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改革北京大学的先驱。他出任校长前,北大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官僚腐败习气,并且教员水平十分有限。1916 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在聘请教员、调整学科和开放女禁等方面进行改革,北大校风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北大得以成功转变并对近现代教育体制机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原因有很多,人格魅力便是其一。蔡元培美育、德育和体育的教育思想精华至今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关键词:蔡元培;北京大学;教育改革;教学思想
一、生平经历
蔡元培先生,1868年1月1日( 清同治六年丁卯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内。戊戍年变法维新,蔡元培未曾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活动,但他自认为“维新党人,吾所默许”。由于目睹戊戍变法发生、發展与失败的全过程,并根据自己在北京数年的观察与体验,清楚认识到清廷的政治改革“ 无可希望”,于是毅然抛弃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于这年(1898)九月初一日“携眷出都”,南下兴办教育,投身革命。
戊戍年九月弃官南下,是蔡元培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从封建科举的士大夫转变而为民主革命家、新的教育家、新的思想家的重大转折点。蔡元培回故乡后,就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 即校长)。这是他服务于新式学校之始。由日本归国从事革命活动的东京军国民教育会会员龚宝拴,兼在爱国女学任教。 他和蔡元培商议,组织一个革命团体,名之为光复会。光复会成立后,声势颇大,与孙中山主持的兴中会、黄兴主持的华兴会,鼎足而三,成为随后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武昌起义之后,蔡元培由德国经西伯利亚归国,在上海参加筹建中华民国的工作。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任命蔡为改元后第一任教育总长。2月间,他被派去北京,任迎接袁世凯南来就总统职的专使。袁世凯玩弄权术,制造兵变,拒不南下,在北京继任总统,唐绍仪新任国务总理,组织内阁,蔡元培被坚留,仍任教育总长。但为时不久,袁世凯即设法摆脱责任内阁,力图攫夺所有国家大权于一己之手。蔡元培愤概地说: 不能充当“伴食” 的内阁阁员,当即邀约同盟会会员王宠惠、宋教仁、王正廷等总长联名辞职,一同退出内阁。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再度赴德留学,继续在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1913年夏,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他应孙中山之召回国,奔走鼓动。“二次革命” 爆发,他和吴稚晖、张继等人创刊《公论》晚报,1916 年9月1日,黎元洪政府的教育总长范源赚致电尚在法国的蔡元培说: “请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 。他遂于10月2日离欧返国。
蔡到北大,首先致力于改变校风。北大的前身是1898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但许多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少数肯读书的,也多半抱着科举时代的观念,把读书当作求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全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余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作吃喝缥赌等不正当消遣。这就是蔡就任校长时北大的校风。蔡第一次向全校师生发表演说,即指明: “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为贯彻这一方针,他聘请了大批“积学而热心”的专家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马寅初、马叙伦、胡适、陶孟和、章士钊、高一涵、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夏元裸等人来校任教; 裁撤不少原来的滥竿充数的本国教员及外国教员。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由扩充文、理科到废科设系,打破文、理的界限,成立研究所,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并改革行政体制,实行教授治校与民主管理。
为纠正学生奔竞及游荡的恶习,他发起组织进德会( 不漂、不赌、不做官等),以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为提供正当的消遣,他推动设立体育会、技击会、音乐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社等团体。为鼓励研究学术的兴趣,他推动组织新闻学研究会、哲学会、理科化学演讲会、数理学会、雄辩会、学术讲演会等会社。为养成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他推动组织消费公社、学生银行、校役夜班、平民学校、平民教育讲演团与《新潮》、《国民》等杂志,以发扬学生主动的精神。通过这几方面的改革,学术空气逐渐浓厚起来了,学校风气逐渐改变了,那些抱着旧观念仍以求学为干禄手段的学生也逐渐减少了。他还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行这一方针,有助于抨击封建思想,宣扬民主与科学,推广最新的学术成果。这就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开辟了康庄大道。
蔡积极支持并亲自投入新文化运动。他一到北大,立即聘请原在上海主编《新青年》的陈独秀来任文科学长,并要陈“把《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来办。该杂志迁京后,改由陈和李大钊,胡适,高一涵,钱玄同,沈尹默等轮流主编,鲁迅,刘半农不时参加编辑工作,蔡自己也常为该杂志撰稿。这时,《新青年》事实上成了北大新派教授的同人刊物。从此,以《新青年》为开路先锋的新文化运动就以北大为中心,向全国广泛开展起来。由于蔡领导北大师生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术思想等方面进行了一场破旧立新的革命,使北大面貌为之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影响遍及国内外。这就为即将到来的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五四运动取得光辉胜利后,在北大师生和各方人士再三恳劝之下,蔡元培于7 月中复电表示放弃辞职,随即发表《告北京大学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希望学生安心求学。9月中,他由杭州回到北京,重新主持北大校务。五四运动以后,越来越多的革新社团,纷纷在北大出现,如教育研究会,孔子研究会,史学会,经济学会,生物学会,化学会,地质研究会,尽管蔡元培辞去大学院长后,不再担负教育行政的职务,但是,他在晚年,还是为文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教育思想
1.美育思想
他在《美育》一文中谈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用美育促德育,是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亮点所在。”
首先,美育是人性自我升华的德育教育。蔡元培认为,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不夹杂着任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它仅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情感。蔡元培强调:“美”就是人的内在感官的直接感受,对于美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无论从感官享受还是从心灵需求上来看,人都有对于美德无上追求的内在需求。通过美的感受,传遍身体的每个角落,通过传导美、感受美,进而让人的内心产生美的享受,从而起到让瓜灵收到洗礼和升华的作用。其次,美育是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的有效方式。蔡元培认为,艺术是超脱于生死之上的事物,如若要培养成高尚勇敢的人,就必须通过美育教育的途径才能获得成功。同时,在艺术教育中,学生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在个人得失面前就会变得更为从容和淡定,更为宽广的胸怀容纳所面对的事情,进而提升其修养和品质。因为对于美育的追求是基于自身本性的需求,不是外在压力的强迫下形成的,在美育中形成的高尚本性,是由内向外迸发出来的。
