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精选文档)

发表于:2022-11-13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历史阶段特征(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精选文档)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6篇

第1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新课标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史

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21年)

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

政治上:宗法统治秩序瓦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文化上:第一次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
私学的出现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经济上:(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

(汉)牛耕普及;
纺织业、手工业发达

同:商业初步发展,但严格管理;
重农抑商政策

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实行郡县制

文化上:(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高度专制,任用法家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用儒家,儒学成为正统主流思想,思想大一统;
出现太学;
古代科技(造纸术)有所发展

 

宋明清时期(宋907~1368年;
明清1368年~1840年)

经济上:(宋)商运发展迅速

(明清)商品经济活跃(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缓慢,产生雇佣关系;
手工业、商业繁盛;
商品流通扩大);
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闭关锁国、海禁、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

政治上: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文化上: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宋明理学),并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

经济上: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政治上: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部危机严重;
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力量

列强侵略(1840年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被迫开放;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民国初年);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化上: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原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经济);
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
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以上两点都属于政治);
“经世致用”思想(文化));
西学东渐;
民主思想的传播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60年代,“自强”;
90年代,“求富”)使中国近代化科技起步

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器物”(坚船利炮)到“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史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第一阶段: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前(1912年1月~1919年5月)。

经济上: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并以轻工业为主(1914~1918)

政治上:袁世凯尊孔复古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提高了政治地位;
国民临时政府政策支持发展实业,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危机的加深

文化上:三民主义的提出(1905年),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的完善(1915年),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引导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二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19年5月~1927年7月)。

经济上: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打击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

文化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思潮竞相争鸣,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阶段:从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到1937年七七事变(1927年8月~1937年7月)。

经济上: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前夕)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运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日本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与成熟,引导无产阶级革命

第四阶段: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1937年7月~1945年9月)。

经济上: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摧残

政治上:全民族抗战,开辟正面、敌后两个战场

文化上:

第五阶段: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

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改变

文化上: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

 

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1915年)

经济上: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加紧侵华;
中国民族资本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尊孔复古”逆流

文化上:西方启蒙运动(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的影响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知识分子不能容忍袁世凯尊孔复古

 

中国现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政治上:资本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并取得民族与国家独立。政治制度变化:封建君主专制(1912年之前)→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世纪中叶以后,结合鸦片战争后的历史,分析中国衰落的主要表现。

列强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在经济上,中国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政治上,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不得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6年文化大革命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1966年

经济上: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农村合作社(1953年);
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1956年);
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是现在中国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多种形式发展为单一公有制;
经济体制上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人民公社化,大跃进(1958年)。但总体人民生活有所发展

政治上:确立了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1954年宪法通过,奠基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上:“双百”方针的实行,促进文化交流;
科技成就显著

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1950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5年);
实行不结盟政策(1961年);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1年))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

经济上:国民经济损失严重,拉大中国与其他国家间差距;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政治上:“左”倾思想泛滥,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上:文化生活单一

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1971年);
与美国建交(1979年);
与日本建交(1972年)

 

1978至今

经济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催动经济发展;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旧体制;
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1980年)。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对外开放;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市场广阔;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简单归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政治上: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
拨乱反正;
从僵化体制,强化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转向建立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推动新型区域合作

文化上: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社会生活变迁;
外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世界近代史

15世纪~17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经济上:殖民扩张运动开始(16世纪),获得原始资本;
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上:新航路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6世纪)

文化上:文艺复兴(14世纪~16世纪)和宗教改革(16世纪中后期)运动深入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
推动了近代科学兴起,社会发生变革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40年~1688年)

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文化上:启蒙运动种洛克的分权学说

 

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

经济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进行,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初步形成

文化上:启蒙运动(18世纪)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理性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君主专制(封建势力统治)、教会统治受到冲击,提倡天赋人权,奠定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近代科学达到顶峰,社会快速发展

 

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17、18世纪)

经济上:手工技术进步,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17世纪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代议制初步形成,西欧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传播了人文主义;
近代科学的兴起,解放了人们思想

 

