;但是却让老百姓养不起孩子,误了“千年战略”。台湾、韩国有?民主,香港、新加坡有?自由,但是台湾、韩国的生育率只有1.1,香港只有0.95,新加坡只有1.2(还是因为马来人的高生育率)。可见光是?民主、?自由并不能真正解决人口问题,不能脱离?人来谈民主和自由。中国今后政治制度需要站到更高的境界。

  人口政策失误很容易导致民族萎缩。古希腊早期的人口政策是鼓励尽可能地多生孩子,认为多子才能多福。正确的人口政策造就了辉煌的希腊文明,并使得希腊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

  希腊人口政策开始出现失误应该是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认为家庭中人口的过于膨胀与财富的过分增长一样不利于城邦的稳定(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掀起全球控制人口思潮的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理论),最先提出?适度人口理论(类似于中国有些人的?七亿最适人口理论)。希腊通过?优生优育等方法减少婴儿,导致民族人口不断萎缩,希腊文明最终灭亡。

  7世纪吐蕃(西藏)人口众多,非常强盛,苯教使得藏人勇而好斗,是唐朝最大的威胁,唐朝只好采纳和亲政策。自7世纪后期起,西藏军队开始进攻唐朝的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力下降,人口降低到1700万;西藏人口有800万,西藏军队曾经于公元763年一度攻占唐朝都城长安。唐德宗采纳?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战略,使吐蕃四面受敌,吐蕃才无力大举攻唐。但是西藏后面喇嘛教兴起,大量人口出家为僧,人口减少,对中原不再构成威胁。2000年全国人口12.6亿,藏族人口只有541万,只占中国人口的1/233。

  在元代鼎盛时期,蒙古族人口占中国人口比例曾接近1/10。但满清入关后,为了保证北方退路的安全,对蒙古族实行?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人口政策,通过物质刺激鼓励人们当喇嘛(类似于现在的?少生奖、?丁克奖)。大量人口出家为僧,人口不断减少。现在蒙古族人口只占中国的1/220。

  17世纪中期法国人口两千多万,中国也只有两千多万(考虑隐匿人口,最多四五千万),但由于生育文化的不同(法国后面还采纳马尔萨斯理论控制人口),现在法国人口只有0.6亿,而中国却有13亿。随着人口比例的降低,法国也逐渐丧失了其在欧洲的传统霸主地位。而16世纪人口不到法国1/4的英国,现在后裔(包括美、加、澳等地英裔)却超过2亿,主导世界政治格局超过两个世纪。500年前的前苏联地区人口仅为600万,后面崛起为人口2.89亿的超级大国苏联。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感叹说,人口就是命运!

  马来西亚华人在二战前一度超过全国人口的40%,20世纪60年代还占33%。但由于华人生育率远低于马来人,现华人只占25%,到2020年,将会减少到20%以下,到2100年,有可能只占5.5%。

  由于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22%下降到现在的19%,每年出生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的2500万下降到现在的1300万左右(只占全球1.3亿出生人口的10%,只是印度的一半),意味着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急剧下降,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将不断下降。

  现在中国每年出生女孩只有600万,印度却有1200万,意味着今后印度在人口再生产能力上是中国的两倍。考虑到中华生育文化破坏严重,而印度生育文化却相对保存得比较好,那么今后中国每年出生人口不到印度的1/3。虽然中国目前比印度要富强,但是几十年之后中国将是有4亿老人的极端老化、人口萎缩的国家,而印度却朝气蓬勃,实力将远超中国。

  韩国、台湾省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早20多年。如果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20多年之后,中国的生育率最多像韩国和台湾现在一样只有1.1(很可能更低,因为中国大陆的生育文化遭到多重打击)。那么每年只出生600多万孩子,不到全球的1/20,而那时候每年死亡人口是2000-2700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每年人口减少一千多万,雪崩!大国空巢!一个传统上占全球人口1/3以上的伟大民族将迅速萎缩成无足轻重的民族!

  三、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调整人口政策的建议

  (一)停止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非常态,应该无条件恢复常态。民间热议已达成?必须尽快调整人口政策的共识。现在的人口数据可以一再?修正,但是今后计划生育的恶果是?修正不了的。人口问题是一颗定时炸弹,现在暴露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比如目前只有4000万老人享受养老金,但是社保就已经出现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将越清晰、越严重。今后四亿老人等着养老,四千万光棍等着找老婆,民族需要持续发展。并且人口数据也只能?修正一时,不能?修正一世,今后的人口普查还是会将真相公布出来的,纸是包不住火的。在人口政策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提高分配率,改善民生,提高养育能力

  战国《尉缭子》:?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故患无所救。中国现在行政成本奇高,是?朝有余财,野有饥民,是富大夫,富仓府。现在生育率低下,很大程度是因为老百姓生活压力增大,养育能力降低。并且产业升级快,?就业替代频繁,存在很高的失业风险。应该提高分配率,改善民生(医疗、教育、住房等),以提高养育能力;加大社保投入,不但让失业家庭基本生活有保障,也让他们养育得起孩子。美国生育率能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除了传统的生育文化上回归外,还因为民生压力比其他国家要低。台湾和韩国生育率降低到不到1.1,香港生育率不到1.0,房地产等的畸形发展是?功不可没的。美国2007年中位房价为229,100美元,只是人均GDP45,800美元(2006年中等家庭收入为48,200美元)的5倍。中国2007年人均GDP为1.87万元,如果依照美国标准,中位房价只能在9.3万元。考虑到中国工资总额只占GDP的10.91%(美国为58.31%),百姓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不足22%,那么中国的中位房价不应超过3.5万元。

  (三)“添丁不加银”—养孩子要适当社会化

  现在物质再生产和分配已经社会化,而人口再生产却没有相应社会化。养孩子的投入主要在家庭,产出主要在社会。人口结构最为健康的美国,很多收费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添丁不加银,类似中国清代的?摊丁入亩(为清朝人口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医疗保险是以家庭为单位,已婚家庭缴纳比单身只稍高一点的保险费,全家(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五六个孩子)都享受医疗保险。一些公园、游泳池等公共设施的门票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减税却是按人头发放,如2008年为了扩大消费以刺激经济,联邦政府给每个成人发放600美元现金,给每个小孩发放300美元。美国儿童福利项目几乎涵盖了儿童需求的每一个方面(如收入保障、食品与营养、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等领域),充分体现了?穷人靠国家,余下的人靠市场的制度设计原则。2006年联邦政府用于儿童福利的开支就高达3330亿美元(平均每个儿童4,000美元),而州政府用于儿童福利的开支更是高达5100亿美元。其他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也有种类繁多的儿童福利计划。美国普及从学前班到高中的13年全免费义务教育(有些地区是14年免费教育),并通过税收等途径“惩罚”单身和丁克家庭,而给多孩子家庭减税,多孩子家庭上大学享受学费优惠。

  (四)将生育当生产看,尊重男女的天然分工,建议设立母亲节

  男女分工是天然的(李白在《蜀道难》就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不意味着不平等,忽略男女的天然差别、分工是对女性最大的歧视。男人是物质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女人是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现在物质再生产有报酬,人口再生产是免费的,?造人不如?造物,驱使女性过度参与物质再生产,等于是挪用了养育孩子的时间、精力、成本。穆斯林国家生育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妇女劳动参与率低。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居全球第

  17位。20-30岁之间是妇女最佳生育时间,但是在目前的分配制度下这段时间又是奠定事业基础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女性将这段时间用来学习和工作,而不是结婚生子。日本有一半的妇女到33岁还没有生育。有生育能力时没有生育条件,等有生育条件后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晚育还会增加残疾儿童的比例。应该改善女生的学制,用分配的杠杆来平衡妇女花费在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上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鼓励妇女在30岁之前完成生育三个孩子的任务。在建立社保制度的时候让生育与养老金获益适当挂钩。

