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表现1: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疾病状态,外伤、中毒、心脏疾病等疾病以及电击、溺水、气道异物等意外事故,均可引起心搏骤停,必须采用急救手段争分夺秒抢救。
救治措施:
对心搏骤停患者,必须及时发现就地抢救,凡突然昏迷、伴大动脉搏动或心音消失者,即可确诊。对可疑病例应先进行复苏抢救,其中应在现场进行的抢救步骤如下:
1通畅呼吸道: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呕吐物及异物。头部轻度后仰,抬高下颌角,使气道平直。
2人工呼吸:用人工方法维持通气,与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呼吸法基本要领为:
Step1:施救者位于患儿一侧,用手将宝宝下颌向前上方托起,如果患儿为较小婴幼儿,应将手置于宝宝颈后,使其头略后仰即可。
Step2:施救者一手的拇指、食指捏紧患儿鼻孔,其余手指置于患儿前额部;深吸气后,对准患儿口腔将吸入气体吹入,患儿上胸抬起即停止吹气,立即放开患儿鼻孔,由于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作用,可自然出现呼气动作。
Step3:重复上述步骤。婴儿可30~40次/分,吹气应均匀。
3胸外心脏按压法:施救者将手掌重叠于患儿胸骨中、下1/3交界处,关节伸直,借体重、肩臂之力垂直向患儿脊柱方向挤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下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挤压用力不可过猛;对婴儿、新生儿多采用双拇指按压法;心脏按压频率大致为婴儿120~140次/分,幼儿100~120次/分,年长儿80~100次/分。
急症表现2: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心慌并有心前区不适感。心悸可因心脏本身病变、循环系统以外的疾病或药物等其他因素影响所致。
1经常性心悸多见于慢性疾患,如心力衰竭、甲亢、房颤、贫血等;阵发性心悸多见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偶发性心悸多见于过早搏动。
2劳累后发生心悸,多为心脏病患者;情绪激动时心悸,多为神经官能症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发生心悸,常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者。
3突发突止性心悸,多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持续时间长多为慢性病。
4心悸伴劳累后气短、水肿、不能平卧,多为心脏病;伴苍白、无力、头晕,多为贫血;伴多食、多汗、消瘦,可能是甲亢;伴呕血、便血常为失血;伴剧烈呕吐、腹泻,多为脱水所致。
发生心悸时,家庭护理要点为: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吸氧,迅速就医。
急症表现3: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液体量增多,可分为以下4个原因:
1心包积水: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低蛋白血症。
2心包渗液:主要是急性心包炎所引起。
3乳靡心包:常由外伤性胸导管损伤破裂、胸导管阻塞(肿瘤、结核等所致)或淋巴管扩张引起。
4心包积血:常见病因有心脏和心包创伤、冠状动脉破裂、各种出血性疾病、恶性淋巴瘤等。
心包积液患者需要去医院做详细检查并明确诊断,根据病因采取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