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宗璞经典散文美文赏析宗璞散文赏析(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宗璞经典散文美文赏析宗璞散文赏析3篇
第1篇: 宗璞经典散文美文赏析宗璞散文赏析
宗璞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显在成因分析吴延生
关键词:当代散文 宗璞 语言特色 显在成因 美学探讨 摘 要:“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是宗璞散文创作的一贯追求。这种追求是有价值的。文章从修辞手法的多样性、锤字炼词的精确性、引典化用的复杂性、节奏跃动的和谐性、色彩着笔的抒情性,探讨其“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的显在原因。这种研究也是有价值的。它从语言层面切入,以带动对她散文创作的全新理解、全面审视和全力探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短篇小说《红豆》所独有的知识女性的才情和儒雅的气质引起文坛瞩目、赢得读者倾心的作家宗璞,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成就斐然。“宗璞的散文创作,始终与小说并行于当世。近几年来,她的散文创作更趋繁丰,散文艺术日臻成熟,可说是今日要知宗璞,就不可不知宗璞的散文。”①读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总有“放不下”的感觉。这“放不下”就是因为她的散文洇着一种浓情,溢着一种淡雅,漾着一种真诚,一如其人内敛而不张扬,却又蓄着兼容而显张力。宗璞曾在《小说和我》中说道:“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一曰‘雅’。”其散文创作,正实践了自己的这一艺术主张。她追求本色而不失雅致,语义优美而不显雕琢,清水芙蓉,天然成韵。其文本似有内驱力牵引着你一目十行。从轻灵小巧的结构、优雅柔美的风格、不拘一格的手法、生动饱满的细节到慧眼独异的视角,无不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可品、耐品,透出一股魅力,彰显其优点;从女性作者的细腻,观察生活的细心,见出学养之高,凸显其优势。而优点与优势的结合即是其创作上的优秀。宗璞是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位有追求的作家,特别在语言上富有自己的个性。“小说的语言尤其值得称道,是一种质朴而又不失典雅、凝练而又生动的话语。”②其散文语言毫不逊色于小说,在小说话语的基础上拓展并发展着。“就语言来说,北京散文作家推崇朴实、自然、雅健和清顺的风格,非常反对华丽的词藻、艰涩的句子、生僻的字词。”③作为北京散文作家的一员,她在散文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真情·洞见·美言》中说:“一篇好散文,我以为需要三个条件,即真情、洞见和美言。所谓美言,就是要美的文字,散文特别需要文字上的功夫。本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似乎更为苛求。”正是这样的“苛求”,形成了她散文语言“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来。“读她的作品肯定不会像面对一杯香味浓郁的咖啡那样,立刻为之陶醉;却能够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感实情所吸引。”④笔者也深深为其散文吸引,就其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的显在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一、修辞手法的多样性 宗璞大学毕业后,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她十分讲究语言的运用。如她在《真情·洞见·美言》中所云:“前几年见有人批评追求美言,批评追求词藻的华丽,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因素。”她的表白可以看作是她散文创作上语言追求的尺度。跟那些辞章华美、铺张扬厉的散文不同,宗璞的语言追求的是自然、简约、凝练、含蓄。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作者就要在修辞层面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激活她的语言,激发她的灵感,激动她的情绪。“语言是思维的物化形态,是思想的具体化。在思想经由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修辞起着重要的作用。”⑤《三千里地九霄云》写道:“湖水不再掩藏在树木间,而是坦然地抚摸着开朗的湖岸。”修辞实际上是将呆板的文字调动起来,形成动画般的效果。由于有了拟人手法,湖水的动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且富有人性化,显得亲切自然。《暮暮朝朝》写道:“我们怎能不把一生作为时间的单位,永远开始着幸福的战斗,永不停息,永不懈怠;朝朝暮暮,暮暮朝朝。”用反复和顶针的辞格,表达出为社会主义事业只争朝夕、奉献终生的精神。《墨城红月》写道:“云层中忽然起了一团红光,像是个正燃烧的火球,滚了一阵,又倏地消失了。”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墨城(海拉尔)晚间红月亮的形态及瞬间变化的情景。《孟庄小记》写道:“匆匆走过,下得船来,脚下是碧沉沉的水,头上是蓝湛湛的天,微云一抹,远山如黛。”用对仗、对比、比喻的修辞格,表现出泛舟西湖,天地忽然一宽的心情,辅之以色彩描写,衬托出色彩斑斓的游兴。《乐书》写道:“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用对偶修辞格,写出寒暑读书的快乐心情。《绿衣人》中:“这一带春来樱花如雪,夏日榴花似火,秋时蔷薇类的黄花开得满院皆金,冬天的雪花飘飘扬扬,覆盖了一切。绿衣人总是准时地走过花的曲径或雪的小路,把一封封信送到门前。”用比喻、反复、借代修辞手法,写出一年四季送信人都会准时出现在收信人的门前。这些辞格还能和色彩词、叠词套用,产生了奇妙的美学效果。用“花”的四季变化,映衬出送信人为收信人服务的快乐心情。《三松堂岁暮二三事》写道:“那么是有人来凭吊过了,是谁?是朋友?是学生?是读者?大概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用了反问、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他人到父亲墓前凭吊的感慨乃至欣慰。《热土》中:“热土难离!我们的泪水、血汗灌溉着它,怎能不热!因为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在这里寄托着青年时代的梦想;我们还要永远安息在这里。”用了对仗、反复、对比、层递的修辞手法,呈现出作者对“热土”倾注的深情和眷恋。
作者笔下还多出现仿词格,如《近视眼到远视眼》:“这几年,鸟丁兴旺,我只听见闹喳喳。”“鸟丁兴旺”断然是仿用了“人丁兴旺”。“仿词”修辞手法,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显示出生动贴切、明快活泼、新鲜风趣的表达活力。 纵观这些修辞手法,几乎覆盖了汉语修辞常用辞格,而且有的是多种辞格连用,或将这些辞格与色彩、句式、词汇等并用,营造了语言的生动、灵动、活泼、活跃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或连用,极大地调动了语言的积极的力量,升华了作者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的定格和定位。 二、锤字炼词的精确性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华美的特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文字的修饰、精美,散文又是最注重遣词造句、把玩文字的体裁。”{6}人们对宗璞散文的推崇,不仅仅是她的学养、知性,绘声绘色的描写,更在于她的散文在遣词造句上的精益求精,既讲究词藻的修饰,又重视字词的锤炼提纯,表现出作家对语言表达的美的追求。在宗璞的笔下,很多动词用得十分精当出彩。“可以说动词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古今文人都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都十分注重句子中动词的选择与锤炼。”