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2年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应用及进展

发表于:2022-11-19 11: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应用及进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应用及进展

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5篇

第1篇: 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

离子色谱法

测定样品中F-、Cl-、SO42-、NO3-含量的

实验报告

1)样品名称:上岗考核样品

编号:考2(F-、Cl-、SO42-、NO3-)

来源:四川省计量认证评审组

收样日期:2011年8月22日

测定日期:2011年8月22日

报告日期:2011年8月23日

方法来源:HJ482—2009

2)原理

当水样随氢氧化钾淋洗液通过阴离子分离柱时,由于F-、Cl-、SO42-、NO3-四种离子对低容量强碱型阴离子树脂的亲和能力不同而分开,被分离的阴离子在流经强酸性阳离子树脂(抑制柱)时被转化为高电导的酸,淋洗液则被转化为弱电导的水(清除背景电导),用电导检测器测量生成的酸型阴离子,与标准进行比较,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3)3.1仪器:ICS-900离子色谱仪。

3.2试剂:

1)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生产1000mg/LF-标准溶液

2)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生产1000mg/L Cl-标准溶液

3)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生产1000mg/L SO42-标准溶液

4)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生产1000mg/L NO3-标准溶液

5)去离子水:电导率小于0.5us/cm的二次去离子水

4)实验步骤:

校准曲线的绘制:

①混合标准使用液:分别依次从四种阴离子标准溶液中吸取0.50、1.00、2.00、5.00、4.00、5.00于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到标线。此混合溶液中F-、Cl-、SO42-、NO3-、PO43-六种离子浓度分别为5.00mg/L、10.00mg/L、50.00mg/L、40.00mg/L和50.00mg/L。

②分别向前6个100ml容量瓶中加入混合标准使用液0.00ml、2.00ml、5.00ml、10.00ml、20.00ml和40.00ml,用去离子水稀释到标线。将这6个浓度水平的混合标准溶液与混合标准使用液①一起构成7个浓度水平的标准序列。

③依次将这7个浓度水平的标准序列进样100.00ul到离子色谱中分析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以离子浓度(mg/L)为横坐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校准曲线得回归方程。

2、质控样品、考核样品的测定

①用10ml移液管准确吸取10.0ml考样原液于250ml干净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标线。

②将定容后的考试样品进样100.00ul到离子色谱中分析测定峰面积,用峰面积以回归方程计算得出考试样品浓度。

③用同样的方法测定质控样品浓度。

5)实验记录和计算:

1、校准曲线方程:

2、实验记录见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

6)质控及审查:

1. 省质控样505272 F-、Cl-、SO42-、NO3-的测定值分别为1.339、8.604、19.767、5.057mg/L,在质控浓度允许误差范围内,满足质控上对准确度的要求。

2. F-、Cl-、SO42-、NO3-的测定值分别为:1.592、2.812、0.545、11.559、2.441、0.334mg/L。其平行样相对偏差分别为:±0.1%、±0.1%、±1.7%、±0.2%、±0.1%、±0.4%,满足平行样精密度质控要求。

3. 本人认为本次试验合格。

分析人员:
质控人员:
主任

第2篇: 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

高速逆流色谱法的概况及应用

高速逆流色谱(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 是 Yoichiro Ito 博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先研发、应用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液-液分配色谱技术;
HSCCC运用同步多层螺旋管进行行星式离心运动,使得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系统中可以实现样品在短时间内的高效分离,从而制备样品[1,2]。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不需要固体支撑物,主要根据样品在两相中所具有的不同分配系数进而对样品进行分离,相对于其他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柱色谱等来说,具有高回收率、无吸附损耗、无峰拖尾等优点。

1、HSCCC法概况

1.1 HSCCC法的基本原理

HSCCC属于液 -液分配色谱,所以其基本分离原理与其他同类色谱技术相同,即利用物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进行分配。而 HSCCC将两溶剂的分配体系置于高速旋转的螺旋管内 ,建立起一种单向性流体动力平衡体系。螺旋管的运动形式,是在自身自转的基础上,同时绕一公转轴旋转,成行星运动[3]。这样 ,加在分配体系上的离心力场不断发生变化,使两相溶剂充分的混合和分配,从而达到洗脱分离目的。HSCCC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

1.2 溶剂系统的选择

利用 HSCCC分离物质的关键是溶剂系统的选择。经查阅多篇文献,总结要点如下。对用于 HSCCC分离的溶剂体系,应该满足这几方面的要求:1)不造成样品的分解与变性;
2)足够高的样品溶解度;
3)样品在系统中有合适的分配系数值;
4)固定相能实现足够高的保留[4] 。

