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 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关键词:背俞指针疗法;胃食管反流病;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12.006
中图分类号:R25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2-0019-0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食管下括约肌(LES)抗反流功能尤为重要[1],通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检测能客观评价GERD治疗效果。目前西医治疗以抑酸及改善胃肠道动力为主,但疗程长且停药后易反复。背俞指针疗法以指代针,通过对患者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胃俞、脾俞、胆俞及肝俞进行点、按、揉的手法操作而治疗疾病。笔者临床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改善GERD患者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显示出较长时间的持续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纳入病例均为柳州市中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23~59岁,平均(42±8)岁;平均病程(27±5)月。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23~58岁,平均(39±10)岁;平均病程(26±6)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拟定[2]。经24 h食管酸碱动态监测明确有异常反流者,并具有下列任意1项:①具有GERD的典型症状(烧心、反酸、反食)、不典型症状(胸骨后疼痛不适、胸闷、咽部梗塞感或辛辣感)、消化道外症状(咳嗽、哮喘等肺及其他部位症状),以上症状≥1项;②内镜检查食管炎表现为0~Ⅱ级;③近4周胃镜检查排除胃肠道肿瘤、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病变,B超检查排除肝胆等疾患,有消化道外症状表现者需做相关检查除外心肺疾患;④症状持续≥6个月。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0岁;③近1周未服用抑酸及影响胃肠动力的西药者;④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行贲门切除或胃切除术后、合并Barrett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消化性溃疡、消化系统肿瘤、食管裂孔疝、卓-艾综合征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神经性、精神性疾病及传染病患者;⑤妊娠、围产及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日9-11时(巳时)行背俞指针疗法。患者安静休息15 min,保持室温(28±1)℃。患者端坐位,取胃俞、脾俞、胆俞、肝俞。相同穴位由左至右,不同穴位由下而上操作。医者以拇指指腹点按各穴 1 min,按揉2 min,频率120~160次/min,力度5.0~7.4 kg,以患者耐受为度,采用推拿手法参数测定仪进行监测。每次24 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37817,规格5 mg×12片/盒),每次5 mg,每日3次,口服;兰索拉唑肠溶片(汕头经济特区鮀滨制药厂,批号A1420204526,规格15 mg×14片/盒),每次15 mg,12 h 1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1.6.1 酸反流指标检测 治疗前后采用Synectics Dig it rapper动态pH监测仪进行24 h食管pH监测。检查前当日禁食6~8 h,先行食管测压检查,以确定LES位置,pH电极置于LES上5 cm,连续记录24 h食管pH变化。以pH<4的反流总时间百分率>4.2%、长时间(长于5 min)pH<4次数>3次、最长反流时间>9.2 min确定为病理性反流。
1.6.2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检测 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Medtronic Functional Diagnostics A/S公司的水灌注式Polygram 98动力学参数、监测系统及分析软件,用环状连续水灌注式四通道食管压力测压导管测LES静息压。检查前至少禁食8~12 h,经鼻插入测压导管,采用定点牵拉法确定LES位置,分别记录4个侧孔的LESP。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24 h食管酸反流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检测比较
治疗后2组LESP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随着LESP改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随访6个月,治疗组对LESP的改善作用依然存在,对照组对LESP无明显改善作用。说明背俞指针疗法改善LESP的同时可有效减少食管酸反流,且该作用能持续较长时间,使患者反流症状得到较长时间缓解。
GERD的治疗主要目标包括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而目前对长期抑酸、促动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观察。背俞指针疗法为非侵入性经络治疗手段,在治疗GERD中取得了显著疗效[3]。笔者运用该疗法治疗GERD发现,以脾胃为中心的气机升降失衡乃病机表象,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失衡是发病根本[4]。该疗法取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胃俞、脾俞、胆俞及肝俞,通过指针疗法不仅能直接调节相应脏腑升降功能,还能激发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使夹于双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及与之交会的督脉经气得到充盈。督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两经经气一升一降,如环无端,故督脉经气充盈则推动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有序运行。且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交会,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会,又通过阴维脉与任脉有密切联系,足阳明胃经与督脉交会。可见,任、督二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均有着密切联系。督脉为阳脉之海,统督一身之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一身之阴;督脉主升,任脉主降,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根本,任督经脉相通,经气汇合流通畅利,对于脏腑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任督二脉经气运行调和,升降有常,环周有序,亦是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运行的内在动力。
总之,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达到治疗GERD的目的,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任督二脉经气交会的改善相关。
参考文献:
[1] 万小平,张建忠,王雁,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测压及pH监测值[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0,6(20):552-553.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2- 375.
[3] 谢胜,梁健,颜春艳,等.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355-358.
[4] 谢胜,张越.以背俞调节脾胃功能的“以俞调枢”理论的提出与构建[J].辽宁中医杂志,2011,15(9):215-217.
(收稿日期:2014-01-16;编辑:季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