{7}一段普通的话,一个普通的句子,宗璞似信手拈来一个动词,顿然使得言辞来了精神,或灵动,或新鲜,或贴切,或精确。她喜欢用一两个精心选取的词语,点活全句。“所谓炼字,实际是炼句,单个的字词摆在那里,无所谓精彩不精彩,只有放在具体的句子里,才能见出那个字词使用得妙或不妙。”{8}宗璞的锤字炼句,就极善于用平常字眼造传神之句,朝极普通的词语要神奇的表现力,从而展示出驾驭语言的不凡功力。如《柳信》:“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一个“织”字,用字自然而又推敲,以拟人化的手法会给读者更多的遐思妙想。“丝丝垂柳”,仿佛立刻幻化为仙女的“纤纤玉手”,是她们的巧编妙织,才有如此的美好的春色效应,也才有如此神奇的审美效果。作者精心遣词,将柳树的不事张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写出来了。顺着作者文本话语的叙说,读者仿佛进入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了,并被作者拉进了她的情感境地。 如果说写景易得,那么在写人方面就不是那么自如了。但宗璞却能在平常话语里,以普通的动词排列在普通的位置上而产生出不普通的美学意义来。如《心的嘱托》:“他无须再说什么,他的嘱托,已浸透在我六十二年的生命里;他的嘱托,已贯穿在众多爱他、敬他的弟子们的事业中;他的嘱托,在他的心血铸成的书页间,使全世界发出回响。”文中作者无意去描绘父亲冯友兰,但他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用了“浸透”,而且与“生命”相联系,可见这种影响是无法形容的。事实上,冯友兰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对女儿宗璞的文学思想的影响深刻、深邃。对“弟子们”的事业的影响,用了“贯穿”一词,说明是持之以恒的,连续不断的,可见“弟子们”的获益是绵远的。冯友兰的著作不是“写成”,而是“铸成”,何况是“心血铸成”,一字之差,把哲学大师治学的辛苦、奉献的精神,全盘托出,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除此以外,作者又配以排比句,其层递的效果一并带出。 对比鲜明的词汇,也常出现在作者的笔端。如《我爱燕园》写到燕园四季的颜色变化:春天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连翘,浅紫掺着乳白的二月兰,紫色的藤萝;夏日的主色是绿,也有红荷、白玉兰点缀其间;秋天的色彩给人感到充实和丰富,有紫有白的木槿,有紫有红的紫薇,一片纯白的玉簪花;冬天的颜色常常是灰蒙蒙的。这样的描写既有层次感,又借助于对比鲜明的词汇,衬出燕园的多姿多彩。读着这样鲜活的文字,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可见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透着精心的选择、尽心的安排、用心的把玩。不仅收到了情景交融之效,而且开拓了优美的意境。 锤字炼词,体现出作家创作的认真和刻苦。它不仅是一种水准的体现,更是作家语言风格形成的基础。这种执着的追求,推进了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的形成。
三、引典化用的复杂性 在散文创作中,为了提升文本的知识含量,提高作品的韵味,常常会引用前人、时人的语句、典籍中的典故、传说等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对此,宗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学养深厚,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品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感。“而重于学问的人多注重用典使事。”{9}所以她看重并注重引用手法的运用,以保证作品内容充实、蕴含深刻、情韵十足。如《松侣》引用白居易《庭松》诗:“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疏韵秋瑟瑟,凉荫夏萋萋。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如《西湖漫笔》引用苏东坡《江城子》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如《心的嘱托》引用张载《西铭》文:“存,吾顺事;殁,吾宁矣。”以上这些古典诗词文恰到好处的摘引,在对应的文本中恰如其分地佐证或印证了文章的思想内蕴,又使文章典雅脱俗,富有情趣。“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散文,则增添了散文语言的神韵。”{10}
作者关于典故传说的引用也很多。如《花朝节的纪念》引用“举案齐眉”的典故,《蜡炬成灰泪始干》引用“薪火相传”的典故。如《促织,促织!》引用《聊斋志异》中《促织》写的“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的故事。如《三峡散记》引用神女峰的传说,如《孟庄小记》引用“三生石”的传说。在《澳大利亚的红心》中引用红土染身的传说、露珠儿和蔷薇花的童话。作者在文本中不仅用典用得多,而且用得好。“所使用之典之事有助于艺术的概括化和抒情的典型化,使题内有精蕴,题外有远致,意境清空,意趣超妙。”{11}事实充分说明,读其文,“典”到即来;品其文,则妙趣横生。 在引用之外,作者还运用了“化用”。所谓“化用”,就是作者对前人词句加以增减调整,使之完全为我所用。如《澳大利亚的红心》:“不知地球上何人初见月,也不知月亮何时初照人。”显然是化用了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等。 “散文与其它文学形式有所不同,它需要灵感,也需要情感,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12}正是由于文化底蕴的深厚,作者才能娴熟自如、经常不断地摘引古诗词曲入文,化用前人或他人的词句,使之成为散文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最大化地丰富和扩大艺术形象的内涵,含蓄地寄托作者的思想情趣,使作品更委婉,更富有暗示作用,也给读者留下反复咀嚼的余地。最重要的是,不仅使语言多变化,有错落之美,而且便于渲染气氛,画龙点睛,为作品增色添辉,映衬出作者散文语言的特色风韵。 四、节奏跃动的和谐性 “散文不讲韵律,但要有节奏,包括字音的抑扬、音节的长短、句式的变化等,做到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13}散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实质上也是作者心灵感情的节奏。虽然在各种句子参差错落的组合上,不免带有作者自觉的艺术加工,但是这种“自觉”,也是受着内心情感节奏所支配的。“当作者对他所要表达的事物体会入微时,其心灵便同客观事物产生出极和谐的共鸣,于是,那特有的节奏便在笔下自然流出。所以,作者一旦有了真感、至情,虽然无意去排列、组合字句,然而,其感情的自由倾流,亦会在纸上留下或长、或短、或偶、或奇的字句。”{14}这就决定了散文语言富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之美的特点。“她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主要还不是或不完全是文章音律的搭配和声韵的调谐,而是一种情感的律动所引起的更为深刻,更为内在的东西。正是这种内在的情感的律动,推动着、激动着、选择着外在的语言的节奏与旋律。”{15}宗璞深谙此道,尽力在作品中营造这样的效果。 排比连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成串,像连珠炮似的,连珠而发,似激越的锣鼓、奔腾的波涛,形成强烈的节奏,极有声势。如《暮暮朝朝》:“从那里,我们看到祖国有着悠久文化的过去;从那里,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美好的将来;从那里,我们看见那经过万水千山的革命足迹;从那里,我们继续走着坚定的步伐一直向前。”作者呈现连珠妙语,读者享受妙语连珠。“语言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才华的展露。连珠妙语,给读者美的愉悦和心智的启迪,或让你忍俊不禁,或让你掩卷品味,或让你百看不厌,于轻松随意中怡养心神。”{16}从修辞角度讲,文中的“从那里,我们……”构成严整的排比句。“排比极力扩展句子的长度,增加意象的密度,从而增强了情绪的浓度和语感,给人以一泻千里之感,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喷发。”