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2年度浅谈《红楼梦》当代价值

发表于:2022-11-22 13: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浅谈《红楼梦》当代价值,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浅谈《红楼梦》当代价值

浅谈《红楼梦》的当代价值3篇

【篇1】浅谈《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国学及其当代价值

国教院 汉语国际教育 16 顾娟

【摘要】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人们对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关键词】国学 当代价值 民族精神

一、什么是国学

所谓国学,其实是一门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及其研究的学问。对它进行研究所产生成果也算在国学范围之内,这在学术上来讲是这样划分的。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切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学说,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中国自己所产生的天文易经,方术、巫术、烹饪、中医学、艺术戏曲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的范畴,这是广义的国学。今天我们讲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学说,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价值形态以文史哲经为主要载体,这些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在这新的文化条件下,一般将国学等同于儒学而提倡普遍的读经,或将国学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知识,或将国学涵盖中国一切传统学术而继承国粹。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脉相承,堪称不朽。其中传统文化之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是它让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离开它,就不能叫中国文化,不能叫国学。国学代表了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积淀中的核心价值,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国学中主体是儒学,如果说国学是条河流,儒学就是主流,国学是一棵树,儒学就是主干,儒学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的代名词。

二、国学的特点和当代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中国不可能有新的文化建设,因为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强大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未来的中国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所以,弘扬传承中国的国学文化其重大意义就在于此。今天就国学的当代价值及意义,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重振国学必然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不在于这个民族的地域、肤色等等先天的因素,也不在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后天因素,而是主要在于这个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之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第二,重振国学对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视人的培养和规范,目的是把人训练成为有良心,有道德,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历代优秀的儒家都把理想人格作为自己修身的首要追求。

第三,重振国学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的过程。继承是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进而进行理论升华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化过程。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国内容,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中国语言所表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四,重振国学对增加我国文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人类的天空当中,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重振国学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丝毫理由不去继承,不去推动,不去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五, 重振国学对于我们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国学在新世纪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最保守的一种说法,中国的国家文明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在这四千多年历史当中,中国治国安邦的学术研究也至少走过了四千年,在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当中,治国安邦的学问应当是地位最为尊崇的,是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学问。人之际通古今之便,其治国安邦的理念无一例外的构成了他们思想体系的主要脉络,从来都是一种人文精神,也从来都是经世济用的正道。中国丰富多彩的治国理念,中华民族的治国实践和政治智慧,实在是一种巨大的宝藏。从中国历史来看,凡是和的时代,都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代。

三、科学认识国学价值

从现有资料看,梁启超应为 20 世纪“国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作为“西风东渐”的应对物,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的概念。国学最基本的性质,是中国传统学术;
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的主体研究方法,是形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研究方法。20 世纪前期的国学,既具有传承中国固有学术文化薪火的性质,又显示出强固本体,吸纳客体,拓宽屋宇,再臻新境的开放性特点。20 世纪40 年代以后,“国学”一词渐不流行。国学的研究工作,固然从未中断,且不无拓展与深入,但总的态势不够张扬而显得比较低沉。至近20 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学才又“添酒回灯重开宴”且日益“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但必须看到,当下的国学,事实上已与20 世纪初期及上半叶的国学不尽相同了。国学这一概念的指称范围已较数十年前大为拓宽——20 世纪上半叶的国学主要指中国传统学术,时下的国学则是中国传统学业和中国传统学术的总合。窃以为,“国学”概念内涵的这一变迁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国学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基层性和普及性。传统国学,多是学人圈子里的事情,今之国学,却具备了对于闾里百姓的亲和力。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笼统地强调当代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容易导致认识和操作上的某些失度、偏至或迂阔化、庸俗化倾向。无论讨论国学,还是推动国学建设,都应在国学的价值认识和利用方面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尺度:

第一,国学与西学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对立的。前者与后者既有相异的一面,又有相同、相通的一面。对待国学与西学的正确态度,乃是两者双重而不是用前者对抗后者。国学与西学的优势互补,才是“人间正道”。

第二,国学是一个文化共生矿,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是科学主义的立场。

第三,弘扬或曰复兴国学,必须合乎时代价值取向的目的性。应在合理继承、开发、利用传统学业、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成果。

