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11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并成像。观察不同造影剂显影时段下患者的肿瘤表现。结果:不同造影剂显影时段下患者肿瘤CT扫描增强类型存在差异,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97.67%)明显高于CT平扫检出率(86.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鉴别肝肿瘤病变特征,为肝肿瘤临床定性提供有力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方案指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 后处理技术; 肝肿瘤; 多平面重建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065-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0.034
人体肝脏是肿瘤多发部位之一,且以恶性转移性肿瘤居多,承载人体代谢责任的肝脏一旦出现肿瘤便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早期确诊肿瘤性质并开展针对性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而言意义重大[1]。64排128层CT无论从时间角度来看还是从空间角度来看都有着很高的分辨率,患者注射造影剂后,它可以凭借扫描用时少等优势在不同造影剂显影时段下行肝脏螺旋扫描,所得扫描信息有助于帮助临床判定肿瘤性质及特征,能够为临床针对性治疗肝肿瘤提供重要数据信息[2]。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以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肝肿瘤取得良好效果,文章现以43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多期增强扫描情况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1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消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精神欠佳,部分患者黄疸、低热、肝脏肿大或腹部膨隆。经穿刺、超声、病理检查等手段诊断,全部患者临床确诊为肝肿瘤。患者基本资料如下:男20例,女23例;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64.42±3.17)岁。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细胞癌)19例,肝转移癌12例,肝血管瘤12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以东芝aquilion64排128层螺旋CT行多期增强扫描。扫描前准备:(1)禁食禁水6 h;(2)告知家属碘造影并于相关说明书上签字,患者在CT扫描前15 min左右行碘过敏试验;(3)检查前半小时,患者服600~800 ml饮用水充盈胃肠道,明确无胆结石者可在水中加用1.5%泛影葡胺。临检查时患者再适量饮纯净水200 ml左右;(4)告知患者CT扫描流程及注意事项,如平静呼吸、屏气等。针对不能配合扫描的患者,为防止呼吸伪影,可嘱咐家属协作扫描,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检查时,先予以患者常规平扫,平扫完成后再行增强扫描。扫描前,依体重比例以高压注射器给予患者适量非离子型造影剂,体重比例:1.5~2.0 ml/kg,通常成人用量(80±20)ml。造影剂注射速度根据患者耐受力而定,以3~4 ml/s为宜。扫描范围:膈肌顶部至双肾下极。扫描分别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三个不同造影剂显影时段下进行。扫描所得全部患者的原始数据将于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处理所用技术主要包括多平面重组技术、血管生长技术、最大密度投影、薄层重建、容积再现等。成像后,观察不同造影剂显影时段下患者的肿瘤表现。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 17.0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临床研究在不同造影剂显影时段下选择的延迟时间适用多数患者。各期扫描增强类型如下:(1)动脉期:5例细胞癌患者低密度无强化(26.32%),13例高密度强化(68.42%),1例环形强化(5.26%);4例肝转移癌患者高密度强化(33.33%),5例低密度强化(16.67%),3例环形强化(25.0%);12例血管瘤患者均高密度强化,其中,1例不规则密度强化(8.33%),7例血管密度强化(58.33%),4例边缘密度强化(33.33%)。(2)门静脉期:12例细胞癌患者低密度无强化(63.16%),4例等密度强化(21.05%),
3例高密度强化(15.79%);8例肝转移癌患者低密度边缘环形强化(66.67%),4例等密度强化(33.33%);10例肝血管瘤患者等密度强化(83.33%),2例高密度强化(16.67%)。(3)延迟期:15例细胞癌患者低密度无强化(78.95%),4例混合低密度强化(21.05%);1例肝转移癌患者低密度无强化(8.33%),剩余11例患者均环形低密度强化(91.67%);3例肝血管瘤者高密度强化(25.0%),9例等密度强化(75.0%)。增强扫描检出率97.67%(42/43),螺旋CT平扫检出率86.05%(37/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部分患者增强扫描后期表现如下:通过扫描增强类型可以看出,高密度强化为动脉期主要表现类型,门静脉期则是等密度强化、环形强化略多,延迟期低密度强化居多。例如,12例肝血管肉瘤患者CT平扫显示以低密度改变者居多,而增强扫描中,动脉期12例高密度强化,呈斑点或絮状;门静脉期10例等密度强化,有结节状强化及填充融合趋势。此外,借助后处理技术,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位置、特征及供血情况,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丰富影像信息。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常见肿瘤多发部位且发病肿瘤以恶性、转移性者居多,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肝脏是典型的双血液循环供应器官,这就决定了肝肿瘤与其他器官肿瘤相比独具特点[3]。肝脏双重供血系统中,最主要的血管是肝动脉和肝门静脉,其中前者供应肝脏所需血液的25%左右,后者为75%左右,,最高可达80%。虽然肝动脉供血量不及肝门静脉,但它却是肝肿瘤血供重要来源,这就决定了患者注射造影剂后,造影剂由此进入肿瘤血管的速度要比由肝门静脉进入的速度快。这一时间差值有研究显示约为20~30 s[4]。由此可以看出,造影剂进入患者体内30 s左右充盈肝动脉,富有血管性的肝肿瘤会由从此处接受造影剂,由于肿瘤较少或不接受肝门静脉供血,故造影剂浓度易保持,其强化也不易被冲淡,CT影像下其所呈现的高密度性使其同肝脏影像呈明显差异,多排螺旋CT就是利用肝脏病变上述特点来进行病变扫描和诊断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5-6]。
传统CT肿瘤检出率较低,仅为80%左右,而且它不适用于检查小病灶肿瘤,≤1 cm者检出率很低,一般不超过20%。从成像特点来看,传统CT为单光子能量光线束成像,光线易被吸收,组织对比度会由此受到影响而下降,易形成伪影,其图像需重新处理方能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影像诊断的繁琐度[7]。本次临床研究选用的扫描仪器为东芝aquilion 64排128层螺旋CT,与传统CT平扫相比,该仪器不受病灶大小限制,不仅适用于任何大小的肿瘤,而且扫描范围广,成像迅速。它的成像方式是将一组单光子能量光线束变成多组,这样不仅增强了光线穿透力,有效消除伪影,还能方便多角度观察,很好的解决了传统CT平扫在扫描角度方面的局限性。此外,平面重组、血管生长、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技术的应用也能使影像以三维形式显示,易于病灶观察[8-9]。
总之,本次临床研究以64排128层螺旋CT对肝肿瘤患者行多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造影剂显影时段下患者肿瘤CT扫描增强类型存在差异,与CT平扫下肿瘤增强类型的单一性存在明显差异,且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97.67%)明显高于CT平扫检出率(86.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鉴别肝肿瘤病变特征,为肝肿瘤临床定性提供有力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方案指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虎,秦东京,曹新山,等.弥散加权成像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检测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720-1723.
[2]杨双,梁赵玉,黄岸,等.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06-1808.
[3]王贵生,高建华,赵帅,等.肝脏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能谱CT与传统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4):340-343.
[4]陈娟,刘慧,张秀萍,等.CT双期增强扫描在肝脏FNH和肝腺瘤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902-904.
[5]张伟,王兰荣,薛鹏,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5):734-738.
[6]任岩,周鹏,冷冰,等.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2):130-132.
[7]杨敏玲,杨志勇,谢春明,等.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对比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6(3):145-147,152.
[8]李洪松,辛德友,刘长军,等.多层螺旋CT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3):208-211.
[9]王刚.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影像征象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6):43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