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编纂志书应注意思想政治性问题【精选推荐】

发表于:2022-11-22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纂志书应注意思想政治性问题【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编纂志书应注意思想政治性问题【精选推荐】

编纂志书应注意的思想政治性问题3篇

第1篇: 编纂志书应注意的思想政治性问题

教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
  (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备受我国各级政府以及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了不懈努力,而且国家党政领导多次论述。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制定促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和发展的政策,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保障,要求高校要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2005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面临严峻的工作形势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捉襟见肘。

辅导员战斗力减弱,工作压力大,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职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淡薄。一些辅导员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开始动摇,甚至一些辅导员受物质利益的驱动,价值取向扭曲,不安心工作。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实效的增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在生活中也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他们思想问题的根源。因此,他们遇到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既需要通过提高认识来解决,也需要通过解决他们所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来解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又要关心人、办实事,以情感人,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多为大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境界。  
  要进一步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目前,高校有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学生急需帮助。做好这项工作,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相关政策和各项措施,政府、高校要为贫困家庭学生勤工助学创造条件。要在全体学生中加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勤俭节约教育,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 
  要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成才立业。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要坚持“面向市场,双向选择,完善服务,加强指导”的就业方针。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积极为大学生落实就业岗位创造条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特别要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要进一步做好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创造必要条件。管理和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大学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了解大学生的愿望要求,关心大学生的冷暖疾苦,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要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一个一个问题抓起,切实加强大学生宿舍、食堂、澡堂和活动中心的管理,不断满足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的重要因素,须高度重视。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注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考和新要求,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1. 坚持三个结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使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相互促进。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关注因思想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要努力解决思想问题,要通过给大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努力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要通过对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目标价值和规范,使大学生产生自我价值感和悦纳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以及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形成健全人格相结合

在进行思想政治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

高校是人类文化的沉积汇聚之地,经过历史的积淀、扬弃、凝聚,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并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召唤广大学生,由此也成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相结合

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它应体现民主平等与尊师重教。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和信赖。教师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教育和影响学生,用优化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优化教育效果。同样,学生也要珍惜和尊重老师的劳动,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

②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之间应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同志加朋友关系。建立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它不仅能促进教师完善人格,还能使其在学生面前率先垂范。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需要教师之间在教育背景、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建立良性竞争,倡导“树善良之心,成善良之事,做善良之人”的风气,努力建造团结协作、文明祥和的同事关系。

③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交往的愿望和归宿感。应倡导学生之间要彼此关心,友好相处,用年轻真诚的心架起同学之间友谊的桥梁,共同感受校园的和谐与温馨。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做支撑,需要健康的心理去保障。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完善自我做起,增强人际吸引力、学会珍视别人,学会知恩图报,学会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健康的交往思想,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真挚与诚信,学会宽容与共处,学会辨别与鉴赏。

④建立学校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核心体现,它要让每个人得到尊重,使每个人得到发展,逐步形成适合教师发展和服务学生成才的工作格局和教育体系。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都应为此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 做到三个延伸,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

(1)把思想政治工作向网络延伸。

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逐步成熟的阶段,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但由于缺乏经验与知识,容易良莠不分。面对开放性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多元的网络文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的冲击,思想也容易受网络误导。网络空间如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或死角,这是极为危险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将工作的范围拓展到网上,加强疏导和指导。重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提升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创造的机遇和提供的条件,主动走进网络及其使用者的世界,积极开发信息资源。一方面,通过网络,了解、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服务学生提供参考和依据;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便捷、互动的优势,积极加强网上疏导,通过建立网站,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开展网上时政讲座、网络文化节等活动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和想法,养成正确的想问题、看事物的方法和角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5]

(2)把思想政治工作向校外延伸。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参与校外活动更加频繁,接触校外人员更加复杂,在人格树立、志趣培养、政治取向、好恶选择等方面,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左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向校外延伸,善于与校外融合,可以通过与周边单位联谊、与社区共建、与学生家长联络、聘请校外辅导员、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讲座等方式,关注大学生在校外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行为倾向,帮助他们解决在校外遇到的各种难题和困惑,更好地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体关怀精神和心理疏导效果。

