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中医的辩证方法指出哮喘类疾病的正确治疗途径。方法 立足于整体观念,综合分析,辨证用药。结果 身体是整体,只有心脏各部好了,喘咳才能去根。结论 正确的途径应该在治标的同时,要润肺养阴,滋肾纳气。
【关键词】 哮喘 中医 肺气肿 气管炎 咳喘
【中图分类号】 R256.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3(b)-0110-01
久病成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年患哮喘之人,心肺已虚,肾气已衰,不能就喘治喘,就病治病,应立足于整体观念,综合分析,辨证用药,补益肺气,滋肾养阴及补肾壮水,从根本着手。
患哮喘病、肺气肿、气管炎、长年咳喘的病人很多,特别是处于气温偏低的东北地区,这类病人更是不少,他们有的是季节性犯病的,有的是常年犯病不离药的,用药也是一些止喘消炎、兴奋或麻醉之类,严重的长年往嗓子中喷药,否则很难维持正常生存。久而久之,随着药物的不断加量,步步加重,最后,吃伤心脏、肝脾、肾脏,头眩、浮肿、心颤随之而来,形成综合症,就会达到死亡或生不如死的遭罪地步。对此病是否无药可医?是否不能脱离药物而治愈?其实根本问题在于理论的错误,用药之误。
常言道,久病成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年患哮喘之人,心肺已虚,肾气已衰,而还一直消炎、镇静、兴奋怎能不重。中医讲肺为华盖,主气,肺合皮毛,皮毛—人的肌表皮肤,也是人体外卫的阳气所散布的地方,又是人的第二新陈代谢通道,肺气虚,第二新陈代谢通道不利,必然加重气管鼻窍的负担,为何不喘?所以我们说,肺脏虚,则阳气亦虚,皮毛的新陈代谢能力就会减弱,而容易感冒和咳喘,治疗就应补益肺气,才能达到固表目的,非消炎镇静所能为。
另外,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人的门户,肺有病变,常常影响到鼻,“灵枢肺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知香臭矣。”在肺气被风寒所侵袭时,就会出现鼻塞、流涕、不闻香臭(所以有些鼻炎也是与肺虚有关),久而久之也容易引发喘咳。再进一步剖析和研究看,气管炎、哮喘往往喉咙都不利,出气费劲才喘,喉咙居肺管之上口,为肺气出入主径路,而肺又为发声之器,喉咙为声音之门户,所以肺部有了病变,往往会引起喉咙的疾病,或影响到声音的变化,甚至语音不出,所以对于声音病变遇此也有原因;所以我们说风邪犯肺,发生咳嗽、痰实气壅的病人往往有喉病或声音嘶哑的情况。因肺在五行中属金,一般称金实不鸣,而肺痨症的后期,由于阴虚火亢发生咳血肺痈,也会造成喉痹的声嘶音哑的现象,这就是“金破不鸣”了。另外,素问·经脉别论又说“肺朝百脉”,“肺者,相传之官”就是说肺能辅助心脏,调节人体的血液流行,从而使气血和顺,五脏协调,喘息也自止矣,否则心动则喘肺燥则咳,久而久之,加重出气的负担,也就形成气管喘息,从另一方面讲,中医讲“肾主纳气”,肾阴不足的病人可以引起肺阴不足,而出现干咳、咳血、盗汗可引起肺气虚弱,行动喘息及阳虚自汗等情况发生,这些证候在治疗上也就必须滋肾养阴及补肾壮水,从根本着手。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所谓哮喘、肺气肿、气管炎等就不能就喘治喘,就病治病,应立足于整体观念,综合分析,辨证用药。对此我国古代许多医学都有过精辟论述,记得《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曾说:“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从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它说出了喘不单是气管和肺作病,而应整体联系起来看。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喘中也说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都发喘,而清代柳宝诒在《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卷上咳喘门》一书中说的更为确切,他写到:“喘哮气急,……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胃虚必累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恋不化,气机阻滞,一触风寒,喘即举发,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此一定章程。”他不但提到喘与各脏腑都有关系,同时还提到用药之法,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明·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明·梁学孟在《国医宗旨·卷之三:痰火补遗》中的论述:“凡喘证,上喘下必胀,要识标本。先喘而后胀主于肺,则喘为本而肿为标,治当清肺金降气为主,而行水次之,先胀而后喘者;主于脾,盖脾土既伤,不能制水,则邪反侵肺,气不得降而生喘,此则肿为本,而喘为标治,治当实脾行水为主,而清金次之。”梁学孟的这段精辟论述,指出了喘症带肿用药的标本界限和原则,所以喘、肺气肿不是不能治,不是治不好,都是标本不识乱用药之过,特别是久病体差之人,长期服用麻黄、茶硷片之类治标伤体攻伐之药,只能越治越重,清代·冯兆张在其《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卷十二·方脉喘症合参》中,对此也有过精辟论述,他指出“若在年高病久,正气耗散,或误作有余,削伐寒凉,立见倾危。须大剂生脉散,扶接元气为急,或温补之,以导气导火归源,则为喘为痰,不治而自愈。,然喘病因虚而死者十之九,因实而死者十之一,盖实者攻之即愈,无所难也,虚者补之未即见效,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清代·叶天士在《临床指南医案·哮》中也指出:“治哮,大概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中气。”明代·赵献可在《医贯卷之四·喘论》中也指出“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之也。”
以上是我国古代各家名医对喘症及肺气肿等病症所做的分析和论述。身体是个整体,只有心脏各部好了,喘咳才能去根,那些单纯头疼医头,就喘治喘的做法都是片面的行不通的,对此我们要告诫和提醒长期患哮喘、肺气肿的患者,千万不能单纯依赖和指望那些含有激素、麻醉、兴奋之类的止喘药品,它不单不能维持、控制病情发展,恰是越治越重越加量。一旦出现浮肿、大小便费劲时,说明已到了伤及肾脏的地步,一旦吃到反胃恶心,说明已到了伤及胃气,不叫你纳谷的地步,那时就危险了,也就是说形成综合症复发了,虽有神医妙手也难回春,这说明了身体己不给你治疗时间了,用比喻来描述的话,以前出现咳喘不断,是身体通过这种方式向你提醒和提出,身体出现偏差,正气受到冲击和侵袭,出现氧份供应不上;可是人就是不理,不但不理,还用欺骗手段,如吃点镇静药,激素药(如麻黄、茶硷之类)一句话吃含有极大副作用药,伤阴伤肾,伤胃伤体,可以举使身体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医之过,病人之过!
“自古名医不治喘”,实为医理不通,道理不明,正确的途径应该在治标的同时,要润肺养阴,滋肾纳气才行。但愿所有长年患哮喘、肺气肿、气管炎之类的患者以此为戒,澄清道理,正确用药,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仿吾.浅谈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2011,2.
【收稿日期】 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