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发表于:2022-10-21 19:3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主持人:周玲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

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路径:一是乡村旅游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形成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一产与三产的结合;二是乡村旅游可以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乡村旅游可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

因此,近年来中央多次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中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本期笔谈特组织了部分旅游专家和学者围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旅游语境下的乡村重构

胡静

人类共同体自从出现了城市,就有了城市与乡村的分化。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农村和农民兄弟的帮助下,城市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农村问题突出,农村人口流失、部分土地荒芜,留守问题、农村空心化等现象严重。面对城市发展的成绩和农村衰落的现实,农村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到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对乡村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今乡村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乡村发展关键要素的变化对乡村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并进一步驱动乡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发生演变。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重新审视城乡互动关系,乡村需要重新构建其功能和价值。中国是一个多梯度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类型多样,乡村重构的路径也多样。我国广大的乡村,奇山秀水、古迹名胜、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富集,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依托乡村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过程、乡村风貌、农民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是乡村重构的重要路径。

笔者以为,旅游语境下的乡村重构,即为:着眼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着力于生态、生产和生活,以旅游发展为主导或推动,改变农村状况,拉动就业、带动乡村人口“回笼”、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社会福利等,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互相渗透,在业已分化的城鄉差别基础上重新构建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让村民与游客平等互视,乡村与城市平等互哺,以此促进城乡互动和资源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重构乡村的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实现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构,以增强村民的乡村文化自信和发展道路认同。

一、以旅游引导产业融合。营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没有产业的乡村难以实现真正的振兴。每一个村庄都有自身优势与不足,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符合村庄实际的特色产业。在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条件通达、资源禀赋突出的乡村,建设旅游型乡村,以旅游业为主导,以“旅游+”或“+旅游”的方式,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需要资本。由于农村技术人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之“资本”的天然目的是追逐利润,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实现城乡发展的自动平衡,故须完善法规,制定有效政策,鼓励资本下乡,鼓励知识、管理、技术、品牌、人力资源等各生产要素参与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城乡居民自由流动;通过发展旅游对乡村人力资本“回填”与“重组”,扩展生计方式,使村民可以立足乡土的前提下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

积极实施“旅游+土地”战略,依托生态自然环境、特色农业产业、地方民俗民风、农村居住环境等资源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旅游业与其他乡土产业深度融合,“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循环和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丰富乡村业态,增加土地经济价值。如“旅游+种植业”,开发农产品从播种到丰收的系列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手工业”,开发乡土特色原材料编制品、打磨制品等,给村民多元生计方式的选择,使旅游业成为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积极营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

二、以旅游促进环境保护。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是乡村的亮点和核心竞争力,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精心呵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高度重视乡村自然景观的原真性,引入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化等生态治理手段,城乡资源共享中改进部分传统的生态治理方式,提高乡村的生态治理能力,提升资源环境品质。将乡村经济与生态看作一个互促共进的大系统,让乡村经济和生态在乡村建设中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建设旅游型乡村,须培养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生态保育,见缝插绿、见缝插色,打造大地景观和林相艺术,完善乡村生态格局,充分挖掘乡村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质现象。通过旅游积极展现乡村的美好形象,扭转公众对乡村的偏见,塑造美好的乡村认知。从环境保护的层面设计每一个项目,将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旅游活动的程度控制在旅游地的承载力之内,保护优良的自然环境,保障村民的环境权益,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与科技的巧妙结合,旅游型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的生态治理能力,展现高品质的美好生态形象;同时将改善“村落同质化”的问题,展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乡村生态文明,提高乡村的“原生态价值”,促进乡村生态良性发展,打造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推荐访问:笔谈 中国旅游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