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发表于:2022-10-20 14: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理应坚定教育自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出德育自信,对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一段时间里、一定范围内和一些人眼中,德育是虚地位、软任务,不好搞,搞不好。人们有心无心地忽视,有意无意地批评,有完没完地抱怨,正面想得少,负面说得多,致使德育无自信。

其实,我们的德育有自己的优势,只要认识到这些优势,就没有理由不自信。

优势在哪里?一是地位优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德育,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等思想和政策。二是内容优势。我们的德育是“大德育”,涉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这些都是成人成才需要的“维生素”。三是队伍优势。我们的德育队伍,具有专门序列、全员参与和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四是教研优势。教研是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德育教研充分体现了实践出题目、科研做文章的特点。

承认这些优势,难道还不该自信吗?我们太需要德育自信了,只有自信了,我们才可以有一个客观、积极的态度,去直面德育问题,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日得空翻阅藏书,翻到199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国已故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原美国教育署署长、当代美国和世界著名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博士的力作《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一书,便重读了一遍。该书反映了作者在对美国教育做了长期的全面的考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理想的基础学校(主要是小学阶段)的整体构想。他认为理想的基础学校应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学校应成为社区大家庭、连贯一致的课程、良好的学习环境、致力于品格的塑造。我特别关注了第四个基本要素。该书在对第四个基本要素阐述时,既有对美国学生品格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批判,更有对理想的品格教育的构想。联系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实际,该书构想的学生品格教育与我国中小学德育既有共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这同与不同,可由德育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来解读。

一切事物都各自依着一定的状态和秩序而运动变化,也就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而运动变化。同类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普遍规律,任何国家的德育,其本质都是按照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国家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德育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各国的德育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学校德育之间的差别,包括截然不同的德育性质的差别。

现以该书涉及的内容与我国中小学德育实际为例予以说明,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特点。虽然该书是波伊尔博士的个人著作,他所涉及的德育更多限于品格教育,且属于他个人对学校德育的构想,但鉴于波伊尔博士的个人经历和声望,他的观点和主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故作一比较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德育地位

波伊尔博士主张“德育先于智育”,他认为,危险在于滋生“没有良知的能力”。他不无担忧地指出:“今天,不仅社会上‘德育先于智育’的责任心已经急剧下降了,而且使得教育工作者甚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常常感到不自在。”“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孩子们德育方面的这种真空常常由传播媒介的信息来填补,这些信息描绘甚至美化丑恶的行为,导致消极的行为,甚至在极端时,导致许多孩子那种‘良知泯灭’的行为。”波伊尔博士对学校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忽视德育所产生恶果的分析,甚为深刻。

我国自古就有重德的传统,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德育面临思想文化复杂多元的情况下,国家不断明确在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应该以德育为首。仅就21世纪而言,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以后,中共中央文件多次重申这一决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这个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从上述可以看出,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提出“德育为首”或“德育为先”,并不只是我国中小学德育独有的特点。波伊尔博士也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明确指出要把德育放在先于智育的地位。之所以各国都如此重视学校德育,归根结底,是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以及德育最终目的使然。

二、德育目标

波伊尔博士在书中指出,“基础学校的设计”应该“适应当前的政治结构和各州政策”。他从国家的前途命运出发,认为:“如果下一代人不能超出个人生活的局限而放眼未来的话,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渺茫的。”“基础学校关心着孩子们生活中伦理和道德方面,其目的是,确保每个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建立起一种个人的和公民的强烈责任感。”“使学生不仅成为更有知识的人,而且在社会和道德两方面成为更有责任心的人。”

我国从国家建设需要和青少年全面发展成长的需要出发,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个方面提出了德育目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国家在2005年4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规定,小学阶段的德育总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除了总目标外,在德育的五个方面还确定有分项目标。德育的最基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学校德育目标是国家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保证。美国的教育整体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我国教育整体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上述培养目标的提法看,美国的提法似乎比较平实,似乎可以适用于任何国家。我国培养目标的提法,直截了当地表明了我国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此培养目标已列入我国《教育法》,有法律依据。鉴于上述两种提法,我国有学者主张,把我国的教育整体目标也改为“培养合格公民”,不要再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这是脱离我国实际的主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提法有以下几个优越性。第一,它包含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目标。试想,不合格的公民能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吗?第二,它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来就没有抽象的公民,没有泛世界的公民,只有与一定性质的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公民。我们向来主张标明自己的阶级性,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做不到的、也是不敢做的。第三,它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明确将来所肩负的重大责任。第四,它是对新中国教育传统的继承。自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历来都是这样的表述,只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表述略有改动而已,这种表述已为全国人民所接受。此外,我们在有的层面上也使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表述,但这个表述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同义语,有的地方,两者同时并用。我们这个表述中的“有理想”不是什么别的理想,是特指社会主义理想、特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以,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的,它在整个教育中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决定着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德育内容