{17}不仅在内容上两两对照、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加强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整齐的句式,铿锵的语言,增强了文势和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长短句交替。“有一定文字功夫的作者,无论有意为之,还是仅凭感觉,大多调度着自己笔下的长句短句,将其有机搭配起来,用长句的绵密舒缓和短句的明快有力,搭配成松紧缓急的变幻流动。”{18}句子越长,表意越精密,因为修饰成分多,描绘细腻,便于详尽、委婉地表达文章的内容。短句,修饰成分少,语气短促,便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长、短句交替使用,便可造成缓急相间的气势,形成鲜明的节奏。如《告别阅读》:“文学和音乐,伴随着我的一生。可以说,文学是已完嫁娶的终身伴侣,音乐是永不变心的情人(如果世界上有这种东西的话)。文学是土地,是粮食;音乐是泉水,是盐。文学的土地是我耕耘的,它是这样无比宽广,容纳万物。音乐的泉水流动着,洗涤着听者的灵魂,帮助我耕耘。”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简单组合排列,更见作者内心感悟的独到、感情的跃动、感慨的深致。
成语运用。由于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是固定的短语,一般多为“四字格”,因其节奏整齐短促,可以造成声律上的响亮紧凑,加上言简意赅,包蕴丰富,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修辞效果。如《京西小巷槐树街》:“两侧皆植槐树,掩映着一个个小宅院。名为槐树街,可谓名副其实。”语言简洁精练,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
叠句叠词出现。遣词用语,讲究节奏声律的效果,是作者自我意识的体现。宗璞的散文创作追求节奏感和旋律美,也是其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点。“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19}如《燕园墓寻》:“而他们愿意永远留在这未名湖边,傍着旧石,望着荷田,依着花神庙。也许他们的家乡观念淡薄些?”文中写到了曾在燕园做出贡献的外国学者、教授,他们死后也留在了未名湖边。几个叠句的运用,强烈地表明了他们留恋燕园的执着,志在四方的情怀以及他们超乎一切的选择。 正像一部音乐作品要有抑扬亢坠一样,大量叠词的运用就能营造这样的效果。如《我爱燕园》:“夏日的主色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如《养马岛日出》:“深深浅浅的灰色”、“高高低低的礁石”。如《酒和方便面》:“酒,是艺术。酒使人陶陶然,飘飘然,昏昏然而至醉卧不醒,完全进入另一种境界。”如《鸣沙山记》:“飘飘扬扬地散了”、“孤零零地站在山脚下”、“浩漫漫的大海边”、“白茫茫的雪原上”。这些精彩的叠词,镶嵌在特定的语句中,常常产生一种奇特的魅力。它不仅产生了声律上的谐和,而且抑扬沉响,本身就有表情意义。 另外,作者还注意联绵词(双声、叠韵)、象声词(如《安波依十日》:“这时忽然听到异常的声音,咔嚓咔嚓,有节奏地响着。”《三松堂断忆》:“记得我曾说串红像是鞭炮,似乎马上会劈劈啪啪响起来。”《水仙辞》:“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等的使用,使语言造成声律上的顿挫起伏的效果,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这些都有助于节奏跃动的和谐要求。 作者借助于语言音律美和鲜明的节奏的营构,让读者在感受到视觉美的同时,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对其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起到了润滑的作用。 五、色彩着笔的抒情性 “文学作品是审美的语言艺术,它首先给予人们视觉的语言冲击。”{20}散文的色彩美,是指运用色彩词来描绘物象,通过联想,在人们的视觉想象中所产生的美感。在具体写作中,散文家往往是调动语言的七色板,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敷彩着色,将情思熔铸于灵山秀水、奇花异草、星云风月和人情风俗等的描绘之中,组成一幅幅朴素的或多姿多彩的艺术画面。散文通过色彩描绘艺术画面,不但和绘画一样能使视觉产生审美愉悦,并且比绘画更能深层次地、立体地抒发散文家丰富多变的情感,加深作品的意境,以激起读者心灵如痴如醉的遐思。所以,色彩的主观运用是具有美学意义的。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一直生活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深受中外优秀文化的滋养,自小喜爱鉴赏名画,对中外绘画有较深的研究。所以写起散文来比较注意文字的色彩和画面感,语言的感情内蕴厚重沉稳,行文起伏灵动。在线条、色彩、构图方面较敏感,以她的小说《米家山水》中的一段为佐证,“一层层青山,一丛丛绿树,都笼罩在迷茫的雾霭之中。隐约间,一条小路蜿蜒而上,通向云端……山下一片绿水,峭岸的石缝中几株斜柳,长长的柳线拂着水面。朦胧的绿意泛在山水之间,就连那尚未着笔的空白处,也透出十分的清幽。”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构图啊,色彩点缀其上,鲜明而又有层次感。在散文创作中,能充分发挥文字和色彩的功能,借用绘画的手段抒情写意。如《秋韵》:“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级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毯。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这里虽是使用抽象文字符号,却也颜料般流金溢彩。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上,有上景、下景,也有远景、近景,还有红、黄、绿、褐、棕、金等多种色彩的相辅相成的描绘,更有“较暗”“较深”“深浅”的比衬描写,使之产生彼此对照、相得益彰的美感。透过这句句着色秀丽的绘景状物文字,作者对那各具色彩的景物的感受、对“京华秋实”的喜悦,通过“香山红叶”“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的美景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秋的韵致”的向往,对“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的赞颂,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喜悦情绪。因为散文的色彩美,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把这种色彩和那种色彩拼凑在一起,而是根据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绪和整个画面出发,通过精选、巧选色彩,把它们有机地调配起来,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去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作者就是这样巧妙运用色彩词,点化景物。色彩使景物感情化了,景物使感情色彩化了,感情又使色彩具象化了。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但凡景物描写往往与一定的色彩相联系,而一定的色彩又能唤起人们对某种形象的联想。它不是单靠视觉给人以美感,更为重要的是注入了感情。”{21}类似的例子,在宗璞的散文中几乎每篇都能触摸到。如《湖光塔影》《三峡散记》等等。
