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完整文档)

发表于:2022-11-23 15: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完整文档)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6篇

【篇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遴选考点:如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这显示出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被赋予新内涵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水平必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治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治理模式不断创新,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有力推动了从政府行政管理本位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转变。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公众的满意度,让公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当今,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承担起社会治理的部分职能,在引导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由社会组织依法提供和管理。依法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监管,推动社会组织规范自律,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篇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构建“德治、法治、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周天勇 卢跃东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31日   07 版)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精神,就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建设,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首要的是推进德治建设,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促进人心良善

    道德是一切良治善治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不敬不孝、知法犯法、赌博滋事、网上任意中伤诽谤等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对这些社会问题,如果不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强化道德自律方面入手,而只是就事论事、就矛盾论矛盾,社会治理的成效会非常有限。事实上,纵观历史,我国始终十分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以道德教化促进善治。西方发达国家也很注重利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塑造国民共同价值观念,使社会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鉴古今中外的治理实践,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时,首要的是推进德治建设,提升人的素质修养,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实践中,可以通过建立以评立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的德治建设体系,把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抽象的概念、崇高的追求变成人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坚持以评立德,通过评议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提高。坚持以文养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坚持以规促德,修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强化规范约束,发挥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键是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一般来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仅有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监督机制,而且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强,习惯以法律方式解决纠纷。在我国,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还没有较好地树立起来,这影响了社会治理的绩效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比如,有的群众在遇到问题时,不是寻求法治的方式来解决,而是奉行“信访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错误理念,指望以违法上访、聚众闹事等方式达到其不正当目的,使问题更加复杂,矛盾更加激化。又如,有的干部及执法人员在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分配经济资源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甚至还出现权大于法、言大于法、徇私枉法等违法行为。针对这些问题,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键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法治保障,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实践中,要通过强化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体系,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严格执法,通过强化监督、深化改革、厘清职责等措施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着力解决好群众打官司难问题,努力让他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全民守法,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目标是提高自治水平,激发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活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自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行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仅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也是对自治的积极探索。从我国这些年来的实践看,由于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宽”,大量事务和矛盾实际上都汇集到政府身上,对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空间产生了挤压与反向依赖,影响了群众的参与动力和积极性,自治作用发挥得比较有限。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多样多元的社会需求和海量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政府手段有限、资源缺乏、力量严重不足,很多事务根本没法管,或是没法进行有效管理,尤其是有些社会问题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涉及众多利益主体,如果群众特别是各有关利益主体没有参与进来,仅靠政府一家进行协调,是很难得到妥善解决的。此外,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进一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让市场、居民、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这实际上也对自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围绕提高自治水平这个目标,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践中,可以通过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建设体系,努力实现“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去做,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去做,居民能做的交给居民去做”。坚持自我管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依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参与并处理自己的事务。坚持自我服务,通过创新机制和平台,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坚持自我监督,创新监督形式,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以群众自我监督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德治、法治、自治”借鉴了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实践、市场经济国家的法治实践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做主的群众自治实践的有益经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三者功能作用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其中,德治是法治、自治的基础,重点解决治理主体思想精神层面的素质修养问题;
法治是德治、自治的保障,重点解决治理的现实依据和手段问题;
自治是德治、法治的目标,重点解决治理的具体形式和载体问题。德治、法治、自治最终都统一于“人”这个核心,都是为了激发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活力,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安定有序。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中共桐乡市委书记)

【篇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研究

作者:张再生;牛晓东;

作者机构: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ISSN:2095-4026

年:2015

卷:000

期:001

页码:P.7-13

页数:7

中图分类:D630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治理理论;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摘要:治理理论已上升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对于全面指导社会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基层社会管理实践存在管理主体间关系不清,部分参与主体自身发育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强化社会治理机制以改善基层社会管理,并推动其向社会治理转变。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实践创新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在完善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篇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探索

徐宇平;

【期刊名称】《山区经济》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今年以来,交口县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强劲东风,致力于破解基层干部管理不严格、运行体系不完善、服务机制不健全等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诸多不适应、不符合、不到位的问题,初步构建了以“一个核心、一个理念、一个平台、四大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社会治理1114体系,在创新社会治理,做好群众工作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

【总页数】4页(P.22-25)

【关键词】社会治理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干部管理;运行体系;服务群众

【作者】徐宇平;

【作者单位】中共交口县委;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F091.349

【相关文献】

1.坚持创新引领 提升治理效能——湖北省鹤峰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J], 钱成玉

2.“四个三”建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J], 张大勇

3.彭阳县:“四下基层”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J], 李旭; 孙有亮

4.畅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农行上海市分行主要负责人姜瑞斌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J],