第四,传统国学的优势,主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代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承认,中国传统学业、学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整体上是逊色于西方学业、学术的。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学亦并非在所有领域都占尽风流。例如逻辑学、纯粹思辨学、经济学、语法学的不够发达,便是不能回避、回护的事实。明长知短,才能扬长补短。

第五,国学的前景可以乐观,但如何提升、拓展、创新,使其健康发展,有赖当下中国人与未来中国人的偕力并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引领与知识界人士的参与、把握至关重要。

第六,当前,我国的崛起更多地体现在硬实力方面,软实力的提升亟待加强。一些学

者指出,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我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凸显自己的文化个性,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些学者则强调,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时,应尽力避免对国学采取工具主义式的理解和利用。发展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范畴。

四、国学与当代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上,民族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以儒家为主干的旧国学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能够增进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励我们深深的爱国心和拳拳的报国志。我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探寻真理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 强调人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以“天道行事”。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吕氏春秋提出是“法天地”这些思想说明了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发展趋势,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人道要与天道相适应。易经也表达了这一思想,指出人和自然要保持和谐关系。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更包含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从孔子老子庄到中国式的佛学禅宗到当代的大师,都努力把深奥的学问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这也是国学的真精神。

其次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视教育为建国君民的根本,以此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生命的价值和现实生活的价值,不崇尚来生来世而是积极入世,强调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绝非埋头故纸堆的迂夫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英,也是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于是就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境界。

其次是利民安国的经世致用思想。“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知识分子百折不挠的价值取向。它的精义在于引导人们济世利民,经邦安国,建功立业。在明末清初,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因不满、痛恨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的流弊,而竭力推崇汉儒那种实事求是的学风,而兴起汉学。在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因不满、痛恨乾嘉学派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埋头于故纸堆、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弊病而主张“睁眼看世界” 开始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

再其次是强调群体,强调统一的价值取向。儒家并不否认个体的价值。但是,儒家认为个体之所以具有作为人的丰富性,就在于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是一种群体的存在。因此儒家提倡一种以群体为重的价值观,强调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中华民族是统一意识特别强烈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中国大一统思想。孔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过天子治天下,诸侯治本国的观念。“大一统”的国家观在汉代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其历史地位逐步确立。唐宋以后, 这种“大一统”观念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逐步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心中,成为一种坚如磐石、深入骨髓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

此外,还有尽力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周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亦即不断地向前运行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们应以此为榜样,刚强不屈,奋勉向上,决不停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坚忍不拔、决不懈怠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最后是朴素的整体观念和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整体、重视综合,有一种模糊性和意会性。儒、道、墨家等诸家都强调整体观点,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各是一个整体。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家的“尚同”,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整体观念认为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形成了以大局为重的独特品格和精神风貌,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向心力,长久保持团结和统一的重要原因。

五、提倡国学, 需要理性

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的开头便有声明:“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为国学,如何理性地思考国学者则否,实难判断。钱穆先生是国学大家,虽然如此,他对国学的范围也感到无从判断。我们提倡国学,是否就对内涵和外延研究清楚了呢? 依然没有。但我们还是要大力提倡国学,这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要进行文化交流,希望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我们需要研究国学。但研究国学,一定要有理性,不能妄自尊大,一定要以更广阔的视野,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袁行霈先生说: “国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研究国学并不是复古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因此要抱着开放的态度,把国学放到世界各民族文化大格局中加以研究,使之为中国现代化和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我们觉得,这是提倡国学、研究国学的根本。

六、结语

最后,作为一位国学爱好者,也以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学术文化为职志,但反对炒作国学,投机国学。“理性”这是我们所崇尚的。大家可能都想理性,可有时候免不了感情用事,如此,我们就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国学。理性看待国学的当代价值。努力研究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景海峰.国学: 从书本走向生活[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1).

[2] 谢桃坊.《国学是什么》.文史杂志,2012(1).

[3] 纪宝成.国学的当代价值.《新重庆》,2010(11).

[4] 林炎志.《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科学社会主义,2007(6).