  (五)建立新型稳定的家庭模式,赋予婚姻完整的含义

  古代自然经济使得男女分工明确,互相依赖,家庭稳定,利益一致,同心协力抚养小孩。现在男女分工不明,经济独立,离婚率高,既浪费生育时间,又提高生育成本,不利于人口再生产。需要通过税收等制度,将单身男女往家里赶,并且迫使其不愿意离婚。增加离婚的难度,加强对未成年孩子的保护,加强对已经生育孩子的妇女的法律保护。现在由于孩子少,媒体过度地宣传爱情(将爱情看得比生命还要高,那就当然比社会责任要高,为了新欢可以随便离婚),将婚姻简单地等同于爱情,婚姻简单依赖于性激素水平,爱得死去活来,离得随随便便。要赋予婚姻完整的含义,家庭既是感情、物质利益共同体,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六)消费要适度,不要过于超前

  主流家庭养育三个孩子,这是第一消费。必须在保证这个第一消费前提下才发展其他的消费。无序的其他需求挤压了对人口再生产的投入,比如以2000年的消费能力如果追求2050年的消费,必然降低养育孩子的能力。媒体不要光聚焦娱乐名人,要面向普通大众,抑制社会攀比风气,压缩结婚、生育成本的?水分。清纯的民风对于生育率的提高很有必要。

  (七)保护生育器官

  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加强食品卫生安全。人流和性病是不孕的重要原因。减少人工流产,控制性病传播,降低剖腹产比例。防止性解放思潮的泛滥。

  (八)挖掘老人资源

  中国现在家庭小,老年人多,鼓励老人老有所有为,帮忙带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老人照看孩子可以算工龄,给带孩子的老人增加养老金。

  (九)挖掘传统文化,重建新型生育文化

  物质条件就像食物的原材料,生育文化是烹调技术。成功的生育文化将节省人口再生产的成本。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精神宝库。由于传统文化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已经发生剧变,要想完全恢复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在重建新型生育文化过程中,需带一些?旧土,保留一些传统的生育文化。比如重视家谱文化、祖宗文化,将清明节、中元节作为法定假日。

  (十)正视现实,找出对策

  以前,将一切问题都往?人口太多上推而不主动找出路;今后要防止将责任往计划生育一推而撒手不管。要从现实出发,在提高生育率的同时,寻找其它方法解决老年化、性别比严重失调等社会问题。中国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其他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否则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如粮食危机、社保危机等)。考虑问题要考虑到自己的?人力,要考虑到自己的?残疾的人口结构,决策要科学化,不能继续目前粗放式发展模式。老年化问题是可以预见的,要提前准备。

  人口政策调整成功的标准是主流家庭愿意生并养得起三个孩子。不仅仅要求停止计划生育,而且需要全面改善民生(中央政府已经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了)。人口政策调整是最高层次的政治改革,其影响将延续上千年,功近而德远。

篇四:中国生育现状分析

  

  国内生育保险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

  生育保险制度是指在生育事件发生期间对生育职责承担者予以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社会保障制度。生育保险待遇普通涉及生育津贴、医疗费用、生育补贴和生育休假。川生育保险制度,调节了公司生育费用承担,由公司、个人、社会各承担一某些,实行社会统筹管理。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对体现妇女生育社会价值,有效化解公司生育成本,增进妇女公平就业、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等有着直接现实意义。

  一、国内既有生育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保障覆盖范畴较小,参保人数少。《公司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4)规定:生育保险对象为城乡公司已婚女职工。不涉及乡镇公司女职工、女性自主创业者、非正规就业妇女等。并且当前参加生育保险重要是国有公司,各种非公有制公司、集体公司参加较少。据央视2月19日新闻联播发布数据,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有4300万人,覆盖率仅为12.76%。据不完全记录,城乡女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局限性50%。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发展纲要》拟定到城乡女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目的相距甚远。而当前国内妇女就业遇到最大障碍就是生育以及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使得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在劣势。据调查,70.3%男职工和80.4%女职工以为生育是妇女就业最大不利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报1990-10-07)。据11个省市总工会对660个公司领导调查表白,有88%公司领导因女职工生育费用开支大,生育先后不能保证正常工作,影响公司经济效益为由,不肯招收女工。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女职工下岗人数增多,下岗周期延长,妇女就业率下降等不良影响。

  2.各地生育保险制度发展不平衡,缺少全国统一管理。(1)生育保险制度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快东部地区,生育保险社会统筹覆盖面较大、参保人数多,而经济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基本上来进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1996年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969个市县中,沿海省份有464个,该地区覆盖率为52.4%,中部地区有458个,覆盖率为35.5%,西部地区只有47个,覆盖率为8.4%。(2)各地待遇原则、保障限度差别大。在基金征缴、支付水平、享有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群众普遍反映生育保险支付原则低,有地方补偿局限性千元,有地方补偿达到4000元,如广州市在采用了新生育保险医疗费结算办法,“全市参保女职工平均每人享有生育保险待遇超过1万元,待遇水平居全国前列”。

  3.保费费率偏高,支付水平偏低,保险基金结余率过高,公司承担未明显减轻。据记录,1996年全国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达40%。1997年收入7.44亿元,结余2.53亿元,结余率达34%。1998年,收入9.76亿元,结余2.91亿元,结余率近30%。1999年,收入10.75亿元,结余3.62亿元,结余率为34%。基金收入为11.20亿元,结余2.8亿元,结余率为25%。基金收入为14亿元,结余4亿元,结余率为25%。从1995年到合计滚存21亿元,超收率达40%,这阐明当前1%保费费率原则偏高,有下调空间。社保部门紧张收不抵支而削减生育保险支付项目,减少支付水平。而公司在缴纳了生育保险费后,还要承担生育女工有关费用,承担未减轻反而加重。

  4.基金运营管理方式不尽科学合理,社会化管理体系尚未建立。(1)现行由社保经办机构回拨给公司,职工由公司领取支付方式不尽合理,不利于对职工利益保护。(2)全国统一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生育保险难以续接。(3)当前生育医疗费用存在着两种支付方式:实报实销方式和一次性定额支付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各有弊端,难以对妇女生育费用提供切实可行保障。在1871家公司中调

  查显示,能按实报实销方式办法支付生育保险基金公司仅占17.3%,按一次性定额办法支付公司占77.4%。

  5.缺少规范监督管理机制,缺少必要惩罚办法,生育保险实行阻力大,实行效果差。(1)生育保险基金管理不科学,不够透明。社保机构在征缴公司保险费之后,普通不向公司通报或向社会公开基金运营状况,公司无法监督基金使用,导致对社保机构不信任与抵制心理。18l(2)对未执行生育保险公司无相应法律规制,使得保险费征缴过程中阻力很大,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不积极,时有拖欠费用现象。近几年,国内参加生育保险公司和职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非公有制公司参保率低,改制后公司退保率高,由于缺少必要惩罚办法,实行效果差,各公司回绝录取女性、限制女性生育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6.统筹层次低,保障功能差,基金筹集渠道窄,实现社会统筹难。当前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地区重要实行县(市)级统筹,由于统筹层次低,导致基金调剂功能差,基金无法在大范畴调剂状况,使生育保险难以起到互助互济、均衡承担作用。

  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对策思考

  1.加强立法,制定全国统毕生育保险法律

  在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实践中,国内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生育保险条例》,作为维护妇女就业权益法律根据。当前,全国人大、政协代表和广大生育保险工作者正在呼吁《生育保险条例》出台。只有通过法律形式,规范生育保险管理行为和职责,确立有效管理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统筹生育保险

