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完整文档)

发表于:2022-10-26 18:5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完整文档)

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5篇

【篇一】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有效沟通的思考
作者:李斐 李淑娟 韩颖
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9期

        摘 要: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是推进期刊顺利出版的关键环节。正确对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做好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简要阐述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针对高校学术期刊作者群体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专家教授作者、与研究生作者以及退修稿作者的沟通现状,提出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有效沟通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
作者;
关系;
沟通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35-02

        学术期刊是高等院校传播先进思想、科技知识,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优秀作者和提升科研学术水平的天然练靶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共同的智慧结晶。一方面,作者付出大量心血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提炼、总结、升华,凝结成稿件;
另一方面,编辑以编辑出版规范为准则,从全局入手,对文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性加以把握,将收到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润色,使之成为一篇具有出版价值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整个期刊的出版过程中,编辑与作者这两个主体互动频繁,二者的有效沟通是期刊顺利出版的关键环节,其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刊物质量和办刊声誉。

        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一)编辑与作者关系的“同一性”

        编辑与作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编辑部与编辑的职责在于确保刊物高质量发行;
作者经过呕心沥血的创作,撰写文章、作品,希望通过刊物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知识技术。二者以稿件为纽带,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出好作品,传播先进知识,为读者服务。作者与编辑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如果没有编辑慧眼识珠,发现优秀的稿件,或者优秀稿件遭到退稿,即使作者的观点再先进、技术再高超,文章也无法问世,作者便无法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编辑工作再认真、水平再高,如果没有作者投稿,编辑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刊物无法顺利发行,最终势必影响编辑部与编辑的存亡问题。

【篇二】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

近代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转型研究(1815—1949)

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述评

1815年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以来,期刊作为一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在中国扎根、发展、壮大,其期刊类型逐渐丰富和多元化,社会影响力亦在不断扩展。由于早期传教士的办刊策略及后来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现,近代期刊与中国思想、学术的演变及转型历来关系密切。近些年来,史学工作者在关注历史学、哲学、新闻学等各种学科在近代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的同时,无一不涉及到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并撰成和发表了众多学术论著。具体来说,这些研究成果的思路,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其一是以近代期刊登载的学术内容为研究起点,结合文集、日记、年谱等相关文献,探讨某一学科、学派或学者的学术特色及研究路径的政治、文化等因素。这其中,又可细分为两种:一是海外汉学研究人士或是深受他们影响的中国学人,侧重于挖掘各种近代期刊所蕴含着中西文化交融与冲突、近代民族主义诉求在学科形成过程的凸显及其影响作用,代表性著述有本杰明·艾尔曼《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等;
二是从学术建制的层面来探讨近代期刊的出现在学术转型中的价值及意义,这种成果较为丰富,其中颇具学术创新价值的有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左玉河《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张越《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等。

其二是研究新闻史和出版史的学者,在注重期刊自身的形成与演变的基础上,对之前不为关注的学术期刊的内容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介绍,同时受到史学界、文学界同仁的影响,亦非常关注近代期刊与社会变迁、学术转型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名家名著的数量非常可观,举其茕者有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叶再生《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石宗源主编的《中国出版通史》等。同时,近些年来,随着各地高校新闻史专业招收硕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开设,近代期刊研究进入了黄金时代,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青年学人和学术论著,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李春雷等著《媒介与学术: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视角》 等。这批论著在名家通论著述的基础上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所突破和推进,譬如李仁渊从媒介空间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期刊从海外到沿海通商口岸,又从口岸扩散到内地过程中呈现的士阶层在思想文化与社会地位的变迁;
而刘兰肖则以晚清报刊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近代史学的兴起与晚清报刊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然而,近代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转型的相关研究尽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留待后人去挖掘和研究。其一是不少急需解决、又有现实借鉴价值的学术空白点依然存在。譬如近代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在当时,不少学术期刊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学术体系,对中西学术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除《辅仁学志》、《图书季刊》等少数期刊有专文探讨外,目前迄今为止仍无全面、系统地对此研究的论著出现。其二是在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福柯等人的知识分子理论、及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和罗伯特·达恩特等人的书籍阅读史等理论的冲击下,原先比较成熟的学术园地,又出现了众多新问题,留待后人去探讨和回应。譬如研究学者、高校教师及学生等特定人群为何会接受学术期刊这种新式媒介,以及它对近代学人治学途径的影响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并且这种影响又如何从个体传递到群体,最终导致了整个学术风气的转变,等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和研究。

