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优化问题

发表于:2022-10-21 16: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教材建设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內容之一,会计学教材建设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我国会计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简要回顾,分析了其基本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会计学专业教材建设中应该注意处理的几种关系。

关键词:会计学;教材建设;系列教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陆会计学专业教材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引进苏联教材(1949-1956年)、自主编写教材(1957-1980年);自编与引进结合教材(1981-1992)和系列自编、翻译引进教材(1993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所有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会计学院系、各出版社都出版了系列教材,涵盖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各个层次。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深思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学专业教材建设影响的因素

不难发现,上述会计学教材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与我国50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发展脉络基本吻合,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会计环境、会计改革、会计理论、会计课程等方面。

会计环境中,政治环境的阶级斗争还是经济建设、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还是稳定繁荣、经济环境的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科技环境的机械技术还是电子技术、法律环境的人治优先还是法制优先、文化环境的夜郎自大还是交流互动、教育环境的骄傲自满还是勤奋上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会计改革,影响到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走向,影响到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而影响到会计教材建设,对此通过上述我国会计教材的历史回顾中可见一斑。

二、会计学专业教材建设可以借鉴的问题

1.教材体系的多样化取决于课程体系的多样化

1983年以前,会计学教材很少成体系,各学校主要是自己编写相关教材,如《会计原理》、《工业会计》、《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管理》(俗称“老四门”)等,统编教材主要是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审的《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1983年之后,之所以出现了大量系列教材,与教材管理体制、引进西方教材体系有关, 由课程体系的不同认识产生了教材体系的不同安排。

2.教材内容受会计环境的制约

作为社会科学,会计学的发展及其内容的变革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约束和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会计制度的复苏与发展,特别是1993年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化进程带来的会计教材内容的改革和繁荣,充分说明会计环境对会计教材内容的影响,这是由会计信息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作用所决定的。

3.教材的使用受到教学评估的制约

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88)教材图字020号]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对于教材的选用具有直接的影响和约束力,特别是本科教学评估中有关教材选择的要求,更制约了教材的自由选用。如有的学校规定,各学部、院(系、中心)要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从现有教材版本中优先选用各级规划教材(包括校重点教材),特别是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获奖教材;要根据课程内容对教材进行系统配备,制订出各门课程教材配备的最佳方案;任课教师选用自己主编(或参编)的教材,须提交专家评审意见和论证报告,经教务处审核批准后使用;学校通识教育层面课程的教材必须优先选用各级统编教材,并报教务处批准后使用。

4.教材的质量具有多重评判标准

教材的使用之所以受到教学评估的制约,主要是因为教学评估要考核学校教材质量的高低,以保证教学质量,限制教材选用也是防止学校教材选用的随意性。问题是,教材的质量又如何评价?一般来说,统编教材、规划教材、精品教材本身的质量相对较高,包括体系、体例、内容、观点、语言、装帧等,而这些方面的评判标准又难以在业内获得一致的认可,同一本教材在不同机构评审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实际上,会计学教材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在不同性质(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具有不同的要求,多重评判标准是客观存在的。

5.教材的层次决定于教材编写单位与评奖级别

一般来说,教材编写单位的级别越高、教材获奖的级别越高,教材的层次越高,越容易得到专家和社会的认可,而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研究型大学编写教材的水平通常高于教学型高校编写的教材水平,其获奖的几率和级别通常也高,这是因为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相对更加雄厚,担当教材评审专家的机会多,在教材编写中自然具有信息优势。

6.教材的形式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

目前教材的形式主要分为纸质、电子两类,这与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网络和电子课件的现代教学手段密切相关。现在一些教材除了印刷发行纸质教材外,还配有PPT课件的光盘,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有案例教材、实验教材等类型,这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是MBA教学方式在本科教学、教材建设中的直接影响。

三、会计学专业教材建设应处理的几种关系

了解会计学教材建设规律,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其今后走向,为教材建设的优化提供参考。但教材建设还有一系列关系值得我们探讨和处理。

1.引进教材与自编教材的关系

近十多年以来,一些高校在双语教学带动和促进下,逐步扩大了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范围,有的学校专业课采用了外文原版教材。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活动复杂程度高,教材的编写水平也相对较高,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国情不同,特别是东西文化、会计制度规则以及执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培养目标,有选择地采用西方原版教材,还应该编写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教材,为此建议,低年级专业课应力求采用本国自编教材,高年级的某些来自西方的课程如管理会计、会计理论等可以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单独开设“西方财务会计”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了解西方的会计理念和思维方式,为将来走出国门深造奠定基础。

