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对联教程(一)(2022年)

发表于:2022-09-18 21:30: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教程(一)(2022年),供大家参考。

对联教程(一)(2022年)

 

  对联教程(一)

 一:

 一字五千金

  2001 年(蛇年) 底, 浙江省红豆集团下属赤兔马公司, 以 10万元人民币向海内外征集2002年(马年) 春联。

 应征联稿多达 10 万余件。

 结果张家口市楹联学会会员董志强拔了头筹, 获得巨奖, 成为联坛佳话。

 联为:

 国喜金蛇, 龙腾入世; 民欢赤兔, 马到成功。

 横批:

 与时俱进

  这幅佳作, 切事切时, 构思奇巧, 言简意赅, 高度概括, 意境高远, 非常大气, 嵌名、用典顺畅自然, 不露痕迹。

 堪称精品。

 短短二十个字, 捧得十万大奖, 真可谓:

 一字五千金。下面就该联做以下分析:

 1、 背景分析。

 2001 年, 中国大地真是喜事连连, 上上下下一片欢腾。

 主要有三件大事:(1) 、 中国男子足球队首次进入日韩世界杯决赛圈。

 (2) 、 中国申办 2008 年奥运会获得成功。(3) 、 2001 年 11 月 10 日, 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 以协商一致方式, 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 2001 年 12 月 10 日,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这是中国奋斗了 15 年的成果。

 三件大事同时发生在同一年, 实实在在值得大书一笔。

 2、 这幅佳作, 上下联 16 个字, 共四个分句, 都是四言句。

 上联:

 “国喜金蛇, 龙腾入世” 八个字, 高度概括了 2001 年中国几大喜事, 这也是春联常用的手法。

 2001 年, 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举世瞩目。

 正是“国喜金蛇” 的写照。

 按照时间的推理, 赤兔公司向海内外征集 2002 年春联, 时间应是在 2002 年春节前夕, 大概是在 2001 年 11 月到 2002 年元月之间, 正好是蛇年与马年交替之际。

 作者敏锐地捕住了这些喜事, 把它们巧妙地联串在一起,引入联内, 令人佩服, 这是明线。

 2001 年是蛇年, 人们习惯称之为“小龙年” 。

 而龙是中国的象征, 2001 年又几乎可称得上是龙年。

 从小龙到龙, 取象统一, 这是暗合。

 上联的内容全切在 2001 年(蛇年) 的时事中完成。

 下联:

 “民欢赤兔, 马到成功” , 2002 年是马年, 马到成功是最贴切的新年祝福语,作者用得很好, 预祝 2002 年全国人民以及赤兔马公司新年如意, 事业兴旺发达。

 民欢赤兔,又是预祝和赞扬赤兔马公司的产品很好, 受到人们的欢迎, 很有市场。

 赤兔马是三国名马,关公关云长的坐骑, 立了赫赫战功, 人人都想得到它。

 下联的明暗线与上联个的明暗线一样互相交错, 从小龙年--龙腾入世, 从赤兔马公司—马到成功, 双双成对。

 “赤兔” 这个典故用得自然贴切, 又与嵌名巧妙地紧扣在一起, 真是神来之笔!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这幅联作观点鲜明, 主题突出, 既歌颂了中国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又赞扬了征联企业的不凡业绩。

 3、 从格律上讲, 这幅联作是非常工稳的, 生肖、 颜色、 气氛、 情感都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平仄协调。

 四四句式连用, 铿锵有力。

 这是一幅难得的精品。

  二:

 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由互相关联的对偶句组成的, 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雅俗共赏的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般又称为“对子” , “楹联” 。

 关于对联的定义, 现在还是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称为:

 “汉字音形一一相反相成的对称文学。

 ” 有的称为:

 “两段体的诗。

 ” 有的称为:“挂在竖平面上两侧对仗的日用文体。

 ” 说法真是不少。

 关于对联的名称, 有的说叫:

 楹联,有的说:

 叫对联。

 楹联指的是贴挂在楹柱上的对联, 原来只是指对联的一种。

 语言词义的发展有四种情形。

 一是词义的扩大, 如“响” , 最初只指回声, 后来发展为指一切声响。

 二是词义的缩小, 如“瓦” , 最初指的是一切陶制品, 后来发展为仅指盖在房屋上的陶片。

 三是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 , 最初指用以祭祀的猪牛羊, 后来发展为指为正义一事业而献身。

 四是词义色彩变化, 如“谤” , 最初是指一般的批评的议论, 无所谓褒义与贬义, 后来发展为带有贬义。

 把对联叫做楹联, 显然是“楹联” 一词词义的扩大的结果。

  三:

 对联的渊源

  对联的起源, 是指对仗句最初从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间。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 尚无确考。

 一般有三种看法。

 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

 但在桃符上写“神荼” 、 “郁垒” 二神名, 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 直到《淮南子》 记述有关二神的神话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 “神荼” 与“郁垒” 亦非对仗句子。