(3)把思想政治工作向专业化延伸。

建立长效的人文关怀体制和心理疏导机制,是提升大学思想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起规范的专业机构,培养优秀的专兼职人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心理救助工作,专门调解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和个体意愿的冲突。我国近年来对国民特别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关注,但是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放到一个应有的位置上加以重视,不仅教育体系中涉及心理健康的内容还不充足,社会更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调适机制。因此,大学有必要率先建立起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目前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是精神病专科的医务工作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与辅导员。这些人员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各自隶属于不同的部门,需要通过协调整合,将这些专业人才从象牙塔、办公室中解放出来,组合成专家或志愿者队伍,按学生所求,尽职责所能,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

(三)教育体制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过程中,内在各要素趋向教育目标的有效性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机制是:

1. 激励机制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激励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和组织要求,通过利益、情感和成长发展的满足去鼓励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想行为,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激励的主要机理是用社会要求,组织目标去鼓励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并以公平、公正的评价作为对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奖惩的依据,通过奖惩使社会和组织目标要求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发扬,防止离散涣散干扰团体共进。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诸如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管理激励、行为激励、榜样激励、竞赛激励、强化激励、关怀激励等。奖励是激励中最普遍的做法。奖励是对人们良好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也是巩固和进一步激发积极性的手段,具有很大的牵动效应。实施奖励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要保证实施过程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并不断更新奖励方式

2. 沟通机制

沟通机制通常是指人与人传达思想、观念或交换情况、信息,使双方能通连的过程。沟通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和情感互动,双向交流的实践活动。双方通过思想、政治、品德、心理的信息沟通,形成共同感受和理解,融恰感情,避免和消除认知和情感上的障碍,增进团结,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应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即在传递信息内容和沟通的方式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党性,又要根据不同对象实际,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使交流主体携带的信息能顺利地被交流客体所理解和接受。坚持平等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即要求交流主体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还要引导、激发交流客体的积极性,使之主动配合。坚持及时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即要求交流主体抓住需要沟通的思想信息,因势利导,及时与交流客体沟通,努力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和信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保持经常性。坚持坦诚与保密相结合。坦诚是沟通的基础。沟通作为双方心灵的沟通,离开了坦诚,交流也难以继续。保密是坦诚的要求。人总有一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隐私,保护隐私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尊重、理解、关心、爱护他人的表现,也是实现沟通的保证。沟通的方法各式各样,常用的有:谈心沟通法、讨论沟通法、演讲沟通法、家访沟通法、鉴别沟通法、调查沟通法、感染沟通法等。

3.保障机制
保障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保证活动正常进行的体制、制度、人力、物力方面投入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客体都是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主体同样需要获得能够从事教育活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需要对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保障机制涉及的是主体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成长发展机会,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规范等。

4.说服机制

说服就是个人或群体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他人或群体,使之心服的教育实践过程。说服要以尊重对方为原则。说服不是压服,压服是指信息接受者感到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按照信息的要求去做。压服的结果取得的是表面的不稳固的效果。而说服本身含有感化的意味,使对方心悦诚服。坚持说服,首先,应正确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一旦掌握了说服对象的心理,便可以采用相应的说服策略,向对方展开心理攻势,让其接受教育者希望接受的观点、道理。其次,应正确把握说服的时机。说服者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说话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发言,善于把握最佳点。再次,应正确选择实施说服的方法。常用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有:说理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批评教育法、自我教育法、个别教育法等 。


5.调节机制

调节即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气氛从数量或程度上进行调节、协调,使之适合要求,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关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的情绪、性格并不一定适合、甚至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而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有时还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这些都需要通过调节予以解决。人生活在社会中,相互之间不可避免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因而在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出各种分歧和矛盾,这自然离不开运用民主的、说服的、协商的方法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加以解决的协调工作。调节的方法很多,如心理调试法、挫折调试法、冲突缓解法等。


