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健康干预前后居民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调查

发表于:2022-10-22 17: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健康干预 社区卫生服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类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是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和医疗费用昂贵,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能够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可以预言今后20~30年内,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后,往往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现的早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解我镇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健康干预后的效果,进行了本次调查。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我们镇4个村民居委员居民进行调查,干预前共调查居民1000人,年龄18~70岁,收回有效问卷978份;干预后对同样人群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78份。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调查前经统一培训。健康干预采取发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宣传画、宣传手册、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以及制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宣传版块的方式进行,时间为6个月。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希望获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途径等。数据经统计处理并分析。

结 果

干预前后共调查978人,其中男490人,女4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216人,占22.09%,平均年龄45.38±14.76岁;18~30岁191人,30~50岁425人,≥50岁362人。干预前后被调查人群年龄、性别、学历差异无显著性。本次调查发现男性吸烟率66.67%(吸烟定义:平均每日吸烟≥1支,持续1年以上);居民不锻炼的比例为72.06%(不锻炼的定义:少于每月1次,每次≤30分钟);饮食以荤为主12.75%;获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电视59.45%,门诊医生48.46%,杂志、报纸36.48%。

干预前后早发现知晓率的比较:干预后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比干预前有显著性提高X2430.86(P<0.01)。见表1。

干预前后不同学历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均显著高于高中以下学历者,见表2[X28.86(P<0.01)]和表3[X225.69(P<0.01)]。

干预前后不同年龄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3个年龄段的人群:30~50岁年龄组高于18~30岁年龄组,同时也高于≥50岁年龄组。干预后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

干预前后不同性别早发现知晓率比较:干预前后男性和女性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

讨 论

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整体较低:本次调查发现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整体较低,干预前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0.14%,所以在居民中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已刻不容缓。

通过健康干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有显著提高:本次调查发现通过发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宣传画、宣传手册、专家定期到社区咨询、讲课和展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宣传版块等方式进行健康干预。居民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说明通过一些通俗易懂、易于被群众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干预,可以大大提高群众对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增进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

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前和干预后高学历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说明高学历者在自身知识储备和接受知识方面有一定优势;干预前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也有一些差异;不同性别人群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差异无显著性。在今后开展健康干预的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干预方式以更符合群众的需求。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任重道远:本次调查发现男性居民吸烟比例较高为66.67%,世界卫生组织称吸烟是癌症及心脑血管疾患和呼吸系统阻塞性疾患的罪魁祸首,居民不锻炼的比例为72.06%,饮食以荤为主的比例为12.75%,>90%的糖尿病,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选择适当可行的干预措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发病。

本次调查还发现居民最喜欢从电视、门诊医生和杂志、报纸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作为门诊医生应该把健康教育看作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包括劝阻吸烟、合理饮食、提倡运动以及宣传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识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不仅需要流行病学工作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医生、医院、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徐光炜.我国肿瘤防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3):165-168.

2 张天泽.控制吸烟是肿瘤防治策略中的重要措施和方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2(1):4-6.

3 么鸿雁,陈辉,吕美霞,等.行为生活方式对恶性肿瘤发病影响的综合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07-408.

4 项永兵.近10年我国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9(23)增刊:87-94.

5 李立明.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蒋庆五.流行病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 陈锦治.卫生保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表1 干预前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的比较

X2(ad-bc)2n/(a+b)(c+d)(a+c)(b+d)430.86。

表2 干预前不同学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的比较

表3 干预后不同学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现知晓率的比较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