也正基于这种学术背景,本课题组在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近代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转型研究进行重新审视,力图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并推动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化。

1.2研究意义

本课题将在研究内容上和研究方法有所创新,这不仅有助于学界更清楚地认识近代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转型的关系问题,并且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历史与理论的考察和分析,亦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构建,及国际化、市场化问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2.1主要内容

近代学术期刊经历晚清的发展至1949年,不同于欧美国家,是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学术等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为此,本课题拟涉及如下一些预设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其一,从学术期刊创办者群体的变迁来考察近代学术期刊产生及其演变的社会、政治、思想等因素。对于学术期刊的创办,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上各自有着不同的诉求,但有一点即身份认同却是一致的,他们有着期刊职业人和学者双重身份,换言之,他们在追求办刊学术旨趣实现的同时也要考虑期刊销量等现实问题。为此,本课题将借鉴学术史、思想史、新闻史等方面的成果,探讨在传统意义上的士向近代新型知识分子,以及后来学科建制过程中学术期刊与社会等思潮中充满历史张力的关系问题,进而展现具有浓郁中国气派的学术媒体生态现象。

其二,在注重不同时期学术期刊整体分析的基础上侧重典型期刊的案例分析,从而实现从一般到特殊,进而探讨学术期刊自身演变的内部理路问题,找寻出近代学术期刊在国际化、市场化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其三,以从学术期刊与读者或来稿者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审视近代新型学者或研究群体的生活状况、写作状况、社会身份认知等方面呈现的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术示范效应。不同于一般的大众传媒,学术期刊作为交流媒介,带有较强的学术品格,只服务于特定人群。而中国新型知识分子处于政治与社会变革,中西文化交融等环境中,对于学术期刊的内容及其创办又有着独特的诉求。为此,本课题将深入挖掘学者的日记、年谱、通信及书评类期刊、文摘类期刊等同行评价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勾勒出近代学者对于学术期刊的内心期待及受到的实际影响的图景,以检讨近代学术转型中学术期刊的真实地位和价值。

2.2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近代学术期刊自身演变为线索,通过深入考察环境(政治、社会、思想)——学术期刊(媒介)——社会读者(学者和学生)三者的互动关系,从而勾勒出其与中国学术转型间充满张力的关系。首先,从学术期刊的自身演变出发,分析学术期刊如何被引入学术界,如何及为何会成为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学术转型产生了怎样的促进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力图描绘出近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历史概况;
其次,以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及编辑内容、期刊市场销量和读者反馈等因素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学术迈向近代化、国际化等理念通过期刊得以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而希望对当前的学术期刊发展出路探索有所裨益。

本研究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方法,既遵循了历史学重视实证的方法,注重近代学术期刊、日记、年谱等文献资料,进行具体而微的研究。同时,又吸收、借鉴了新文化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若干理论,进行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考察。此外,由于涉及面较宽,在研究方法上按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典型性研究与普遍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近代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转型的关系问题,然后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原则,归纳和总结出近代学术期刊在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2.3重点难点

重点:其一,本课题选取期刊发展与学术转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之一便是考察学术期刊在近代的发展轨迹,着力复原其多侧面的历史形态,以此总结近代学术期刊的主题特征、语言面貌、文化姿态、文体形态及以此为平台的学术交流概况。其二,本课题又不局限于期刊发展史研究,而是以此为中心着重探究近代学术转型的历史形态及其发展轨迹,窥测学术期刊、办刊者、读者三者间的历史关联,以及由学术交流平台转变而引发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