6.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寓教育于管理中,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协调、监督等措施,约束人们的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属性;
同时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管理,又具有管理的特殊属性。它是以培养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类特殊管理方法的系统理论。管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肃纪律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从管理的起始到结束,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过程。主要环节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总结评估,信息反馈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也具有鲜明的原则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管理教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则和坚持标准。只有严格管理,才能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教师师德问题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也是体现文明校风,建树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精神力量。师德修养不但要同教师自身素质联系起来,还要同整个学校教书育人工作联系起来,同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系统正在进行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抓好教室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贯穿思想性
        思想性是师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两个方面,它贯穿着教师工作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进行政治学习,特别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培养人才的方向。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东西都会给学生以较长时间的作用,甚至是一生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自己胸中有一盏明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爱社会主义、爱生活之情,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青少年儿童天真、单纯、模仿性强,可塑性也强,我们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文明自己的言谈举止,培养自己对工作的衷心和热心,把“言教”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去影响学生,塑造新人。教师尤其要讲奉献精神,教育工作是无止境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无法用具体的器械来度量,也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获,因而不能换回等价的报偿。这样,教师用以调控自己工作的职业道德必然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
2. 注重情感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爱的力量会使贫瘠的土地长出参天大树,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反过来,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各种道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及至“乐其道”。同时,教师的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抱定为祖国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更能体现出一种正义与正气,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师的情感的基本要求。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一个目标。
3. 具备示范性
        教师教育学生,要通过言教,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对教育者的行为要求很高,这种要求得到了满足,就能增强教师的教育威望,形成教师教育学生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学会做人和做事。从知识层面上看,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外,教师还应通晓教育基本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及有关学科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掌握教学规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能力层面上看,教师的基本能力包括设计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从心理品质层面上看,教师优雅庄重的外在形象,与其内在的知识修养、心理品质密切相关。教师如因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面貌,在政治态度、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就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
4. 体现整体性
  常言说得好:“独木不成林,万紫千红才是春”。一个教师的师德修养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身为学校的主人,尽到主人之责,对待领导要实事求是,积极配合工作;
对待同事要以诚相待,团结共进;
对待学生要和蔼可亲,言行有度。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就会自觉地提高认识,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增强这方面的修养,形成人人从大局出发,团结互助,和谐上进的好局面,个体的师德修养聚合在一起形成风气,风气又带动和强化个体修养的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会大大增强我们的德育效益。

5.把握时代性

  教师是人类的传播者,他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够嗅到时代的气息,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以全新的风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才能够带领和指导学生朝着时代潮流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反之,不思进取,固守老本,就会落后与时代,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教师那原有的“五彩的光环”。
  教师的这种思想与观念是教师崭新精神风貌的内部支撑力量,是对学生产生感召力的源泉,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着的师德。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的、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的人民教师,肩负起培育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

第2篇: 编纂志书应注意的思想政治性问题

编纂志书的基本知识

安顺市史志办副主任 邹秀英

志书体例:著述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称之为体例。体例包括体裁和凡例。

(一)凡例:是统一全书体例的规则,要对本书与体例有关的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凡例是志书中必备的、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确定志书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和修志目的。

2、阐明志书的篇目设置和框架结构。

3、确定全志内容。

4、明确断限。

5、交代记述的地域范围。

6、确定大事记记述原则。

7、说明人物主传列表的原则和排列方法。

8、对文体和语言、称谓的规定。

9、对资料依据的要求。

10、对一些特殊问题的说明等等。

制定凡例要求条理要清晰,通常是分条说明,一条一例,把一类问题放入一条内说明,不要把一类问题分列几条,也不要把几类问题归入一条。凡例确定后,编纂者就必须共同遵守,才能确保全书体例的统一。读者看志书时,也才能明白其中的规则。

(二)体裁: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并坚持“以志为主,诸体并用”的原则,续修仍延用这七种体裁,并根据记事需要进行丰富和发展。

1、述:即概述,是一个独立的部类,与其他部类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列入章节序列,冠于全书之首。

主要内容和写法:概述就是概而述之,即提纲挈领,概括全书大要,勾勒一方(部门)的大势大略(兴衰起伏),要突出重点,抓住特点,反映优势,简要展望前景,昭示未来,语言简练,叙论结合。字数控制在全书的百分之一左右为宜。

2、记:即大事记,是专门记述一方(部门)大事、要事、新事的门类。不列入章节序列,一方综合志的大事记放在“志”前,“概述”之后,而专志和部门志的大事记大都放在“志”后,“附录”之前。

主要内容和写法:编写大事记首先要明确大事的标准,一定要是本地(本专业)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要按标准严格选材,做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琐事不记。大事记的具体收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各项:

1、行政区域的变动。

2、重大革命斗争和重要军事行动与政治运动等。

3、主要机构的设置和体制改革。

4、重大决策会议的召开。

5、重要法令、文告的颁布。

6、重要外事活动。

7、主要干部任免和著名人物活动。

8、重大发明创造和重大科研成果。

9、重大经济、文化、教育成就及其变化。

10、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

11、主要物产的盛衰变化。

12、重要文物的收藏与发掘。

13、重大的生态变化。

14、奇人奇事及奇异的自然现象。

15、国内外、省内外大事在本地的独特反映。

专志还要对所记述事业的发端、转折、兴衰更替的关键事件都要列入大事记。

大事记字数一般控制在全书的5%—8%左右为宜。

大事记的分类有几种,专志(部门志)基本采用“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述;
纪事本末体,即是完整记述事件的始终。