宗璞笔下的色彩描写,多以暖色调为主,便于抒发热情、甜美、喜悦、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托出“纯朴雅致”的散文语言情调来。 综观以上的每一个因素,都从某一独特的层面显露出宗璞散文语言的特点,当它们共同糅合、打造,就成为宗璞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显在成因的集体担当。宗璞散文语言特色源于作者人生追求的高洁、生活情趣的清雅、禀赋心性的平和、审美理想的恬淡。“我们知道,每个人审美意识的形成,都必然地要受到他所出生的那种历史文化背景的浸润,必然地要接受他所委身的那个现实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22}结合作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文化环境,笔者围绕其散文创作,尝试着对这样的成因作出梳理、分析,相信研究能对透视作家的整个创作有所帮助。宗璞是位善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作家。她写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仅在散文语言上就有非凡的造诣。她的散文不是诗,但我们须从诗的角度去用心读、用心品。宗璞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她的艺术素养曾得到老一辈作家的肯定。孙犁说:“宗璞的文字,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蔓枝。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23}这是深知宗璞创作真谛的肯綮之言。宗璞的散文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融入了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绘画的色泽、舞蹈的动感、雕塑的静穆、建筑的沉稳,的确达到了一个纯净、朴实、热情、浓郁、雅洁、别致相结合的美学境界。彰显自己的个性,凸显自己的特色。“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宗璞的特色并不表现为历史潮汐留下的烙印,毋宁说,她始终是作为一个‘本色’作家攫取着当代文坛关注的目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细腻敏锐的内心世界的呈现、优雅严谨的文字,以及对于知识分子人格的持续关注,使得宗璞的作品有着当代作家少有的一贯品格,也成为她遵循的‘诚’与‘雅’风格的最好注脚。”{24}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吴延生,淮阴工学院人文系副教授。 ①陈素琰.序言[J].宗璞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2. ②④ 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53.144. ③ 王兆胜.文学的命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7. ⑤{17} 刘思谦,郭力,杨珺.女性生命的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313.276. {6}{12} 杨安翔.现代散文话语形态与审美[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138. {7} 于年湖.杜诗语言艺术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111. {8} 李万武.审美与功利的纠缠[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280. {9}{11} 邱世友.词论史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68.69. {10} 张衍芸.春花秋叶——中国五四女作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9. {13} 刘孟宇.写作大要(4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413. {14} 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0.
{15} 何西来.宗璞优雅风格论[J].文学评论.2004(1).127. {16} 祝纯德.散文创作与鉴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8. {18} 于君.散文讲稿[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226. {19} 秦牧.艺海拾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155. {20} 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48-149. {21} 吴延生.简论宗璞散文的细节描写技巧[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7(9).74. {22} 傅瑛.昨夜星空——中国现代散文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30. {23} 孙犁.肺腑中来(代序)[J].宗璞小说散文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 {24} 陈骏涛主编.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文中文本引用源自《宗璞散文全编》(1951-2001),北京出版社,2003.
摘自:名作欣赏(下半月) 2009年第05期
第2篇: 宗璞经典散文美文赏析宗璞散文赏析
宗璞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显在成因分析吴延生
关键词:当代散文 宗璞 语言特色 显在成因 美学探讨 摘 要:“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是宗璞散文创作的一贯追求。这种追求是有价值的。文章从修辞手法的多样性、锤字炼词的精确性、引典化用的复杂性、节奏跃动的和谐性、色彩着笔的抒情性,探讨其“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的显在原因。这种研究也是有价值的。它从语言层面切入,以带动对她散文创作的全新理解、全面审视和全力探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短篇小说《红豆》所独有的知识女性的才情和儒雅的气质引起文坛瞩目、赢得读者倾心的作家宗璞,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成就斐然。“宗璞的散文创作,始终与小说并行于当世。近几年来,她的散文创作更趋繁丰,散文艺术日臻成熟,可说是今日要知宗璞,就不可不知宗璞的散文。”①读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总有“放不下”的感觉。这“放不下”就是因为她的散文洇着一种浓情,溢着一种淡雅,漾着一种真诚,一如其人内敛而不张扬,却又蓄着兼容而显张力。宗璞曾在《小说和我》中说道:“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一曰‘雅’。”其散文创作,正实践了自己的这一艺术主张。她追求本色而不失雅致,语义优美而不显雕琢,清水芙蓉,天然成韵。其文本似有内驱力牵引着你一目十行。从轻灵小巧的结构、优雅柔美的风格、不拘一格的手法、生动饱满的细节到慧眼独异的视角,无不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可品、耐品,透出一股魅力,彰显其优点;从女性作者的细腻,观察生活的细心,见出学养之高,凸显其优势。而优点与优势的结合即是其创作上的优秀。宗璞是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位有追求的作家,特别在语言上富有自己的个性。“小说的语言尤其值得称道,是一种质朴而又不失典雅、凝练而又生动的话语。”②其散文语言毫不逊色于小说,在小说话语的基础上拓展并发展着。“就语言来说,北京散文作家推崇朴实、自然、雅健和清顺的风格,非常反对华丽的词藻、艰涩的句子、生僻的字词。”③作为北京散文作家的一员,她在散文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真情·洞见·美言》中说:“一篇好散文,我以为需要三个条件,即真情、洞见和美言。所谓美言,就是要美的文字,散文特别需要文字上的功夫。本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似乎更为苛求。”正是这样的“苛求”,形成了她散文语言“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来。“读她的作品肯定不会像面对一杯香味浓郁的咖啡那样,立刻为之陶醉;却能够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感实情所吸引。”