而对于溶剂体系选择的原则,Ito博士本人总结的几个要点是这样描的:1)待分析组分应易溶于溶剂系统 ,并不与之发生反应;
2)溶剂体系的各组分应分成体积比例适合的两相,以免浪费溶剂;
3)组分在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 K应为适当的定值 (0.5≤K≤1);
4)固定相的保留值要满足一定要求 (保留值越大峰形越好 )。

溶剂系统的一般选择方法:HSCCC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分配进行分离的,所以在溶剂选择时要重点考虑溶质在两溶剂中的分配系数。因而准确测定待分离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即可选择出合适的溶剂系统[5]。
常见的溶剂体系有以下几种 :1)弱极性溶剂体系;
2)中等极性溶剂体系;
3)强极性溶剂体系。这三种溶剂体系分别可以用于分离相应性质的天然产物。而测定组分的分配系数,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方法,都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定特定组分的分配系数值。HPLC法即将适量的样品分别溶于已平衡的两相溶剂,待分配平衡后,进行 HPLC测定,通过得到的色谱峰面积可精确计算出样品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6]。程杰[7]等从红车轴草提取物中分离芒柄花素和鹰嘴豆芽素A时,采用 HPLC测定 K值的方法最终确定了溶剂体系为正己烷 -乙酸乙酯 -甲醇 -水 (2∶1.5∶1.5∶2)。

薄层色谱法则是利用样品在等体积上下相中分配平衡后用薄层色谱展开,通过薄层色谱得到的斑点判断组分的分配情况[8]。

1.3 HSCCC法的优点及发展情况

HSCCC所有的优点都源于其不用固体固定相,有广泛的溶剂体系可供选择,它独特的优点概括起来为:1)HSCCC不用固体支撑体,避免了由于样品与固定相发生作用而导致的不可逆吸附、污染、变性等缺点;
2)分离过程不是吸附与淋洗的过程,而是对流穿透的过程,所以能节省昂贵的填料费用,节约溶剂的消耗;
3)由于可选的溶剂系统非常多,故其可以分离各种不同极性范围的物质,适用范围广。而其缺点在于溶剂系统选择没有一个完整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
近年来,由于此项技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国内外对 HSCCC的研究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就天然产物分离而言,曹学丽[9]在其著作中列举了如下几个方面:天然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分离及标准品制备、快速分离和重要指纹图谱分析、天然新药的研发和筛选。可见,HSCCC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2、HSCCC法的应用。

2.1 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2.1.1 生物碱类 生物碱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对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用 HSCCC 已成功分离了多种生物碱。

Li 等[10]用 HSCCC 分离辣椒粗提物中的辣椒碱,以四氯甲烷-甲醇-水(4 :3 :2)为溶剂系统,下相为流动相。得到二氢辣椒碱、辣椒碱的纯度分别为 97.4%和99.0%。吴三桥等[11]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22 :25 :23 :17)为溶剂体系,从延胡索总碱中一步纯化得到原阿片碱和延胡索乙素,纯度分别为99.3% 和 98.8%,可作为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化学对照品的制备分离方法。梁镇然等[12]用 HSCCC 与硅胶柱层析联用分离岩黄连中的 2 种原小檗碱型季胺生物碱,选定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水-氨水(0.4:1.5:4 :0.4 :5 :0.11)为两相溶剂系统,下相为固定相,上相为流动相,通过 1 次高速逆流色谱,即可得到纯度为97.0% 的去氢碎叶紫堇碱。HSCCC 还成功分离了长春花中的长春新碱[13]、红豆杉中的三尖杉宁碱[14]、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碱[15]、白鲜皮中的白鲜皮碱[16]、钩吻中的钩吻碱[17]、蓖麻籽中的蓖麻碱[18]等。

2.1.2 黄酮及其苷类 黄酮类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和蕨类植物中,常以游离或苷的形式存在,生理活性多种多样。传统的制备方法是柱层析或薄层层析,操作繁琐,收率较低。改用HSCCC法后,目标组分的分离效率增加,纯度也得到相应提高。
袁媛等[19]利用HSCCC分离纯化木蝴蝶中的黄酮类活性成分,以氯仿-甲醇- 水(9.5:10:5)为溶剂系统,从木蝴蝶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得到 5 种化合物,分别为白杨素、黄芩素、黄芩素-7-O-葡萄糖苷、黄芩素-7-O-双葡萄糖苷和一种新的白杨素双葡萄糖苷,各成分的纯度均>97%。孙印石等[20]用HSCCC分离制备陈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2 :4 :3 :3)为两相溶剂系统,从陈皮粗提物中一步分离制备得到橙皮苷、桔皮素和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纯度均>97.0%。

