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鲁笔及其《楚辞达》研究

发表于:2022-10-21 14: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鲁笔《楚辞达》是清代较有特色的楚辞注本。对于鲁笔的里籍,学界一直误认为是广东雷州,实际上他是安徽望江人。鲁笔论骚由剖析结构、文理血脉进而阐释大义,并深入至字法、句法等细部批评,表现出对楚辞艺术审美特征认识的精微细化趋势。鲁笔把涉及屈骚艺术特征的寓言、虚实与幻境结合起来进行论述,说明其对文学艺术中的虚构与幻想的美学意义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由此展示屈骚文本所独具的文学审美特性,推动了楚辞艺术批评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鲁笔 望江 《楚辞达》 《离骚》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6-11-15

一、鲁笔里籍生平考略

鲁笔(约1675—1762),字雁门,号蘸青,一号榆谷。关于其里籍,《楚辞书目五种》《中国楚辞学史》《楚辞要籍解题》《楚辞著作提要》等误作“雷州(今广东海康县)人”。实际上,鲁笔是安徽望江人。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云:“相传江宁南城外瑞相院后丛竹中,为马湘兰墓。望江鲁雁门题诗云……”[1]160袁枚明确指出“望江鲁雁门”,而部分楚辞研究者之所以误认为鲁笔是雷州人,应与其所见《楚辞达》之版本有一定的关系。

据相关书目类文献著录,《楚辞达》现存主要有三种版本:第一种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见南斋刻本。一册,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写刻本,无行格。首乾隆三十一年梁同书《序》和《见南斋读离骚指略》,末为方城《跋》。其扉页镌“望江鲁雁门论释 楚辞达 见南斋藏版”,卷端题“楚辞达雷川鲁笔雁门氏论释”,卷末镌“杭城后市街汤调元刊印”。此本流传甚稀,现仅见清华大学图书馆有藏(本文所据即此版本)。第二种是嘉庆九年(1804)师范辑《二余堂丛书》小停云馆刊本。一册,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首嘉庆九年师范《序》,卷端题“楚辞达 雷川鲁笔雁门氏论释 赵州师范荔扉氏校刊”,卷末附梁同书序和《读骚指略》。此本安徽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有藏。第三种是光绪九年(1883)章世臣重印见南斋活字本。前有师范序、梁同书序,后无方城序,有章世臣《重印楚辞达序》。

最早误认为鲁笔是雷州人的,应是1961年出版的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书中仅提及上述第二种版本即《二余堂丛书》本,此本没有“望江”字样,而只有“雷川”,故产生了误会。至1993年出版的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始解开误会,改鲁笔为望江人。然而,此后出版的《中国楚辞学史》《楚辞要籍解题》《楚辞著作提要》等著作仍作雷州人。至于“雷川”之称,武夷山水帘洞岩壁有明嘉靖年间崇安县令胡文翰的楷书题刻,“水帘洞 今古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嘉靖乙巳夏六月六日知崇安雷川胡文翰书”,而胡文翰正是望江人(《乾隆望江县志》卷七有传)。另,《乾隆望江县志》卷八载有龙燮《雷川四先生赞》,分别赞唐代孝子徐仲源、宋元之际文人学者龙仁夫和王幼学、明代成化年间谏官王瑞,四位均为望江先贤。因望江是古雷池所在地,各朝代行政区划名称不尽同一,产生了一些别称,如大雷戍、大雷郡、雷邑、雷阳、大雷、雷港等,故雷川亦应是望江的别称之一。

《乾隆望江县志》卷七“人物上·儒林”卷首列有鲁笔之名,在陈心昆与檀易二人之间,但不知缘何至卷中却没有鲁笔之传,在陈、檀二人之间是约四行格的挖白。在卷八“艺文”载有鲁笔的五言律诗,本应是同題两首而只能看到“其二”,第一首的位置又是四行格左右的挖白。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鲁笔的生平很难考索,可据者仅有方城的《〈楚辞达〉跋》:

(鲁笔)于学无所不窥,弱冠既名籍江邦,好游历佳山水间,近远争延礼之。强仕年乃与余同附学,屡踬举场,故倦游,日坐破屋后山斋,闭户著述等身。先有《见南斋诗文集》行世,其于星纬皇极数及轩歧郭廖等书,靡不切究。尤邃六书韵律,诸内典并诠释精辟,识解超妙,又 一、鲁笔里籍生平考略

鲁笔(约1675—1762),字雁门,号蘸青,一号榆谷。关于其里籍,《楚辞书目五种》《中国楚辞学史》《楚辞要籍解题》《楚辞著作提要》等误作“雷州(今广东海康县)人”。实际上,鲁笔是安徽望江人。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云:“相传江宁南城外瑞相院后丛竹中,为马湘兰墓。望江鲁雁门题诗云……”[1]160袁枚明确指出“望江鲁雁门”,而部分楚辞研究者之所以误认为鲁笔是雷州人,应与其所见《楚辞达》之版本有一定的关系。

据相关书目类文献著录,《楚辞达》现存主要有三种版本:第一种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见南斋刻本。一册,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写刻本,无行格。首乾隆三十一年梁同书《序》和《见南斋读离骚指略》,末为方城《跋》。其扉页镌“望江鲁雁门论释 楚辞达 见南斋藏版”,卷端题“楚辞达雷川鲁笔雁门氏论释”,卷末镌“杭城后市街汤调元刊印”。此本流传甚稀,现仅见清华大学图书馆有藏(本文所据即此版本)。第二种是嘉庆九年(1804)师范辑《二余堂丛书》小停云馆刊本。一册,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首嘉庆九年师范《序》,卷端题“楚辞达 雷川鲁笔雁门氏论释 赵州师范荔扉氏校刊”,卷末附梁同书序和《读骚指略》。此本安徽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有藏。第三种是光绪九年(1883)章世臣重印见南斋活字本。前有师范序、梁同书序,后无方城序,有章世臣《重印楚辞达序》。

最早误认为鲁笔是雷州人的,应是1961年出版的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书中仅提及上述第二种版本即《二余堂丛书》本,此本没有“望江”字样,而只有“雷川”,故产生了误会。至1993年出版的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始解开误会,改鲁笔为望江人。然而,此后出版的《中国楚辞学史》《楚辞要籍解题》《楚辞著作提要》等著作仍作雷州人。至于“雷川”之称,武夷山水帘洞岩壁有明嘉靖年间崇安县令胡文翰的楷书题刻,“水帘洞 今古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嘉靖乙巳夏六月六日知崇安雷川胡文翰书”,而胡文翰正是望江人(《乾隆望江县志》卷七有传)。另,《乾隆望江县志》卷八载有龙燮《雷川四先生赞》,分别赞唐代孝子徐仲源、宋元之际文人学者龙仁夫和王幼学、明代成化年间谏官王瑞,四位均为望江先贤。因望江是古雷池所在地,各朝代行政区划名称不尽同一,产生了一些别称,如大雷戍、大雷郡、雷邑、雷阳、大雷、雷港等,故雷川亦应是望江的别称之一。

推荐访问:楚辞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