波伊尔博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美德,但美国的基本美德“在各个学校之间肯定是不同的”。他重点吸收了班耐克小学的经验,建议基础学校采纳以下七种美德: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他在书中还具体阐述了七种美德的各分项要求。虽然波伊尔博士强调的是基本美德,但他没有忽视对学生的思想、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他多次谈到价值观的重要,还深为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混乱而苦恼,他要求学生“有理想地生活着”。

我国的德育内容共有五项。小学阶段,在道德教育方面,包括宽容、诚实、自律、尊敬、友爱、勤奋、爱劳动、社会责任感等教育内容;法纪教育方面,包括法律常识、遵守纪律等教育内容;心理教育方面,包括勇敢、坚忍、自尊、自信、积极健康的心态等教育内容;思想教育方面,包括热爱关心集体、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理解劳动者、正确看待周围事物和他人等教育内容;政治教育方面,包括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尊重民族习惯和不同国家文化、长大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等教育内容。中学的内容则在此基础上予以提升。

从上述两段内容看,我国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广泛,这五项内容深刻反映了对我国古代优秀德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如保持了我国古代以来德育内容的多元结构,又如五项内容与儒家学说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逻辑上的一脉相承;五项内容也深刻反映了对我国优秀革命传统和广阔胸怀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波伊尔博士主张的七种基本美德,也包括在我国的德育内容之中,两者相同。这是因为任何国家的德育内容都包含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德的素质的普遍要求。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基本美德,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产物。凭借着这些共同产物,人类社会乃至世界才得以共存并向前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学生,这些内容明显具有我国自己的特色,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需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精髓。

四、 德育途径和手段

波伊尔博士认为,塑造品格的场所首先是家庭,经他调查,70%的美国家长赞同家庭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方面负有首要的责任;其次是做礼拜的场所,传统上,教会在对孩子的精神引导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最后是学校,一所好的学校总是一以贯之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另外,波伊尔博士十分重视社区对学生品格塑造的作用,他主张充分利用附近社区的各种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动物园、博物馆和公园以及居住区,主张学校把社区与儿童教育有关的机构都组织协调起来为儿童成长服务。我国中小学的德育途径和手段是多样的。(1)设立专门的德育课程,小学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高年级设品德与社会;(2)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3)明确把育人要求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教育界所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4)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举行开学、毕业典礼,开展日常和重大节日升旗活动,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社团活动,开展学英雄学好榜样活动,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服务社会活动等;(5)推进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严格校纪法规,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6)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重视建立和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项目,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开展德育活动;(7)通过团队组织开展活动,小学的少先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对团结和组织广大小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的德育途径和手段也会受到各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形式和内容的制约而有所区别。比如,我国对学生进行的是无神论教育,因此,教堂等不作为学校规定的德育场所。当然,在德育途径和手段方面,也有一些方面是可以相互学习的。从波伊尔博士的著作中看,我们应该着重学习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美德,虽然我们现在已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和体验活动,但比较起来还很不够;二是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五、 德育组织和管理

美国学校的德育如前所述,“在各个学校之间肯定是不同的”。波伊尔博士在书中写道:“当今美国千差万别。”“人们常问的问题是:‘是谁的价值观?’”“‘价值辩论’常常集中在那些与宗教、政治、性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相关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德育的成败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对学校德育也起到了一定的组织引导作用,这些组织既有全国性的更有各州的甚至是学校的。比如:“一个由包括监督和课程开发联合会与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内的二十多个组织组成的联盟,建立了一个品格教育合作组织,根据其使命,该合作组织致力于‘培养我国公民的美德,以建立一个更富有同情心和更负责任的社会’。”

在我国,从行政层面来讲,上自国家层面,下至地方、学校都有领导、指导和管理学校德育的专门机构。教育部有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国大中小学德育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还成立有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德育工作进行咨询论证、提出建议、具体指导、培训人才;还有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审委员会,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各学段的衔接。各地教育部门也成立上述相应组织。另外,在教育部的有关司局还设立了德育处,分管司局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学校德育工作。地方和学校也分别设立了主管德育工作的组织。除组织机构以外,我国还有德育工作的专门队伍,包括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教研员、团队干部等。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保证了国家规定的德育各项任务能够得到切实执行。

两国在德育组织和管理上的不同,与两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同有关。美国是联邦制,其教育行政体制是分权制,各州的德育目标确立具有自主权,按波伊尔博士在书中所说连各个学校都有自主权,因此,德育的统一执行力较弱。我国是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发挥积极性相结合的制度。由于学校德育的重要,很多大政方针都由中共中央做出决定,从上到下予以贯彻落实,地方以及学校根据实际在贯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体制使德育的执行力比较强。

从上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特点有:其重要地位是在继承几千年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和近百年优秀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其指导思想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其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其内容是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个方面构成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途径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其重大举措是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三方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其组织领导和管理是上下贯通、坚强有力,为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机构设置、各方协调、规章制度的确立等提供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闫益佳

推荐访问: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