2.1.3 木脂素和香豆素类 香豆素类成分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部位。木脂素是 2 个苯丙烷骨架结构通过其中的β,β或 8,8"-碳相连的一类天然产物,其结构多样。这两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难度较大,但HSCCC法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难点。

Cazal等[20]以环己烷-乙 醇-乙 腈-水(10 :8 :1 :1)为溶剂系统,上相为流动相,下相为固定相,利用HSCCC从橙树根中分离出花椒内酯,纯度> 99%。Shi等[21]采用的溶剂系统为乙酸乙酯-正丁醇-水(2 :5 :7),下相为流动相,用HSCCC从蒲公英中分离纯化木脂素,从蒲公英提取物中一步获得蒙古蒲公英素A 和 rufescidride,纯度分别为98.7% 和98.5%。此外,HSCCC还可以用于分离纯化续随子中的七叶内酯[22]、连翘中连翘苷[23]、五味子中的五味子酚[24]、望春花中的木兰脂素[25]等。

2.2建立指纹图谱[26] :

鉴于HSCCC 有很好的分辨率和重现性,一般分离物有2 ~ 3以上的组分峰,不仅可定性定量分析,还可以制定出某一天然产物的特征峰和指纹图谱,进而制定标准图谱用于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并且通过调节溶剂系统可以对非极性、极性等任何极性范围的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应用较为广泛;
另一方面,HSCCC具有分离时间短、快速、方法简单的特点,且仪器本身廉价易于推广,具有良好前景。
顾铭等[27]选用正己烷、乙醇、水体系,采用分步洗脱,分离纯化 3 个不同产地丹参提取物,各分离得到 12 个洗脱组分,经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光谱仪检测证明3张HSCCC洗脱图谱中对应洗脱峰为同一组分。HSCCC 洗脱图谱不包含非共有峰,并且对应洗脱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

第3篇: 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

浅谈如何增强文物保护及文物保护意识
作者:刘杨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1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极其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滚滚历史长河中,一幅幅精彩的篇章呼啸而过,而“文物”是其绝对精彩的一篇,是我们祖国光辉中绝对耀眼夺目的一缕,而这一缕光,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本文主要浅显的分析当今社会文物保护的现状以及对如何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提出几条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承載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逐步稳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放在非物质文化方面,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问题,积极地推动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大大的提高我国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一、文物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文物宣传教育不到位,致使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是我们历史长河中所留存下来的珍贵财富,我们需要珍视并且爱护它,那么保护文物就应该并且确实成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需要人民大众共同的去支持它,支撑它,仅仅依靠我国文化部门和政府机构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我们国家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开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假使人民大众能够了解各种文物并重温中国古代文明,陶冶情操。那么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自觉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来,但是我国的文物宣传教育不到位,民众无法感受到文物的无穷魅力和独特的精神浸染,导致人们意识不到文物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对文物的理解不深入,不到位,从而缺乏文物保护意识。

第4篇: 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于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同时,文物保护对其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于这样壹种客观实际情况下,物联网技术和文物保护的有机结合,就有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的客观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有水平,研发了专门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无线安防系统和文物保护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具体应用,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定义

物联网是利用条码,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

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人和信息、人和系统的融合,那么,物联网就进壹步实现了人和物、物和物的融合,使人类对客观世界具有更透彻的感知能力,更全面的认识能力,更智慧的处理能力。物联网技术,从感知层到网络层,再到应用层,将于工业生产、精准农业、公共安全监控、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安全生产、文物保护、环境监测、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针对文物保护的物联网应用技术

我国有数量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加强对这些具有极大价值的文物的保护,是摆于各级文物部门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如何提高文物保护的技术含量,提高文物保护的质量,更是目前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壹实际情况,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了文物保护无线安防和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无线安防和环境监测俩个子系统。