 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理由是《宋史?蜀世家》 有如下记载:

 “孟昶每岁除, 命学士为词, 置寝门左右。

 末年, 辛寅逊撰词, 昶以其非工, 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 。

 一种认为对联产生于唐代, 有人在《霞浦县志》 和《福鼎县志》 上发现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

 一副为唐乾符(874~879, 僖宗年号) 进士林嵩所题。

 联曰:

 大丈夫不食唾余, 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 敢将台阁占山巅。

 林嵩, 字神降, 福建霞浦人。

 唐咸通(860~873, 懿宗年号) 中读书于礼岙草堂, 此联即题于草堂之上。

 另两副为陈蓬所题:

 一曰: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一曰: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陈蓬, 号水仙, 唐乾符驾舟从海上来, 家于后崎, 上两联自题于居所。

 还有人发现《江州义门陈氏家谱》 载有唐僖宗书赐江州义门陈氏的一副对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至今, 陈氏宗祠还刻有此联。

 四:

 对联产生的途径

  对联产生的途径, 除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 最关键的就是律诗。

 律诗, 又称近体诗, 分五言和七言。

 其句数, 除排律而外, 每首都是八句。

 它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 必须对仗, 且合一定的平仄。

 对联也讲对仗平仄。

 这说明对联之为对联, 其最基本的东西, 正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发展来的。

 常常有这种情形:

 有的诗人最先得的并非全诗, 而只是律诗中比较精彩的一联, 全诗是最后才配成的。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一诗就是如此。

 据《唐才子传》载:

 (贾岛) 逗留长安, 虽行坐寝食, 苦吟不辍。

 尝跨蹇驴张盖, 横截天衢。

 时秋风正厉, 黄叶可扫, 遂吟曰:

 “落叶满长安。

 ” 方思属联, 杳不可得。

 忽以“秋风吹渭水” 为对, 喜不自胜。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 在未入《忆江上吴处士》 一诗之前, 先相对独立了一段时间, 此时就相当于一副对联。

 只是后来又入了诗, 因此才未被视作对联罢了。

 没有能够独立下去, 便算不得真正的对联, 这说明律诗之“联” 与对联, 有联系又有区别。

 由律诗之 “联” 转化为对联, 还有一定的条件。

 这一点, 香港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 “联”不同于对联》 这篇短文中, 以杜甫《蜀相》 等两诗为例, 说得很清楚。

 他说:

 “(《蜀相》 )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可说是囊括了武侯生平, 因此可以抽出来,‘独立’ 作为武侯祠的楹联;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 是承接首联, 进而描写祠堂的景物的, 它就不如颈联之有独立性了, 不过, 可以用作表现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联。

 这类诗联是不大适用于作一般对联的。

 杜甫另一首《送郑十八》 的七律, 其中颈联‘仓惶已就长途往, 邂逅无端出饯迟’ , 写的是两人间的私事, 那就不能作为对联了。

 ”

  五:

 对联的发展

  1、 宋朝对联初步发展

  对联自孟昶题写以后, 便逐步推广开来。

 如果说用来替代桃符还只是它向社会迈出决定性一步, 那么, 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

 对联是在宋朝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

 涌现了一批著名楹联家, 最重要的是苏轼和朱熹。

 王安石、 黄庭坚、 李清照、 陆游等也有佳作传世。

 各类型对联陆续应运而生。

 对联作品大量存在。

 春联、 胜迹联、 题赠联、 挽联、 寿联、集联、 灯联、 智巧联、 文学作品联都已出现。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

 2、 明朝对联空前发展

  明朝对联,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皇帝的倡导, 全国上下都重视对联起来, 使对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初,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 对联得到一次大的普及。

 “春联” 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

 《簪云楼杂说》 载, 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 后:

 “除夕传旨, 公卿士庶家, 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 为了检查命令执行情况, 朱元璋还“微行出观” 。

 据说, 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 发现有一家门上还是个空白, 便问这家何敢违抗圣旨。

 当得知这一家是阉猪的, 外出才回, 还未请到人写时, 不但赦了这家的罪, 还亲笔给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对联, 朱元璋以阉猪为题, 抒发了自己打天下建明朝的惬意之情, 写得很不错。

 过了几天, 朱元璋又到这家门首, 初见对联还未挂出, 很是生气; 后听说这家认为系太祖御笔,已将其悬挂中堂, 烧香礼拜, 这才转怒为喜, 并赐这家 30 两纹银。

 这个时期涌现了杨慎、

  祝允明、 唐寅、 海瑞、 李东阳、 王守仁等一大批楹联家。

 对联出现在官府衙门、 寺庙观祠、宫殿楼台、 茶亭驿站、 厅堂斋室自不必说, 乃至厨房、 厕所、 仓库、 畜栏、 店铺、 货栈、 园圃、 戏台、 坟墓、 牌坊, 对联无处不在, 走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对联艺术手法丰富多彩。