  模式,做到一切行为有法可依,增强法律强制性,才干有力地推动和增进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前,作为各地实行生育保险重要根据是1994年劳动部颁发《公司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以及各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由于行政法规和规章法律效力低,缺少刚性法律强制力,各地在详细执行过程中,灵活性过大,因而,导致各地生育保险执行原则不统一,各地执行力度不一致,实行阻力大等状况。因而必要加强立法,提高生育保险立法层次,增强其法律强制力,制定面向全国各个行业在职妇女均可合用《生育保险条例》。这不但是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国内社会保障制度“五大保险”重要办法之一(其她四项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均有国务院颁发决定和条例作为执法根据,而唯独生育保险立法工作缓慢),因而,应转变观念,对的结识妇女生育社会价值,加强立法。这也是顺应国际立法趋势和履行国内已加入国际公约承诺义务,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必然规定。

  2.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畴

  当前生育保险覆盖范畴窄、覆盖率低是生育保险制度重要问题,大多数从业女性得不到生育保险救济和保护,使其处在竞争劣势,从而影响妇女平等就业权实现。在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过程中,应依照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呈现实,在严格执行筹划生育基本国策前提下,依照各地详细状况,恰当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畴,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城乡公司及其已婚女职Zi"。(1)逐渐将非正规就业妇女,以及各种非公有制公司、集体公司、个体工商户、乡镇公司中从业女性均纳入到保险范畴之中。(2)可将覆盖范畴扩大到已缴纳过生育保险而又失业妇女。妇女

  在失业期间生育,更需要社会扶助,只要她曾参加过生育保险,就应当有权享有生育保险待遇。(3)对非婚生育妇女权益也应予以合理法律保护。

  咱们要依照时代和社会发展,及时修订本来法律规定中不合理因素,在立法中应当体现人人平等宪法原则,予以非婚生育妇女合理法律保护。”)婚内生育户男性哺育义务人及节育责任承担者也应享有相应权益。生育期间予以男职工一定假期照顾自己妻于已经成为一种立法趋势,全世界约有36个国家规定了“爸爸育儿假”。尚有一种重要方面是对做节育手术男性,也应予以一定生育补贴和待遇。这样不但有效保护了男性权利,同步有助于转变老式男性本位观念,以增进更多男性承担家庭责任和节育责任,更加体现了男女在家庭和生育方面责任和权利平等,从而有力推动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3.拟定合理基金收缴比例,切实减轻公司承担

  (1)应当严格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原则管理基金收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对本地基金收缴和使用进行科学调查和测算,拟定合理收缴比例,为公司减轻承担。减少生育保险缴费比例,原则上应控制在0.4—0.7%之间,这样就可以逐渐消化结余基金。也可通过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支付原则来有效调解基金节余率,如1997年陕西安康地区对支付原则进行调节,调节后人均待遇可达元,基金结余率就下降近一半。(2)将当前已结余基金可按照奖励或其她合理方式返还给公司,缓和公司承担。同步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妇女生育保险补贴投入,对已缴纳生育保险公司予以合理财政支持,按比例配套补贴资金,也可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勉励用人单位为妇女劳动者建立生育保险,例如可以规定:“对已缴纳生育保险费并按照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按照缴费数额10倍,免征各种税金。”(3)在基金征缴方面,“五保合一”征缴、分开管理办法值得推广。例如

  上海市实行城乡生育保险新办法,生育保险费从养老、医疗保险费中划拨。不但解决了生育保险基金征缴难问题,并且节约了单独征收生育基金人员及管理成本。

  4.拟定合理生育保险待遇支付原则,提高规范化限度

  与国际社会相比,国内生育保险支付水平,无论在产假、产假工资及生育补贴方面都明显偏低,不但削弱了生育保险作用,并且抑制了公司参保积极性。(1)须制定符合实际生育津贴支付原则,在实行全国统筹基本上,逐渐提高支付水平,保证生育期间待遇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保障生育职工基本生活。”4l但这并不意味着全国划一,支付水平应与本地生活水平相宜,“属地原则”在此是合用。也即依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地实际生活水平,适时调节生育保险待遇原则,保证产假工资实际保障力度,不因原则工资占职工工资收入比重下降而下降。(2)明确生育保险内涵和范畴,明确规范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畴,明确生育职工应当享有详细内容。

  5.构建科学基金运营管理体系,提高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水平

  (1)改革现行基金支付方式。现行由社保经办机构回拨给公司,职工向公司领取生育基金费用方式,会导致公司因效益不好而难以及时足额支付状况浮现。为保证生育保险发挥其应有作用,应将生育费用由生育保险承保机构直接支付给受保人。应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可为参保职工建立个人保险账户(可将五种社会保险合一),这种账户可在全国范畴内有效,以使职工不因工作变动而无法享有应有保护。“建议生育保险实行社会化发放方式,独立于单位之外,逐渐做到生育医疗费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直接结算,使女职工无论流动到哪里都

  能享有生育保险待遇”。(2)制定合理以便生育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以保证参保者既能充分享有生育补贴又能有效杜绝不合理开支。为理解决一次性“定额”支付和“实报实销”支付过程中各自弊端,可分别吸取两者长处,如可以采用“以定额支付方式为主,依照实际状况设立生育保险难产危产调剂金”方式。如青岛市1997年来采用“双定”(定点医院、定额结算)办法,即女职工到定点医院生育,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实行定额结算。并把医疗机构纳入监督体系,使受保者与医疗机构互相监督。

  6.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设立惩罚办法

  由于当前生育保险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公司无法监督基金使用,对未执行生育保险公司又无相应法律规制,从而导致对社保机构不信任与抵制心理,生育保险实行阻力很大。对此应加强如下工作:(1)将生育保险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渠道,定期进行执法检查,设立专门统一机构管理并监督生育保险运营过程,加大对管理机构监督和管理,使其经费使用状况,定期向社会发布。(2)要加大对未按照规定合法执行生育保险公司惩罚力度,增强法律强制性,真正增进对生育妇女权益保护。对未执行生育保险要监督和责令其执行;对欠缴费或瞒报工资额度和人数,责令其改正并予以相应罚款;对骗取生育保险金责令退还并予以1到3倍罚款。(3)要把实行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同筹划生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国内现阶段,为控制人口增长,应在补偿水平上对一胎生育予以勉励,如发放“独生子女生育津贴”等。对于不按筹划生育规定超生、多生以及劣生妇女,不但不能予以生育保险统筹金,并且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人们计生意识,有助于计生政策贯彻。(

篇五:中国生育现状分析篇六:中国生育现状分析篇七:中国生育现状分析

  

  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第一篇: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通过莫言的《蛙》看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中文摘要:

  自从2009年,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出版,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当然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优秀,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品以外,对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刻反思与探索,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我们国民更应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全体国民生存和发展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文就将在新的探索与尝试新的历史小说的前提下,在认真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对莫言的小说《蛙》中所体现的在计划生育政策制度面临新的困境下的对那些已经消失的灵魂的追思,以及处在当时这段历史时期中的人们的忏悔与反思。本文从四个主要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个部分是前言,对莫言的小说《蛙》进行简单的介绍。

  第二个部分着重分析小说《蛙》中表现出来的计划生育政策问题。这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存在的弊端

  (二)用反思的态度计划生育执行者身上存在的诟病

  第三个部分针对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合理性给出建议方案,并引起社会对计划生育政策中存在的不合理性问题的关注,深刻反思并积极探索新的出路。

  第四个部分总结。

  关键词:《蛙》

  计划生育

  莫言的小说《蛙》为我们介绍了一位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形象。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妇产科医生的姑姑,原本有一份圣洁的工作,帮助痛苦的产妇解决苦难,并把新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受人尊敬。然而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刚刚推行的风口浪尖,姑姑的工作也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她从受人尊敬的产妇医生转换成了遭人唾弃、人见人恨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她整天要面对那些没有接受过任何文化知识教育并且封建思想观念浓厚农民。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宣传普及计划生育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已经怀孕的妇女流产和为男子结扎。姑姑从一个受万人尊敬的医生,变成了一个遭人唾弃的侩子手,她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更无情的是她扼杀的全是没有罪过、还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辜的孩子的生命。