1、文物保护无线安防系统

(1)需求分析

文物藏品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于历史见证、传承、再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文博单位收藏、陈列、研究、展出的物质基础。现今,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已成为对外展示地方经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之壹,其发展势头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安全防范问题就摆于了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面前。文博单位应如何应对展出和安全的问题,我们认为,各文博单位,特别是既承担着重要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又有可移动文物的单位,除了要进壹步贯彻实施《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和《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外,就是要把人防、物防、技防有机地结合于壹起,这是做好文博安全工作的可靠保证。而技防的要求,就为物联网技术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创造出了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前景。

(2)技术优越性

壹般安防工程项目布管布线很方便,哪里需要就于哪里按规范铺设管线,相对简单;
文物保护施工现场则不同,有些场所连钉子均不允许钉,何况打眼开槽布管,所以只能另想办法布管、布线。若使用传统有线接入,则存于布线困难、施工不便、周期长等问题。同时大量布线仍会破坏原有的装潢而且会影响博物馆的正常工作。

因此,文博单位的安防监控系统采用无线方式,就是壹个非常理想的选择。它具有无须布线、架设方便、运行、维护成本低、周期短等特点。它不用破坏建筑结构和内部装潢,通过无线终端设备接入本地网络,就能将各个关键区域的情况实时掌握。

(3)系统技术构成

无线安防系统包括前端采集系统,网络传播系统以及监控中心组成。

A、前端采集系统

由摄像机、电源、无线视频服务器(或无线IPC)等构成。根据监控点的具体情况,于各监控点安装相应的监控摄像机进行前端信息采集,彩色或黑白、固定或活动云台、定焦或变焦)

B、网络传输系统

使用无线传输网络。能够将不同地点的现场视频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监控中心。采用数字视频,能够保证视频流的稳定持续传输。

C、监控中心

监控管理中心负责接收各监控点通过AP传输过来的视频信息,监控中心能够通过电视监视器显示各现场监控点的图像信息,也可于通过电视墙进行图像的实时监控,且进行数码录像,控制信号的协调,视频数据可同时存入存储服务器,进行录像的存储、检索、回放、备份、恢复等。监控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机访问存储服务器查询回放视频录像。

(4)系统应用范围

文物保护无线系统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壹是各项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如:于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二是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具有文物收藏、陈列,保管功能的文博单位。三是各级文物考古研究单位的文物库房等。

2、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

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遗址保护现场、考古发掘现场等场所的环境监测需要,实现对文物保存环境参数,如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文物表面温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紫外线辐射强度、浮尘、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且且对监测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建立环境参数历史数据库,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且为文物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监测点、中继、网关等硬件设备,以及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终端业务软件等系统软件。

(1)系统主要特点:

A、监测参数多样性及专业性

实现文物保存环境参数监测的多样性,能够对环境中的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文物表面温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紫外线辐射强度、浮尘、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参数进行监测。

B、实时化、网络化及智能化

系统结合了先进的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自组网及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对文物保存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自动网组、自动采集,实现了环境监测的实时化、网络化及智能化。

C、专业友好的人机界面

系统软件针对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进行定制开发,人机界面完全符合文物保护部门的实际需要。软件实现了实时监测数据的列表显示、图形显示、报表打印以及报警值设置、实时报警、监测点部署平面图显示、传感网络拓扑图显示、自定义监测点数据计算公式、用户权限分级管理等各种功能。

D、强大的数据库系统

系统采用的数据库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查询功能,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服务。数据库运行速度快,具备简单易用、扩展性好、可移植性好、高可靠的特性,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E、灵活的扩展接口

系统预留多个功能接口,为今后进壹步的功能扩展、系统集成、反向控制提供了可能。

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的系统是壹个开放、兼容性强、可不断扩展的文物保护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今后系统软件功能的不断扩展,监测终端类型的不断增加,以标准数据加工、存储管理、数据服务为技术保障,以实时数据库、历史档案库、集成知识库为核心支撑体系,按统壹的数据格式向外提供或接收关联部门的监测数据,可实现系统软件的持续发展,且演进成为文物保护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

(2)系统的主要应用范围

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应用广泛,对于我国文物保护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A、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应用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主要指博物馆建筑物内文物库房、陈列室、展柜等小环境以及博物馆建筑物外围空间的局部环境。影响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博物馆所于地区的宏观气候环境,空气污染情况、馆内光线辐射等。

于博物馆内重点文物展柜、展区和库房部署用于文物保存环境的无线实时监测系统进行环境监测。对前述区域的温度、相对温度、紫外线辐射强度、空气浮尘、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且积极大量数据,以改善文物保存环境。

