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校考试存在着考试目的的偏离性、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形式单一、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考试改革中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考试改革的策略及建议,对改革公共基础课、文科专业课和工科专业课的考试模式,实现高校考试改革的目标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考试模式;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1-0184-02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担负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为了实现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多高校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加大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力度。却忽视了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忽视了考试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功能,影响了课程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课程考试必须进行改革。
一、考试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模式,把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现在,高校的考核模式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基本理论的测试,技能考核较少,反映不出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方面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的作用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它即引导着学生怎样学习,又反馈着教师应该如何教。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有利于明确考试改革目标
在高校考试改革中,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材施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化培养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是现代高校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新型的高校考试改革的目标,只有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试改革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学生在高考结束步入大学后,学习热情降低,动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幻想着在考试前很短的时间内集中时间复习就可以通过考试。简单而枯燥的考试模式也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和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外,还应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考试模式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精心设计考试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考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会学,进而会用。
(四)有利于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科学的考试模式和全面的考核内容,能综合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很好地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评价功能,有效地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综合评价教师的上课、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评定等教学水平,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当前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考试目的,考试功能单一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有效手段。考试是过程管理,即考试设计、考试的实施、考试过程的监督检查、考试结束后的总结,这一过程均是学校完成教学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手段。却不是目的。一直以来,高校的考试目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考试的目的,弱化了考试的功能,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的结束意味着一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很少有人认真总结考试结果,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及时反馈,以获取相关的教学信息,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诊断性评价,不能真正端正考试目的、发挥考试功能。
(二)考试内容教材化,题型固化
考试题型中无论是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还是计算、分析、论述等,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注重对教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的考核,而且多有标准答案。而教材外的考查学生实际技能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少。导致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重记忆、轻思考的导向。同时,教师命题是依据教材和课堂学习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考前集中突击,考试只为通过,不求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活学活用。这样也大大挫伤了平时学习态度端正、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三)考试形式单一,方式固定
高校考试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安排在期末的最后两周。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限选课,多采用时长为110分钟的闭卷笔试。考试形式是闭卷笔试多、开卷笔试少;传统考试方式多,课程考试改革少;理论考试多、实际操作少;统一组织的考试多、因不同的培养目标施考少。同时,这些考试形式基本上都是“一卷定结果”,没有将考试作为一个过程进行考核。所有这些定式,都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单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或者加上比重较小的平时成绩,不足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评价标准简单化,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采用的是易于管理、容易量化的百分制评价标准,考试成绩仍然是评判好学生的重要标准。但是,评价标准简单化,就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会误导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考评、轻导向,重评价、轻过程。“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论成败”,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造成分数高能力就强的假象。由此可以看出,分数在高校中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较少,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全面的体现。
三、进一步深化高校考试改革的策略及建议
(一)全面理解考试功能,端正考试目的
测评理论认为,考试具有诊断性、导向性、反馈性、评价性等功能。要进行考试改革,就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正确理解考试功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考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判定其教学活动的正确性,规范教学行为,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起到导向的作用。并通过教师的反思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检验,反馈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监控教学质量,更新师生和管理者的考试观念,突出实践性、技能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考试成为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考试内容,丰富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应突破教材,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教材。现在一门课程的教材有若干部可选,教材的选择对教学的授课内容影响很大。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考试内容,都应遵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依据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要求,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体现即综合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要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以发挥的余地,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题型的设计上,突破传统的题型模式,调整试卷结构,改变记忆性、“复制式”为主的考核,设计科学的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注重提高技能水平,注重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丰富考试形式,培养综合素质
考试安排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教学进程,课程结束就可以组织结课考试,而非等到集中考试周统一施考。考试改革的课程,考试时长可以采用非标准的考试时长。教务处应引导各二级学院,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鼓励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考试形式,将闭卷、开闭卷、机考、课堂小论文、口试、自我评价、社会调查等考试方式相结合,增加考察实践能力的考核形式。在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的同时,增加学习过程多次考核的比重。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由书本知识的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试目的。
(四)评价标准灵活化,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统一的百分制作为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虽易于操作,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考试改革要求坚持因人才培养目标施考、因才施考。那么评价标准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灵活性。“不以分数论成败,不以分数论英雄”。考试成绩采用绩点法和加权平均法,对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竞赛获奖等给予充分肯定。在考试改革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全面而客观的综合评价。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关技能的考核,也应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建立适合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
(一)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模式
该种考试模式适合于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如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公共基础课程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建立卷库,实行“背靠背”的教考分离命题模式。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期中考试,基础教学部门应加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重,制定相应的考试制度。如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没有通过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改变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靠“突击”的现象。
(二)平时+实践考核+期末考试模式
该种考试模式适合于学校工科专业课的考试,如电力系统分析、汽轮机原理等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性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索,以免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专业知识。实践考核即可以在学习的实习场进行考核,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考核。考核时,由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要注重其实践操作、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考核。
(三)平时+课程论文+期末考试模式
该种考试模式适用于文科学生专业课程的考试。它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加大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的比重;通过学生根据本课程的专业要求利用图书资料撰写课程论文,使学生充满激情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接受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究的训练时,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丛枝,张子德,林杨.大学专业课考试形式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2).
[2] 鞠家玉.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探析[J].教育管理,2013,(9).
[3] 叶志军.提升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水平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1).
[4] 杨雪,付兰迪.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4).
[5] 杜春娟.高校考试改革的目标、内容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