18世纪中下叶,英国各方面的变化

经济上:“三角贸易”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英国国内资本主义手工业发达

政治上: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胜利,殖民霸权的确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重商政策的实行

文化上:宗教改革后,思想文化的进步与解放;
启蒙运动传播,资本主义发展,理性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君主专制(封建势力统治)、教会统治受到冲击,提倡天赋人权,奠定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近代科学达到顶峰,社会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济上:英国国内资本主义手工业发达

政治上: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和市场;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圈地运动,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殖民扩张运动完成(19世纪),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料、劳动力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与完善;
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文化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近代科学和文学艺术全面发展

 

世界现代史

“二战”(1917年~1945年)

第一阶段(1917年~20世纪20年代末)

经济上:

政治上:巴黎公社的发生,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使世界革命高涨;
一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了国际关系

文化上:

第二阶段(1929年~1945年)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政治上: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罗斯福新政,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但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0世纪30年代)。政治制度变化:余粮收集制(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4)→斯大林模式(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即1936→改正斯大林模式弊端的3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文化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量子论和相对论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音乐呈现多样化;
科技革命、艺术改变着生活,使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

 

罗斯福新政(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3~1935初;
第二阶段:1935~1939)

史:主要内容(国家立法)

1)整顿银行业(岳麓版:整顿财政金融)《紧急银行法》

2)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联邦紧急救济法》

4)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罗斯福新政主要调整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社会保险法》

 

“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1945年至今)

经济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国主导世界货币(1944年);
“马塞尔计划”的提出(1948年);
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提出,标志美苏 “冷战”开始(1947年);
北约成立(1949年);
华约成立(1955年);
二战初期,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全面“冷战”,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
20世纪70年代,欧盟成立;
20世纪80年代,日本崛起,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推动世界格局政治多级化;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力量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文化上: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生产力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人类社会;
现代文学艺术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2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了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是汉代的典型成就。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

3.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是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4.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政治上: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同时三省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进步,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文化上:佛、道、儒三家思想均发展,儒家受挑战。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政治上:政局上由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分割相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上: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成为官方哲学。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艺术上有苏轼等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6.明清时期(1368~1840)----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丞相制度自明代废除,随之出现了内阁、军机处,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上: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小说,更能适于市民生活需要。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3、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1、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革命转入低潮。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2、经济: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

1、政治: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围剿与反围剿是国共双方的主要军事斗争形式。红军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长征,到达抗日前线。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经济: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改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3、思想文化: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在思想战线展开激烈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

1、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2、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

1、政治: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的主要形式。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但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偏向了多、快,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1973年和1975年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主持下,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回升。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科技文化教育:“两弹一星”研制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双百方针受到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妨碍了科学文化的正常发展。文革期间教育战线受到造反派冲击,学生停课闹革命。高考制度被取消。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和分配方式,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实行对外开放,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应对挑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积极合作,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文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科技教育: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返回地面成功。科学家袁隆平选育了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针对教育改革,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15世纪至1917年)



1. 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西欧等国出现(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欧洲封建王权强大,但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鼓励工商业发展。

政治上: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荷兰、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17世纪诞生了经典力学。

国际关系上: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2. 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上:工业革命发生,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机器生产提供了动力。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德国完成统一并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英国则进行了议会改革;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潮流。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国际关系上: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3. 电气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政治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思想文化上:电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关系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经济侵略方式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

政治上:另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到危机动荡的社会交替。

经济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方面十月革命后,苏联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
另一方面,面对30年代经济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摆脱了危机,并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文化上: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学派。

2. 两级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政治上:一方面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并在70年代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上:一方面苏联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
另一方面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第三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表明战后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文化上: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及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3.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1991—— )

政治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格局不断加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经济上: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3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作者:梁菡

作者机构:河南省巩义市市直第四初级中学

来源: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ISSN:1673-1301

年:2010

卷:000

期:002

页码:64

页数:1

中图分类:G63

正文语种:chi

摘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准确把握其阶段特征,便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其"进一步发展"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由盛转衰"指封建社会的衰落.这两点正是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第4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

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一、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土地公有制;
发明养蚕缫丝;
原始商业;
壁画、彩陶画。

二、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经济:

