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是高等教育阵营的主力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历史使命也应时代的要求表现得鲜活: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引领着知识创新的思路;促进了科技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步伐。然而,近年来现代大学危机已经显现,并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一定的约束力。以内控的伦理精神去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被视作缓解现代大学危机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社会责任 大学危机 道德精神
一、大学在当代的社会责任
高等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中世纪,大学在西欧社会的城市中逐步呈现机构化的趋势,并逐渐波及社会各行各业的社团运动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学教育在世界各国兴起并且得到普遍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大学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一同发生着较为深刻而深远的变革,大学原先的理想和功能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蜕变演进,从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到处于经济社会边缘,最终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位置,与社会和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其作用也与日俱增。传统的大学的职能主要侧重于继承、传递并发展文化传统和高深学问、培养英才发展等。然而,在当代社会,大学的社会职能已然挣脱了传统领域的职能局限,进一步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大学应用其科研成果为公众社会服务,已成为社区乃至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其次,它肩负着为社会问题寻求咨询、研讨对策,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道德理想的重任;最后,它担任着社会认知的重要裁判功能,起着引导、批判、融合社会的特殊作用。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引领着知识创新的思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和谐社会的进程。它是知识创新的集散地,国家建设的人才库,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以及和谐社会的调音师。因此,现代大学应该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主要是通过教育和科研实现的。
二、大学危机
日本著名的教育学家永井道雄曾经多次告诫我们要警惕“现代大学危机”,他强调:“当大学与商业结合得过于紧密,学术上又过分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现代大学的危机就是教育主题和客体的个性丧失和精神失落,从而科学成为器物,致使大学的使命消失。
(一)大学的商业化趋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消费膨胀,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严重影响甚至将控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新时期,在制度安排、群体观念、主体行为等诸多方面,大学都呈现着商业化的趋势。在制度安排上,教育成为服务产品,私有化和民营化正对高等教育体系产生强劲的冲击;在群体观念上,“市场至上”进一步强化并成为人们的价值准则,影响人们和组织的思想和行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市场主导的社会公德作用显得愈来愈弱;在行为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正在成为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大学还未警觉,如果大学失去守望社会的职能,不能将终极关怀赋予人类的发展,那么,大学就会面临着异化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旁类机构,从而被边缘化,失去独立存在的基本理性。至此,大学的发展环境也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首先,大学的行为。当前大学的商业行为演化为大学日常的基本行为的趋势与日俱增,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的职能定位和自身使命,以及大学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时我国大学经费极度短缺,大学普遍办兴企业进行商业活动。而今天,大学进行商业活动令人叹为观止的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是它史无前例的规模和范围。这不仅渗透在大学的各项工作之中,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作为商品“上市”进行交易,而且根植于大学教职人员的思想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有逐渐根深蒂固之趋势,在范围上也波及深远。除此之外,大学的商业行为已经弥漫和渗透到大学的学术氛围之中,给学术带来极大的伤害,致使大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迅速下降。
其次,教育主体的行为,即教师的行为。大学的商业化对教师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外化为教师的异化行为。教师以追逐功利为目的,在商业化驱动的聘任及奖励制度的双重压力下,在科研过程中不得不更重量的转化而非质的产出,一年动辄发表几十篇论文甚至多部专著,而投入精力较多,耗费时间较长的基础科研却被冷落。如此一来,“周期短,见效快”便成为教师们的行动指南。更有甚者,在学术上抄袭、造假,甚至视学生的成果为己出,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直至影响到一部分教师对工作的选择。如他们视为科研名之所在、校外活动为利之所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与校外活动中,忽略了教学,漠视学生,忘记了“师垂典则,范示群论”的神圣职责之所在。
最后,教育客体的行为,即学生的行为。日渐增强的大学商业化趋势对学生的课程选择、专业偏好、就业方向和人生道路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商业化的价值原则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之中,在一些学校,班干部的选举、优等生的评比都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学生们举办的体育和艺术赛事,甚至一些社团活动常常附着有显著的商业气息。大学的商业化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大学教育质量的滑坡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学教育的质量却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对新时期整体社会发展的需求反应迟钝,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惰性。另一方面,大学在有关教育政策的驱动下被动地打开校门扩大招生以后,并不能快速适应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各方面新挑战。
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学会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哲学。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从而催化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此同时,急剧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致使他们面临着各种困境,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今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对待社会理想时常常表现得冷漠,对他人的遭遇更是漠视,丝毫未动恻隐之心,甚至一些学生失去了理想与信念。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衡,这使得他们更关注自己的仕途、钱途、未来的发展,把大学教育仅仅视作自己在社会中向上攀爬的阶梯,他们把学习成绩、在各种学生组织中担任的工作经历,以及优等生的荣誉,甚至是入团入党等作为功利目标来追求。社会中尤其是商业中的不诚信行为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致使抄袭、作弊等欺骗行为屡禁不止。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生活在坚挺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家庭,内心孤独,感情尤为脆弱,在集体生活中手足无措;有不少人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与大学中的商业气息或泛滥的商业价值取向格格不入,久而久之,会出现自卑的心理或者潜在的反社会心理状况。一言以蔽之,大学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落后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很难与他人相处,缺乏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这些将会造成其人格不健全,从而使得他们很难适应社会,甚至影响其个人的前途命运。
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老师灌输式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积极地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从而造就了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学习的被动态度。长期以来,大学的教学把学生与社会割裂开来,把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相分离,总认为学习知识是在学校的任务,而社会实践则是进入社会以后的行为,这就为他们进入社会后被动地接受历练埋下伏笔。教师一面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中心地位,一面却把主要精力投入自己的学科和科研项目中,对于教学观念无暇顾忌。面对学生,他们往往更关心如何完整系统地传授自己学科的知识,对于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知之甚少,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大学规模的急剧扩大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大班上课非常普遍,它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缩小到极限。这种整体学习环境的被动可能对学生造成学习习惯的影响,使大学生缺少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缺乏创造精神。大学教育正在偏离教育的初衷:“教育不是把一只水桶注满,而是把一堆火焰点燃。”
三、以道德精神应对大学危机的有关思考
道德控制是一种柔性的约束机制,将其视作应对大学危机的有效路径不无裨益。将道德精神注入大学机构的各个层级部门的职员势在必行。以道德精神应对大学危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逐步合理地驱除过度的商业色彩
商业活动在大学中的猖獗及商业气息在学术中的弥漫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环境,背离了老师和学生的道德取向,误导了他们的行为。当下,有步骤合理地驱除过度的商业活动是重塑大学责任、规避大学危机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关系到大学教育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育。
(二)重视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理应恪守职业道德、传授学生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行为范式,乃至为人处世都对学生产生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疑都对学生的素质甚至是个性的发展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着力完善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基础性的,而不断将其完善却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肩负着众多社会责任的大学,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是其职责所在。一个道德低下,人格残缺的人,任他专业知识再强,学术水平再高,也难在其事业道路上平步青云,有的甚至会成为危害社会的隐患。
参考文献:
[1]黄政杰.大学的自主与责任[M].汉文书店,1997,5.
[2]永井道雄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教文摘,1991,3.
[3]杨际军.论大学的社会责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5,(4).
[4]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5]彭艳.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文教资料,2007.10.25.
[7]王英杰.美国研究型大学辨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2.
[8]邢月.航论大学的社会责任.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