[5] 炜评.国学的界定与当代价值评估.陕西日报,2007(8).

[6] 袁行霈.《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版。

【篇2】浅谈《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古典诗词的现代价值

中国之所以卓然独立于世界的原因要属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化了。比起西方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有截然不同的地方。西方国家的艺术代表是雕塑建筑,而中国则是诗歌书画。它所散发的独特韵味不止深深的吸引着无数中华儿女,还引来全世界人民望而惊叹!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现代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人的智慧总结离不开它,中国人的智慧源泉来源与它,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非它莫属。

纵观历史传统,古典诗词更是被传教的重点。古典诗词集聚古代人民的智慧于一身,其中许多诗句流传百世。表达对无私奉献的人的赞扬,我们可以选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达自己绝境逢生,我们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达劝诫他人勤奋读书,我们可以选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表达自己坚定理想,我们可以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它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且涉及到国家。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千古绝唱《离骚》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子民,热无数儿女共沾巾!面对台湾问题,我们以苏武牧羊的姿态坚持着!

它还蕴含着许多简单的道理,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也是当代价值的一个方面。”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相见时难别亦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等等诗句,都能发人深醒,让如今的人大彻大悟。

同时它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其中有鼓舞人心、激励人民的雄心壮志初唐边塞,有民族主义豪情洋溢的满江红,都时时激励着我们爱国爱民。

古典诗词的现代价值无穷无尽,它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篇3】浅谈《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者:付琪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04期

        摘要:墨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精神的象征。墨家以其独特的伦理方式在先秦文化中独树一帜,对我们当代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注重实际效用的逻辑价值和重视客观实在性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墨家思想;
人文价值;
科学精神;
逻辑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4-0000-00

        1 人文价值

        墨家学者不同于先秦其他学派学徒的主要特点是:墨徒多是当时从事手工业者的匠人,可以说是集手工业者与学者身份于一体,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科学原理并将科学原理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另一种“知行合一”。

        在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去蔽”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在物质文明程度的基础上追求道德价值的实践。墨家匠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以道德实践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就体现出其学说民本思想以及和平发展的愿望。墨家的“兼爱”就是儒家“仁爱”的衍生品,墨子反对“爱有差等”,提出人人平等,而且明确“兼爱”是正确处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墨子甚至把众多社会问题归结为道德的缺失,而“兼爱”则是弥补道德缺失的利器。

        必须承认,“兼爱”虽然要求“爱无差等”,但它是一种逻辑上、理论上无差别的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一视同仁。这个论题看似矛盾。其实墨子作为先秦哲学家自然也无法完全摆脱先秦哲人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如果把墨子兼爱理解成完全无差别的爱是片面的,而应是在“兼爱”基础上的“仁爱”,即以兼爱作为一种逻辑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所爱有所不爱,有大爱有小爱,爱正义的、不爱邪恶的,爱善的、不爱恶的,这种兼爱是爱的能力人人平等,爱的准则人人平的,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延伸至现代生活中的换位思考,而换位的双方以不限于人与人之间。非人类中心主义相继提出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和生物中心主义等,其核心思想就是论证人之外的自然及其存在物也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权利,“兼爱”思想或许可以为走出因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导致生态危机的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兼爱”在国家层面的体现即是“非攻”。墨子这样阐释自己的“兼爱”“非攻”思想:“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如果天下能够相爱,则国、家太平;
国、家相爱,则君贤臣忠、父慈子孝;
若君臣、父子相爱,则天下得治。墨子把“兼爱”“非攻”看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过程,把国治与民治辩证的结合在一起。这种重视民生,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得思想可使现代人从中汲取养分。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现代文化的定位,批判地继承,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 当代逻辑意义

        《墨经》六篇所包含的逻辑体系是出于当时论辩的需要并总结以往的科学认识结合生产实践而形成,又以其独特性作用于当时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中国古代逻辑的高峰和典型代表。墨家逻辑的意义可以分两方面来解读,一方面是论辩严密性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在论辩严密性方面,墨家逻辑提出了概念、判断和推理,涉及逻辑学的基本范畴,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些为论辩的展开起了基础性的奠基作用,如果没有诸如此类的概念和范畴,就无法展开后期的逻辑体系。此外,墨家逻辑还运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进行推理论证。