5.基层干部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 [J], 蒋珊珊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抓好基层党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摘要: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头雁”。坚持“党建带社建”,把基层党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体系,最大限度把群众组织起来,才能真正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关键词:基层;
党;
社会治理;
习近平
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今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评议工作,推动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党建工作执行力;
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运行质态“四色”综评,把经常性党性教育引导融入日常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公安局创建“警营党旗红”党建品牌,推行“公安6+6社区党建”新模式,推进党务和警务共融互促,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基层党建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拓宽基层党建的领域。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公安机关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凝聚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一、始终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固本培元,坚定政治信念。抓基层党建要注重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重创新、求实效,突出问题意识。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要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争做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过硬基层党员干部。要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的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大局看问题。坚定政治信念,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和动员力。完善基层党的领导机制。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强化政治引领,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要加强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构建绩效指数述职考评机制。党要管党,前提是管好党员;
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以严的措施管理党员,以严的纪律约束党员,严格规范党员发展工作,提升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基层党的建设质量,形成生机勃勃、创先争优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切实保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大变革时代基层治理方式与时俱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明显变化,流动性、多元化、个性化等特征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单位制的管控职能日益缩小,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不断提升,二者交汇对当前社会治理领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不能缺失、不可替代,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党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而基层社会治理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党领导根基的稳定与否。因此,将党建问题与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结合起来,应

该是新时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思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今后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党的建设工作,突出党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功能,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功能应着重体现在方向性引领上。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复杂,既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关键的方向性问题,也有诸多具体事务性问题。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引领作用,应体现在方向性问题上。方向性问题决定着治理道路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理的成效,在方向性问题决策上,党组织必须起到核心作用,把好方向、掌好舵。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需要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载体功能,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在具体事务性问题上,要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各主体的智慧,积极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区分政府、市场及社会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及科学化水准,协调基层党委和政府之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治理举措。要注重在事务性问题上给予其他主体以充分的自治空间,引领社会治理其他主体主动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我国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三、发挥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功能
1.充分认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势与需求。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形势和需求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是将党建良好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提。以人民为中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确保从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让更多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治理理念优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变化巨大,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迁、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也伴随着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发生了明显变化。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避免社会分化;
建立健全社会规则规范等成为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需求。只有把握住各方面需求,才能针对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开展党建工作、全方位服务于人民群众需要,实现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遵循,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功能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2.实现党建引领由静态、平面化向动态、立体化转变。党建的引领作用主要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实现,通过为基层建立党组织,配备人员、资金,完成上级党组织精神的传达和执行等工作,实现党建引领的功能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基层治理复杂性的日益提升,党建引领不能仅局限在静态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建设常态化的优势上,更要注重发挥动态过程中党组织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优势,开发党建引领的多方面功能。要强化党建的政治引领功能,形成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统一的思想认识、标准规则和行动规范;
要强化党建的价值引领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正确导向;
要强化党建的组织动员功能,培育社会动员新机制和社会成员主动参与意识,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形成多元共治良好局面,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实效性;
要强化党建的沟通协调功能,整合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信息资源等,为各主体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激发各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活力。与此同时,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情况,要不断创新党建方式,推动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引领格局,促进

基层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治理功能的不断优化。
3.进一步处理好党务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来说,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辅相成,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党务工作重在政治引领,而政治引领也要紧扣基层治理的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保持党组织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功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方向引领和重要保障,促进基层治理发挥实效。因此,要在坚持党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核心领导的大前提下,秉承党务工作为业务工作服务理念,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党务工作多角度嵌入业务工作之中,利用党组织在人员选拔、组织沟通、政策解读等方面的优势,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资源,实现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引领。
结语
基层要发展,党建是关键。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力量,把基层党员组织起来、把基层人才凝聚起来、把基层群众动员起来,创新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机制,真正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长江.当前推进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亟待探讨的几个问题[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1).
[2]徐京跃,厉正宏.习近平在上海调研时强调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创新务实精神切实抓好党的建设[N].新民晚报,2010-09-28.
[3]王海峰.服务社会与政党的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的逻辑定位[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1).
[4]杜飞进.创新基层党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J].人民论坛,2015,(8).

【篇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t Grass-roots Level
作者:李晓鹏
作者机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出版物刊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页码:1-3页
年卷期: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社会治理;社区;法治;四个全面

摘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型密切相关,需要以社区为基本单位、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以推动。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工作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只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关键,以法治为保障,才能有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从而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动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巨大的力量。

推荐访问:治理 社会 健全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