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读《老子》有感

发表于:2022-11-06 15: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老子》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3篇

读《老子》有感篇1

读老子感悟

上了接近半个学期的清风老师的读老子课程,我感觉我这个清风弟子,在这李耳老子的《道德经》这五千多字的书上上学到了很多精辟道理,更在清风老子的精心讲解中学到了身为大学生应该能做到的事情。清风弟子在此甚是感激!

如果直接给我一本《道德经》去阅读的话,我会囫囵吞枣地读过一篇就扔到一边自以为学到了老子的思想,但现在我觉得如果这样做的话,绝对是下士之所为。从第一节课开始,从那不加标点的第一章节开始,我们学到了有和无,学到了很多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原本都是隐藏在无当中,因为“无名天地之母,有名天地之始”,无和有本来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但是两者又是离不开对方,这样我想起了当年诸葛亮的空城之计巧妙击退司马懿的大军,城中越是没有人,越是让敌军觉得里面机关重重,不敢随意前进半步,在诸葛亮这边是确确实实的无,在司马懿这边却时常存在这有。这不正是无和有之间的体现么?现实生活中的有和无也是普遍存在的,生与死,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也就是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之说。正所谓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这也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要太过于极端。物极必反的道理还是要了然于胸。这些道理在后面的章节也有体现。

在现在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太过执着于追求,“曲则全,枉则直”,如老师讲解的大树与小草在面对狂风时,能卑躬屈膝的小草安然无恙,而直躯挺拔的大树却败倒在狂风下。有些时候,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不去追逐这些东西,反而显出了你的大道,让你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生老病死,它们都是不受到外界的干扰,有自己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律的,在老子看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又让我想起的人总是在挑战自然,一直相信这终有一天人类会战胜自然。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愚昧的想法。人类本来就是来自于大自然,而且在向大自然不断的索取,如老子所言,“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看来,自然是人类所无法改变的,人只能谦虚并且要尊重自然,这样才能有助于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符合老子的‘道’。

孔子说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同样有这样的体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者之资”两个人之间总是会有取长补短的地方。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人都是东跑西跑地谋求个人的发展,一心想着怎么战胜比人或是比比人强。没有明白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我们从小到大都耳熟能详的道理,只是贪多求全,最后落得一身狼狈,甚至到最后还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是一个金融学子,在老子身上我也学到了现代的炒股思想,世事万物都是会有一个循环的过程,所以炒股也是具有同样的性质,在“道”运用在最低谷的地方,当股票一路直升到一定程度时,别人是不会继续买进的,但是如果股市处于低谷最弱的时候,我们完全有信心去低价买进,这样反弹现象一出现,你就可以赚大钱了。这不正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精要体现么?这同样也告诉了我们一些刚经历失败的人,不要太过于心灰意冷,因为困境之后便是成功的麦草地,我们要有正确的心态去对待这个弱势的时候,因为这个弱势同样也给你提供了提高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机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些问题如果是问在一些现代人的身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身轻而名与货重。很多人都是为了名与利,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舍命地蛮干,结果辛苦地奋斗了大半辈子,身子也是一身伤,等到得到名与利之后享受到的也是治疗自己的身子,苦上加苦。当我们认识到身体才是根本的时候,就不会把名与利放在比身体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有时候要认识到,把身体养好了,不贪不躁,循序渐进,名与利自然而然就会像我们走来,而且身体也不会因为名利的原因而受到伤害,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养生的道理。

老子有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是自然而然的真诚的怜悯之心,仁慈之心,有风险的心态而没有索取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人知足,让人自立让人幸福;
俭不仅止物质上的不贪,不追求奢华的生活,而且精神上也要少私寡欲;
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虚处下,不争抢名利。很多人都想取得成功,都想获得成功的秘诀,其实有了老子的这三宝,成功不远兮,纵观人类历史,大凡坚守慈善,谦虚、不贪的人物,人生很幸福,很多都成为人们敬仰的圣人伟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后说到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我想即使在现在也一定会有很多人对于老子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指责老子的“小国寡民”是愚昧,是落后。其实真正愚昧的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物质的欲望当中的人,我们在这个信息时代当中,只是顾着追求者经济利益最大化,关注网络、电视、报纸、期刊这些大众媒体,而忽略了我们身边的亲人,忘却已有白发的父母,没有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和哀愁。没有听到孩子的呼唤声,老人的叹息声。这些现代文明蚕食着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这种舍近求远、贪得无厌的思维正在使现代人失去人情味。而老子给我们指明,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感受到。

