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发表于:2022-10-22 13: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4例,观察组54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患者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患者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探讨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病证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病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腹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腹针;半夏泻心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42-0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食管腔因为与胃液过低接触,从而导致的胃食管黏膜损伤和胃食管反流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反酸、胃灼烧、吞咽困难及疼痛,临床上有资料显示[1],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GERD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中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采用2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GERD患者,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8例作为实验对象,入选标准:108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意见》(2009)[2]中的相关中医证候标准,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用药禁忌证,伴有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糖尿病者,腹部手术史,功能性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2±6.1)岁;病程0.6~4 a、平均病程(12.8±2.1)月;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8±5.7)岁;病程0.6~4 a、平均病程(12.2±2.5)月;将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意见》(2009)中的相关标准,肝胃郁热证:主证(反酸、烧心),次证(苔黄、舌红、心烦意燥、嗳气反流、脘腹胀满、胃脘灼烧);胆热犯胃证:主证(烧心、口苦咽干)、次证(苔黄腻、舌红、失眠、心烦、反酸、胸背痛、脘肋胀痛);中虚气逆证:主证(嗳气反流、吐清水、反酸)、次证(食欲不佳、胃脘隐痛、大便溏薄、脉细弱、舌淡、苔薄);气郁痰扰证:主证(喉部有痰、胸膺不适、脉弦滑、半夜呛咳、反流、声音嘶哑);瘀血阻络证:主证(胸骨刺痛、后灼痛)、次证(舌质伴有瘀斑或者颜色紫暗、胃脘隐痛、黑便、呕血、嗳气反流)。确诊证候,需符合主证与>2项次证。

1.3治疗方法对照组:伊托必利片50 mg/次、3次/d、3餐前服用+泮托拉唑40 mg/次/d,于早饭前服用。观察组:半夏泻心汤配方[3]:炙甘草5 g,大枣4枚,干姜5 g,党参15 g,黄芩10 g,半夏12 g;胃脘痛者,增加白芍15 g,延胡索15 g;大便干者,增加杏仁12 g,浙贝母12 g;泛酸者加煅瓦楞子30 g,吴茱萸1 g;包装采用自动包装机、煎药采用自动煎药机,2包/剂,200 mL/剂,2次/剂,100 mL/次,于早8点、下4点服用;腹针治疗[4],使用规格为25 mm×40 mm的针灸针,取天枢、关元、中脘、承满、梁门,进行行气-候气-催气操作,留针时间30 min。

1.4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疗效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指标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5],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显示,无反流及胃食管黏膜无异样;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经胃镜检查显示,胃食管黏膜水肿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经胃镜检查显示,胃食管黏膜水肿程度有所缓解;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病情加重;中医病证评分[6]:病证分为烧心、反胃、胃脘灼痛、反酸、口苦,每项0~3分,总分18分,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评分分数成正比。

1.5统计学方法收集2组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0.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前者采用(x±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后者采用n(%)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病证评分对比见表2。

3讨论

近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GERD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病情严重可导致患者出现喉炎、肺炎,甚至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多发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发病机制与食管黏膜受到反流物攻击、机体反流防御机制降低有关,疾病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LES失调、食管组织抵抗力受到损伤、Hp等因素[7],临床上将GERD分为NERD、RE、BE,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均有所不同。

中医认为该病属于“梅核气”、“噎膈”范畴,发病机制与胆火犯胃、肝失疏泄有关,可导致患者出现胃失和降、寒热错杂的情况,因此,临床治疗GERD应该以通气降阳、化痰散结、辛开苦降为临床治疗原则[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所采用的半夏泻心汤配方中黄芩、黄连具有降泄除热的功效,半夏、干姜具有散寒的功效;枣、草、参具有温气补虚的功效,诸药并用,寒热合用,可达到通气降阳、化痰散结、辛开苦降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增加腹针治疗,穴位中,中脘和胃降逆,天枢具有治疗上腹部病证的效果,关元能降逆和胃、疏肝理气,2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可达到解郁、疏肝行气的作用。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74%,而对照组为75.93%,组间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主要病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GERD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对患者病证改善效果明显,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之一。

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病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腹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具有一定临床运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纪东,蒋林剑.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11):45.

[2]周玟.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5):75-77.

[3]李勇.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3):150-151.

[4]李黎.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23):27-28.

[5]李韩华,刘美华.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3):149.

[6]张海润.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41-42.

[7]刘胜贤.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9例[J].河南中医,2014,34(12):2411-2412.

[8]谭宗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3例[J].中国药业,2013,22(24):90-92.

推荐访问:泻心汤 半夏 食管 疗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