难点:近代学术期刊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资料库和研究课题。本课题在庞杂的学术期刊、文集等基本文献中对相关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固然当下众多研究成果为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线索和思路,然而如学术期刊的演变过程及其特色的总结、在阅读史等新文化史理论关照下学术期刊影响中国学术转型的效果分析,等等,仍是本课题着力突破的难点。

2.4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基本观点:学术期刊从晚清至1949年自身发生的变化,一方面是对外国期刊理念的接纳和学习,同时也是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学术变迁的一种调适。这其中,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尽管其办刊宗旨、学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有所差异,但由于政治、学术等原因,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一种共性。此外,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中,学术期刊作为重要的一种学术交流及成果评价的平台,在近代学人的学术心理、社会身份认同,及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之处:其一,研究内容的创新。这首先是整体创新,即对近代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转型的整体分析与专门研究,尚属首次尝试;
其次是对近代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市场化等问题做专题系统分析,较之以往亦有不少突破。其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尤其是采取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分析学术期刊的扩散,以及引发的学者社会、学术地位的变化,以期更为直观、深入地考察近代学术期刊对于学术转型的意义和作用。这在国内亦属首次。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及参考文献

3.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负责人:近五年来,课题负责人在CSSCI收录刊物上以独著身份发表的相关论文有十余篇,其中代表作有以下七篇:(1)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形成与演进,专著;
(2)办刊主体变迁与晚清留日学生期刊的发展,论文;
(3)图书评论及其刊物特色,论文;
(4)史学消息与史学书评类期刊发展,论文;
(5)学术的沿袭与借鉴——西方史学理论东渐中字句沿袭现象剖析,论文;
(6)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论争的综述,论文;
(7)试析近代史学理论体系探索的特点,论文。

课题组成员:(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专业期刊与史学革新,论文,独著,CSSCI;
(2)五卅运动前后北京政府的认同危机与社会舆论,论文,独著,CSSCI;
(3)健康传播类图书的市场特点研究,论文,3/3,CSSCI;
(4)出版企业社会效益评估的对象化与具体化研究,论文,独著,CSSCI;
(5)史学年报及其学术史意义,论文,独著,CSSCI;
(6)专业期刊与民国新史学,论文,独著,CSSCI。

3.2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2.姚远等编:《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马恩列思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58年

4.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2年

5.左玉河:《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6.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8.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年

10.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出版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篇三】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

论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作者:高海安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6年第22期

        摘 要:编辑工作关乎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基于长期编辑工作,辅以案例,从扎实的编辑功底、丰富的科学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主动的服务意识、优良的情报能力、诚信的道德水准等方面论述了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出版;
编辑;
职业素养;
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22.003

        2014-0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2014-11,认定了国家首批学术期刊,第二批学术期刊如今也正在认定中。在国家大力规范并支持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自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编辑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期刊的出版质量,进而影响到期刊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从侧面决定了期刊的命运。笔者认为,在工作中,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扎实的编辑功底、丰富的学科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主动的服务意识、优良的情报能力和诚信的道德水准。以下笔者就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工作实例谈一些个人体会

        1 扎实的编辑功底

        扎实的编辑功底是提高稿件质量,进而提升期刊学术水平的基础。目前,在学术期刊出版行业中,一位编辑普遍需要承担选题策划、审稿等工作。没有扎实的编辑功底,这些工作就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

        选题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这就要求编辑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国家大事和国内外行业内的热点。对于机械类学术期刊,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是当下热门话题;
对于电气类学术期刊,智能电网则吸引了行业绝大部分学者的目光;
对于交通运输类学术期刊,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与每一位普通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如果能在这些方面进行选题策划,那对读者的吸引力将是不言而喻的。

