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发表于:2022-10-23 15: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究非典型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中的表现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确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项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的表现。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22例出现了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态,占总数的36.7%。结论 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进行熟练掌握,在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电图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同时也是众多国家发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们长期以来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上,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诊疗方案。然而随着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非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1]。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鉴别及诊断的力度,防止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本实验以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确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56.2±2.8)岁。病史情况为:12例高血压,10例高血脂,18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无上述病史。

在这60例患者中,有的在发生心肌梗死时出现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有的患者则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呼吸困难、神经痛、下颌角痛等症状,极易被误诊为胃炎、胆囊炎、心衰、三叉神经痛、肺部感染等。因此,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诊治医生应对患者施行心电图检查,并充分结合临床经验,防止出现漏诊、误诊。

1.2方法 典型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具体为:①肌钙蛋白等心肌生物标志物发生动态变化,并伴有心肌缺血的证据,包括相应症状以及心电图变化:?訩ST段向上抬高,T波出现高耸;?訪出现了异常的Q波以及ST-T发生衍变或是彩超表现心肌梗死;②治疗心脏病后造成的损伤导致的心肌梗死,例如冠脉搭桥术等;③在进行病例检查时发现为急性心肌梗死。

非典型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①心前区为明显诱因,上腹部或胸后骨出现持续疼痛,在使用硝酸甘油后,依然无任何效果;②心肌生物标志物发生动态改变;③心电图没有出现ST段抬高以及异常的Q波。

2结果

在本所有患者中,38例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的Q波以及ST-T衍变,占63.3%;22例具有明显症状,但心电图无异常Q波以及非ST段抬高的非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占36.7%,其中6例R波递增不良,4例P波增宽,5例小q波,4例心律失常,3例一过性心电图正常。因此,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非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治,并跟踪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复查。

3结论

3.1非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出现原因 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漏诊的原因是其心电图发生改变,而未表现出任何的临床症状。有的患者出现非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①当处于超急期间,还未显现出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②当心肌梗死伴有心室传导障碍、心肌炎、心室肥厚等综合征时,则表现为非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③出现对应性或多处心肌梗死,由于梗死向量出现了相互抵消,因而不会出现心肌梗死图形;④未充分记录心电图,包括梗死前的心电图等;⑤对溶栓采用了抗凝或接入性治疗,从而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发生了改变;⑥正后壁梗死这一症状在心电图中仅仅表现为在V3R,V1、2 出现S波降低,以及R波增高;⑦阅读心电图的医护人员水平不高,出现了误差[2]。

3.2非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具有的特点 通过分析相关报道文献以及临床经验,非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具有的特点总结如下。

3.2.1非Q波心肌梗死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①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②内膜下发生梗死,当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的面积偏大,且位于心室去极化初始的40MS内时,同样会形成Q波;③心梗与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合并;④发生心梗的部位在心脏的基底部,不会引起QRS波的初始部分发生改变;⑤心肌梗塞累及了多个部位,向量相互进行了抵消,从而没有出现Q波;⑥心肌梗死为小灶性,其发生梗塞的区域不超过2cm;⑦近50%的透壁性心肌梗死的直径为2~3cm时,累及的部位仅为10%的左心室,不会出现Q波。

3.2.2小q波或临界性具有的意义为 ①左前胸的导联q波的深度及宽度均未达到规定标准,但都超过了下一导联的q波深度及宽度;②倘若出现QⅢ,且QAVF的宽度超过20MS,同时Ⅱ导联存在q波,则极有可能出现下壁心肌梗死,此时,患者吸屏气试验有利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③q波动态发生改变,例如电极位置固定,且没有预激综合征病史以及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原先没有q波导联,却出现q波或q波出现加深,加宽。当出现此种动态时,则表示患者存在心肌坏死[3]。

3.2.3 R波递增不良通常出现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后期坏死性Q波才会出现;当心房、心室同时存在心肌梗死时,则出现为P波以及P-R段发生改变,P波粗钝,且增宽,切迹呈现出W或M型;当出现的心肌梗死为局限性或范围比较小时,梗死向量极有可能出现相互抵消,从而出现一过性心电图正常,即为伪正常化。

由于心肌梗死的范围小,程度轻,发病时间短,且常伴有其他慢性病,将疼痛掩盖,而老年人的疼痛阈值较高,反应也较为迟钝,因而为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多发人群。此外,由于此类疾病发作时诱因不明显,许多老年人无胸痛、胸闷的病史,因而极易出现漏诊的现象。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只有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进行熟练掌握,在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结合临床实际,才能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刘霞.警惕不典型心肌梗死的早期心电图改变[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12(02):305-307.

[2]刘凡.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新进展[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20(01):1201-1202.

[3]张萍.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0(11):302-304.

编辑/申磊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