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5篇
第一篇: 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
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
二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措施
1.施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2.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
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
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3.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强化版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 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充分暴露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措施及途径,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然而,近年来大学校园屡出血案,马加爵、药家鑫等一个个让人记忆沉痛的名字,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犯罪的关注。有调查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上升到了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已上升到17%。有关统计资料还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违法犯罪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大学生犯罪目前有增长趋势。[1]因此,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已经刻不容缓。
1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1.1 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学不学法无所谓。也有部分大学生持“学法无用论”,在他们看来,法律是吓唬老百姓的,即便是懂了法又有什么用?“八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现实中,“权大于法”、“钱大于法”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些错误意识和观念的支配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越来越淡薄。
1.2 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重心仍是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几乎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即使进入了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一门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方面,受课时限制,教师无法将法律知识深刻的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的学习。因此,大学生们不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对一些法律现象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观点,遇到纠纷不能正确分析处理,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2.1 自身原因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能否妥善处理生理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思想不成熟,看待问题比较偏激,部分学生在价值取舍上表现出功利性。根据调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占38.57%,已形成心理疾患需专门治疗的达12.15%。[2]马加爵、药家鑫就是典型的因不能承受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不能妥p父母的法律意识不强,对子女形成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大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父母,他们深受中国传统“人治”的影响,再看到权力、金钱、关系对法律侵害的不良现象,往往会产生在中国,权力、金钱、关系比法律更重要的法律意识。碰上违法犯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权、钱、关系来搞定,而不是依法办事。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很可能是消极片面的。
第三篇: 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如何通过小学的法律意识
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薄弱的,所以通过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小学时,是知识启蒙阶段,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意外安全事故比较多。因此,重视抓好法制教育非常重要,要从小抓起,从小学抓起。我们身为小学教师如何抓好法制教育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已成为当今热门话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呢?依个人粗浅之见如下:
一、以学校德育为载体,奠定学生法制认知基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良好的道德水准也是学生具有准确法制认知水平的基础。学校应以“五爱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充分营造浓郁的校园德育氛围,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重视校史校风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以学校法制教育为主阵地,切实搞好法制教育。1、抓住热点,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导向。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报校刊、黑板报、系列宣传窗等宣传媒体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熏陶教育。同时教师应根据时事热点、校园动态、法律常识、案列分析、名人故事,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促进学生良好法制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片、图片展,并全面开展观后感写作评比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的九年义务教育法》,不断提高学生对法制的认知及学生的论辩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3、举行法制讲座,扩大学生法律知识。开展法制讲座,让深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在家长会上,请法制副校长作法制教育讲座,让家长明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正确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三、以家庭教育为辅助,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法制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不能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外单独居住,因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染上不良习惯,容易受人教唆犯罪。所以父母也要担负起发现不正当团伙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四、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青少年犯罪原因十分复杂,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我们的社会就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第四篇: 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
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进而落实到自发的行为之中。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强化版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张 燕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29期)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为一个国家法律理想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能为社会提供示范作用,更能影响到下一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依法治国的实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二是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高。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条件。只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却没有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虚设。并且,法律意识不仅是法律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不是法律制度是否完备,而是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人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能够自觉主动维护好法律秩序。因此我们说,建设法治国家,根本还是在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发生采取的是“意识自治”的原则,以“自由、公平、竞争、效率”为基础。而民法的思想核心就是保护这种“意思自治”。同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竞争,然而竞争总是伴随着一些违法现象的存在,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活动于其中的市场主体也需要有法律意识。大学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学生今后可能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其法律意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守法程度,因而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以及对法治的尊重。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其法治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这一现象的关注度逐渐增强。有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整体上是有着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各高校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上得到了提高。大学生也都能看到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修养。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权利义务的认识不正确。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观念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让其产生了歪曲的权利义务观。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中持有法律就是“强制和约束”的观点,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观。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意识分不开的,封建社会法律要求人们仅仅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行事,要求人们单方面遵守法律,而没有给予其对等的权利。这种“法律是强制义务”的意识与现代的法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法律存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而不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要求人们行使权利应当在必要的范围内,是为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都能有效行使,而传统法律意识所强调的单纯的义务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害无利。受到传统法律意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权利观念淡薄,权利受损后的维权行动也很少开展。