④笔者也深深为其散文吸引,就其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的显在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一、修辞手法的多样性 宗璞大学毕业后,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她十分讲究语言的运用。如她在《真情·洞见·美言》中所云:“前几年见有人批评追求美言,批评追求词藻的华丽,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因素。”她的表白可以看作是她散文创作上语言追求的尺度。跟那些辞章华美、铺张扬厉的散文不同,宗璞的语言追求的是自然、简约、凝练、含蓄。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作者就要在修辞层面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激活她的语言,激发她的灵感,激动她的情绪。“语言是思维的物化形态,是思想的具体化。在思想经由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修辞起着重要的作用。”⑤《三千里地九霄云》写道:“湖水不再掩藏在树木间,而是坦然地抚摸着开朗的湖岸。”修辞实际上是将呆板的文字调动起来,形成动画般的效果。由于有了拟人手法,湖水的动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且富有人性化,显得亲切自然。《暮暮朝朝》写道:“我们怎能不把一生作为时间的单位,永远开始着幸福的战斗,永不停息,永不懈怠;朝朝暮暮,暮暮朝朝。”用反复和顶针的辞格,表达出为社会主义事业只争朝夕、奉献终生的精神。《墨城红月》写道:“云层中忽然起了一团红光,像是个正燃烧的火球,滚了一阵,又倏地消失了。”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墨城(海拉尔)晚间红月亮的形态及瞬间变化的情景。《孟庄小记》写道:“匆匆走过,下得船来,脚下是碧沉沉的水,头上是蓝湛湛的天,微云一抹,远山如黛。”用对仗、对比、比喻的修辞格,表现出泛舟西湖,天地忽然一宽的心情,辅之以色彩描写,衬托出色彩斑斓的游兴。《乐书》写道:“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用对偶修辞格,写出寒暑读书的快乐心情。《绿衣人》中:“这一带春来樱花如雪,夏日榴花似火,秋时蔷薇类的黄花开得满院皆金,冬天的雪花飘飘扬扬,覆盖了一切。绿衣人总是准时地走过花的曲径或雪的小路,把一封封信送到门前。”用比喻、反复、借代修辞手法,写出一年四季送信人都会准时出现在收信人的门前。这些辞格还能和色彩词、叠词套用,产生了奇妙的美学效果。用“花”的四季变化,映衬出送信人为收信人服务的快乐心情。《三松堂岁暮二三事》写道:“那么是有人来凭吊过了,是谁?是朋友?是学生?是读者?大概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用了反问、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他人到父亲墓前凭吊的感慨乃至欣慰。《热土》中:“热土难离!我们的泪水、血汗灌溉着它,怎能不热!因为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在这里寄托着青年时代的梦想;我们还要永远安息在这里。”用了对仗、反复、对比、层递的修辞手法,呈现出作者对“热土”倾注的深情和眷恋。
作者笔下还多出现仿词格,如《近视眼到远视眼》:“这几年,鸟丁兴旺,我只听见闹喳喳。”“鸟丁兴旺”断然是仿用了“人丁兴旺”。“仿词”修辞手法,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显示出生动贴切、明快活泼、新鲜风趣的表达活力。 纵观这些修辞手法,几乎覆盖了汉语修辞常用辞格,而且有的是多种辞格连用,或将这些辞格与色彩、句式、词汇等并用,营造了语言的生动、灵动、活泼、活跃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或连用,极大地调动了语言的积极的力量,升华了作者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的定格和定位。 二、锤字炼词的精确性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华美的特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文字的修饰、精美,散文又是最注重遣词造句、把玩文字的体裁。”{6}人们对宗璞散文的推崇,不仅仅是她的学养、知性,绘声绘色的描写,更在于她的散文在遣词造句上的精益求精,既讲究词藻的修饰,又重视字词的锤炼提纯,表现出作家对语言表达的美的追求。在宗璞的笔下,很多动词用得十分精当出彩。“可以说动词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古今文人都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都十分注重句子中动词的选择与锤炼。”{7}一段普通的话,一个普通的句子,宗璞似信手拈来一个动词,顿然使得言辞来了精神,或灵动,或新鲜,或贴切,或精确。她喜欢用一两个精心选取的词语,点活全句。“所谓炼字,实际是炼句,单个的字词摆在那里,无所谓精彩不精彩,只有放在具体的句子里,才能见出那个字词使用得妙或不妙。”{8}宗璞的锤字炼句,就极善于用平常字眼造传神之句,朝极普通的词语要神奇的表现力,从而展示出驾驭语言的不凡功力。如《柳信》:“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一个“织”字,用字自然而又推敲,以拟人化的手法会给读者更多的遐思妙想。“丝丝垂柳”,仿佛立刻幻化为仙女的“纤纤玉手”,是她们的巧编妙织,才有如此的美好的春色效应,也才有如此神奇的审美效果。作者精心遣词,将柳树的不事张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写出来了。顺着作者文本话语的叙说,读者仿佛进入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了,并被作者拉进了她的情感境地。 如果说写景易得,那么在写人方面就不是那么自如了。但宗璞却能在平常话语里,以普通的动词排列在普通的位置上而产生出不普通的美学意义来。如《心的嘱托》:“他无须再说什么,他的嘱托,已浸透在我六十二年的生命里;他的嘱托,已贯穿在众多爱他、敬他的弟子们的事业中;他的嘱托,在他的心血铸成的书页间,使全世界发出回响。”文中作者无意去描绘父亲冯友兰,但他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用了“浸透”,而且与“生命”相联系,可见这种影响是无法形容的。事实上,冯友兰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对女儿宗璞的文学思想的影响深刻、深邃。对“弟子们”的事业的影响,用了“贯穿”一词,说明是持之以恒的,连续不断的,可见“弟子们”的获益是绵远的。冯友兰的著作不是“写成”,而是“铸成”,何况是“心血铸成”,一字之差,把哲学大师治学的辛苦、奉献的精神,全盘托出,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除此以外,作者又配以排比句,其层递的效果一并带出。 对比鲜明的词汇,也常出现在作者的笔端。如《我爱燕园》写到燕园四季的颜色变化:春天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连翘,浅紫掺着乳白的二月兰,紫色的藤萝;夏日的主色是绿,也有红荷、白玉兰点缀其间;秋天的色彩给人感到充实和丰富,有紫有白的木槿,有紫有红的紫薇,一片纯白的玉簪花;冬天的颜色常常是灰蒙蒙的。这样的描写既有层次感,又借助于对比鲜明的词汇,衬出燕园的多姿多彩。读着这样鲜活的文字,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可见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透着精心的选择、尽心的安排、用心的把玩。不仅收到了情景交融之效,而且开拓了优美的意境。 锤字炼词,体现出作家创作的认真和刻苦。它不仅是一种水准的体现,更是作家语言风格形成的基础。这种执着的追求,推进了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的形成。