【篇四】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

如何培养学术期刊编辑的自我修养
1严谨务实多样化1.1严谨
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团队得以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工作的作风严谨了,工作的态度和热情也会有显著提升。有了工作热情,就可以把枯燥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工作的动力。学术期刊从业编辑,是学术论文的审查者,所从事的是一项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内容刻板枯燥,沉闷单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重复性,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耐心、责任心、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热情。在对收上来的稿件做一些润色和修改时,需要理性思维,尤其要谨慎,绝不能够在评判文章的时候加入个人的好恶和情感,要客观务实。否则一旦有误,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会给后来参读的人员带来误导,后患无穷。一篇刊登出去的论文中如果存在过多的文法和拼写错误,会让人怀疑作者和编辑人员的工作严谨性,进而对论文中阐述的科学观点也会产生怀疑。因此,要求我们从业编辑语言逻辑能力要强,在改正那些叙述不清楚,科学知识有错漏的语句时,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点正确。闻名世界的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曾感叹“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细节构成的,工作中的事情也是如此。只有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严谨,才可以使每件事情都能做到环环相扣疏而不漏。
第1页,共4页

1.2务实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无论要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本着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因为学术性论文是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因此文章内常常需要引经据典、详实有据。每个出现的数据都需要力求准确,并且注明参考数据的引文来源,决不可含糊其辞。所以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一定要本着务实的原则、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科学高效地安排好每天的时间,静下心来,对每一篇稿件都要认真阅读。编辑人员毕竟不能各个专业面面俱到,如果遇到文章中有疑问的地方,要秉着谦虚的态度,及时查找相关文献并与作者沟通联系,从而确保刊物的质量。
1.3多样化
做一个学术编辑,固然要求在学术方面要专业,但也更看重个人能力。有人曾说,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但是在工作中,每位员工若能做到自身技能多样化就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在当今数字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编辑工作早已不是当年传统纸质期刊时期的风格。现在的编辑人员,不论学历如何、专业如何,都要在平时工作中注重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创新科技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查新能力。要做到不仅能编辑文章,还能写作;
不仅专业要精,还需掌握杂学。一旦出现临近截稿时间,发现有约好的稿件未到或是版面中还有留白的地方,就需要编辑赶稿来救急。因此,能编会写,既专又杂的多样化职业能力也是今后编辑努力的方向。
第2页,共4页

2提高逻辑思维知识意识,加强职业道德2.1提高逻辑思维意识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在准备每一期期刊的时候,编辑人员要先在心中对将要出版的期刊内容做一个大概梳理,明确即将出版的期刊的整体风格,然后在各类作者所投递来的稿件中选取写法或题材与本期相近的稿件,使整本期刊看起来像是一个整体,不是零散的、随机的。学术期刊与娱乐性期刊不同,专业期刊的受众一般都是行业内专业人士,阅读人数基本固定,所以期刊版面要求学术氛围浓厚、严肃、正统一些;
而娱乐性期刊的受众是广大群众,为了吸引人们购买,期刊版式、内容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要按照凸显读者的视觉效果来创意处理,做得越精美越好。这样的期刊给了编辑人员想象的空间,更容易激发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每一位编辑人员,都要在日常空余时间坚持阅读,多阅读一些文学名著和名人著作。这样的名人名著历史悠久,校订再版几次,是文字凝练而成的精华。经常阅读,可以积累很多美词佳句,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和思考习惯,还能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在日常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稿件的核心内容,准确判断作者的意图,整理并修改稿件。
2.2加强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种受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而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编辑人员在从事行业内工作时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
第3页,共4页

【篇五】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

福建省第一届期刊出版 理论研讨会应征论文

学术期刊编辑应善待文后参考文献
龚桂明
华侨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容摘要:从学术期刊编辑不重视参考文献的表现及其原因,参考文献在学术期刊论文中的作用,删去参考文献的后果等方面,对学术期刊不重视文后参考文献这一现象作了分析,最后提出学术期刊编辑应注意规范文后的参考文献,以便把住学术出版物的最后一关。