编写大事记时,要一事一条,不能数事混杂,要简明扼要,择其精要,以单句表述为宜,主要内容放入志体中详记。大事记的主线要与全志的内容主线相吻合。大事记所列条目,在各分志都有详细记载。

3、志:是志书的主体,占全书80%以上的篇幅,志为记述体,记述事物的本末详情。志的主要编纂原则如下:

(1)横分门类、纵述原委、纵述史实是志体的基本表现方法。

横分门类:就是把本地域内的百科百业,或本部门方方面面的工作分类列篇、章、节、目。横分门类要坚持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实际相结合;
要灵活掌握,因地制宜,有些可采用“综述历史,横陈现状”的写法,如政治志体例,就应先分期后分类,将解放前后分成两块,解放前不分类,采用综述历史,解放后再分类立目纵写。横分要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

纵述原委,纵述史实,就是要依时为序,准确地记述某一地域范围或行业在一定历史时空范围内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注意:只能采用“顺叙”,不能用“倒叙”、“插叙”、“追叙”、“补叙”。志书通常以“目”为单元进行纵写,从事物的发生、发展、转折、变化,一直写到现状(下限为止)。记述每件史事时,一定要有具体时间,不用笼统时间,如“当前、现在、过去、近来”等等。纵写切忌流水账似的逐年编排,逐年顺写,写成大事记体,要对资料进行归纳综合,纵写出事物的兴衰起伏,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2)直书其事,是志体最基本的章法。直书其事,又决定了志体所采用的文体只能是记述体,不能用阐明道理的论说体,讲解知识的说明体,以及总结报告体、文学作品体写法,更排斥议论、评价和虚构等成分。

(3)志书是客观的记述体,“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寓褒贬于事实的记述之中”,是编纂志体的重要原则之一。志书忌用第一人称,不能用“我区”、“我市”、“我公司”“咱们”等称谓,不允许编纂者本人直接出来说话,只能寓意于述,靠史料说话,用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资料来体现正确的观点。

(4)行文要简练、流畅,文风要朴实、严谨,不写套话、空话、大话,不滥用形容词、副词等,句句带资料含量。

(5)要坚持“详近略远,详今略古,详独略同”的原则。要突出时代性,详独略同,全国、全省各地都有的要略写,本地独有的地方特色要浓墨重写。还可采用列专章法、升格法、优先排列法等来突出地方特色。

4、传:即人物传,记述人物从生到死整个人生事迹的一种体裁。内容包括传主的姓名、生卒年月、籍贯、民族、求学情况等生平始未和主要事迹。采用纪实性记述体,不评不论。凡对本地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推进或阻碍作用)的已故人物,均可立传入志。生不立传是志书的原则之一。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迹,以事系人入志。记载人物的体裁除了传,还有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人物录等等。人物也不列入章节序列,是一个独立的部类。

5、图、表:是志书基本体裁中的两种。图:即图片,包括照片、图画、地图和结构示意图等,形象直观,极富感染力。表:含统计表和类目表等,表可以化繁为简,节省文字。图、表应用综合得好,可为志书增色不少,反映总体情况的图表,一般放在序前,反映局部情况的图表要随文,文字与图、表相辅相成,达到文约事丰的目的。

6、录:即附录,是收录不宜入志的,而又有必要保留的有参考价值的有关文献资料,包括重要文献辑存;
重大事件纪实;
优秀诗文选辑;
引证史料;
重要的经济和科学资料等。涉及章、节内容的附录,放在相关章节后,涉及总体全局内容的附录,置于全志后。

7、编后记,又称编纂始未,是对志书编纂工作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以上体裁的排列顺序是:(政区图、照片)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各专志、人物、附录、编后记。图表穿插于各篇或恰当位置。

(本文系作者2005年11月15日在普定县第一期地方志业务知识培训班上的讲稿摘要)

第3篇: 编纂志书应注意的思想政治性问题

尽管法学和 政治 学现在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但 法律 问题 和政治问题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法律问题和政治密切相关,而至少有些政治问题也可能需要通过法律的途经来解决。法律如何解决和政治有关的问题但又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是从事法律 理论 研究 和法律实践的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