三、引典化用的复杂性 在散文创作中,为了提升文本的知识含量,提高作品的韵味,常常会引用前人、时人的语句、典籍中的典故、传说等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对此,宗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学养深厚,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品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感。“而重于学问的人多注重用典使事。”{9}所以她看重并注重引用手法的运用,以保证作品内容充实、蕴含深刻、情韵十足。如《松侣》引用白居易《庭松》诗:“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疏韵秋瑟瑟,凉荫夏萋萋。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如《西湖漫笔》引用苏东坡《江城子》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如《心的嘱托》引用张载《西铭》文:“存,吾顺事;殁,吾宁矣。”以上这些古典诗词文恰到好处的摘引,在对应的文本中恰如其分地佐证或印证了文章的思想内蕴,又使文章典雅脱俗,富有情趣。“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散文,则增添了散文语言的神韵。”{10}
作者关于典故传说的引用也很多。如《花朝节的纪念》引用“举案齐眉”的典故,《蜡炬成灰泪始干》引用“薪火相传”的典故。如《促织,促织!》引用《聊斋志异》中《促织》写的“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的故事。如《三峡散记》引用神女峰的传说,如《孟庄小记》引用“三生石”的传说。在《澳大利亚的红心》中引用红土染身的传说、露珠儿和蔷薇花的童话。作者在文本中不仅用典用得多,而且用得好。“所使用之典之事有助于艺术的概括化和抒情的典型化,使题内有精蕴,题外有远致,意境清空,意趣超妙。”{11}事实充分说明,读其文,“典”到即来;品其文,则妙趣横生。 在引用之外,作者还运用了“化用”。所谓“化用”,就是作者对前人词句加以增减调整,使之完全为我所用。如《澳大利亚的红心》:“不知地球上何人初见月,也不知月亮何时初照人。”显然是化用了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等。 “散文与其它文学形式有所不同,它需要灵感,也需要情感,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12}正是由于文化底蕴的深厚,作者才能娴熟自如、经常不断地摘引古诗词曲入文,化用前人或他人的词句,使之成为散文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最大化地丰富和扩大艺术形象的内涵,含蓄地寄托作者的思想情趣,使作品更委婉,更富有暗示作用,也给读者留下反复咀嚼的余地。最重要的是,不仅使语言多变化,有错落之美,而且便于渲染气氛,画龙点睛,为作品增色添辉,映衬出作者散文语言的特色风韵。 四、节奏跃动的和谐性 “散文不讲韵律,但要有节奏,包括字音的抑扬、音节的长短、句式的变化等,做到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13}散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实质上也是作者心灵感情的节奏。虽然在各种句子参差错落的组合上,不免带有作者自觉的艺术加工,但是这种“自觉”,也是受着内心情感节奏所支配的。“当作者对他所要表达的事物体会入微时,其心灵便同客观事物产生出极和谐的共鸣,于是,那特有的节奏便在笔下自然流出。所以,作者一旦有了真感、至情,虽然无意去排列、组合字句,然而,其感情的自由倾流,亦会在纸上留下或长、或短、或偶、或奇的字句。”{14}这就决定了散文语言富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之美的特点。“她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主要还不是或不完全是文章音律的搭配和声韵的调谐,而是一种情感的律动所引起的更为深刻,更为内在的东西。正是这种内在的情感的律动,推动着、激动着、选择着外在的语言的节奏与旋律。”{15}宗璞深谙此道,尽力在作品中营造这样的效果。 排比连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成串,像连珠炮似的,连珠而发,似激越的锣鼓、奔腾的波涛,形成强烈的节奏,极有声势。如《暮暮朝朝》:“从那里,我们看到祖国有着悠久文化的过去;从那里,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美好的将来;从那里,我们看见那经过万水千山的革命足迹;从那里,我们继续走着坚定的步伐一直向前。”作者呈现连珠妙语,读者享受妙语连珠。“语言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才华的展露。连珠妙语,给读者美的愉悦和心智的启迪,或让你忍俊不禁,或让你掩卷品味,或让你百看不厌,于轻松随意中怡养心神。”{16}从修辞角度讲,文中的“从那里,我们……”构成严整的排比句。“排比极力扩展句子的长度,增加意象的密度,从而增强了情绪的浓度和语感,给人以一泻千里之感,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喷发。”{17}不仅在内容上两两对照、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加强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整齐的句式,铿锵的语言,增强了文势和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长短句交替。“有一定文字功夫的作者,无论有意为之,还是仅凭感觉,大多调度着自己笔下的长句短句,将其有机搭配起来,用长句的绵密舒缓和短句的明快有力,搭配成松紧缓急的变幻流动。”{18}句子越长,表意越精密,因为修饰成分多,描绘细腻,便于详尽、委婉地表达文章的内容。短句,修饰成分少,语气短促,便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长、短句交替使用,便可造成缓急相间的气势,形成鲜明的节奏。如《告别阅读》:“文学和音乐,伴随着我的一生。可以说,文学是已完嫁娶的终身伴侣,音乐是永不变心的情人(如果世界上有这种东西的话)。文学是土地,是粮食;音乐是泉水,是盐。文学的土地是我耕耘的,它是这样无比宽广,容纳万物。音乐的泉水流动着,洗涤着听者的灵魂,帮助我耕耘。”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简单组合排列,更见作者内心感悟的独到、感情的跃动、感慨的深致。
成语运用。由于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是固定的短语,一般多为“四字格”,因其节奏整齐短促,可以造成声律上的响亮紧凑,加上言简意赅,包蕴丰富,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修辞效果。如《京西小巷槐树街》:“两侧皆植槐树,掩映着一个个小宅院。名为槐树街,可谓名副其实。”语言简洁精练,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
叠句叠词出现。遣词用语,讲究节奏声律的效果,是作者自我意识的体现。宗璞的散文创作追求节奏感和旋律美,也是其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点。“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19}如《燕园墓寻》:“而他们愿意永远留在这未名湖边,傍着旧石,望着荷田,依着花神庙。也许他们的家乡观念淡薄些?”文中写到了曾在燕园做出贡献的外国学者、教授,他们死后也留在了未名湖边。几个叠句的运用,强烈地表明了他们留恋燕园的执着,志在四方的情怀以及他们超乎一切的选择。 正像一部音乐作品要有抑扬亢坠一样,大量叠词的运用就能营造这样的效果。如《我爱燕园》:“夏日的主色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如《养马岛日出》:“深深浅浅的灰色”、“高高低低的礁石”。如《酒和方便面》:“酒,是艺术。酒使人陶陶然,飘飘然,昏昏然而至醉卧不醒,完全进入另一种境界。”如《鸣沙山记》:“飘飘扬扬地散了”、“孤零零地站在山脚下”、“浩漫漫的大海边”、“白茫茫的雪原上”。这些精彩的叠词,镶嵌在特定的语句中,常常产生一种奇特的魅力。它不仅产生了声律上的谐和,而且抑扬沉响,本身就有表情意义。 另外,作者还注意联绵词(双声、叠韵)、象声词(如《安波依十日》:“这时忽然听到异常的声音,咔嚓咔嚓,有节奏地响着。”《三松堂断忆》:“记得我曾说串红像是鞭炮,似乎马上会劈劈啪啪响起来。”《水仙辞》:“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等的使用,使语言造成声律上的顿挫起伏的效果,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这些都有助于节奏跃动的和谐要求。 