关键词:学术期刊;
编辑;
参考文献;
著作权;
学术规范化
参考文献一词可以说是舶来品,但已不算什么新鲜词汇。1987年颁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将其解释为:“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1999)将其定义为:“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国内学术刊物有关文后参考文献的称谓曾经是“五花八门”。计有“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参考书”、“主要参考资料”、“来源文献”、“所引文献”、“被引文献”、“引用文献目录”等二十几种之多。
由于编辑职业的关系,笔者时常翻阅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发现不少学术刊物的编辑不重视文后的参考文献,一些编辑甚至为了节省版面,常常略去文后的参考文献。为何不对正文进行压缩却拿参考文献“开刀”呢?无疑,一则认为参考文献不怎么重要;
二则因为正文压缩难度较大,常常费时费力,甚至感到力不从心,而删去参考文献,只要编辑小笔一挥即大功告成。然而,对于学术论文而言,文后参考文献果真如某些编辑所认为的——可有可无?可删可剪?
学术期刊编辑不重视参考文献的表现
中国学术期刊界对文后参考文献缺乏足够的重视。集中表现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平均引文率、平均引文量较国外学术期刊要低得多。不仅普通的学术期刊及其作者对附不附参考文献、附多少参考文献表现出一种随意性的态度,而且比较好的学术刊物发表被称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长篇论文《解读新经济》 [1]时,居然也未见任何参考文献,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不少学术期刊编辑重视正文而忽视参考文献。表现为, 一方面对作者未附参考文献的论文并未提出异议而加以接受, 似乎有了“文责自负”就不需要“编辑把关”了;
另一方面为了节约版面而随意删去文后的参考文献。
此外,《词海》一直未收录此词,即使是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
也未见此词的踪影。因此,几乎可以说,“参考文献”一词被辞书编纂者忽略了。
学术期刊编辑不重视参考文献的原因
首先,学术期刊编辑对参考文献的重要性未有足够的认识。他们既未意识到参考文献对学术论文的重要价值。如可以为论文提供真实、广泛的论据, 在节省篇幅的同时,避免某些论点因未展开论述而显得过于武断。也未意识到参考文献对读者、科技情报人员的价值。如读者可以根据参考文献出处进一步阅读原始文献,科技情报人员可以根据所引参考文献的数量、文献被引的频率等作文献计量学研究。
其次,学术期刊界的著作权观念还较为淡薄。历史上, 中国未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方面, 中国士大夫以“偷”书和被“偷”书为荣;
另一方面, 专有技术靠“祖传秘方”得以延续。现实中, 一方面, 一些作者的著作遭到严重抄袭或剽窃而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另一方面, 个别文抄公虽屡遭他人揭露却仍继续活跃于著名大学的讲坛上。这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不无关系。这一历史积淀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学术期刊界,虽然《著作权法》第22条早已明确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可以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出处,否则就是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该法自1991年实施以来已有十多年,但这一观念并未根本改变。一些学术期刊虽屡遭抄袭剽窃者侵权,却未见起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再次,中国学术期刊界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化。学术规范化问题成为中国学术界近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学术规范化涉及方方面面,文献著录的规范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论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却不附文献出处,另一些虽笼统附上参考文献却不在文中注出具体参考之处。前者引而不注,不仅缺乏基本的学术道德,而且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剽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后者虽在文后附上所参考的参考文献,但未在文中具体引用之处标注,采取模糊战术,让人无法分清哪些观点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是引用他人的,这种做法至少可以说是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然而,由于学术期刊编辑们的放行,这些论著照样轻而易举地出版发行,这些论者不仅可以顺利评定职称,而且可以成名成家,名利双收。批评者罕见,批评声难寻。
参考文献在学术期刊论文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学术论文的写作, 从问题的提出,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观点的确立, 到具体的论证, 最后得出结论, 通常都要参阅有关文献——吸收前人的有关成果(观点、方法、资料、数据等),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 才能有所创新, 形成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因此, 论文的写作过程离不开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应紧接着如实附上参考文献。这一方面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德学风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参考文献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论文论点的佐证群系[3]。
[2]
有关参考文献的作用问题, 朱莱茵、李兴昌先生作过比较全面的概括, 主要有: (1可以明确区分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研究成果, 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表示尊重, 同时也就可以避免抄袭或剽窃之嫌; (2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所引用的内容提供查阅原始文献的可能性; (3为作者提供真实、广泛的科学论据, 是作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标志, 同时还为评估论文的水平和价值提供了客观依据; (4可以节省论文的篇幅; (5便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4] 献计量学研究。正因为如此, 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被认为是完整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0-87)就将参考文献表为论文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
让人不解的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1995年下达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讨论稿)》中,就列出了《学术理论类期刊质量管理标准》,其中第三项“编辑标准”中要求“每篇文章后,应有足够数量的参考文献”,而且在《学术理论类期刊质量评估标准》中,进一步把“编辑标准”分为8项25分,其中的第7项为“每篇文章后有无足够的编排规范的参考文献”,计5分,占编辑标准分的20%。分量并不算轻,却未引起一些学术期刊编辑的足够重视。
国内学术期刊最重视参考文献作用者非《编辑学报》莫属。该刊所发表的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参考文献,并与正文的各个部分一样用“1、2、3、4”等数字标识,成为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像其它学术期刊那样,将参考文献作为附属部分列于文后。
学术期刊删去参考文献的后果
不少学术期刊的编辑至今尚未意识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当版面不够时,参考文献往往成为“牺牲品”。殊不知, 编辑大笔随手一挥, 却造成对作者作品完整权的侵害——作品的最后一部分被砍去。

