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势下,随着大学的扩招,我国传统的教育结构和知识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和扶持学校建设和大学生培养,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观念滞后、就业心理素质差和就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政府、社会、企业和大学生应该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就业体系,努力实现高校大学生人才资源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就业困境 人才资源 科教兴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4-0034-03
在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膨胀和就业政策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就业问题和学校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人才总量供过于求,就业环境处于一个尴尬的窘境。高校大学生作为普通的就业者和劳动者,就业优势不再突出。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企业用人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环境,是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国家政策扶持、社会企业救助和高校大学生自立的基础上,我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了很大改观,但整体的就业局势不稳定,且就业风险和压力巨大。目前,虽然就业率逐年上升,但失业率也日渐严重。随着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剧增,高校大学生总量供过于求,造成空前的就业压力。高校更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和应试教育管理,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造成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在产业结构布局的过程中,我国正在从粗放型、单一性管理向复合式、密集式和标准化管理转变,高校大学生专业的选择、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与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就业体系失衡,从而造成就业形势紧张。
1.高校大学生总数量供过于求。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大学生数量仅有21万。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大学生人数剧增,已经从当初的精英教育理念转化成大众教育理念。在2004年,高校大学生突破2000万人,且每年的毕业人数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失业人数从2001年的34万增加到2012年的70.72万。2013年,我国GDP增长为7.7%,低于前一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经济形势开始下滑。在700万大学毕业生队伍中,仅有35%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大学的扩招与企业的精简形成鲜明的矛盾,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截至2014年底,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高达80.81万人,民办高校专科毕业生总数达61.14万人。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严重冲击了社会的人才市场,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更加剧了社会竞争。人力资源供给需求不平衡必然导致部分人才资源闲置和失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前景不乐观。
2.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随着大学数量的激增和大学生人数的扩招,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个人爱好、兴趣和特长各异。在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下,学生不得不应付考试,提高各科的均衡成绩,从而造成“唯成绩论”“唯分数论”,机械化教育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缺乏自由、独立和轻松的学习氛围。高校过度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经验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会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就业经验、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人才,但高校忽视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当成“全才”而不是“专才”进行培养。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理念和模式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企业用工荒与学生就业难。
3.产业结构与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失衡。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平衡好产业发展的比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人才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机制改革远远落后于产业革新和调整的步伐,在专业设置、就业远景设计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就业选择受限。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选择留在东部沿海城市、一线城市,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过剩,而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严重不足。部分高校大学生出于心理需求、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等方面的考虑,“宁要城市的一张床,也不要乡镇的一栋房”。这种地域性的择业偏见,造成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过剩,欠发达和贫穷地区的人力资源不足,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配置。高校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仍然面临就业难、择业难和就业机会小、就业成本高的困境。虽然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逐步进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合理,高校大范围的扩招以及诸多政策性障碍,导致高校大学生的数量激增,而开展的产业调整却没有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加之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相对滞后,教育模式呆板、僵化,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专业素质不高、就业心态不稳。此外,由于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1.政府宏观调控不合理,造成就业形势严峻。政府虽然为了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相配套的公共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却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虽然大学扩招能暂时缓解失业率过高的困境,但从长远来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忽视了过度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弊端。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机会不均、就业歧视、就业面过窄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高校大学生未就业的人数日益增多,就业环境紧张。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合理,导致就业岗位不足,尤其是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岗位缩小,而第三产业仍发展滞后,缺乏足够的容纳能力和承载力,就业需求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业形势严峻。
2.高校的管理理念滞后,教育模式呆板、僵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计划经济时代,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人才资源的培养完全服从国家的安排,缺乏相应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面过窄、专业分工过细,不利于长远就业格局的建立。虽然我国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进程缓慢,高校的管理理念仍相对滞后,部分高校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一直号召高校“去行政化”,但目前高校的行政化色彩仍然浓厚,学校管理和教学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果仅注重学科的发展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那么就会让高校学生丧失就业竞争优势,从而加剧就业困难。此外,部分高校过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主张“唯成绩论,唯分数论”,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缺乏对就业规划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就业时的心态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迎接就业竞争。
3.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实践能力欠缺。随着高校的增多和大学的扩招,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大学生的含金量降低,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高校管理行政化严重,高校教育创新机制滞后等,“放养式的管理模式”,都导致大学生出现专业素养不高、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大多数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就业优势,没有提升专业素养,专业水平没有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部分高校大学生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相应的社会实践,实践能力不强。此外,高校学生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进入社会以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顺利转化成实践能力。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
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也是高校、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在新形势下,健全政府的宏观调控模式,首先要积极为就业者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其次,促进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大学生作为求职的主体,应端正求职心态,在提高专业素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和职业规划的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模式,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在大力发展经济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应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创造更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取消户口对大学生就业的限制,构建顺畅的就业信息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同时,要加强建立就业法规,维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规范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公正。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扩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向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发展,积极实现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与实践的协调配合。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加快学科建设的同时,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打破“唯成绩论,唯分数论”的陈旧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同时,高校应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学校办学的硬、软件水平。高校还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关注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进行紧密结合,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为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3.端正求职心态,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当代大学毕业生应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中,主动端正求职心态,树立正确的求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高校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长,不断缩小自身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学生还要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加强对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不断丰富社会经验,提高自己在职场上应急、应变的能力,增强求职时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积极弥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加强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增加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制度的改进,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后备人才资源,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中坚力量,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政府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转变政府服务理念的关键。在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教育问题,而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执行者,只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产业结构布局,不断扩宽就业渠道,完善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端正求职心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1(1).
[2]刘康.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3]刘妮.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长沙市调研[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黄莉.基于模拟环境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5]黄莉.高职创业教育模拟环境建设的研究与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