作者借助于语言音律美和鲜明的节奏的营构,让读者在感受到视觉美的同时,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对其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起到了润滑的作用。 五、色彩着笔的抒情性 “文学作品是审美的语言艺术,它首先给予人们视觉的语言冲击。”{20}散文的色彩美,是指运用色彩词来描绘物象,通过联想,在人们的视觉想象中所产生的美感。在具体写作中,散文家往往是调动语言的七色板,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敷彩着色,将情思熔铸于灵山秀水、奇花异草、星云风月和人情风俗等的描绘之中,组成一幅幅朴素的或多姿多彩的艺术画面。散文通过色彩描绘艺术画面,不但和绘画一样能使视觉产生审美愉悦,并且比绘画更能深层次地、立体地抒发散文家丰富多变的情感,加深作品的意境,以激起读者心灵如痴如醉的遐思。所以,色彩的主观运用是具有美学意义的。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一直生活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深受中外优秀文化的滋养,自小喜爱鉴赏名画,对中外绘画有较深的研究。所以写起散文来比较注意文字的色彩和画面感,语言的感情内蕴厚重沉稳,行文起伏灵动。在线条、色彩、构图方面较敏感,以她的小说《米家山水》中的一段为佐证,“一层层青山,一丛丛绿树,都笼罩在迷茫的雾霭之中。隐约间,一条小路蜿蜒而上,通向云端……山下一片绿水,峭岸的石缝中几株斜柳,长长的柳线拂着水面。朦胧的绿意泛在山水之间,就连那尚未着笔的空白处,也透出十分的清幽。”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构图啊,色彩点缀其上,鲜明而又有层次感。在散文创作中,能充分发挥文字和色彩的功能,借用绘画的手段抒情写意。如《秋韵》:“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级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毯。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这里虽是使用抽象文字符号,却也颜料般流金溢彩。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上,有上景、下景,也有远景、近景,还有红、黄、绿、褐、棕、金等多种色彩的相辅相成的描绘,更有“较暗”“较深”“深浅”的比衬描写,使之产生彼此对照、相得益彰的美感。透过这句句着色秀丽的绘景状物文字,作者对那各具色彩的景物的感受、对“京华秋实”的喜悦,通过“香山红叶”“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的美景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秋的韵致”的向往,对“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的赞颂,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喜悦情绪。因为散文的色彩美,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把这种色彩和那种色彩拼凑在一起,而是根据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绪和整个画面出发,通过精选、巧选色彩,把它们有机地调配起来,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去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作者就是这样巧妙运用色彩词,点化景物。色彩使景物感情化了,景物使感情色彩化了,感情又使色彩具象化了。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但凡景物描写往往与一定的色彩相联系,而一定的色彩又能唤起人们对某种形象的联想。它不是单靠视觉给人以美感,更为重要的是注入了感情。”{21}类似的例子,在宗璞的散文中几乎每篇都能触摸到。如《湖光塔影》《三峡散记》等等。
宗璞笔下的色彩描写,多以暖色调为主,便于抒发热情、甜美、喜悦、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托出“纯朴雅致”的散文语言情调来。 综观以上的每一个因素,都从某一独特的层面显露出宗璞散文语言的特点,当它们共同糅合、打造,就成为宗璞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显在成因的集体担当。宗璞散文语言特色源于作者人生追求的高洁、生活情趣的清雅、禀赋心性的平和、审美理想的恬淡。“我们知道,每个人审美意识的形成,都必然地要受到他所出生的那种历史文化背景的浸润,必然地要接受他所委身的那个现实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22}结合作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文化环境,笔者围绕其散文创作,尝试着对这样的成因作出梳理、分析,相信研究能对透视作家的整个创作有所帮助。宗璞是位善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作家。她写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仅在散文语言上就有非凡的造诣。她的散文不是诗,但我们须从诗的角度去用心读、用心品。宗璞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她的艺术素养曾得到老一辈作家的肯定。孙犁说:“宗璞的文字,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蔓枝。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23}这是深知宗璞创作真谛的肯綮之言。宗璞的散文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融入了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绘画的色泽、舞蹈的动感、雕塑的静穆、建筑的沉稳,的确达到了一个纯净、朴实、热情、浓郁、雅洁、别致相结合的美学境界。彰显自己的个性,凸显自己的特色。“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宗璞的特色并不表现为历史潮汐留下的烙印,毋宁说,她始终是作为一个‘本色’作家攫取着当代文坛关注的目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细腻敏锐的内心世界的呈现、优雅严谨的文字,以及对于知识分子人格的持续关注,使得宗璞的作品有着当代作家少有的一贯品格,也成为她遵循的‘诚’与‘雅’风格的最好注脚。”{24}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吴延生,淮阴工学院人文系副教授。 ①陈素琰.序言[J].宗璞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2. ②④ 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53.144. ③ 王兆胜.文学的命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7. ⑤{17} 刘思谦,郭力,杨珺.女性生命的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313.276. {6}{12} 杨安翔.现代散文话语形态与审美[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138. {7} 于年湖.杜诗语言艺术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111. {8} 李万武.审美与功利的纠缠[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280. {9}{11} 邱世友.词论史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68.69. {10} 张衍芸.春花秋叶——中国五四女作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9. {13} 刘孟宇.写作大要(4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413. {14} 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0.
