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妈妈医生”乱用药误区多多危害大

发表于:2022-10-22 20: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妈妈医生”是指这一类型的母亲:一旦发现孩子生病,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医学常识而充当起临时“医生”,忘了她们是妈妈的角色。这些“妈妈医生”有一点医疗卫生知识,因而对孩子的医疗与保健,常常越俎代庖,自行决断。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一般体温在37~38℃,不需马上用药退烧,只要多休息、多喝水或吃一些中药退热剂,如羚羊角制剂、柴胡制剂即可,再比如病毒感染性疾病有个自限的过程,自然病程就是7~10天。强行退热抑制了“卫兵”白细胞的功能,只能降低正常的抗病能力,甚至延长病程。儿童不要用阿司匹林退烧,以免发生瑞氏综合征(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特别是儿童患流感、水痘时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瑞氏综合征的几率比其他情况要高25倍。

有些成人服用的消炎药,儿童未必适用。如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幼龄动物实验时可能引起关节病变和妨碍软骨发育,故12岁以下儿童不宜长期使用。再者,有些药要求整片吞服,但小孩做不到。比如小孩患扁桃体炎,有些家长将成人用的红霉素肠溶片切开或研成粉末给孩子服用,这样肠溶衣被破坏后,遇到胃酸就会失灵,另外还会刺激胃黏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故须改用儿童专用剂型代替,如无味红霉素。

另外,抗生素要严格按照药典、医嘱、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根据孩子的体重来计算才能有效,剂量过小起不到作用,剂量过大会造成危害。

轻微腹泻不一定是坏事。婴幼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健全,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病毒感染等原因均易引起腹泻。腹泻对人体也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均可通过腹泻而排出体外。但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稍有腹泻,就急于使用止泻药。止泻药具有强有力的收敛作用,服用后虽可暂缓腹泻症状,但存留于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却不能排出体外,在肠道内迅速生长繁殖,可继发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幼儿健康。

当然,严重的腹泻,每天排泄十多次,会引起尿少、脱水、电解质紊乱,这时需要治疗,但目的是预防和治疗脱水。对慢性腹泻,明确感染已经控制后,可适当使用止泻剂。

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闹肚子痛,就认为是肚子里有虫,急忙喂服驱虫药。其实,这种病急乱投药的做法常常事与愿违。

首先,肚子痛不一定全是肠道寄生虫引起的,消化不良、胃炎、肠痉挛、婴儿尿路感染均可引起肚子痛。

其次,患寄生虫病的孩子主要是因为不自觉地吃进了一些寄生虫卵(如蛔虫卵、蛲虫卵)而染病的。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是重要的一步,尤其是蛲虫寿命短,如果不重复感染,一般即可自愈。应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肛门,勤换衣服、饭前便后洗手、不吸吮手指。患儿晚间睡觉,穿死裆的裤子。更重要的是每天用肥皂与温水清洗肛门周围,换下的内裤煮沸消毒,连续7~10天。

此外要注意幼儿园、小学、家庭的环境卫生,用开水烫洗抹布,常洗晒被褥,保持室内清洁,勿使灰尘飞扬。

大多数驱虫药用后,需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2岁以内宝宝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有的药物会伤害其娇嫩的肝、肾,因此驱虫药多标明婴儿禁用或慎服字样。2岁以下的孩子一般不服用驱虫药。

为防治小儿佝偻病,首选的药物应是维生素D,但鱼肝油中所含维生素D的量仅是维生素A的十分之一。如果用鱼肝油来防治佝偻病,在维生素D达到治疗量时,维生素A已远远超过了需要量,这样就会造成维生素A蓄积中毒。维生素A中毒,发病缓慢,常见症状为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奇痒、食欲不振、脂溢性皮炎,容易激动、肝脾肿大及颅压增高等症状。维生素D也能引起中毒,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钙过高、肾功能减退等。发生鱼肝油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由此可见,小儿长期大量吃鱼肝油,既非营养必需,又存在一定危害性。年轻的父母万万不可忽视。

(编辑 林硕)

推荐访问:用药 误区 危害 医生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