读了老子,学了老子,虽然现在感觉连一知半解的境界都不够,因为博大精深的东西总是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分析,去感受,去体验,才能真正读到老子的无为思想。

读《老子》有感篇2

读《老子五章经典》有感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此五章深刻又全面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精华,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读《老子》有感篇3

读《老子》有感范文4篇

【篇一】

第一次读《老子》是高三语文老师的推荐,还记得他说:“读《老子》就像澄水,可以把自己内心中的杂质一层一层地过滤出来。”细细品读之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也正是老子对于“水”的看法。

面对滔滔江水,孔子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老子却从中悟出水的真谛,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在老子看来,水或许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事物。水往低处流,最能守弱,但是水的强,也同样无法想象,就像金遇到水会锈、木遇到水会腐、火遇到水会灭,甚至石头也会被水滴穿……同时,水滋养万物,有承载万物之德,却又始终保持平常心态,不但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里低往哪里流,哪里洼在哪里聚,进而显得更加深邃、更加安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但在今天,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去追求更好的成绩、更高的位置、更多的荣誉……又有多少人能够保持淡泊宁静的初心,像水一样从容面对任何情形、应对任何处境呢?

基层工作这六年多来,我重温了很多遍《老子》。与年少时相比,接触的人多了、经历的事多了,对于老子水哲学的感悟也更深了。在基层工作,要有如水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定力。身处基层,我们就像一条条普通的小河小溪,或许不如大江大河那般波涛汹涌、名扬天下,但正如古希腊谚语所说,“每滴水里都藏着一个太阳”,只要我们甘于吃苦、善于沉淀、勇于担当,更加坚定勇敢自信地为自己“打call”,同样能汇聚起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在实实在在的基层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在基层工作,要有如水般“避高趋下、兼容众生”的谦和。泉水、河水、湖水、江水、海水,无论源自何处,相融即为一体。同样,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始终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更重要的是,人都是有感情的,“水乳交融”般的情感共鸣是干部与群众之间最坚固的纽带,所以我们要打心底里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真正实现情感交流、精神交融。

马上就要到“世界读书日”了,我不禁再次捧起微微发黄的《老子》,如鱼得水般再读一遍又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只要我把《老子》中水的品格领悟得更透、践行地更实,也能做到“上善若水”,收获如水人生。

【篇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这句话,感觉非常困惑和不解的。难道真的说天地和圣人真的就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吗?其实当我了解到这句话的出处后,也就没有了这样的念头。这话意思是说:天地很公平,对待万物都任由你自己发展,不横加干涉,圣人对待百姓也是一样很公平,随你自然,任尔自由。这也就可以看出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灵魂。话说很早以前我并不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力和道家文化的悠久历史。我的懵懂的印象中好像释迦摩尼的佛学思想对我影响更深。很小就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是“大和尚”们的专有词汇。

但是当我在高中课堂上听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时候,就感觉很有意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又不知所云。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很神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可以释义为:说你可以或者说你不可以,长时间保持一种说法,最后就会成为定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又可以释义为:说一种理论,可以经常说,和一般的说法都不一样,最后你也会信服非常理所理解的说法或者理论。等等,还有很多你可以试一试不同的断句,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至于后来我关注到老子和庄子的时候,我才懂得原来中华名族的悠久历史与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是说道家还是道教,总之都和“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实我也和大多数90后一样,不是太喜欢读古文,读文言文。不过我庆幸的是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奠下比较好的文言文根基,我要感谢教会我阅读的黄老师。所以在读到老子、庄子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时,我就会先跳过,然后通读一次上下段落,就会大概明白文中的意思。然后在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就大概能够get到大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了吧!

推荐访问:有感 老子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