“美育”作为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一环一直被他所提倡,他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法定地位。大力提倡“美育”的同时还积极借美育促进德育的发展,这也是其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最为可贵的是在蔡元培的看来,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方法他都以学生为本。这种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也使他受到北大师生的崇敬,奠定了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当蔡元培在香港逝世时,除敌占区的全国各地都为他举办了哀悼活动。他一生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实属创新之力举,在其教育内涵上又互相呼应,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当时中国的教育开创了新的时代。
2.德育思想
重视学术的同时也要树立“德智双全”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在整顿北京大学的风纪后,改变了这所最高学府在社会上的腐败形象。当校内的学术风气开始初步确立之时,他便着手正面触及道德“难题”。1918年1月19日《北京 大学日刊》发表了校长撰写的《进德会旨趣书》,随之,校方向师生们散发了参加该会的志愿书,一股“进德”之风迅即吹拂与校园之中。他希望学生都可做个清正自守的知识分子。
他的“五育并举”思想,将教育重新衡量,且认为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道德为根本,努力塑造“完全人格”是蔡元培的德育目标。可是在当今的教育中,到处都可看到功利化教育的影响。教育系统中,奥数竞赛成绩、特长、考试成绩都是教师鉴别好坏学生的重要标准,至于道德教育,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对学生评价中也不是占据重要地位的硬性指标。社会、家庭及同辈之间的评价,更多地与智力竞争有关,而与道德表现无关。
笔者认为,就个体而言,二十岁之前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教育不能利用这个关键阶段完成对人的道德塑造,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机。对于个人而言,无疑要在成年后经过极其痛苦的磨碼,才能逐步扭转若干年形成的错误观念,甚至有时因为无法承受这种转变带来的精神压力而崩溃。对于社会而言,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花费巨大的社会资源,却培养出了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致使风气恶化,整个社会都要为之付出代价。在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时谈到青年如何祇碼德行;“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3.体育思想
蔡元培体育思想的内容众多,“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思想是他的体育思想核心。因此,我们探究蔡元培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思想就尤为必要,1912年2月,蔡元培就有了关“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思想,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文中系统阐述了近代西方对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高度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他特别强调到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是落后挨打的局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军事落后,人民体质低下。西方各国之所以国力强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重视体育。该文中还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包含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育。
他曾表示:“在当下时局,必须要实施军国民主义教育。”在蔡元培看来,军国民教育(体育)是富国强民的最佳手段之一。此外,蔡元培认为良好的人格精神品格必定宿于健康的身体。1917年1月,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发表了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演讲,正式提出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思想,他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要紧的是运动。通常我们的躯体和意志都有一种潜能,它们会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主动适应。所以想要它们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们就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是如果有事物阻止它们发展,潜能就会逐渐消失。”
蔡元培为何要喊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思想号角?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千百年来的封建旧教育摧残了人的身体健康。他说:“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用八股文控制国人的思想,使国人不崇尚武力,限制了知识分子的体格发展,没有强健体魄的身体,有的只是摇头晃脑的书呆子,走起路来毫无意气可言,面黄肌瘦,耳目迟钝,手脚笨拙。这是蔡元培对封建旧教育的有力抨击。他试问:“身体贫弱的父母,怎么可能生育出健康的后代呢?由于人的先天身体素质较低,而且又不重视体育锻炼,后天的身体素质发展也就存在严重的缺陷。”
三、教育启示
透过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研究,不仅展现出了现代教育奠基人蔡元培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己学惯中西之身,怀着教育救国瓜志而做的种种教育改革之努力;更反映出他开创“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风气之宝贵。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应该像蔡元培一样有一颗教书育人的大爱之也。蔡元培就公德与私德公举的内容培养学生做“国之良民”的责任必及无愧天地的个人品德。也正是蔡元培重道德的教育内容使北大等学生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组织参与了五四爱国等运动,为中华培养了大批爱国青年;然而,他教育救国的志向并不建立在众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实践上,而是寄希望在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一代知识青年,使他们在武装头脑与屯智后,用智慧与能力解救亿万中国同胞。
总结
时至今日,蔡元培先生那传奇的经历和那开教育先河的美育,德育,体育思想至今激励着我们。总结蔡元培先生已经成为上个世纪的“旧人物”,今天,重温蔡元培先生那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精髓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极力倡导教育必须“尚自然”与“展个性”,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崇尚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这对于当代切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蓉. 蔡元培与北大革新.[J]. 教育文化.2017.
[2]姜柳.蔡元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J].档案文化.2013.
[3]马 强 王婷婷. 略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J]. 文教群论. 2007.
[4]王 高 阳.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蔡元培体育思想探析 [D]湖南师范大学.2016.
[5]张倩.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启示.[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