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2年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精选推荐】

发表于:2022-11-27 15: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精选推荐】

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5篇

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篇1

人们做事都希望成功而没人致力与失败的,成功才能体现个人价值,没有人希望拥有挫折.如果你能直通罗马,为什么要绕行呢?

注意:对方很有可能运用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说“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一结论,强调人的主观性,可以战胜困难,模糊环境对人的影响.我方要从以下6点进行强有力反驳.

(1)正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说“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只有“战胜逆境”才能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而光说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既然(正方)您认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那样我们待在逆境中岂不是更好,为何您还要去战胜逆境呢?既然您认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那我们的国家为何还要不断致力于改善我们的教育、生存环境、变逆境为顺境,而不是去创造一个更艰难的逆境呢?”

(3)“挫折中能够出人才不等于有利于出人才”

(4)“挫折可以是暂时性的失败,与困难不同,困难是可以逾越的障碍,而挫折造成了既成事实的损害”

(5)挫折与困难是同一概念吗?一粒埋在地下种子可以克服困难破土而出,但折断一棵嫩芽使之受挫它还有可能继续成长成材吗?

(6)大家都在避开挫折而不是欢迎挫折.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挫折给的来的. 挫折带来的是必然的损害和偶然的促进成功作用,偶然的利是肯定比不上必然的弊端.

注意:对方极有可能拿历代名人伟人经历挫折成才说事,诸如:孙子,司马迁,屈原等.我方的反驳[供4点参考]如下:

(1)对方辨手,请看辨题,是成长不是成功,文王拘而演周易;
如文王不拘,自由写作,难说不能写两本周易。仲尼不厄而作数本春秋;
屈原不逐乃赋离骚续(离骚续又名《归去来兮》,可使此文提早问世);
孙子就更悲惨,膝盖骨都给挖掉了,人整个成了残疾,这是“更利于成长”吗?

(2)对方辩友没有正确理解辩题的含义,一味地强调逆境对于“成功”或者“成才”的重要,提请对方辩友正确审题。[严厉]

(3)我方说,多一点顺境,会有利于人的成长。这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客观判断。因为我们都知道,事实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我方所说的多一点,那就是说,顺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4)提醒对方辩友不要过于激动,以使我们的辩题偏离了方向。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逆境和顺境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不是诸如文王仲尼屈原孙子等特殊的人,更不是伟人,再次提醒对方辩友。

注意;我方从挫折给人的重大伤害,来反驳对方的挫折有利于成长说.

(1)“非常感谢对方辩友的慷慨陈词,今天对方辩友给挫折穿上的华丽外衣看似富丽堂皇、无懈可击,然而当我们对对方的概念、理论做更深层次的分析的时候,却发现对方辩友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也正代表部分人在认识挫折的过程中所走进的一个误区。以下我将从哲学、心理学以及逻辑学上证明我方观点:挫折不利于成材。

(2)我方认为挫折是不利于成材的,挫折反而会扼杀人的自信,消解人的热情,使未来的形象渺茫,使人心中“桃源望断无寻处”而“拔剑四顾两茫茫”,陷入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而感到的恐惧之中,进而在长长的哀叹中虚度光阴,在绵绵无绝的恨意中追思往日,惆怅独悲,放弃了前进而成为庸才。带着挫折引起的逆返、压抑、自卑、多疑、绝望,甚至人格的分裂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堕落之中。

(3)挫折在定义的时候是暂时性的失败,失败的话弊是必然的,挫折造成的是已成事实的失败,它不仅造成了客观的损害事实,而且打击了人的自信心、上进心,磨蚀了人的意志力和追求理想的勇气,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可怕后果。心理学已证实:挫折直接导致抑郁、消极、愤懑,严重的时候甚至使人的性格发生畸变,进而造成自杀、犯罪等我们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注意;在伟人苦难成才后,我们要对方进行[攻击]

(1)提醒对方辩友,你犯了偷换概念之错误,辩题是“逆境和顺境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而不是成功,我认为只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就是人正常的成长,而利于心智的成长,而逆境提供的是一种非正常的凄苦的甚至于暴戾的环境,这能利于人的正常健康成长吗?