  托克维尔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指出:在美国,所有的政治问题最终都会转化为法律问题。的确如此。1998、1999年发生了两件出乎美国人意料之外、同时也引起全世界轰动的事件,即:克林顿的性丑闻引发的弹劾案以及2000年大选中关于选票计票问题的争论。这两件在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它们也曾经是全世界的话题和各大报纸的头条。如今,这两件事都早已尘埃落定,事件已没有任何新闻价值,但对事件的反思仍然不会过时。

  美国著名法官波斯纳对这两件事都进行了 分析 ,他写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两本书:《国家事务:对克林顿总统的调查、弹劾与审判》(an affair of state:
the investigation, impeachment and trial of president clinton)和《打破僵局:2000年大选、宪法与法院》(breaking the deadlock:
the 2000 election,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ourts)。在这两本书中,波斯纳分别对最高法院在处理这两件事上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对这两件事涉及的司法制度上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先来看看克林顿弹劾案。波斯纳认为在整个弹劾过程中,最高法院、媒体、克林顿和参与案件争论的知识分子都犯了一些错误。

  波斯纳首先分析了最高法院在弹劾案中的错失,并对最高法院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和其他联邦官员如遭众议院大多数议员代表的表决弹劾,并被参议院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判决其叛国罪、受贿罪,或其他 ‘重罪和轻罪’,应被免职,而且以后也不得担任联邦官员”,而且不排除受到刑事惩罚的可能。根据这个宪法条文,是否可以弹劾克林顿的问题就变成克林顿的行为是否属于“重罪和轻罪”的问题。但美国宪法对“重罪和轻罪”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人对此的理解不同;
而且,“重罪和轻罪”也不是 现代 法律的术语。此外,像克林顿这种与其总统职责不相关的罪行是否构成弹劾总统的充分条件?如果克林顿的行为不足以对他进行弹劾,是否意味着不能以其他的罪名对他进行定罪?克林顿总统是否有权自己赦免自己?还有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宪法中的规定等等。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 了卷入这个事件的所有的人的判断能力,引发了无数的具体的争论。大家都感到措手不及,导致“几乎所有在这一事件中扮演角色的个人在事后看来都犯有技术性的错误。” 此外,尽管美国宪法有关于弹劾的条款,但由于美国 历史 上很少使用它,因此,最高法院在碰到这样突如其来的事件时缺乏应对能力,没有一个法官有能力处理这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案件,最高法院也没能及时制定相应的司法程序解决问题,使得整个弹劾过程很没有效率,斯塔尔的报告很糟糕,克林顿等人的反应也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事件的全过程表明了最高法院在处理政治事件上的无能和狭隘的法条主义理念的失败。

  波斯纳还指出,弹劾案(还有后来的大选问题),有明显的党派利益的成分,或者说是党派争夺的伎俩。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应该如何避免陷入党派之争、摆脱民众意见干扰,同时又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判决?这也是个比较艰巨的任务。虽然波斯纳也认为对最高法院的法官不应该责备求全,但他还是认为最高法院的处理有些不当。他认为最起码,最高法院本来可以指导地 方法 官以一种尽可能使总统最不难堪的方式处理这个事件。在此基础上,他还对最高法院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当今的最高法院以其高度的职业光芒而著称——但却缺少政治经验”。但法官们对处理政治案件不像他们处理一般的法律案件那么得心应手,和美国以往的大法官如马歇尔在政治上的智慧是无法相比的。在像弹劾案中,政治和法律的比例应该做何调整(虽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处理上是有分别的)的问题,最高法院的法官“缺少的是智识灵敏、实用性和现实主义。他建议最高法院在以后选择大法官时应该选择一些有政治经验的法官,以应对类似的政治事件。

  在弹劾案中,舆论和媒体对司法运作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克林顿桃色事件所具有的巨大新闻价值,各媒体对弹劾案的关注必定引起基于不同价值立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的争论,特别是在一个价值多元的 社会 中。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判断。波斯纳认为应该注意法律正义和民众正义之间的区别, “法律正义绝不能蜕变为民众正义”。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知识分子在舆论中的作用问题。弹劾案过程中始终有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高见,根据波斯纳的分析,公共知识分子在整个弹劾案中的表现并不比一般民众高明多少,甚至,他们的自以为是还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他说:“当学术人员在以公共知识分子角色慷慨陈词之时,他们俨然以权威自居,自以为胜于非专业人士,而实际上他们自己可能都不明白;
并且,对于任何人来说,愿意记录公共知识分子言辞、旨在提供评估其当前主张与未来介入的质量标准的激励动机都非常微弱”。