  我当然知道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然有它存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可是即便如此,每次当我看见《蛙》这本书的时候,就会不经意间的想起书中,描写的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幕幕惨痛的血淋淋的画面,真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同时,更让人感到的是心痛。不光光是对消失的灵魂而感到惋惜的心痛,更多是对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和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同情。

  时过境迁,我们不能否认自从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控制了我国的人口基数,缓解了人口与环境与土地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快速的增长等等。但是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增长,可计划生育政策却没有任何变化,渐渐转变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国初期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种巨大

  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矛盾也开始日益突显,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环境,这要求政府等相关部门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就是研究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解决对策。

  一、小说《蛙》中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存在的弊端

  要想了解我国计划生育存在的弊端,首先需要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过程做基本的熟悉,只有知道的其中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更好的用它来分析今天存在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初我国的人口制定政策是效仿的苏联的政策鼓励国民生育。这种政策在实行了10年左右,我国的人口大幅度的增加,与之相应发生的就是过度性增长的人口数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缓慢增长产生了矛盾。同时伴随国家相对稳定,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口的死亡率也逐年的下降。人民有了相应的文化教育,人民的要求计划生育的意识也越来越高。在经过3年的自然灾害以后,我国又爆发了第二次的生育高峰,虽然3年的自然灾害我国死亡人数不计其数,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伴随第二次生育高峰,我国人口呈现爆炸性涨幅,之前产生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的尖锐。在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以后,于1982年,我国确立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就在计划生育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后,国人谈到计划生育即色变。特别是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这个地方,因为这是一个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深重的地方,人们的思想也是相当的保守,主要体现在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意识。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伴随计划生育的实施,使这里的人们对这一封建传统思想受到了冲破。同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是在刚刚过去没有多久的文化大革命后,这是一个非常的敏感时期再加遇上这样一个敏感的政策,这就给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落实蒙上了摧残人权的色彩。这在小说中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就是姑姑对张拳的老婆耿秀莲不休不饶的追赶和对自己的侄儿媳妇王仁美的穷追猛打,最终导致这两个孕妇连同胎儿双双死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惨剧印象。

  看完这部小说,当然我们不光光是要对历史的反思,对已经消失的灵魂的追思,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的能够调整这样的一个政策,使它能够更好的为我国当下的人民服务,能够更好的为新生代进行服务。仔细算来,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已经运行了近乎33年之久,随着历史的慢慢演进,我国国内大环境的巨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弊病也渐渐的开始显现出来。就目前而言,我国面临的一个的问题“人口老年化”,它就是对计划生育政策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这说明过去所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顺应今天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提出合理的改进和改善,使其能够继续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文本中那一桩桩血淋淋惨目,既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悲剧,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那些具有传宗接代思想的妇女,不要命的“超生”,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也是合理的要求,却是这样一种小小的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面对政策的打压和现实的压迫,他们只有冒着生命危险,不计自己的生命危险,做出这样一种选择也是迫于无奈。

  费孝通老先生曾经在《乡土中国》中这样写道:“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此它引起了种族延续的结果。①”而偏偏生育权又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的权利。

  ①《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书摘(评论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强制性的控制着生育,似乎违背了这样一项基本权利,但人类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性的生存下去,又不得不强制性的控制着,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人口基数特别大的国家。即使是国际上其他国家一直拿计划生育违背人权的性质来指责中国,我国要坚决的加以执行,不管面临传统,道德,伦理,金钱还是权利的阻碍,我国都要毫不犹豫的坚决加以执行。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存在着矛盾性,使得我们很难用普通的眼光去评价是好是坏,很难说,也说不清楚。

  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下层人民对国家高层工作者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存在一个解读上的误区。其实即使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国民对计划生育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误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乐曾说;“党中央和国务院,早起来讲都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宪法和法律里面,从来没有提过只允许

  ①生一个小孩。当然,政策层面也许说只生一个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中,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例,在他看来造成了人们对这一法律认知的误区。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绝大多数人都对这一政策产生了误解,都理解为所谓的计划生育就是只能生一个小孩,最终也导致了政策在落实中发生了扭曲。

  正是因为老先生的再一次解读,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打开了新的枷锁。当然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也有人提出了面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要求全面的放开“二胎”政策,因为这项政策也只是刚被提出,并没有得到确认,所以我这里不好说什么,当然也是有利有弊。我们暂且不考虑它的利弊问题,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就说

  明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同时也表明,我们国家也已经注意到了计划生育本身存在弊端。这就需要我们全民族共同努力进行出谋划策,是这项基本国策更加的完善,能够有利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二)用反思的态度看待计划生育执行者身上存在的诟病

  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姑姑”,可以说莫言就是凭借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位生活在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妇产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最直接接触和执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最底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无限共鸣。由于他的独具匠心,才呈现出“姑姑”这一独一无二的形象。即使读者看过一遍小说也难以忘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故事很容易过时,被新的故事所取代,就还比农民工、计划生育等与时代密切相关的赐予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的褪色和陈旧、甚至退出人们的历史记忆,但凝聚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会永存的,比如阿Q、孔乙己、包法利夫人等等。”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是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所造就的,无论是莫言举出了几个人物形象,还是“姑姑”都是毫无例外的。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现实中的往往肯定是不一样的,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是时代造就的典型文学形象,是文学加工出来的形象。

  回归文本,我们清楚的看见,在姑姑认真负责的执行计划生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只有古代人才会实施的连坐法,这种连坐法我们却在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文件中怎么也找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小说中的姑姑只是被作为一个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典型形象被描写出来,姑姑无意之间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尽管无人意识到她内心的阴暗,即使是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还有如此阴暗的一面。但是,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事实,无法改变。“无数的计划生育执行者在合法落上政策的幌子下,主观上抑制不住自身的犯罪意识,其实客观上已经违背了法律。②”

  ①②凤凰卫视《走读大中华》之“走在十字路口的计划生育”节目访谈

  罗兴萍,重新拾起“人的忏悔”话题——试论《蛙》的忏悔意识。

  现代作家评论2011由姑姑这一典型形象我们可想象在那时的国度里,像姑姑一样无视法律践踏人权的执行者可谓是数不甚数。更可恶的是,执行者们内心的邪恶却打着“合法”的旗号得到了释放。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现象,可能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本文前面我说过,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是在刚刚过去没有多久的文化大革命后,这是一个非常的敏感时期,再加遇上这样一个敏感的政策,这就给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赋予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2)家庭背景因素:

  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集善恶与一身的计划生育执行者姑姑形象,在她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善良的一面,又可以看到邪恶恐怖的一面,她既是生殖和温暖的象征,同时又是邪恶和着魔的象征。“事实上,这样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形象,我们可以从民间生育崇拜文化中找到源头。这种来自于文化原型的反差型人格虽

  ①然色彩强烈,对比鲜明,富于戏剧鲜果,但并不复杂。”

  因为大爷爷的职业身份缘故,所以姑姑绝对是一个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抗日战争期间,姑姑和母亲、大奶奶被日军抓到平度城,在那里有着姑姑与日军斗智斗勇的经历。这是小说的作者为姑姑特定中设置背景身份,为的就是为在下文中,姑姑因为有着这种身份做事能够说一不二雷厉风行,作风强硬。小说中说“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姑姑在高密东北乡的地位更像是一位救世主,受到村里②人的敬重和崇拜。”姑姑凭借着自己的高超的接生水平颠覆了愚昧无知不顾产妇生命危险的农村老接生婆的权威。姑姑是一位专业的妇产医生,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犀利的语言及雷厉风行的行动将这些老巫婆踢出了历史的舞台。由于姑姑的努力,高密东北乡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生育高峰,为那个特殊年代做了很大的贡献。