法律观念模糊。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评价大学生法律观念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不清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财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是分不清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
三是维权意识缺乏。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后,都不能够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或者不知道这种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明知违法却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维权,甚至还有不相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权利的想法存在。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的完善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的培养。
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权威性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做到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时刻放在心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了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宪法和法律规范有着明确的认识;
二是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法律观念的形成要以深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法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就要对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的质量做严格的要求。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开设以及教学的水平,保证授课教师的水准,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保证课时量。其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工作,因为法律的清理、更新工作很快,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的立法计划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最后,要注意授课方式。法律条文比较晦涩难懂,并且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万千,因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向学生详尽分析其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精髓,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净化社会环境。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
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
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结 语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
第五篇: 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轴职业第27期(总第667期)
浅析高职生职业化意识的培养
邰葆清
鲁晓霞
[摘要]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但与本科生一样会遇到就业的难题。如何指导高职生在企业一线做得更加持续稳定,
以减少企业的用人风险和学校的名誉风险,真正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和稳定率,并让学生自主进行可持续职业发展,这是目前高职 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方向。
[关键词]职业化意识 高职生 就业
[作者简介]邰葆清(1 970一),女,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与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
业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河南郑州士,研究方向为写作教学。(河南
[中图分类号]G715
一
4 50052)鲁晓霞(1964一),女,河南洛FmX,.,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 [文章编号]1 004—3985(201 0)27—0082一O2
化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入职之后的职业化过程大约需要 两到三年的适应,如果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启发学生树立职业 化的意识,用两到三年,甚至四年的时间,让学生来培养职业化 的意识和素质,那么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后,不仅会适应得很快, 还将大大缩短他们事业成功的时间。
二、大学生职业教育现状
洛阳471 022)
[文献标识码]h
、
问题的提出
2008年3月,青岛一家生产电冰箱的企业在不到一个月的 时间里,先后录取了三个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学生(不是同一学 校):小A、小B和小c。他们的工作是做一线流水线员工。结果, 工作不到三个月,小A就受不了了,感觉机械化的操作工简直不 是人干的活,很干脆地走人了。小B工作比较被动,什么都等着别 人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说他就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小c工作非 常主动,认为自己比其他同事学历高,总想去改造别人,甚至还 让班组长也听他的,否则就会有种怀才不遇的感觉。9月,在经 术含量较低,不适合高职生。
从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高职生入职之后职业化素质的 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阻碍。我国的职业化进程远远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在与社会和职业衔接的实 习和实践方面尤为欠缺,而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了浓 厚的等、靠、要的被照顾和被保护的学生意识,缺乏独立解决问 该完成的功课。社会对于个人的改造力量是巨大的,个人对社会 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等待和却步。个人 适应过程的关键是个人要有足够的自觉,有意识地接受、完成这
济危机的影响下公司裁员,他们两个也被裁掉了,原因是工作技 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得毕业生要在工作中去填补在大学里就应
落后于发达国家,据调资料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 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在大学阶段的职业
个改造,让这个过程短一点,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痛苦少一点。
大学生对于社会和职业的认识,容易走两种极端:一种是对 能够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服务的。福日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蔡
变每个人所面对的纷纭复杂而又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世界,却有 可能促使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境界发生深刻变化,可以避免走 岔道并最终走向成功。成功的定义可以换个说法,就是最大限度
武在谈到职业化问题时,认为“职业化的人首先具备职业化心 态。职业化要求去积极面对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去积 极应对,而不是抱怨,是为成功找方法,而不是为失败找借口;
做 事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
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
一
地发挥你的智慧和才能。不论你做的是什么事情,也不论达到多 高的程度,你只要自信主动和执著地坚持自己的选择,你就会感 到心满意足,你就是成功者。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当我把自己的 体力、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精力全部发挥到最大限度的时候, 我便感到心满意足。不论我努力的结果如何,我知道,以我自己 的标准来衡量,我已经取得了成功。
(二)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以职业化心态积极面对工作和 困难
份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职
业人士这样理解职业化标准,值得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教
育和指导工作中借鉴。 [参考文献]
[1]韦巧燕.论大众化背景下教学型高校的作用及合理定位[J].教育与职业 2008(23).
社会是个大舞台,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 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许多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满意,因 而产生心理不平衡或怨天尤人的心理。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
[2]雷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5(9).
岗位,就必须转换角色,抛开浪漫和幻想,迅速进入职业化角色。 为了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和进入职业化角色,有必要对毕业生进 行职业化教育和职业化心态的培养。
职业化教育并非为某个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学生就业后
[3]李树荫戚功心理[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4]杨佳薇.学历与就业率“倒挂”该何去何从[N].燕赵都市报,2010一O1—24. [5]尹德树砣本科教育的职业化问题[J]擞育与职业,2009(23).
囤 兰!璺!