        相比较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墨家逻辑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先秦文化的“仁者”类型,对政治社会关注依旧是有民族自觉性先哲的着眼点,而且墨家的思维论辩方式是以实际效用为向导的,纯思辨性的逻辑推理不是墨者的志趣所在,而是以“辩”为工具,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阐明自己学说观点。

        虽然墨家在论及典型事例时也体现出一定的推论方式,但却没有在此基础上向一般普遍性方向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既有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人们关注点的不同,也有古汉语表达对表述逻辑公式的限制作用,致使墨者无法用类似于数理逻辑的推导出一般性的公式,即透过推论方式来研究推理形式,但这也不影响墨家逻辑对当代文化的借鉴启发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加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当代文化提供另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逻辑是理性思维的工具,只有具备了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意识,并主动去运用逻辑思维,才能产生积极有益的作用。思维方式,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个体结合自身的知识等,运用思维工具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以,思维方式是社会与个体结合之后并相互影响的产物。中国人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逐渐形成重整体求和谐的思维方式。这在民族文化形成初期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从而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内容,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折中求和的态度未必是适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土壤。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曾经提到西方文明建基于科学,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而中国文明更多的依靠玄学,似有所指而非。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先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导致人们习惯于整体思维和感性体悟,而非建基于科学和分析,这也是关于“中国是否有哲学”讨论的根源所在。墨家逻辑思想却闪现出重科学、重分析的火花。比如对“类”的概念分析,《墨经》将其分为“重同”“体同”“合同”“类同”四类。如狗和犬虽是两个名词,但指的是同一事物,为“重同”;
海南岛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但海南岛不等于中国,而是包含在中国领土之中,为“体同”;
虾和鱼共同生活在水里,二者的处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属于“合同”;
桃花和杏花都属于花,二者“类同”。这些细致的分析体现出墨家忠实内涵的分析路向。

        3 科学精神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其理解难度增加。因此在前秦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多借助于占卜来解说现在,预示未来,从而影响了先秦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墨者则巧妙地从外延予以界定,说时间是包括各种不同的具体时间形式在内的客观实在,空间是包括各种不同的具体空间形式在内的客观实在,并用“久”与“宇”定义时间和空间。这种定义方法以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有极大的局限性,但以历史的眼光看却有其进步性和革命性,因其指出了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除此之外,墨家科学精神还体现在墨者对运动学、力学、光学以及数学等概念的限定。用“动”与“止”界定运动和静止,并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力学思想研究是什么促成事物的运动开始,明确是从事物内外两方面找原因,一个是力,一个是故,前者是外部原因,后者是内在原因。

        墨家对事物运动原动力的寻找是非常可贵的思想,因为这决定着看待世界是否为可认知的重要依据。光学思想则通过讨论影子的生成、光与影的关系、针孔成像、光源与影大小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凹面镜等内容展开,这些在古中国科技水平及其有限的情况下、在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是知之”的文化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尽管这些思想的火花在封建社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其在传承过程中一度被淹没,但却标志着先哲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客观真理的追求体现出墨者对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与严谨的治学精神,这值得每一个当代人学习

        墨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视科学方法、最有科学精神的一家,可弥补儒道等家的不足。不可否认,墨家及后期墨家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明确的自然观,也没有在从事手工业时将实践经验完全上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是他们将注意力由内在的人而转向外物,开始最初的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探索。而研究主体要正确地认识人以外的世界还必须以正确地概念和逻辑为工具,墨家重视逻辑无不体现着理性认知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郭桥.逻辑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童恒萍.墨学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张东荪.知识与文化[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1.

        [5]孙中原.墨者的智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6]孙中原.墨学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7]孙中原.墨子与墨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8]杨武金.墨家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J].职大学报,2015,(5):8-11.

        [9]杨武金.墨家逻辑的科学地位和当代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5):35-40.

        作者简介:付琪(1990—),女,汉族,上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逻辑学。

推荐访问:红楼梦 浅谈 当代 浅谈《红楼梦》当代价值 浅谈《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红楼梦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