  是时代和命运的不停的作弄着她,她的一生都在遭受着各种作弄,包括工作和爱情。我想,“文革”中的不平遭遇,为下文姑姑在计划生育执行过程中的雷厉风行的言行举止埋下了伏笔。作为计划生育执行小组的副组长,姑姑在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的所作所为,已经

  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为了执行国家的政策,她不惜放弃了爱情,消耗了青春,即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为的就是能够执行好国家的政策,向国家表现出自己的忠诚。姑姑的手上沾满了鲜血,既有芬芳又有腥臭。芬芳是因为她保住了许多命悬一线产妇的生命,为许多胎儿的平安出生做出了贡献;腥臭是因为她为了一贯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把许多的孕妇逼上了绝路,造成“一尸两命”的惨案。可以说,姑姑就是一位天使的形象又是魔鬼的形象,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集于一身,造就了她性格的反差和人格的决裂,造就了她晚年的痛苦与不幸,整个的精神状态处于崩溃的边缘,甚至就已经崩溃了。

  “责任心强到了这个地步,你说她还是个人吗?成了神了,成了魔啦!③”小说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姑姑对于自己事业的癫狂程度。她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忠诚,在她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几乎达到了铁面无私的地步。④”她逼死了怀孕五个月的耿梦莲,害死了自己的侄媳妇王仁美。无论造成怎么样的惨案,都改变不了姑姑的忠心和信念。

  姑姑作为国家的干部,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给已经生育过小孩并在次

  ①②孟庆澎,莫言的《蛙》三题,艺术广角2011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③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④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怀孕的女性做人流,本应该是一份造福人类的神圣工作。可就是中国人的封建思想,深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毒害,非说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害的广大女性冒生命危险,违反国家政策,一味的想要为丈夫生个男孩,为婆家传宗接代。既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生活中还是存在这种想法的人,不得不说他们的思想是多么的愚昧。由此可见,虽然在这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是我国国民的文化教育还是落后的,国人还是深受儒文化的戕害。

  站在现代社会进步的角度去看,人类盲目的生育,与地球提供给人类的生存资源必将是产生冲突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繁育所造成的人口数目还在不断地增大,如此无限制的繁衍下去,当地球无法提供生存无需的必须资源,人类终将走向灭亡。所以,人类自我的控制生育是想获得长久生存必不可少的措施。人类必须合理的控制人口的增长。而姑姑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国民的身存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随之带来了连续两次夫人生育高峰,与那时的国家可提供食物相比,控制人口已是迫在眉睫的事。在一个就是,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政治体制观念还没有散去,所以造就了像姑姑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的形象。

  “我这辈子,吃亏就是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①”这几句话是姑姑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晚年的姑姑深受精神状态的折磨,也否定了她曾经热衷一身的事业,此时她感动后悔,忏悔由于她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惨痛结果。小说中展现给我们的姑姑的晚年生活是凄惨的,是痛苦不堪的,是生活在挣扎中的。每当听见蛙鸣,总是让她想起在计划生育中无辜死去的婴儿,他们都来找她算账,都来折磨她,要她“想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去煎,像煎药一样咕嘟咕嘟的熬。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的死去。②”“作者写姑姑的忏悔,实际上是借她之口,道出其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让人们从更深层次上去感悟生命③存在的意义。”

  在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像姑姑这样采取目盲的执行形式的人还有很多,莫言只是选取发生在姑姑身上的故事为个案,目的是为了检讨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执行者的人文主义和生命意识的缺失。

  但是,如果说计划生育政策本身有罪的话,它不应该由姑姑去承担,这并不是姑姑一个人的善恶是非观念,姑姑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她是高度符号化了得“忠诚卫士”,她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她只是国家的工具,她既是受害者也是牺牲者。

  二、完善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

  (一)转变生育思想观念

  中国人受封建统治的时间太长太长了,所以受封建儒家的思想毒害太深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的山区,生男孩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为那些想要生男孩的家庭找

  到了借口。

  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对教育的普及,我国的人口素质和文化层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国民的思想也应该得到解放,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束缚要得到解雇。生育观念也是同样如此,转变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男权社会已经是

  ①②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③张蔚天,《蛙》折射出的历史与现实——评莫言长篇小说<蛙>,东京大学

  过去时,现在全世界强调的都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已经步了人口老年化社会,并且人口老年化的速度还在不断的加快,其表现出来的社会养老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制度而言,社会养老保障制还不完善,想要做到“老有所养”真是个社会难题。当然,养老问题也不是光光就中国所特有,它同样是世界性的难题。只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做的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养老方式还主依靠家庭式养老模式,养儿防老就自然而然的占据国人的主流思想,因此违背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现象也是层出不穷,造成的性别差异也越来越大。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特别是养老保险体制才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农村村民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

  伴随经济的崛起,我国政府已经开始不断的建立城乡社保体系,但基于刚开始建立不久,许多的方面还不是相应的很完善。在这里,我们要呼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相应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我国的农村地区,对于农民的封建思想,我们既要通过教育宣传来改变又要与之配套相应的养老措施,否则,没有配套设施的跟上,他们无法接受宣传教育思想,只有继续延化他们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化养老思想。

  (三)与时俱进政策微调

  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已经实施的三十多年,在这期间,我国的人口增长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来杰出

  的贡献。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否认其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如人口老年化,社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等问题。武断一点毫不客气的说,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结果。

  其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公民都是区别对待的,政策中有条款规定,计划生育政策对城市居民实行严格的一胎制,而对于农村村民则有宽松条件,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生二胎,这样的区别对待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作为一项国家的政策都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必定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以往的不公平对待,所以在新一届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了放宽二胎的生育政策。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放任不管,而是有效的合理的管理,确保我国人口在合理适应的范围内增长。通过一些列的政策微调可以解决我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列如放开二胎政策不仅可以应对我国因人口老年化而带来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也可以缓解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危机,可以拉动内需,从而调整产业结构,使我国经济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

  总之,计划生育政策不能一味的一层不变,它应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改变,与时俱进才是灵魂。

  (四)规范执法手段

  第一就是要加强计划生育政策队伍自身建设。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队伍就一直不稳定,这其中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就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本身的素质不高,这一点在小说《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在主人公“姑姑”的身上看见这一点。在执行政策时出现违法现象自己却不知道,还以为理所当然。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计划生育领导部门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培训出一批高素质的执法工作者。

  第二,多部门联合,相互协助,资源共享。计划生育并非计划生育一个部门的事情,特别是当今人口流动量特别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合作。这

  里包括医疗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等等。只有大

  家共同努力,才能将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更好。

  (五)健全计划生育政策的法律

  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三十多年了,已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在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方面取的了显著的成效,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快速腾飞,其表现出来的负面效应也越加的显著,不利于我国社会将来的进步,所以有些问题是迫切的需要解决。本文通过从莫言的小说《蛙》入手,简要分析了该政策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一些见解,我也知道这些见解比较肤浅,不够深入透彻,这需要更多地人一起加入。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无穷无尽的麻烦,但我们坚信,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还是光明的,通过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共同努力,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地探索,相信在不久得将来在头疼的问题都会一一的引刃而解。

  三、总结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代在不断地前行,我们的思想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要老是沉溺在封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束缚。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要解放思想,我们的任务也不光光是要通过《蛙》来反思计划生育带来的社会弊端,我们更要勇于提出和敢于提出这个这社会问题,让整个人士都敢讲真话,讲实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官员谈到“计划生育”和“文化大革命”就眉之色变,总是遮遮掩掩的对待这两个话题。几十年时间滚滚而逝,今天的人们完全有能力评判是非,完全没有必要再遮遮藏藏的掩饰下去了。