◎教轴职业
第27期(总第667期)
于社会和人性的复杂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准备,过于天真和无知;
另一种则对社会和人性过于悲观,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使他们 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抱有强烈的抵触意识,又因为过于理想化而 导致苛刻、偏激、狭隘和封闭。社会和职业既没有有些人期望的
职生的内部品质进行了立体塑造,总体来说,职业化后的内部品 质优质的高职生具有如下特征:
1.定位准确。定位过高或过低,都影响着工作能力的发挥。 定位过高,会生出眼高手低、心高浮躁的心态,不能踏实做好简 单机械的工作,也不能挖潜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定位过低,会导 致对未来发展失去动力,自我价值感也随之降低。合理科学的定 位是:高职生的工作起点是一线员工,但不能将起点看成是终点。
2.技能过硬。所谓应用型的人才,就是指动手能力强,现场 操作技术水平高,既懂得如何将一线任务快速高效完成,又能 对一线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改进,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那么美好,也不如另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坏,它复杂而真实,需要 我们将片面的、绝对的、理性的、批判式的思维转化为感性的同 情式的理解认同,用坚强而温和的眼光和胸怀去接纳,职业经历 能够促使大学生用一种更现实、更客观、更温情的眼光来看待社
会、职业和自我。
三、高职生在求职时的四种非职业化素质表现
1.工作观念转变严重滞后。虽然人已经进入企业,但心里还 的人才。单一的技术服务已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企业还需 当自己是学生,不经意之间总会用大学时的眼光去看待企业发
生的很多事情,如吃、住、待遇、T作时间等,加上求职前对行业 背景、企业情况、职位信息都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导致工作 时根本不在状态,不到一个月走人者是常发生的事,这给企业和 学校以及个人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2.工作习惯过于突出自我。目前的高职群体多是90后,由 于家庭、社会、学校过于强调对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对责任感的
教育,导致这些学生的价值观过于重视金钱,重视自己的兴趣与 喜爱,而不会过多考虑企业的需要,以及如何平衡自己与企业的 矛盾。强势的自我下面隐藏着一个弱小的自我,想以最小的付出 获得最丰厚的回报,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学生中非常普遍。
3.工作心态浮躁,眼高手低,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浮躁
了事。笔者曾对三家聘用过高职学生的企业做过调查访谈,企业 对高职学生的评价是:大多数个人素质很高,但其中一部分做一 线缺少耐性,忍受不住枯燥机械的工作,想得很高,做得很少,甚 至有的高职学生的生产效率不及中专技校学生。高职学生不缺 少技能和基本素质,他们到底缺的是什么,导致有些企业想用而 不敢用高职生来做一线呢?缺乏平和而职业化的心态是关键。浮 躁的学生往往看不到问题的本质,看不到沉不下来的心,还总是
将问题的原因归到外部,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好 的,这类学生很容易产生委屈感,好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 理解他、认可他。
4.职业目标不清,没有工作动力。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中职 业教育的缺失,对于职业发展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只是在大学期 间才受到强调和重视。因此,对于自我认知的探索与职业化素质 的养成,还处于萌芽期,模糊地感觉到自己想知道自己,可是又 找不到路去寻找未知的自己。再加上传统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被 动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模糊的心态以及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
法,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对自我探索的欲望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意识,进而导致了在毕业前,许多学生在不知自己职业目标、不
知自己职业兴趣、不知行业企业信息的情况下,盲目择业求职, 结果不到两个月就辞职,再重复就业、再辞职、再就业的怪圈。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企业、学校、个人都受益,必须对高职 学生进行职业化意识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四、具有职业化意识、素质的高职生的特征
职业化就是要把高职生的内在品质优质化。如果高职生是
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话,那这一群体的物质品质,是可以被触摸 的。以应用型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用三年的时间,将高
要进一步提高一线现场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创新型人才。
3.适应性水平高。无论把高职生放在哪个岗位,这一群体都
懂得如何用高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并能与周围 的人发展良好的关系,这就是被职业化后的结果。
五、培养高职生职业化意识的对策
1.职业化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像个 做事的样子。做事,不仅仅需要技能,还需要思考与判断,更需要
职业的心态。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会做事情,而不是学会考证、考 试,这是需要多次强化才能转变的旧观念。此外,就业指导课程 中要增加对学生做事情的指导。
2.职业化工作形象。职业化工作形象就是像个干那一行的 样子。到了企业后,不用别人怎么教,就知道自己如何穿衣、打 扮、说话,不说不着边际的话,自己的角色定位清晰不混乱,出现 问题会沟通、处理,而不是埋怨等待。
3.职业化工作态度。职业化工作态度就是做事情要力求完 美,把事情尽量地做好。凑合、对付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习惯, 这种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工作方法
被动单一,工作思路狭隘不通畅,无法找到工作的成就感,这都 是凑合态度带来的后遗症。
4.职业化工作道德。职业化工作道德包括学会坚守一份工 作、学会等待一个发展机会、学会信任你所服务的这家企业、学 会感恩企业给你的工作机会,这种工作道德感要逐渐在做事情 中养成,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
5.职业化个人日常行为。培养自己的自省、自知、自觉的意 识和理念,时刻注意在为人处事的细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 时,发展行动化的学习方式,将职业化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 工作的言谈举止上,通过改变行动改变自己。
综上可见,职业化意识与素质是高职生的隐I生素质,这个素 质将决定高职生的未来竞争力与职业发展的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1]道锐思照亮你前程的七盏灯[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美)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M].陈玮,陈绍锋, 粱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美)Reardon,Lenz,Sampson,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侯志瑾,伍新 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余世维.职业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r—
-
2010年9月下 83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