文物库房长期处于关闭状态,缺乏相应的环境监测手段,出现环境突变难以及时得知,对文物保存极为不利。

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系统中采用自主研发的《无线实时监测系统》软件,和各类监测点、网络中继等硬件设备相结合,能够有效的防范库房环境变化对文物带来的损害。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监测参数许可范围,当监测点数据信息超出许可范围后,该监测点异常数据背景色将会显示红色,同时监测点部署图上的相应标识也会显示红色且伴有报警声。

B、遗址保护现场应用

遗址保护现场由遗存本体和关联环境组成,具有遗存丰富、历史信息蕴涵量大、现存景观宏伟,且年代久远、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其关联环境具有分布面积大、设备工作环境恶劣,同时由于遗址所处地域的不同,气候环境变化也很大。于检测点分别部署的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分布地域广阔的各个遗址环境参数实时采集监测,大大提高了遗址的科技保护水平。

针对地下墓室温度极高,墓室结露等现象而研发的防潮型系统传感器,具有防潮、防尘的特点,能够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持续工作。

C、考古发掘现场应用

文物处于地下经过壹段时间后,埋藏环境趋于稳定,文物也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固有平衡被破坏,文物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光辐射等因素发生突变,导致文物毁坏,加之出土后文物所处环境条件的反复波动,加大了破坏反应的进程。因此对考古发掘现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制定相应的出土文物的保护策略是考古发掘的重要工作之壹。

使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物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系统,能够通过视频监控、无线环境监测和现场采样精密化学分析等方式,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参数,实现对出土文物于第壹时间的检测分析以及文物出土环境参数的采集。

三、项目前景

我省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同时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及保管单位,保管着众多的可移动文物。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肩负着文物保护的责任。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中央财政每年均安排数以亿计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我们应抓住机遇,针对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抓紧立项,抓紧申拨,以争取更多的文物保护经费。能够以文物保护单位为单位,也能够以县市为单位,搞好申报工作。为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出力献策做贡献。

第5篇: 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

浅谈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文物鉴定的水平,提高了文物鉴定准确率,提升了文物鉴定工作的效率。文物鉴定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程序,只有鉴定出文物的相关成分和出土年代,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才能达到更好效果。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物鉴定可以采用更科学、更高效、更精确的鉴定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减少了文物鉴定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利用现代化器械得出的鉴定报告成为判断文物年代、评估文物价值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文物鉴定;
现代科技引言
文物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载体,在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引入科技的力量,是让文物“活”起来、重新焕发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先进科技应用到保护文物工作中,拓宽了文物研究范围,丰富了文物内容,揭示了更多信息。它促使考古学时空范围扩大,从空中到陆地、水下,它都可以进行探测;
它还促使博物馆学的发展,比如陈列中的布展,藏品的科学保护修复,且对文物的研究等提供了更精确的手段和信息,进一步提高了文物保护的工作效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文物保护界的共识。1.现代科技对文物鉴定的重要性1.1修补传统鉴定方法的不足
之处传统鉴定方法只能依赖肉眼和鉴定人员经验来鉴定文物,存在一定局限性。现如今科学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传统技术所不能做到的都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得到完善,如地质断代检测、化学成分分析、热释光断代等技术,可避免主观态度对鉴定结果产生影响。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的鉴定在相关仪器的辅助下,甚至不需要与文物直接接触就能完成相关项目的鉴定,最大限度上避免对文物本身造成破坏,保持文物完整性,为后续的文物保存创造更好条件。人为接触文物或多或少会对文物表面造成损伤,现代科技能够不直接接触文物就进行鉴定这一优势能够维持文物本态,为文物的后续保存提供良好前提。1.2减少鉴定者主观意识
影响在传统鉴定方法中,考古学家会根据文物材料、土质来推测文物出土的大致年代。由于各个考古学家对不同年代的史料研究程度和鉴定经验有深有浅,所以在文物鉴定时会掺杂主观意识。如若让一个对隋唐史料颇有研究的学者对明清古墓出土藏品进行鉴定,便容易受到知识的局限,从而得出不全面、不精确的鉴定结果。在应用传统方法进行鉴定工作时,一旦出现对文物年份、文物价值等鉴定结果意见不统一便会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举办座谈会,举手表决以确定最终观点。但无论是多少人进行表决,都存在一定的可疑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传统规定,仪器的精密计算与分析提供了科学且合理的依据,便于考古学家结合史实和相应朝代特点综合评定出文物鉴定结果。2.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工作中的应用2.1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可以对文化遗存进行测年。运用化学分析的检测手段对文物进行检测,可探寻或确定它们的来源,甚至提供制作和使用的相关信息,为文物的研究及文物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目前,使用最广的有碳14测年法、热释光法、树木年轮法和考古地磁法。基于各种自然规律,对年代的测量有不同的方法。夏商周断