(1)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形成。

(2)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2)宗法分封制瓦解,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3)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4)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3、文化:高度繁荣

(1)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2)科技发达,世界领先。

(3)文化艺术水平高。

(4)“华夷观念”削弱,民族融合加强

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总体特征:小农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2、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文化: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第三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3、文化:(1)文学艺术繁荣。

(2)佛道传播,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

(3)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二、隋唐时期

总体特征: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2、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3、文化: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第四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总体特征: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1368年),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一)政治:1、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割据最终无法扭转统一的局面。

(二)经济:1、经济重心南移 2、商品经济繁荣

(三)文化:1、文化全面繁荣,科技领先世界 2、出现了新儒学理学

第五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

总体特征: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一)政治 1、君主专制强化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3、专制王朝走向衰落

(二)经济 1、农耕经济达到顶峰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阻碍,发展缓慢

(三)文化 1、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传统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但出现了民主色彩的思想

2、传统科技领先,自然科学落后

3、出现具有反专制思想的文学作品

4、文学艺术世俗化

附:朝代顺序表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建立商朝

西周(BC1046—BC771)

公元前770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秦(BC221——BC207)嬴政、咸阳

楚汉战争(BC206——BC202)

西汉(BC202——AD9)刘邦、长安

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西汉灭亡。新莽政权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隋(581年——618年)杨坚、长安

唐(618年——907年)李渊、长安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赵匡胤、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1127年——1276年)赵构、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1271年—1368年)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

明(1368年—1644年) 朱元璋、应天(南京) 朱棣、北京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

清(1636年——1912年)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总体线索】: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这一阶段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两对主要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晚清时期(1840—1912)

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近代化转型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碰撞、冲击及交流时期。

1、政治:

(1)列强侵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兴起,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不断增强。

(3)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

2、经济:

(1)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日益瓦解。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3)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于19世纪末;
工人阶级于1919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文化:

(1)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将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结合,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广泛传播。

(2)社会生活方面,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逐渐融合。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5、军事: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二、民国时期(1912—1949)

总体特征:中国由旧民族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政治: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了摧残。

3.思想: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现代史(1949—)

一、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体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导致发生了文革;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总体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古希腊罗马(1949—)

复习本阶段内容应关注以下三大热点:

一是民主政治。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在加快,古代希腊是人类历史上早期民主政治的源头,提供了可以汲取的历史智慧。

二是法制建设。罗马法是古罗马人留给全人类的历史财富。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的法制建设,同样需要从罗马法的宝库中借鉴有价值的东西。

三是人文精神。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积极提倡的一种精神文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

欧洲中世纪概况(时间:476年——文艺复兴或新航路开辟)

1、经济:

封建领主庄园制经济长期广泛的存在,具有自给自足的分散性,晚期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和西北欧出现。

2、政治:

封建制度的盛行导致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强大

教会不仅拥有精神权力,也拥有世俗权力 王权受限

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

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王权得到加强。

3、思想文化:

基督教会长期垄断文化教育,宗教神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14世纪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世界近现代史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至18世纪中):

1、经济领域:

①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②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

2、政治领域:

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英、美、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建立。

②东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专制制度)。

3、国际关系:

A、新航路开辟,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发展开始走向一个整体世界 。

B、早期殖民扩张与争夺,至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4、思想文化领域:

①资产阶级发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反封建斗争,特别是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

②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了近代实验科学。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逐步战胜封建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1.经济上: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政治上:

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改革及革命的浪潮(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a.工业革命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于三四十年代登上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巴黎公社

3、国际关系:

A、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加剧了亚非拉的落后,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B、民族解放运动

4、思想文化领域:

①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

②生物进化论进一步打击了宗教神学

③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1917年(19世纪下半叶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1、经济方面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垄断组织产生

②经济格局:英国衰落,美德崛起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沦为经济附庸;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或发展

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方面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②政治民主化趋势加强,但政治发展不平衡出现民主型和专制型两类

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④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

3、国际关系:

A、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思想文化领域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

②印象派绘画、电影

四、十月革命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45年)

1、经济方面:

(1)资本主义: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美国模式和德、日模式对当时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2)社会主义: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政治方面:

(1)资本主义:在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1936年,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国际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对抗又合作)

A、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

B、面对法西斯的威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暂时放弃了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C、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结合起来

4、思想文化:

凯恩斯主义、电视、毕加索的现代派绘画

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其演变

1、经济:

(1)世界市场发展: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以美国为中心。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4)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5)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到“滞涨”时期。

(6)社会主义国家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纷纷进行改革。

(7)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2、政治:

(1)1945年,联合国正式成立。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3)二战后,欧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4)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5)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6)八九十年代,东欧和苏联发生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两极格局瓦解,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3、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5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一、时间:从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到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二、本期历史的分期
1、隋朝:从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都城在长安。2、唐朝:从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国到907年被朱温建立的后梁所取代,中间又经历了短短的武周王朝。都城在长安。
3、武周: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于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705年,武则天病重时还政于唐。武则于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仍以长安为都城。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词
2、文臣武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鉴真、玄奘,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杨炎、牛僧儒、李德裕,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3、农民起义领袖:翟让、李密,王仙芝、黄巢。4、少数民族首领: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松赞干布、尺带珠丹。5、政治制度及政治事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6、少数民族:突厥、回纥、嫫纥、南诏、吐蕃。7、经济动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曲辕犁、筒车,丝职业、陶瓷业、造纸业,定州、益州、扬州、刑州、越州、宣州,长安、广州。8、世界国家: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
9、文化:李春营建赵州桥、雕版印刷和《金刚经》、天文学家僧一行、唐太宗办医学校、唐高宗编《唐本草》、孙思邈著《千金方》;
学校制度的完备、专业教育、私人办学;
宗教盛行,柳宗元著《天问》、刘禹锡写《天论》,唐初四部正史、刘知几写《史通》、杜佑著《通典》;
唐诗,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唐代传奇;
阎立本、吴道子,颜真卿、柳公权,敦煌莫高窟,摔跤、拔河、秋千、围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四、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国力相对较强盛的时期。综观隋唐时期,在社会各个方面均产生了一些划时代的变化,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国家安定,这是封建国家繁荣昌盛的条件之一。

第二,继续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瓦解,募兵制诞生。
第四,本期历史的前半期,即从隋的建立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从总体上讲,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先后出现过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等封建治世局面。第五,在本期历史上,地主阶级中的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斗争仍然激烈,而且随着士、庶两个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两个阶层对一些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见解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第六,本期中国历史上,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统治都都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第七,本期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即隋朝和唐朝的末期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且农民起义的斗争水平在以前的基础上已有所提高,并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八,在本期历史上,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得到淋漓尽致的暴露,即在封建群君主专制制度下,导致国家衰亡和灭亡的各种因素都在这一时期发挥了作用:政治腐败,皇帝不理朝政,听信谗言,任用奸臣;
女宠;
宦官、权臣、强藩、党争.2、经济上,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极度繁荣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经济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呈现出繁荣现象的同时,也表现了其承上启下的时代特色。
第一,均田制逐渐被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所替代。
第二,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以均田制下农民为依托的租庸调制也逐渐瓦解,被两税法所取代。第三,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进步,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势态。这也是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
第四,商业活跃而繁荣,为北宋以后商品经济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第五,本阶段前期,由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封建政府的经济收入有保障,封建国家经济呈繁荣局面;
中后期由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的恶性膨胀,地主经济实力和地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中央的经济实力遭到削弱,这种大土地所有制的恶性膨胀成为后来的北宋政府积贫积弱的历史根源。
第六,在本期历史上,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封建国家与大大小小的地主间以及地主与地主之间争夺的焦点逐渐由对劳动力的争夺又回到了对土地的争夺,并一直持续到后世。