  今天的中国,经济虽然走上了富于的道路,可是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遭到了权利与金钱的腐蚀,用知名学者的话说是“有钱的罚着生、没钱的偷着生、当官的让二奶生,这一在新形势下地结构,生育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家意志的规约,却又落入了新的权利话语的陷阱。①”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如何在这充满着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性的真善美,是一个值得我们全人类都深思的问题。人们的生存现状和社会发展都是与这个国家的政策紧密相连的,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一个又一个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计

  划生育政策也毫不例外。面对已经执行了三十六年之久的计划生育政策,在面临我国目前的困境(人口老年化的趋势已是到了势不可挡),到底该何去何从,真的是值得我们国人共同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张勐,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分析。南方文坛2010.3【1】

  罗兴萍,重新拾起“人的忏悔”话题——试论《蛙》的忏悔意识。辽宁:现代作家评论,2011.6【2】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书摘(评论: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3】

  凤凰卫视《走读大中华》之“走在十字路口的计划生育”访谈节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5】

  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6】

  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7】

  孟庆澎,莫言《蛙》三题。辽宁:艺术广角,2011.01【8】

  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9】

  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0】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1】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2】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3】张蔚天,《蛙》折射出的历史与现实——评莫言长篇小说《蛙》。河南:东京大学,2011【14】张勐,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分析。广西:南方文坛,2010.3第二篇:中国计划生育

  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财务工作报告,日本的一些国际财团也资助中国计划生育。并且,日本的一些中国问题专家支持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最近,中日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从长远来说,中国要战胜日本,其实还有一个“不战而胜”的方法,那就是让日本长期保持超低生育率。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果长期保持超低生育率,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口最终或是会消亡的,除非大量引进外国移民。

  “现今的日本少子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国家总人口数量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有关推算显示,截止2055年,日本人口总数将减至9000万人,而在2105年将减少至4500万人,大约为目前1亿3000万人的三分之一,前后耗时不足100年。”显然,如果日本不能有效

  提高生育率,那么日本终将不战而亡。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1.39。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财务工作报告,日本的一些国际财团也资助中国计划生育。中国计划生育协会2008年经费收支情况报告显示,经费收入来源一项为日本家族计划国际协力财团生殖健康、家庭保健、生活改善合作项目经费4.7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3.37万元。并且,日本的一些中国问题专家支持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例如,日本前驻华大使中江要介支持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他说:“独生子女政策是为紧急避难而施行的政策。”然而,我们想反问中江要介: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人均自然资源也比中国少得多,为什么日本还要鼓励生育?从目前来看,中国和日本都处于超低生育水平,从长远来看,中国和日本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将拥有最终获胜的优势。

  日本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低迷,与日本生育率持续低迷导致老年化率不断升高相关联。另外,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升高,导致日本政府把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养老金和卫生医疗而不是军费开支。一个国家军费开支的多少,是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过去,日本的军费开支一度持续上升,1987年居世界第三位,1993年则上升为世界第二位。然而,2008年日本的军费开支不增反减,与1999年相比,反而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为463亿美元,排在美中法英俄德之后,名列世界第七。2011年,日本国防预算支出47752亿日元,比上减少151亿日元。

  第三篇:21世纪中国计划生育

  21世纪中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产业论坛:李

  瑛研究员谈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技术引入与市场后监测

  一、避孕药具市场后监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育质量、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群众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其它生殖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长。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是保证群众生殖健康的核心技术,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的优质服务的基础。要创造新的服务方式,提供新的服务内容,首先应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发、引入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在生殖保健技术和产品方面,国内外都以生物医学工程为重点。我国计生技术服务网络逐步引进B超、红外热疗仪、红外乳腺诊断仪等物理诊疗技术、医用微波技术,妊娠试纸等;生殖保健药物方面:主要是研制治疗男性前列腺疾病、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及现有计划生育药具出血副反应的激素类药物及中草药,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在生殖健康上的一些新用途、叶酸或含叶酸的用于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多种营养素制剂等。

  我国近期上市的甾体类的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前列腺素类抗早孕新药-----15甲基PGF2α、磺前列酮及米索前列醇;长效皮下埋植剂---含孕激素;第二代口服避孕药-----左旋十八甲基炔诺酮;外用杀精子药物-----壬苯醇醚-9等药物,以及多类活性宫内节育器(IUD)、阴道环等。已引进的第三代口服避孕药??地索高诺酮和及正在引入的第三代口服避孕药芥士酮酊等新型避孕药具,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文化水平及经济能力的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可供选择的避孕药具。这些新型避孕药具的上市,也涉及到上市后的生产、销售、服务、质量监督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其中,避孕药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最重要的生殖健康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十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根据国家的人口发展目标和群众的需求,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促进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使广大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要下大力气进一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避免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ADRs)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受医药学研究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必然现象,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避孕药具与临床医疗用药一样都具有

  两重性,既有节制生育的正面效应,亦有引起不良反应的负面效应。这样的ADR不能通过加强药品审批、加强药品的质量检验、限制药品的使用来防止,只有依靠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调查ADR的流行规律,针对不同药品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避免和降低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发生。

  由此可见,要建立健全体系和制度,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和发布作为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的关键步骤;启动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从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指导安全使用避孕药具、保障避孕药具使用者的健康和维护避孕药具使用者的权益出发,在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的支撑下通过宏观的人群观察和微观的实验研究进行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市场后监测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避孕药具市场后监测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ADR监测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已有30-40年历史。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新产品研究开发、临床应用和市场销售都产生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有效地维护使用者的健康。1962年,第15届世界卫生大会就治疗妊娠反应的药??-反应停(Thalidomide),引起全球约20,000例海豹畸形的事故,要求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展药物安全与效果研究项目;美国政府通过凯法维尔-哈里斯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管理条例修正法,要求药品生产厂家向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报告其产品引起的可疑不良事故。FDA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美国的药品(包括避孕药品)和医疗器具不良反应监测都在FDA管理之下。北美、欧洲和澳洲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药品不良反应(ADR)或药品不良事件(ADE)自觉报告制度和计算机数据库,并在60年代中期建立国际合作体制,在WHO协调管理下共同开展监测工作。1971年,WHO总部建立不良反应资料库;1978年在瑞典乌普萨那城建立WHO药物监察国际合作中心。现在,大约5O多个国家作为成员国或联系国参加了这个国际性组织。

  至今的研究表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是对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发展最快的领域是应用卫生经济学的原理研究药物使用的实质问题。由于社会上对医疗费用问题愈来愈重视,有些研究人员已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监测药物使用中的经济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远远不止药品的成本,还包括用药的代价,药物不良反应的代价以及由于用了药物治疗而省去其它治疗所减少的支出等。

  目前国际范围的药品不良反应市场后监测体系类型

  1.自觉报告制度(SpontaneousReportingSystem,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2.WHO国际药品ADRs监测项目

  (WHOInternationalMonitoringProgrammeforAdverseEffects)3.处方-事件监测(Prescription-eventMonitoring,英国)

  4.波士顿药物监测合作项目(BostonCollaborativeDrugSurveillanceProgram,美国)

  5.PugetSound团体健康合作计划(GroupHealthCooperativeofPugetSound,美国):

  对健康保障组织30万病人完成计算机的医院处方联结;

  6.南北加利福尼亚Kaiser长期医疗保障计划(NorthernandSouthernCaliforniaKaiserPermanente,美国):已对1-2百万病人的门诊就诊和药物治疗情况建立计算机摘要报告体系