  波斯纳对克林顿弹劾案的分析表明:美国的法律制度也存在不少空隙,“貌似强大而实则脆弱的体制,一旦遇上没有准备的事件就立即坍塌”,在法律缺乏明确规定而又没有可用的先例时,美国法院也可能出现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的情况,法官同样会措手不及。这样的法律空隙同样出现在2000年大选的选票统计问题上。

  大选的争端是由美国总统选举的“选举团”制度引发的。按照美国宪法建立的选举总统的制度,每一个州拥有一些数量的选举代表,由他们来正式选举美国的总统与副总统。每个州选举代表的人数与分配给该州的参议员及众议员的人数一样多。宪法第二条第一款授权由州立法来决定总统与副总统选举代表的产生方式。每个州的法律都规定州选举团代表由所在州的人民选举产生。当某一个总统候选人赢得某一个州的选民普选后,他将赢得该州的所有选举团代表的选票。

  2000年的总统大选结果非常接近,官方公布的最终的选举团选举结果是布什271票,戈尔267票。当选总统所需的最少的选举团代表票数必须超过270票,但由于选举团中没有哪一个州的选举票数少于3票,因此,只要任何一个州的选举团代表的选票由布什转投戈尔,戈尔将当选美国总统。产生争议的佛罗里达州一共有25张选举团选票,如果戈尔赢得这些选票,他就能够赢得大选的胜利。

  由于佛罗里达州选民普选的结果是如此的接近,导致州法律所规定的重新计票程序启动。在重新计票开始前,布什在佛罗里达州的普选得票数领先于戈尔,并且在第一次重新计票后,布什仍然保持领先,但是他的优势已经减少。最后,第一次重新计票的结果起了关键性作用,布什赢得了佛罗里达州的25张选举团代表选票,因此,布什赢得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当然,戈尔对第一次重新计票的结果非常不满,他在州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进行第二次重新计票,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最后给予了戈尔所想要的救济,判令重新开始手工计票程序,布什则请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介入并判令弗罗里达州最高法院停止重新计票程序。最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是五票对四票,停止佛罗里达州第二次手工计票程序的命令。

  尽管最后戈尔也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关于计票问题的争论并未完全消失。波斯纳的分析独树一帜,波斯纳通过他的分析指出:“在所有的可能性中,一次设计良好、组织适当的手工计票都将不能确保戈尔追回布什930票的领先优势。” 所以,即使重新进行彻底的手工计票,也不能保证戈尔成为佛罗里达总统选举的真正赢家。我认为,这对平息关于大选计票结果的争论是个非常重要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很多人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认为最高法院判决结果是一个纯粹的政治裁决。他们批评最高法院不应当介入此事件,认为最高法院在该案中不正当地行使了司法审查的权力。波斯纳则认为:“联邦最高法院的干预至少大致上是正确的”。在2003年出版的《法律、实用主义和民主》这本书中,他还把这两件事和美国的不同的民主观念联系起来进行探讨。

  (二)

  美国法院除了要处理政治性问题外,还要处理很多宪法性问题,这些宪法性案件历来是容易引人关注并且争论不休的问题。波斯纳在他的《法 理学 问题》、《超越法律》、《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性与理性》等书中分析了包括人工流产、种族隔离、同性恋问题所涉及的宪法性问题。

  对于这些案件,波斯纳总体立场是:那些被我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或者说是经典的判决其实并不是最高法院的功劳、也不是最高法院法官有超出常人的英明,而是社会状况的改变引发的观念、力量对比等一系列变化的结果。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看起来令人满意部分归功于我们事后对结果的格式化,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是根据结果来正当化我们的行为。按波斯纳的话说,就是:“结果对解释起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压力,那些瞎撞运气碰上好结果的事情可能被描述为辉煌的、先知先觉的行为”。

事实上,美国当今的宪法理论并不比以前有太大的变化。波斯纳认为“宪法理论……甚至没有进步的迹象。” 而且,虽然经过多次修改,美国宪法还是不民主的,最高法院也不民主。

推荐访问:志书 编纂 应注意 编纂志书应注意思想政治性问题 编纂志书应注意的思想政治性问题 编纂志书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