2.教材字数与教学时数的关系

为了限制教材价格、保证教材的销售量,有些出版社对教材编写字数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如每课时5千字),实际上,教材字数与教学学时没有必然联系,而应根据课程开设时间、课程性质和内容确定教材字数。一般来说,高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强,因此教材可以适当精炼,字数可以少一些;必修课应精学,字数可多一些;教学内容复杂的课程,字数可以多一些等。总之,作者应与出版社协商处理好教材字数与课程教学时数的关系,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节约成本。

3.推荐教材与教学特色的关系

自从我国高校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各高校都面临教学特色的总结和实施问题。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教学特色的实施与诸多方面的矛盾,其中教材的选用就是其中重要的矛盾之一。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媒介,教材内容的编排和观点的梳理与采纳,体现了不同作者对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的不同理解,应该与学校确立的教学特色相配合。而教学评估中对推荐教材采用情况的考核,无疑削弱了教学特色、办学特色的实施力度。近些年我国会计学专业教材内容与思维方式趋同化,极大地湮没了教材的创新性。从过去我国会计学流派的南北纷争到西方会计学流派的群星璀璨中,我们已经体会到目前这一矛盾的深刻性和严峻性。

4.会计理论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教材作为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既有理论的承接,又有实践的指引。而作为大学会计学专业教材,不是操作手册,除了讲授是什么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讲授为什么,需要有关会计理论的指导,如《中级财务会计》中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需要会计理论中有关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理论支持,《成本会计》中有关成本费用分类以及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需要会计理论中的因果关系的理论指导等。教材中应如何安排理论与实务的比例,如何在实务中渗透理论、理论指导实务,是教材编写中不得不认真考虑和处理的问题。

5.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的关系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基本宗旨。专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应该在有关教材中体现,如果教材中仅仅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不符合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高校的会计专业教材,应该是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的结合,至少应涉及创造知识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受教育者领会、掌握创新的基本技能,而采用什么方式、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的关系,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6.所编教材与相关教材的关系

尽管各院校在专业课设置上有所差异,但主干专业课基本相同。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某些相关专业课之间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复,各门课程都在竭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拉长自己的“羽翼”,其重要的表现也在于教材的编写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合理界定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协调各门课程之间的“交接”关系,以便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主要谈谈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高级会计、国际会计、财务分析等教材的内容分工问题。

第一,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一般认为,现代管理会计是从原来的成本会计中发展而来的,由此成本会计的职能即扩展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及成本考核等,形成庞大的成本会计体系和内容,从而造成了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重复。为此有的学校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事实上,中西方在经济体制及会计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影响到成本会计。成本的宏观约束与调控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税法中均有较严格的规定,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不受会计准则的影响,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其次,西方对成本的会计约束也日益增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日本制定有“成本会计准则”,成本会计的独立及其内容的专一性可视为一种趋势;第三,成本会计反映与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生产成本等费用的形成,即会计对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财务会计的对象则是其他五个要素(“费用”只是作为计量利润的必要条件而列入的)。因此,西方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在我国应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大分支,与财务会计一样,成本会计应致力于“费用”要素的反映与监督,以完全成本核算作为其主要内容,即现在狭义的“成本会计”,

第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二者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但其侧重点则有区别,前者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后者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种具体经济活动,二者重复之处主要是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这些内容对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同等重要,建议的解决方法是:重新安排课程内容,将投资决策及与之相关内容安排在管理会计中详讲,财务管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出发点,以资金筹集、日常运用为中心,突出现金的流动性。

第三,高级会计与国际会计。高级会计也称特种业务会计,是继财务会计后,就一些专门问题,以世界会计界三大会计难题(合并报表会计、外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为主线而设置的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其中外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也是“国际会计”的重要内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考虑这些重复内容与两门课的相关程度。高级会计旨在专门研讨会计学中的难题与一般会计课程不涉及的课题;而国际会计主要是进行有关跨国之间经济业务的处理及其相关理论的探讨。为此,将外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列为高级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较为合适,国际会计涉及这些内容时可作简要讲解。

第四,关于财务分析。本门课程主要与管理会计中量本利分析及统计学的统计分析重复。为此许多院校取消了这门课程,而将相关内容(主要是会计报表)分散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之中。这种“躲避”的做法似乎不妥。因为:财务分析是对企业财务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为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更有效的财务信息,其相关内容不宜割裂为不同课程的内容,相反,应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及其研究对象的独立性。这对于深入探讨财务分析理论、更好地推动财务分析工作,改善财务分析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至于财务分析课程与相关课程的重复部分,主要是方法技术方面的重复,这应属正常现象,财务分析中应以分析理论、分析指标、分析评价等为重点,对相关课程中的方法、技术只是一种“借用”,应该能够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在重复中显示其特色和优势。

除上述问题外,会计学教材建设中还有精品教材的建设、不同办学层次教材建设、中外教材比较、教材建设史等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责任编辑:张冬梅]

栾甫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推荐访问:会计学 优化 我国 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