  7.药物流行病学机构(DrugEpidemiologyUnit)8.医院专业活动调查委员会(CommissiononProfessionalandHospitalActivitiesProfessionalActivitiesSurvey,美国):美国35%的医院实施计算机记录,允许医生、医院和病人可以获得必须要的数据

  9.Saskatchewan健康计划(SaskatchewanHealthPlan,加拿大):建立了加拿大各省份10年具有ICD-9诊断编码的1百万门诊和住院病人计算机票据数据处理系统

  10.公费医疗补助帐单数据(Medicaidbillingdata,美国):已完成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6百万申请公费医疗补助病人的基础数据

  11.Adhoc队列研究(Adhocstudies,)

  常规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自觉报告制度与流行病学专题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药品或药具市场后监测的两种手段。自觉报告制度(SRS),是一种自觉自愿并有组织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监测报告制度简便易行、监测面广、费用很低,而且不受时间限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初步确定药具与所发生问题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是具体做法不尽一致。有的国家实行全面监测,要求医药工作人员必须报告所发现的不良事故;有的国家主要在重点医院开展工作;有的国家采取处方事故登记制度或严重事故登记制度,记录并报告所发生的可疑问题(不一定与药品有肯定的因果关系,最后结论有待专家进一步评价)。

  (二)我国ADR监测工作的进展

  1989年我国卫生部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目前,国内已有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北京、天津、湖北、湖南、辽宁、浙江、河北、哈尔滨、福建、上海和甘肃等十几个中央和地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但是避孕药具的不良反应监测尚未包括在内(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对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掌握很不完整,更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和采取相应措施)。

  1998年我国政府正式参加WHO的《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我们可以经常地同WHO和已经参加这个合作计划的50多个国家进行ADR监测方面的信息交流。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并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凡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单位应根据《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设置机构或配置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收集、报告和管理工作。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是避孕药具生产、经营、使用的主管部门之一,也将依法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

  (三)我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自1994年国际人口发展大会和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计划生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过去的强调人口指标为主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由

  4过去单一的避孕节育服务向提供生殖健康全程服务转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1996年下发的关于《全国计划生育科学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文件中明确提出:‘健全和完善避孕节育技术和药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报告制度,系统开展避孕节育技术和药具及生殖保健技术的长期安全性研究和评估’。

  近10年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司和WHO早已将建立中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列为研究重点,做了很多努力启动我国避孕药具上市后不良反应的研究。1998年在江苏举办的国际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并发症研讨会促进了国家成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999年底国家计生委科技司在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避孕药长期应用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支持江苏省科委和江苏省计生委在江苏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建立省重点实验室《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根据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通知》和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决定》的精神,国家计生委制定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加强避孕药具市场管理、提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促进药具发放系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医疗卫生网络的结合,从各个渠道和不同层次与国外同行进行接轨和交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避孕药具安全性评价在某些方面将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药物市场后监测作用

  一个被批准上市的药品,绝不意味着它就是安全的,或者只有治疗作用而无副作用。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例因药品引起器官功能损害、致残致死事件,其中比较突出的如:用于妊娠反应的“反应停”引起“海豹儿”;驱虫药“左旋咪唑”导致间质性脑炎;氨基醣甙类抗生素引起后天性耳聋;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引起血细胞减少和肾功能损害;己烯雌酚致阴道腺癌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药品不良事件足已证实一种药品的上市,恰恰应该是严密观察其安全性的开始。

  药物市场后监测的作用在于:

  1、收集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信息,明确使用者最关心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问题,了解药物新的功能,发现新的适应征和最佳剂量方案,推动、指导新产品的研究、申报、审批、生

  5产与推广应用。例如,最近欧洲制药厂开发出一种本意是产生一氧化氮(NO)以激活乌苷酸环化酶将GTP变为CGMP用以治疗心脏病的药,但结果出乎意料,对心脏病无效却变成了治疗阳痿的特效药。米非司酮在上市后的评价又引申出紧急避孕新用途。而1990年FDA批准NORPLANT上市,它曾被称为避孕效果达99%的一项突破,全世界600万妇女用其避孕,1991年2月-1993年12月,FDA收到不良反应报告5800份。虽大多数病情不严重,但自从1994年55,000名使用者在美国法庭提出诉讼,指控制造商韦思-艾尔斯特没有对该药的副作用(包括头痛至卵巢囊肿,植入不易取出等)作出警告后,销售急减。

  2、分析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和发生率,评价节育技术的效益和风险,指导合理使用,提高应用效果。英国的药物安全委员会黄卡报告制度,从1968-1984年有效观察了口服避孕药与抗生素/抗癫痫药合并用药后,妇女妊娠的情况。流行病学研究则从上述监测中发现的不良反应信号,进一步研究确证它的因果关系,并就影响因素、严重性乃至发生率作出可靠评价。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院的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的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也是有关避孕片健康效应的最大的前瞻性研究,对23,000名服避孕药妇女与相同数量未服避孕药妇女进行25年随访,结果表明口服避孕药对循环系统疾病的作用。

  3、为确证并从市场清除严重损害健康的产品,提供科学依据。1992年国家计生委根据“宫内节育器换代的成本效益分析”项目的结论,做出了停止生产、使用惰性宫内节育器,代之以高效安全新型宫内节育器的决定,预计由此可在2000前避免5,500万例由于使用惰性宫内节育器的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这一决定在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应用。

  四、存在问题及需求

  避孕药具与治疗药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作为一类用于避孕以达到控制生育目的的特殊药物提供正常、健康育龄男女长期使用,在节制生育的同时,存在不良反应的负面效应,并可能对子代有影响。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关系到两代人的健康,关系到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已经作为重大生殖健康问题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切。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已经开始成为有别于传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促进我国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和

  6提高人口素质考虑,切实保证育龄人群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出发,避孕药具的安全性是有关计划生育国策和用药者健康权益的重大问题。

  尽管避孕药具在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研究,其中包括药物化学与药物剂型研究,临床前药理和毒理研究,以及严密的临床试验研究,并需经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上市应用,但避孕药具上市后随着使用年限和使用人数的增加仍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

  l、我国1988-1993年在北京市11家医院进行的COC与脑血管病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认为连续使用OC(主要是复方18甲短效片)与脑血管疾病有较明显的关系;

  2、1990年以后我国多种核心期刊报告栓塞性疾病和脑卒中发作与国产低剂量口服避孕药有关(主要与国产1号避孕片有关,少数为18-甲基炔诺酮);

  3、“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避孕药长期应用安全性研究》通过3年的监测研究初步发现中国最广泛使用的含炔诺酮的国产口服避孕药(OC)可能对妇女出血型脑卒中发病有重要影响,携带D等位基因同时服用OC15年以上妇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4、我国目前4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长期使用宫内节育器,而与使用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宫外孕、盆腔感染和重度贫血的情况尚不清楚。

  由此可见,尽快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制度,通过上市后的严密监测和报告获得大量的不良反应信息,开展必要的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寻求流行规律并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客观做出该药品安全性的评定并针对各类避孕药具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有力措施,并用特种方式告知医生和使用者,以达到指导安全用药,避免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发生,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面对的挑战和迫切需求。

  五、目标和预期结果

  (一)近期目标

  1、制定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自觉报告制度,运行并完善国家避孕药具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

  2、用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监测信息中的危险信号进行研究,对特殊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果联系做出评价,为发现、确证并从市场清除严重损害健康的避孕药具提供科学依据;

  3、宏观分析避孕药具对生殖健康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为制定避孕药具不良反应防治策

  7略,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二)远期目标

  逐步扩大监测点和监测内容,形成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避孕药具发放和医疗卫生网络为基础的具有先进实验技术、快速计算机数据管理能力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生殖健康监测中心,同时也应是重大成果开发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为服务者提供信息和指导、为使用者释疑解难的信息服务中心。职能上,作为国家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性质上,它是一个集高校、科研院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避孕药具发放网络和医疗卫生网络及生产厂家为一体的公益型服务机构。对内,它将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指导下与各有关部门协作并联网共享信息;对外,它将成为我国进行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监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六、实施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已具备的条件