{15} 何西来.宗璞优雅风格论[J].文学评论.2004(1).127. {16} 祝纯德.散文创作与鉴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8. {18} 于君.散文讲稿[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226. {19} 秦牧.艺海拾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155. {20} 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48-149. {21} 吴延生.简论宗璞散文的细节描写技巧[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7(9).74. {22} 傅瑛.昨夜星空——中国现代散文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30. {23} 孙犁.肺腑中来(代序)[J].宗璞小说散文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 {24} 陈骏涛主编.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文中文本引用源自《宗璞散文全编》(1951-2001),北京出版社,2003.
摘自:名作欣赏(下半月) 2009年第05期
第3篇: 宗璞经典散文美文赏析宗璞散文赏析
宗璞作品赏析
第六章宗璞作品
一、作者介绍
(一)关于作者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五十年代初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工作创作,1960年以后,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曾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出访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她是创作和翻译并举,小说与散文俱佳,是当代女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学者型作家。她的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大奖。
她有其他作家所没有的特点:
1、“永远的大家闺秀”。她生长于世代书香门第——父亲、姑母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父亲是大教授——一代大师、北大哲学教授冯友兰,姑母也是教授——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冯沅君。
2、小说引人注目。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早期的成名作是短《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从而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学术思想开始转型,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2、以85岁的高龄从头开始撰写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95岁书成而逝。在燕南园57号院——三松堂里,历时10年,用口述的方式写下了150万字的巨著。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
书的最后一页,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范文精读
(一)文章结构
《哭小弟》
第一部分是伤逝(第一自然段——第十六自然段)——哭小弟的早逝,在哭中交待介绍小弟的生病、看病、逝世的过程。其中:(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交待小弟已亡;
第三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忆旧,相处的日月;
第八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治疗;
第十二自然段——第十三自然段:为事业而远离家人;
第十四自然段——第十六自然段:亡故。)
第二部分是恸陈(第十七自然段——第十九自然段)——陈述小弟患病和早逝的原因,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那一个扭曲的时代;
第三部分是点题收束(第二十自然段——第二十六自然段)——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的悲剧,随着历史的进步,这种悲剧不会再重演。
(二)课文串讲
1、第一部分:伤逝(第一自然段——第十六自然段)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第一自然段:交待小弟已亡。用名片起笔,介绍身分,尤其是交待人名,是比较难为的。名片依旧,物在人亡,黯然之情顿然而起。文章一开“小弟去了”。极平静的极节制的叙述。是忍住了哭泣的叙述。更有悲意在其中。句号运用,是一种空歇,一种强调。去哪儿了?去的是……言下之意,是人已亡故。这种写人亡,写得十分巧妙。一是有一种忧伤之情,二是很委婉地绵延地交待事情,不是那种直白地没韵味地交待——某某已经去世了。一个“但是”,引出了下面对小弟情况的进一步介绍:年龄、早逝、死因、诊断、手术、弥留。一系列的情况,大致做了交待。
本段用了四个小材料,一是需要做手术,可他却想先去参加会,问能不能会后再来;
二是手术后还看论文和做翻译;
三是病重还在“想再看看”,看研究材料;
四是想吃虾。这四个材料是并列的关系。这四个材料,有一石二鸟之用:一方面是交待人的生病到死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人的精神世界——热爱工作和热爱生命。尤其是吃虾的细节,是最生活化的,最有感染力的。接着,又由“虾”引出了“想活下去”。这种想活的重复强调,又为下文的转折做了充分的情绪铺垫。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象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第三自然段:忆旧,姐弟相处的日月。这是《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5期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
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选自《丁香结》,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有删节)
心灵物语
丁香花色淡雅、味芳香,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称之为“丁香结,百结花”。李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用来象征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一诗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而这篇散文独辟蹊径,忧愁、烦恼如同丁香结一般是无穷无尽的,但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宗璞以女性的豁达和睿智,向读者传递对待人生和生活的优雅态度。丁香,微雨,诗歌,美景,愉悦的心情,这些足以让人慢慢度过春日的慵懒午后。
宗璞谈散文
散文之妙,一曰散,二曰文。散者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行其所当行,止其所为止。所以写景状物抒怀发议皆可独立成篇,各有情趣。文与野相对。见有人为使意义明确,称之为美文。必有美文才有散文,故散文格外要求语言的功夫。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宗璞《丁香结·未解的结)
紫藤萝瀑布案例分析
《紫藤萝瀑布》案例分析
汀流河初中李丽
一、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佳作,作者从眼前的实景——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哲理。由一株紫藤萝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这种观察、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理解这一点对初一的学生仍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能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感悟,我设计了“听花之歌”、“赏花之神”、“品花之语”、“写花之美”四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