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公平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和谐课堂的构建初探

发表于:2022-10-23 10: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公平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它的内涵具有丰富性,发展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原始社会表现为分配公平;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表现为机会平等;在当今社会,公平同时表现为社会保障。构建和谐课堂要求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知识产品。

【关键词】公平;平等;保障;知识 ;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72-02

一、问题的提出

八年级《思想与品德》(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为《我们崇尚公平》。什么是公平?课本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相关链接”中则提到,在人类历史上,对公平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作为初中生,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就够了,无需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作为教师,这是远远不够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笔者查阅了有关参考书,发现对公平的理论也很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本清源,正确界定公平的内涵,厘清公平概念的历史脉络,不仅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而且对构建和谐课堂乃至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公平概念的历史追溯

公平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世纪的古埃及。在当时的民间交往中出现了公平神——俄赛里斯,公平神负责对死人

的评判,判断死者善恶的依据在于死者生前是否勤于稼穑。公平神的权威在国王(法老)之上。公平神的最初出现就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公平源于人的劳动实践;二是公平体现着社会生活秩序的最高原则。在古埃及文字中,公平一词最初是用一根半尺长的木杆来表示的,而这正是丈量土地的标准尺度在原始文字中的形象反映。在古希腊文字中,公平也是用一根线来表示的。在中国古代,公平一词的最初发生也体现着人们交往中对平等权利的道德要求。毕达哥拉斯指出,公平是数的一种推理,是天平秤上的平等。由此可见,公平一词的产生就是同劳动实践及平均分配相联系,可以说,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平均主义在这里找到了历史根源。事实上,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相互依赖,只有结合成一个牢固的集体从事生产活动,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平均分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生产的劳动成果有了剩余,占有奴隶便占有了财富,从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变成了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依附,即奴隶对奴隶主的依附。这看上去是不公平的,然而奴隶社会是对原始社会的超越和进步,其先进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奴隶虽然处在依附和被剥削地位,但与原始社会部落之间无休止的相互残杀和把战俘杀戮相比进步多了。恩格斯认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同样,虽然封建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解除,但农奴仍然被固定在土地之上,对农奴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农奴与奴隶相比,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苏格拉底认为,公平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知道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行动,知道如何行动就是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是最好的。可见,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平是相对的,是由特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资产阶级通过“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等口号推翻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身份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市场自由交易为秩序的资本主义制度,事实上是用机会平等代替了利益分配上的不均等,虽然“弱而愚”并依赖于资本的被雇佣工人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境地,但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个飞跃。柏拉图认为,公平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职务,每个人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公平理论(196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首先提出),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投入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所投入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投入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所投入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产生了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亚当斯还给出了公平关系的方程式:Op/Ip=Oo/Io。其中,Op代表一个人对他自己所获得报酬的感觉;Ip代表这个人对他自己投入劳动的感觉;Oo代表他对那个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所获得报酬的感觉;Io代表他对那个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所付出的劳动的感觉。当一个人感到他所获得的报酬与他所投入的劳动比值与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的这项比值相等时,就会产生公平的感觉;二者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可见,这里的公平变成了一种投入(包括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与产出的利益对等。然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机会平等为“强而精”的资产阶级“理性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弱而愚”并依赖于资本的“非理性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的失衡。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的社会弱者提供一种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体现在一种均衡的关系中,公平是“百德之兴”,公平就是一种行为的中庸。伊壁鸠鲁也认为,公平是人们为把社会生活过得更好,彼此快乐,和谐而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社会契约。可见,均衡与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平概念应有的内涵之一。事实上,当今社会广泛流行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平理论有三层含义:机会均等原则,按贡献(包括劳动价值,生产要素方面的贡献)分配原则,补偿原则。这三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公平的框架。从一定意义上讲,机会均等原则主要是强调了人们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的平等权利,侧重于社会财富形成之前的公平,是一种“事前”的原则;按贡献分配原则侧重于社会财富形成之后如何分配(主要是初次分配)的公平,是一种“事后”的原则;补偿原则是侧重于帮助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的社会弱者,对之提供一种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一种“调剂”的原则或再分配原则。

综上,公平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它的内涵具有丰富性,发展性,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公平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公平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和属性。公平概念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平均主义到机会平等,再到按贡献分配与调剂原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调剂原则是对平均主义的扬弃,是对人权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秩序所必要的基本利益。

三、公平观念与和谐课堂的构建

学校是一个提供知识产品的地方,知识产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面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时,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知识产品的公共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和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创制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产品,以保障后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避免学生学业上的两极分化,从而为构建和谐课堂提供智力支持。事实上,平时能为学习困难学生多补补课,多与这些所谓的“双差生”谈谈心的教师,课堂上师生关系较为融洽,课堂效率也比较高。在高等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职业高中毕业生反倒容易就业的现实背景下,人们应理性反思义务教育的职能定位,真正使学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应试教育﹚转移到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学校不仅仅是就业竞争的工具,更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教育和知识来提升人们的能力,摆脱依附,走向专业,最终形成全社会的相互依赖,互利共赢,自觉走向社会公平,比单靠政府提供救济和保障更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当然,政府完善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后发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知识产品,也是一种社会保障,而且这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治本之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撑。

推荐访问:初探 追溯 构建 课堂 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