(2)首先回答对方辩友一个问题:成长的目的并非成功。在不同的人眼里,成功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这不属于今天我们讨论的范畴,我们估且不做讨论。

(3)逆境会使人的性格发生扭曲,使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不仅不会促进人的成长,要达到对方所定义的成功,希望更是渺茫。而对方辩友所列举的事例中的成功人物,不过是凤毛鳞角而已,并不具有代表性。

(4)我想提醒对方辩友,不要让原本温暖的世界充满凄风苦雨.对于一棵树来说,只有充足的水份和养料它才能茁壮成长,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意思,那我们都不要住在温暖舒适的楼房里,而要去一个穷乡僻壤接受生活的磨炼,我们都不要睡在舒适的床上,我们要学着古人头悬梁,锥刺骨,我们的饮食都不要讲究营养和平衡,只需每餐馒头加白水,这样有利成长吗 ?

注意;我们要对方进行[第2次攻击]

在我们辩论“挫折有利于人才成长还是挫折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时候,提醒对方辩友弄清顺境和逆境。

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客观条件给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以发展自己。所谓逆境,则是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方坚持认为“挫折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首先挫折对成才,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反还阻碍成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争取一个好的环境,也就是顺境。无论是为人父还是为人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是“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各位为什么不去创造更“逆“一点的环境来帮助你的儿女成龙成凤呢?你创造的好环境好条件,无疑是你在你儿女的成才路上加了拦路虎、绊脚石。对方辩友坚持的“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显然是谬论。

注意;我们要对方进行[第3次攻击],我们采用现实生活事例.

在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在中央音乐学院,有的在浙江大学,有的在聊城师范大学,你可以问问这些老师,他们是不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处处为孩子开绿灯,为孩子提供生活上以及精神上的帮助,尽量使孩子在顺境当中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难道这些老师都做错了吗?

尊敬的各位老师,当你讲完一节公开课,得到领导、老师们的肯定时,当你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受到同行们的羡慕时,你是不是干劲更大了、信心更足了?相反,当你的劳动得不到别人的赏识,甚至遭到批评时,你的心里又作何感受呢?

总之,我方始终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顺境才是人才成长的天堂。谢谢大家!

注意;我们要对方进行[第4次攻击兼证明我方观点]

许多人感叹“生不逢时“。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社会环境显然可以称之为逆境,是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吗?答案是否定的。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社会风气,使成才主体的智慧和才能没有施展、发挥的余地,他们怎样成才?然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有了适宜的环境,也就是顺境,许多人才生逢其时,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光,归根结底,他们是得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顺境。如果没有这样的顺境,他们成才成果的美丽梦想也只能是梦想,不会实现。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始终在努力变换自己的环境,让逆境变为顺境。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生活在逆境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也要为大家争来一个生活发展的顺境。就连毛泽东,他也不能不感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活,“假如今天我们为不能生逢乱世而遣憾,先烈泉下有知,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如果说“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那么这些伟人,他们在历史上的过错可真是无法计量的!可真是千古罪人!“

首先,我们应该对今天的辩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我们给逆境和顺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方认为,所谓逆境,是指不能满足人的正常发展要求,使人的思想和行动受到阻碍,并产生挫败感,使人的身心受到一定程度伤害的环境。

而顺境,是指能够满足人的正常发展要求,使人的思想和行动能得以顺利实现,并产生满足感,使人的身心处于健康状态的环镜.

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成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理的成长,一个是心智的成长。从生理方面来看,一个人成长的目标是拥有健康的身体;
从心智方面来看,一个人成长的目标是拥有健全的心智。

因此,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对方辩友在辩论的过程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情绪,表达着自己敢于直面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令人可钦可敬。然而生活不是只有激情就可以的,我们还要以清醒的头脑正视现实,以冷静和理智控制我们的激动的情绪,否则它或者会如空中楼阁,飘渺而不可触摸,或者会如洪水猛兽,贻害无穷。如果真的像对方辩友所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鲜艳的祖国花朵都送去撒哈拉沙漠去接受锻炼呢?因为那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啊!

对方辩友一再地曲解我方的意思,并且声明成长是为了理想而成长,我想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严重错误,我们这里讨论的成长,是立足于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而对方辩友所强调的理想,带有着一厢情愿的感情化的色彩,是不客观的,是片面的。

我们所说的顺境,并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好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更加有利于人的成长,也不是都要以残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一样。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的生存压力也日益增强。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人们提供更加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利于人成长的优良环境,让人们在最少的时间里,最快地成长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对方辩友说,成长是终生的,这点我方表示赞同,并且说想要成长,必须去寻找人生的逆境,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现在是生活在顺境之中,还是逆境之中呢?你又是怎样去寻找人生的逆境,以实现自己的成长的呢?你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在逆境中成长的呢?