进而引起该作者对被引用作品著作权的不合理使用——未注出作者名、作品名及出处, 他人的观点也就变为自己的观点。有时这种删除还会引起作者之间的“笔墨官司”
——被引者指责引用者剽窃,引用者有口难辩。有的编辑可能会说, 删去参考文献前已征求作者的意见。然而, 对于普通作者而言, 在手握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面前, 怎敢说不。得到作者默许之后,作为强者的编辑虽可以不负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仍无法推卸道义上的责任),但作为弱者的作者却不情愿地背负着这一责任。
编辑随意删去参考文献的作法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作者对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因为,一方面,编辑都认为参考文献可有可无,那么作者也会觉得参考文献可附可不附;
另一方面,作者投稿时往往会迎合刊物的口味,若哪一本刊物所发的论文几乎都附参考文献,那么作者投稿时也会附上参考文献;
反之,作者可能就不附参考文献。无疑,学术期刊的编辑及其所编的刊物是在起一种学术规范化的导向作用。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论文的作者在参考文献的标注方面一向以严谨著称,对学生的要求也
相当严格。洛秦博士谈到自己在美国作博士论文的尴尬时说,我的论文在答辩时一共修改过七稿,每一稿上面都是教授写下的“吹毛求疵”的意见。比如,国内做学问不讲究注释和引文的出处,这种不良习惯也体现在我的论文中。教授每次见到这种情形都写下:“这是你的观点吗?不是的话,就要被看作剽窃。” [5] 可以说,西方学者不仅从法律上尊重他人的著作权,而且从学术伦理上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他们对剽窃他人成果者的处罚也是极其严厉的。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十分值得至今仍在制造大量学术垃圾的中国学术界借鉴。
“学术规范化”一词已成为学术界近年来的最主要的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发表的最后把关者的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难道不需要为合格的学术产品的出产负责?正如中国学术批评网的主持人杨玉圣教授所说的:“正是学术刊物中广泛存在的把关不严问题,致使大量庸人庸作[6]充斥其中。”

综上所述,参考文献是完整论文的组成部分。不仅学术论文的作者应当本着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引用他人的文献,并在文后规范著录。而且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其应注意学术引文规范:引文应力求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转引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应如实注明文献的作者、文献名、具体出处,切不要为了节约版面而将参考文献“忍痛割爱”。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解读新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4. [2]李亚虹.西法中移的文化困惑——《偷书不算偷:中华文明中的知识产权法》评价[J].中外法学,1998,(6):110-116.
[3]何旭初,贺青花.论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中的地位和功能.湖南冶金,2002,(4):47. [4]朱莱茵、李兴昌.书刊参考文献著录规则[A].陈浩元.科技期刊编辑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4-205.
[5]洛 秦.美国读书中尴尬一二[A].民族艺术,2000,(1):212.
[6]杨玉圣.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8.

推荐访问:学术研究 融合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 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 学术编辑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