第七,本期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的思想。3、民族关系方面: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时期,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而且,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繁盛景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从而促进了隋唐与边疆各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使隋唐时期,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第一,在如何治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强调“治安中国”,“绥之以德”。
第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隋唐中央政府推行的开放民族政策,既加强了民族间联系的加强,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以后历代王朝的规模。
第三,隋唐统治者与汉朝统治者一样,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的措施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综合起来看,主要有措施有:派人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联络;
用战争消除少数民族的威胁;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与少数民族和亲;
在边境地区设置中央政府的派出行政机构加强管理;
与少数民族会盟;
鼓励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民间及官方的经济文化交往。隋唐两代通过以上措施巩固和保障了边境的安定;
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地区受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发展很快;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文化,使唐朝进入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4、对外关系方面: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时期,我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都愿意与唐朝进入友好往来;
隋唐政府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国人民以及政府各部门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给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唐朝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加强了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并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后世历史的对外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唐朝时出现了中外交流的中心城市。第二,对外交往的范围广泛(国家、领域)。

第6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了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

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是汉代的典型成就。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是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4.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政治上: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同时三省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进步,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文化上:佛、道、儒三家思想均发展,儒家受挑战。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政治上:政局上由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分割相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上: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

大港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成为官方哲学。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艺术上有苏轼等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6.明清时期(1368~1840----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丞相制度自明代废除,随之出现了内阁、军机处,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上: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小说,更能适于市民生活需要。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

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3、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1、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革命转入低潮。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2、经济: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
1、政治: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围剿与反围剿是国共双方的主要军事斗争形式。红军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长征,到达抗日前线。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经济: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改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3、思想文化: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在思想战线展开激烈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


1、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2、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
1、政治: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的主要形式。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但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偏向了多、快,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1973年和1975年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主持下,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回升。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科技文化教育:“两弹一星”研制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双百方针受到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妨碍了科学文化的正常发展。文革期间教育战线受到造反派冲击,学生停课闹革命。高考制度被取消。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和分配方式,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实行对外开放,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应对挑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积极合作,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文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科技教育: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返回地面成功。科学家袁隆平选育了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针对教育改革,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6世纪)
一、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1.古希腊文明
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希腊工商业发展起来,推动了以雅典城邦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兴起,并走向了繁荣;
同时,古希腊的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梭伦改革——为民主制奠定基础(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
措施: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③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打击了贵族对官

职的垄断,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改革的特点:“公平”、“中庸”
影响:使雅典走上了民主化轨道
(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
措施: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影响:使雅典最终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措施:①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取消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②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4)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特征的充分体现
①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会议: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它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陪审法庭:
最高法院兼司法、监察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5)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①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行轮番而治,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
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②采用的轮流坐庄形式导致的结果并非总是公正的,限制、窒息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才能。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作?
——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举公职人员和定期审查制度、陶片放逐法反对民主的敌人、制定辩论的章法和发言人条件
古希腊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财富与启示:
——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的诸多形式和以“个人导向”为倾向的价值观
——健全的监督机制、突出的道德建设要求、规范的管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二、古罗马文明(公元前6世纪——5世纪)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①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②《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积极)。根本上还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消极)。是罗马法的渊源,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影响
(1)在当时——维系帝国,影响后世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
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重视证据等。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②主张:
关注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③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


④地位和评价:智者学派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树立了人的尊严。
2.苏格拉底基本思想:
①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名言;
②强调知识的作用,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名言,知德合一。
③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古希腊是直接民主,容易发展为多数人的暴政。)
意义: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柏拉图:关注人类社会并划分人的等级4.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类是最高级的5.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
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四、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
指欧洲的封建社会,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实行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教权、神权高于王权。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15世纪至1917年)



1.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西欧等国出现(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欧洲封建王权强大,但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鼓励工商业发展。
政治上: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荷兰、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17世纪诞生了经典力学。
国际关系上: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2.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上:工业革命发生,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机器生产提供了动力。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德国完成统一并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英国则进行了议会改革;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潮流。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国际关系上: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3.电气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政治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思想文化上:电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关系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经济侵略方式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
政治上:另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到危机动荡的社会交替。
经济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方面十月革命后,苏联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
另一方面,面对30年代经济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摆脱了危机,并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文化上: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学派。
2.两级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政治上:一方面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并在70年代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上:一方面苏联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
另一方面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第三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表明战后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文化上: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及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3.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1991——)
政治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格局不断加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经济上: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推荐访问:世界历史 特征 阶段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17-18世纪世界历史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