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建立高校内部资源整合机制

发表于:2022-10-20 15: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资源短缺是我国高校面临的普遍现实问题。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是保障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以有形资源整合和无形资源整合为方向,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内部资源调控机制,提高学校的整体效能,促进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学; 管理;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0)02-0006-04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也给教育资源供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社会层面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高校层面看,教育拨款不足,高校资源整合机制不够健全,浪费现象并存。因此,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来破解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建立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高校资源整合机制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要求及目标成果。

一、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在校生2 600万人,按照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 Martin Trow,1926—)教授的“大众化理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相对于庞大的规模和需求来讲,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却相对严重不足,经费紧张、资源短缺是大学的常态问题,而且可以预见这种状况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的改观。因此,在当前资源稀缺并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面对国情校情,建立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高校内部资源整合机制,是高校求生存、谋发展、建特色、创一流的现实途径,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2.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是高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是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难点和重点。因为突破体制机制上的制度障碍,必然牵涉到原有利益的重新分配,控制资源的重新配置,牵涉面宽,要得罪人。但从根本上讲,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跳出局部利益、部门利益、短期利益,大胆改革,将有限的办学资源进行科学配置,通过竞争机制配置到那些发展快、效率高、效果好的环节中去,建立起一套支撑保障学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体制机制上增强学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动力,提高办学效益。

3.资源整合机制是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及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从现代大学在意大利(Bolona大学)的诞生,到英国牛津学者纽曼(J.Newman)的“研究高深之学问”,到德国的“洪堡(Von Humboldt)理念”,再到美国的“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可以看出大学一直也还正在进行着不断的理念创新和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即进行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最佳组合,以争取达到组织战略效果,最终实现大学的使命[1]。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竞争加剧,资源调控的作用更加彰显,就连一向自诩为“非赢利”“象牙塔”的大学也概莫能外。资源整合和调控已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手段和大学校长论坛的重要声音,它要求大学不断进行宏观战略规划调整,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演变。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于高校知识分子集中,崇尚学术自由,教授独立劳动意识强,知识创新周期长,难评价等,这些特性要求在学校管理中不能简单地采用像工厂计件管理那样进行管理,人文管理和柔性管理是高校管理的特性的要求,而科学发展观恰恰重视以人为本,并把它作为核心。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与高校的组织特性和学术特性高度契合,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必将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创建和谐校园。

1.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仅仅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树立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意识,保护好、发展好教职工的根本利益。避免在工作中见物不见人,在改革中忽视群众的利益,在资源调整中不讲人的感受,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调动甚至损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对于能人、大师级人才要优先配置资源,解决其后顾之忧,助其成功。

2.坚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急功近利。知识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有风险,越是原创性的研究,失败的风险就越大,应当宽容失败,在资源配置中不能以成败来决定取舍,要逐步建立鼓励冒尖、创造的资源配置机制。

3.统筹协调资源,上下左右联动。高校的三大任务中,人才培养是根本,科技创新是动力,服务社会是基础,三者协调发展是创办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要建立教学机制,优先教育教学投入,确保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要建立科研经费竞争机制,使资源流动到竞争优势领域;要建立重大项目奖励机制,使得社会服务持续发展,扩大学校影响,在服务和贡献中赢得声誉和地位。

三、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资源整合机制

高校要创建一个新的机制,通过治理创新实现资源的调节有序、配置得当,从而充分发挥办学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的最大效益,又好又快地实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

(一)有形资源的整合

1.人力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具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源整合主要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调配。人力资源开发即通过投资、培训、使用、激励等一系列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指导等,目的在于使人尽其才、人尽所能,人人都能充分自由地发展。人力资源调配就是通过制度的整合、文化的整合、结构的优化,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组织氛围,使组织内人人都敢于创新,鼓励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共享知识,共享技能,共享经验,形成凝聚力,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人力资源的整合要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全面协调,重视鼓励员工参与,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不断追求效益[2]。

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构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整合高校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内部的竞争力,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实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因此,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想方设法引进、留住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净化学术环境。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职称评定制度,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营造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切实关心照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尊重教师的工作及劳动成果,帮助教师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和人生价值,激励教师在工作中尽心尽职,提高教学质量,多出科研成果,把自己的教育事业和学校的教育发展战略融为一体,提高学校的整体效能[3]。

2.财力资源整合。

国外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是与经费预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稳定的财政有利于维护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是大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办学资金不足是共性问题,没有哪所高校说他的经费是充足的。在当前财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大学战略管理必须是以有限财力为导向的,要建立和理顺战略优先与经费导向的关系,“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因此高校不仅是财务部门,而是全校上下都要广泛了解财政知识,财务部门之外的行政和学术管理人员应通过教代会等有效形式,质询财政设想,参与财政讨论。财政决策和政策应是透明的和公开的,以利于执行。学校应制定资金使用规划,处理好学校层面与二级单位之间的财务管理权分配问题。财务部门应注意使财务持续保持与大学使命一致的预算战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财务部门应学习企业的效益管理思想,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债务和资金使用的矛盾,减小损失。财务管理要开源节流,要广开资金来源,如校企合作、校友捐款等。高校要积极主动参与地区的财政、金融、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使大学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工作能够不断满足社会和地区发展需求,在服务地方的同时,争取地方的财力支持和政策扶持,实现双赢[4]。

