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组不行腹腔开放技术,只接受胃肠外科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采取腹腔开放技术的20名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存活率高,术后感染少,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结论 胃肠外科严重创伤、腹腔感染和肠瘘的患者采取腹腔开放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降低腹腔高压,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 腹腔开放技术;胃肠外科;感染;腹腔间室综合症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c)-0038-02
胃肠外科严重创伤、腹腔感染、肠瘘等疾病常常引起腹内压增高,不仅对循环和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带来一系列的损害,而且会减少机体的储氧量。如不及时开腹降压会导致腹腔间室综合症(ACS)的产生,造成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机患者生命。所以,对于胃肠外科严重创伤、腹腔感染的患者应及时采取腹腔开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腹内压,控制感染,增加患者存活率。为了探讨研究腹腔开放技术应用于胃肠外科的治疗效果,现随机抽取该院2009年3月—2011年4月间胃肠外科严重创伤、腹腔感染、肠瘘等患者40例,对比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胃肠外科严重创伤、腹腔感染、肠瘘等患者40例,分成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男性14人,女性6人。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2±0.8)岁,其中严重创伤患者8例,腹腔感染患者6例,肠瘘患者6例。对照组,男性16人,女性4人。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2±0.8)岁,其中严重创伤患者10人,腹腔感染患者5人,肠瘘患者5人。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胃肠外科常规手术。实验组在对坏死组织清创、引流后,对关闭腹腔后可能会引起腹内高压或导致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腹腔开放技术,即不缝合腹部切口,保持腹腔开放。对于临时性腹腔开放,一般采用肠外营养包装袋,剪裁成适当大小,并与腹膜进行缝合。如果不是临时性的腹腔开放,除可采用肠外营养包装袋外,还可以使用聚丙烯网片代替。对于伤口感染并裂开的患者,可采用与伤口边缘皮肤及皮下组织间断缝合,这主要是由于腹膜水肿严重,结构难以辨认。伤口内肠管与覆盖物之间,常常用无菌湿纱布填塞,不要塞得太紧和太满。每天进行伤口换药,保持纱布的干净。随着肠管水肿消失和腹内压的下降,逐渐减少覆盖物的大小,伤口的敞开程度也逐渐缩小。腹腔开放的创面长满肉芽组织后,对创面行游离植皮,二次确定性手术于植皮后3~6个月后进行,并进行消化道和腹壁重建。
1.3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存活率高于对照组,ACS、腹腔脓肿、切口疝、肠瘘、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胃肠外科常见的疾病不外乎腹部严重的创伤、腹腔感染和肠瘘等疾病,此类疾病往往复杂而凶险,为控制感染和稳定病情常常需要行多次手术,单纯的一期确定性手术难以解决问题,如强制性关腹极易造成腹内压升高,加大产生腹腔间室综合症的危险,随之导致循环和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带来的一系列损害。此时采用腹腔开放技术,可以及时缓解腹腔内压力,这是由于改善了内脏的血流量,胸腔压力和气道阻力均出现较大的缓解。所以,腹腔开放后,患者的呼吸较前通畅,肠管水肿逐渐消失,腹腔内高压明显下降,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治疗十分有利。腹腔开放过程中,可透过透明的肠外营养包装袋观察腹腔及肠管,密切关注腹腔内变化,便于早期及时处理腹腔脓肿、肠瘘、感染等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死亡率。聚丙烯网片相对于肠外营养包装袋有透气性和利于渗出等特点,对肉芽组织的生长十分有利。开放期间还需密切监视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体液的丧失,体温会随之下降。在确保不会增加腹内压或引起腹内高压的诱因得到清除的情况下,应适时的进行暂时关腹,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存活率高于对照组,ACS、腹腔脓肿、切口疝、肠瘘、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腹腔开放技术治疗胃肠外科严重创伤、腹腔感染、肠瘘等疾病时,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ACS、腹腔脓肿、切口疝、肠瘘、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腹腔开放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腹内压和控制感染的发生,但是不及时的关腹有可能导致继发性肠外瘘和腹壁缺损的发生,继发性肠外瘘会延迟伤口的愈合时间,加重后期手术的难度。为了减少腹腔开放技术对患者带来的损伤应适时关腹。
综上所述,腹腔开放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腹内压、控制感染、而且可以使伴有腹腔间室综合症的患者生存率提高,十分有利于胃肠外科腹部严重的创伤、腹腔感染和肠瘘等疾病,利于胃肠外科临床推广,同时应注意与关腹技术相配合,适时的关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维铭.腹腔间室综合症时腹腔开放技术的实施及并发症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25-27.
[2] 任建安.腹腔开放治疗肠瘘并严重腹腔感染73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6):481-484.
[3] Friedlander MH,Simon RJ,Ivatury R ,et al.Effect of hemorrhage on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flow during incease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s[J].J Trauma,1998,45(3):433-439.
[4] Barker DE,Kaufman HJ,Smith LA,et al.Vacuum pack technique of temporary abdominal closure:A 7-year experience with 112 patients[J].J Trauma,2000,48(2):201-207.
[5] 郝建宇,王艳.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6):430-432.
[6] 郑民华.腹腔镜微创手术是否会成为胃肠肿瘤手术的金标准[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0(3):161-164.
[7] Medelnik J,Hertrich K,Steinhauser-Andresen S,et al.Accuracy of anatomical landmark identification using different CBCT-and MSCT- based 3D images:An in vitro study[J].J Orthop,2011,72(4):261-278.
[8] 李元新,李幼生,黎介寿.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加速康复外科的新理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9):12-14.
[9] 李锦红,曾亚军,张文生,等.胃肠外科早期再手术45例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8(18):70-71.
(收稿日期:201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