代工程应用碳14测年法解决了一系列的年代问题建立起三代碳14年代框架,为三代年表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例如,陕西长安马王村发现的H18系列地层,时间跨越了先周、周初和周中期,专家选取了木炭、骨头、一年生小米的系列样品,由此测定的武王克商为公元前1050~公元前1020年,误差为30年,与天文学的推定相吻合。热释光在文物的真伪鉴别方面有很大优势。如社会上伪造、仿造青铜器、瓷器等文物,传统的鉴定方法,通常对其外观、艺术风格、纹饰以及铭文进行观察和辨别;
但相当多的赝品以假乱真,这就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做鉴定,来解决以假乱真的现代高仿文物鉴定。
2.2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对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的研究
文物产地研究的分析方法种类繁多,应用成熟的是中子活化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光谱分析、铅同位素比值法。目前,陶瓷和青铜文物是产地和矿料来源研究的主要对象。古代陶瓷产地研究就是通过对古陶瓷化学元素特征大量数据的积累,从中选出反映地域性特征的微量、痕量元素及其含量,用现代陶器、源粘土进行对比,进一步推断古陶瓷的制作年代和烧制年代。中国古代瓷器原料就地取材,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种类不多,一般不影响瓷器质量,但可在瓷器中长期保存,从而成为分辨各地、各类瓷器的特征性指标。经中子活化分析可以确定古瓷器中微量元素的古瓷窑窑系,分析各处古窑的瓷土来源,瓷釉中元素含量的分布说明了原料配方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子活化分析,可测量数据,建立各窑系、各瓷类的微量元素特征谱系。如宋代和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釉的特征迥异。20世纪60年代初期,铅同位素比值被首次应用于金属文物的分析之中,取得许多有意义的成果,已成为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的主要手段。青铜器作为中国上古三代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是研究的重点。1984年,中国科技大学的金正耀在国内首先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测定法对殷墟出土的14件青铜样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中5个样品属于铅同位素比值非常低的异常铅。这种铅在地质上称为高放射性成因铅,它与云南东北永善金沙石矿山的异常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一致。研究认为,上述5个样品的矿料来源为云南东北。运用化学分析是当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它通过对客观物质的科学测试来获取物质的组成成份、结构、性质、性能和用途等多种有用信息,可探寻或确定它们的来源,甚至提供制作和使用的相关信息,为文物的研究及文物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2.3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提高了文物保护水平现代技术给文物保护带来重要支撑,成功的保护修复案例实际上是传统技术与新科技的完美结合。纸质文物属于脆弱文物之一,自身抵抗环境能力比较差,所以对其的保护就显得尤为谨慎。纸张变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纸的酸性存在和增多,酸性加速了纤维素的水解,使纸的机械强度降低。目前有两种去酸方法:湿去酸和干去酸。湿法去酸法,是指将纸张浸泡在碱性溶液中,使之中和,提高pH值从而达到降酸的目的。因此法对水溶性字迹材料极为不利,容易使纸张变形起皱,易碎裂,故不建议采用。干法去酸法,可以克服湿法去酸的缺点。主要是用氨水、吗啡啉熏蒸纸张,这种方法对字迹、纸张无损。也可以浸渍、喷洒方法并用,将纸张浸泡在有机溶液数分钟,取出凉干即可。对于青铜器的保护修复一般从清洗去锈、加固处理、稳定处理、整形复原、连接完型、补配缺块、做色做旧、缓蚀处理、表面封护九个方面进行保护修复。就从去锈来说传统的方法主要使用刀具剔除或砂纸打磨等手工去锈。现在结合激光去除仪、等离子体除锈机、超声波振动仪等电动工具去锈。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鉴定方式,如若只依赖一种或两种鉴定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且缺乏专业性。只有将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文物鉴定,建设更加完善的文物鉴定系统。参考文献:
[1]陈识濡.文物鉴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7):90-91.
[2]来守英,毕传峰,鲁莎莎.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7):106-107.
[3]亓中天.文物鉴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107.
[4]陈莹《书画类文物激光清洗试验研究》,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推荐访问:文物保护 离子 进展 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应用及进展 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 离子色谱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