3.物资资源整合。

物资资源的整合就是发挥物质资源的效益,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首先,用好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的最美的建筑,是学生思想深处的记忆。它是大学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是针对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支持服务体系。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在学校的地位,制定相应的图书资源购置标准,重点要参考教授和学生的意见。其次,校办产业和科研产业要打破封闭,积极建设大学科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争取大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吸引社会资金。第三,整合后勤管理体制。做好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实验设备的保养,改变多头管理而实质形成管理死角的现象,改变因忽视维护保养而导致设备的废弃的现象。第四,充分利用教室、食堂、会议室、运动场、游泳池等设备,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树立经营观念,如在闲暇时间(如假期)对外开放创收,从而为教学科研提供资金。

(二)无形资源的整合

1.学科整合。

学科是学校的生命线,优势学科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支柱。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中,每一职能的开展都是以学科作为支撑的,每一职能的实现也是以学科特别是优势学科作为主要中介和桥梁的。因而,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核心,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深层次因素,因此高校有必要进行学科整合。判断学科整合的标准和成效一是要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如我校始终坚持以建筑、土木、市政材料类学科为特色,理工结合,兼有人文艺术管理等学科的“学科生态”建设思想;二是把握新生代学科,只有学科的融合与当代新生学科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互补、渗透,才能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三是建立学科群体制。建立和理顺大学科、学科群与院系的新型管理体制,强化学科资源的融合,提高学科的学术管理水平[5]。

2.学术环境的整合。“大学者,研究高深之学问”。拥有正确模式的学术组织结构是一流大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学术权是大学的重要权力,当前,要改变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行政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局面,要改变基层学术组织机构不健全、活力不足的局面,要改变院系这一重要学术组织无职无权的局面。从大学的逻辑来看,大学是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社会组织,教师是最持久、最重要的办学主体,大师是学校存在的最大理由,由教师聚合而成的机构院(系),则是大学组织结构的“细胞”,而行政人员是大学的主办者授权处理后勤等保障业务的。院系是高校的基石,学校应尽量提供给院系一个较宽松的发展氛围。高校应改革垂直的层级官僚式管理体制,建立扁平的横向管理体制,使交流渠道更宽广更深入,保持校级中心与院系的短线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基于大学学术组织的特点,应采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维持高校中心与各院系的紧密联系。高校的组织结构必须保持领导权不会阻碍学术或损害其发展,要与学生保持经常交流,快速及时获取信息,以保证教育过程跟得上学生兴趣的变化及市场的需求[6]。

3.品牌的整合。

名牌大学是人人仰慕的圣地。品牌是社会美誉度的集中体现。高校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办产业、办学模式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些优势是高校创立品牌的重要基础。高校一方面对已有的名牌加以宣传、保护和发展,保持大学整体的凝聚力和社会对自己大学特色的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整合和优化,形成新的优势,创设新的名牌。在市场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良好的大学品牌和声誉对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招生,毕业生的就业,人才的招聘,从社会各渠道筹集资金和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7]。因此,各高校应该在学校的品牌形象建设上加大投入,重视媒体和网络的作用,促进学校的品牌建设。

4.治理的整合。

大学治理是我国高教界的热点问题。有学者讲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在于体制机制上。其实,大学的治理从根本上离不开大学精神。大学因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时代需要,要求大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大学自身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精神特质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又决定大学发展必须不断超载现实,突破现实的功利性,保持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即既要适应社会需求,又要超越社会。大学的这个特殊性,是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最大的不同点,大学必须要处理好大学与政府、社会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从而不断推进大学管理的创新。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章程》,改编无章程办学的窘况,规范行政权与学术权力的界限,建立不同的决策程序,保持治理权的平衡,扩大决策的透明度,改善信息交流,使得“复杂”(灰色)管理走向“简单”(效能),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四、结 论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大发展而高教资源短缺的背景下高校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论述了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有形资源的整合和无形资源的整合两个层面(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有形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科、学术环境、品牌、智力等无形资源的整合),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整合措施。主要结论是:高校应该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导向的内部资源调控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效果的地方去,把个人的事业、资源的利用和学校的教育发展战略融为一体,提高学校的整体效能,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

[2] 陈远敦,陈全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 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M].禇宏启,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4]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9-205.

[5] 叶立群,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62-172.

[6] 理查德 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9-122.

[7] 迈克尔 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4-152.

(责任编辑 东 彦)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导向 资源整合 机制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