  3、 清朝对联鼎盛时期

  经过唐、 宋、 元、 明几个朝代有发展, 对联在清代全面成熟, 进入黄金时代。

 内容上,写景状物, 抒情言志, 述史记事, 宣传鼓动, 哲理格言, 歌颂评赞, 批判讽刺, 斗智赛巧,应有尽有。

 艺术手法达到了高度成熟, 前人未有。

 表现在:

 1、 对联越写越多。

 2、 越写越长。3、 越写越巧。

 4、 声律臻于完善。

 5、 对联专著越写越多。

 4、 近代对联有所发展

  近代对联在清朝的基础上再攀高峰, 思想、 内容更加深广, 艺术水准进一步提高, 社会影响空前扩大。

 洪秀全、 石达开、 冯云山李秀成、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孙中山、 黄兴、蔡锷都留下大量名作。

 5、 文革时期, 对联凋零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 文艺百花全都被扼杀, 对联自然不能幸免。

 大量的名胜古迹楹联惨遭破坏。

 大量的对联书籍被烧毁!

  6、 当代对联有待振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联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春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 对联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热潮, 各地各类征联此起彼伏,联坛热闹非凡, 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表现在某些方面在:

 ①、 对联在中央电视台频频亮相。

 ②、 各地征联活动此起彼伏, 有的省市连年举行征联比赛。

 如河北省楹联学会自从 1985 年到现在, 连续成功举行了 20 届春联大赛。

 又如张家口市楹联学会从 1998 年 5 月 15 日成立以来, 已经成功举办了各类征联 30 余次。

 中央电视台 《一年又一年》 征联活动至今年已是连续第四年, 被认为是春节晚会的姊妹篇。

 ③、 楹联之市, 楹联之县、 楹联之乡、 楹联教育基地争先恐后地涌现。

 ④、 每年春节, 楹联下乡为民服务遍及祖国各地, 楹联写红中华大江南北。

 ⑤、 到目前为止, 中楹会会员已达 3000 人左右, 加上在地方各级楹联学会注册的会员,楹联创作队伍已达 10 万人, 号称十万联军, 蔚为壮观, 历史空前。

 ⑥、 《中国楹联集成》 各地卷本的出版, 各类楹联大典、 书籍纷纷出版, 应有尽有。

  ⑦、 全国各地成立了数以百计的楹联学会或者协会, 连香港、 澳门乃至美国等海外华人区也成立了。

 ⑧、 中国楹联学会会歌--《楹联之歌》 诞生, 中楹会会徽制作完成使用。

 六:

 对联的特性

  第一节 对联的民族性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所特有, 是我国的国粹之一, 其他国家还没有听说有对联这一文学体裁。

 对联非常鲜明地体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民俗的特色。

 我们说对联是国粹, 主要是就其鲜明的民族性来说的。

 说对联是独特的, 因为它是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陈立夫老先生说过:

 “中国文字之美为是世界之冠,以之成为对联, 则美上加美, 为中国所独有。

 ” 中国特有的文字----汉字的特点, 是以方块、形音义结合、 一字表一音, 一音表一义, 字形复杂, 字意丰富, 声形俱茂, 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任何其它国家的文字都是无法比拟的。

 汉字又是单音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节, 而且一般也能表示一个概念。

 例如:国、 家、 诗、 歌、 联、 字、 词、 句、 书、 画、 琴、 棋、 人、 物、 地、 理、 春、 夏、 秋、 冬、江、 山、 江、 河、 海、 花、 草、 虫、 鱼-------每个字都代表一个意念。

 因此, 汉字应用起来比较方便灵活, 便于遣词造句, 而且组句起来又可以弄得方方正正, 齐齐整整, 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一字对一字, 一音对一音, 利落清楚, 容易构成对称美, 如:

 九曲清河穿市吼; 一坡醉叶脱枝飞。

 (赵世吉题张垣秋色)

 人依画栋弹流水; 风卷雨帘窥卧云。

 (董汝河题水母宫卧云亭)

 对称,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之一; 对联, 则是其审美观在文学中的体现形式。

 第二节 对联的政治性

  对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对联是一定社会的历史产物, 不仅可避免地带有它的历史属性,而且各作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 社会地位不同, 成长环境不同, 生活条件不同, 也都各有其不同于别人的世界观, 所写的对联就自然地带有其特点和局限, 其政治性也都比较明显。

 如:

 旧社会里的一副春联:

 富贵豪华门第; 诗书礼乐人家。

 此联绝非是一般普通老百姓家的春联。

 又如:

 年难过, 年难过, 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 事坻成, 事事无成事事成。

  这联是陈毅 1923 年春节到四川乐至县家乡时写的一副春联。

 这联把当时乡 亲们的苦难生活描写得淋漓...

推荐访问:楹联学会成立贺联 对联教程(一) 对联 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