  1、目前我国已陆续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包括4个国家级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30个省级研究所、2,397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38,734个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和1000,000村级服务室。这些体系的完整以及在避孕药具发放和计划生

  育技术服务职能上的相互配合具有中国特色,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它将成为我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支柱,也必将成为不良反应信息收集和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基础。

  2、目前江苏全省在不同程度上由提供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向生殖健康服务转向,2/3以上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已能够利用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对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信息按月收集、跟踪观察、定期分析上报、及时反馈以指导工作。

  3、江苏全省卫生系统和计生系统在村级已经进行两室合一的建设,日常工作中将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结合在一起;在乡镇级分管卫生工作的副乡长同时兼管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两个系统的协调和配合;在县市级由卫生系统和计划生育系统共同成立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小组对避孕节育方法引起的并发症和副反应进行鉴定和处理。

  4、《避孕药长期应用安全性研究》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开展以来在8在两个县/市25个乡镇15万妇女中建立由卫生系统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卫生防疫网络和计生系统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联合进行脑卒中和心肌梗塞及其它副作用的监测体系,建立妇女的生育避孕信息数据库和疾病登记病因研究专题调查数据库。为开展“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

  5、有一个良好的科研协作环境和较强的学科群: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药科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有长期的协作关系,无论在实验室的硬件(仪器设备)和软件(研究人员梯队和实验技术储备)及科研工作的积累都具备了相当坚实的研究基础。

  此外,要协调和处理好计生系统与卫生系统在药具管理和技术服务方面的相互关系,发挥得自的优势,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

  七、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项目的实施步骤及运行

  (一)实施步骤

  1、通过检索和考察吸取国内外市场后监测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明确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与药品质量事故和医疗事故的本质区别,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

  2、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具体的避孕药具管理制度和法

  规、明确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定义,避孕药具分类编码和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分类编码并与WHO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保持一致;

  3、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储存、修改和反馈的管理系统;

  4、进行不同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5、以研究项目启动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运行,监测以避孕药(OC)为突破口,从OC到IUD再拓宽到更多的避孕措施;

  6、监测范围从第一个省启动,在试点运行该报告体系,填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扩大报告内容,通过示范和培训扩大到全国的其它地区;

  7、监测内容从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伸展到生殖保健产品和技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直至发展到相关的生殖健康问题的监测。

  (二)运行

  自觉报告系统:个例收集-登记-因果评定-录入和上报-资料分析-危险信号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危险信号-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评价和解释研究结果(淘汰、加强监测或继续使用)

  (三)资料应用

  1、利用监测数据评估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项目的干预结果,可能因不断发现生殖健康的重大问题而促进改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工作的持续开展,使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成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2、监测研究结果将为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提供依据,指导医生提供优质服务,指导对象选择适宜的避孕措施以预防和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3、指导避孕药具不良反应防治策略的制定;

  4、提出研究假设或预警信号,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5、为制药公司产品提供避孕药具药具上市后利用度信息,指导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八、预期结果

  1、技术服务人员:通过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了解药物新的功能,发现新的适应症和最佳剂量方案,提高疾病防治效益,又从监测与信息交流中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状况,合理使用药品,防止发生避孕药具严重不良反应。

  2、生产厂家和市场:自觉执行药品管理法,开展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不仅有助于加强全国监测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利益,而且有利于提高厂家的信誉,正确制定生产决策;同时还有利于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

  3、管理部门:通过上市后监测宏观分析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产品和技术对健康和社会的长远影响,强化药品管理,发现并从市场清除严重损害健康的药物和器具,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指导新产品的研究、申报、审批与生产开发。

  4、法制和伦理道德:通过加强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市场后监测,保障使用者的健康,这是法制和伦理道德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也有重要意义。

  随着法制观念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追求健康意识的增强,由避孕药具导致的严重不10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诉讼和法律纠纷而对计划生育国策造成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从促进我国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切实保证育龄人群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减少不必要的药源性损害,降低有限卫生资源的消耗和维护避孕药具使用者的权益出发,建立健全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上市后监测,将最大程度地提高避孕药具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接受性;将避免或减少严重不良反应造成妇女身心痛苦以及由于防治不力带来的经济损失,进一步改善生殖健康服务,增进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由此开展避孕药具知情选择,提高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质量,保障使用者健康,也维护生产厂家自身利益。既适应国家计划生育国策的需要,群众生殖健康的需求,也适应避孕药具市场的开发和管理的需求。

  (注:本文为江苏省计划生育科研所李

  瑛研究员在21世纪中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产业论坛的发言)S/10085第四篇:中国的计划生育

  中国的计划生育

  一、实施背景

  人口过快增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时间每过一分钟,地球人口净增160人,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挑战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近几年来,每年的出生人数都在2100万左右,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左右。如此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年人口增长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底子薄、耕地少、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中国人口过多的不利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与它有直接的关系。

  二、实施方案

  (1)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中确有困难的夫妇间隔几年以后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2)

  (3)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

  定。计划生育政策在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要求有所差别,即农村宽于城市,少数民族宽于汉族。

  (4)倡导并协助各省(区、市)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推进避孕方

  法知情选择,减少妇女孕检的次数,保障公民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所进行的宣传方式

  (1)各级干部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在全体人民中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例如,江苏

  省如东县的5万多名干部、党员,人人都能模范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他们的影响下,广大群众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活跃于各地的计划生育协会在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划生育协会是由

  热心于计划生育的各界人士组成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群众团体。

  (3)中国除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出版、戏剧、音乐、曲艺以及各种学校进行宣

  传教育外,还专门建立了遍及全国城乡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网络。

  (4)中国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积极参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培训和研究。中国人口

  学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等社团也在组织人口学者、文艺工作者和各界人士参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一、什么叫“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QOC,QualityofCare)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优质服务,合理地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促进人口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主要内涵是:针对群众在生育、节育、不育方面的需求为中心,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提供群众满意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提供、随访服务等综合服务。

  二、为什么要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90年代初,面对国内外社会、经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新发展,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在认真总结“八五”期间计划生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生育工作要实现“两个转变”的思路,即“由以往的仅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

  1998年,国家人口计生委进一步提出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

  到下个世纪中叶分四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原则同意。在这一战略目标中,明确指出,计划生育工作到2000年要基本

  实现“三为主”并逐步实现“两个转变”,到2010年要在全国基本实现“两个转变”。

  为了在全国有步骤地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在1995年初,国家人口计生委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了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计划生育工作比较先进的六个县、区作为首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试点。它包括辽宁省辽阳县、吉林省农安县、上海市卢湾区、江苏省盐都县、浙江省德清县和东省即墨市。1997年又增加了四个城区(北京宣武区、天津和平区、南京玄武区和湖南株洲市)和一个县(湖南浏阳县)。1998年起,美国福特基金、人口理事会、密执安大学等与国家计生委合作,开始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和创新。

  从1995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展试点起,部分省市也开始了自己的试点工作,到1998年底,全国约有300个县区开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2000年年底,根据调查回收的问卷统计,试点县区已经扩大到827个,占全国县区数的25%左右。

  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工作信息交流》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工作信息交流》是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优质服务试点项目办公室主办,主要是交流国际国内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传递各地开展优质服务试点

  工作的情况和信息,报告优质服务试点项目的动态。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站点,希望各试点地区积极投稿,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欢迎来函索取您所需要的信息。欢迎下载、传播和利用网上的《信息交流》,但不以赢利为目的。

推荐访问: 中国生育现状分析 中国 生育 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