对方辩友所引的一系列事例,都只是个例,都缺乏普遍意义,请对方辩友不要以偏概全。只有在顺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对方辩友说,一个人需要具有解决和面对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这点我方也表示赞同,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是由逆境培养起来的,因为逆境的不可控制性,往往不仅不能培养人的这种能力,而且会使人陷入无法走出的生命困境。而在顺境中,我们可以根据群体和个体的需要,人为地设立一些能锻炼人的能力,磨炼人的意志的项目,这种锻炼是可控制的,是具有积极促进的意义的,对方辩友不会认为这就是人生的逆境吧?

因此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我们呼吁社会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每一个人提供实现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良好境遇和机会,让每一人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在压抑和愤懑中形成扭曲的人格,在曲折迂回中浪费掉时间和生命。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让我们更加努力,为自己、为他人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让顺境帮助我们更加顺利地成长吧!

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篇2

教师心理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作 者 罗 建 东

单 位 驻马店二中

教师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驻马店市二中 罗建东

摘 要: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目前来看,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以求调节教师心理,维护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生;消极影响

一、教师心理异常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原因,教师个人的要求与社会满足之间会产生一些不协调、问题和矛盾,产生心理冲突,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性现象:

1.紧张感。由于职业特点、工作原因、人际关系和个体生活等诸多因素形成教师的紧张感。由于教师产生了紧张感,便会产生许多矛盾;再由于教师工作区别于其他劳动者,其工作的对象是儿童,面对的是生动、活泼、变化着的学生个体,教育的“产品”难以像工厂产品用尺度衡量,也不像科研图纸可以设计修改,“产品”的可塑性极强;还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社会开放性、变革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教师中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工作主动性减弱,创造能力难以发挥,为了教育好学生,大部分教师还要挤出时间进修以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工作往往延伸到八小时之外,从而产生紧张感。产生紧张感的原因很多,教师劳动的方式以个体为主,劳动的“产品”又是共同协作的结果,即一方面需由个体付出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又必须协作,这就需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也给教师带来心理紧张感。另外生活、家庭矛盾、子女问题、环境等也会使教师产生紧张感。

2.焦虑感。焦虑心理是指一个人想要做的和正在做的之间发生冲突,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一种自律情感的体验。正常的焦虑是需要的,但过渡的焦虑则是有害的。如前所讲当前父母希望自已的孩子“成龙”,所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与专业修养,而且还需要不断“充电”来充实自己,以适应其工作的需要。但是教师的实际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有时教师生产的“产品”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程度,这就给社会期望产生一定的距离,特别是责任心、事业感强的教师,这方面的冲突越突出,从而增加了教师的焦虑情绪。在学校进行公开课、观摩课等教学时,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会怕成绩不理想、怕“砸锅”丢面子、怕意外情况出现变化等,从而产生焦虑感。一些学生由于受社会和家庭影响,出现的诸如学习涣散、纪律松懈、游手好闲、不负责任等现象,家长将孩子出现这些问题一味的推到教师身上,也会使教师产生焦虑感。3.受挫感。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受挫感的产生往往是在工作、成就需要和生活中产生的。在教学中常常是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但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或失败了,从而出现了失望感;在学校评优、调资、晋级、职称评定、提干等方面,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矛盾,也极易产生失望的受挫心理;在生活中,由于婚姻、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危机和裂痕,超出教师本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限度,就容易产生一种极度消沉、受挫情绪。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除此之外教师心理还有其他心理障碍,如狭隘、抑郁、怯懦、自卑、敌对、嫉妒、暴躁、孤僻等。心理异常现象是偶发性的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调整,积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消除不良情绪,调节心理上的失衡,使自己的心理正常发展。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抑制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有的教师将家庭或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带到教室,150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 /12把气出在学生身上,这样既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又大大削减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从而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你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的老师教育下生活是一种什么感受,还能用心学习吗?教师给学生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

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心理品质进行过滤,剔除不合胃口的,吸收与自己情趣相近的,使自己逐步向自己喜欢的教师靠近,形成与教师相类似的心理品质,这个道理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老师的笔迹都可以学得维妙维肖。

二、调节心理要素,维护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学会创造一些有利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氛围,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

作为学校:

1.要以人为本。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教师在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关键。管理者应该始终把管“人”放在第一位,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趣和爱好,明了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和依法参与管理学校的民主权利,努力保持教师的心理平衡,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积极的校园人际关系。“文人相轻”,这是一种容易形成效率衰减的人际关系。它使教师间的信息流难以沟通,教师心理上有隔阂,互相防范,影响团队效益的发挥,也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管理者应努力避免这种现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间的了解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变“相轻”为“相亲”。

3.采取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有效的心理训练,既能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问题,又能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方法有团队训练和个体训练,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专门训练和非专门训练三种类型。团队训练指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训练;个体训练是教师个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有形训练主要指借助直观的工具或手段进行训练;无形训练要求通过教师间的各种活动和交流达到疏通、融合各种关系的目的;专门训练是有针对性对部分教师集中训练;非专门训练则利用课余、工余时间进行。学校管理者应该对全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制订计划,采取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心理训练。并且主要地运用个体训练、无形训练和非专门训练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学校管理者评价教师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却是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你永远都需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你的下属,这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胸襟。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但教师是普通的。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希望自己的工作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的心理。如果我们“求大同,存小异”,充分肯定教师哪怕极细小的一点成绩,都会使之成为教师更为努力工作的内驱力。

5.知人善任,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与本身素质不相符合的工作容易使人的心理产生异常,如失望、暴躁、焦虑、烦闷等。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避免教师超负荷的劳动。

作为教师本人:

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身心关系,合理休息,注意用脑卫生,避免过度疲劳。其次,悦纳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教师从事的教育事业就是奉献,因奉献而产生幸福,出成绩而产生满足,为学生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但不要为自己的失败而沮丧,要把自己看成是有价值的人,没有做好重新开始,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充分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书育人。第三,学会自我调适,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人是有感情的,但又生活在矛盾中,谁都会碰上不顺心的事,谁都会产生烦闷恼怒、悲怨焦虑、惊慌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但人是有理智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绪,而不做情绪的俘虏。因此,学会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对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很有帮助,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节,达到身心与工作的和谐。第四,乐于合群,善于交往,不断补充心理营养,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要善于和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员交往,因为教育工作就需要我们同这些人交往,同他们和睦相处,从而调节自己的心理,对他们施加影响。在交往的过程中,当我们表现了对别人的关注、爱护、安慰、信任、鼓励、赞扬和批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关注、爱护、信任和安慰,从而使心理的健康发展获得足够的营养。第五,拓展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松驰情绪、焕发精神、陶冶情操,而新的兴趣、新的眼界,有利于扩展教育思路,新的活动、新的知识,有利于教学上的成功。第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现在有许多教师都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不好教,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没有更新,而学生在不断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精通业务知识,还应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捕捉新信息,结合教育实践中的情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通过不断吸取新知识、适应新环境来充实提高自己,这样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通过陶冶情操、优化素质,以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健康的心理带领学生共同前进。

参考文献:

[1] 吴中任:《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与养成训练》,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2] 向守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2001年第01期。

[3] 陈立人 史春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年出版。

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篇3

旅游发展对民俗风情的消极影响

徐玮

【期刊名称】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年(卷),期】2017(000)029

【总页数】1

民俗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础部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民俗的保护,但同时也对民俗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影响,根据旅游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对此研究,获得解决方案,对保护当地民俗、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发展及其风俗民情资源的相关概述

近些年来,由于旅游业开始实施禁烟令,所以保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获得了许多的美称,包括“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等。5000年的华夏传承,几十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都为百姓提供了令人向往的旅游资源,旅客们对此类旅游资源尤为喜爱。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地区带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但是也给当地带去了诸多不好的影响。

民俗对于旅客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旅游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又具备广泛性、自在性、体验性等特点。民俗风情有着许多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个,分别是:历史、教育和娱乐。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将这三大功能进行发挥转换为旅游功能。其价值主要表现在:获得知识与美的享受、满足猎奇和求新求异的心理、沟通民众感情和心灵、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发展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等。

由于现代城镇化的建设,让许许多多的民俗都消失在城市中,不过还是有许多偏远的地区将其保存了下来,一般来说,地区越偏远、少数民族越多,当地古老的习俗保存地就越为完整,并且这种地方格外适合发展民俗旅游。由于这些地方地区偏远,导致了经济条件的落后,所以发展旅游业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

民俗旅游发展的速度逐步加快,带动着当地的经济建设也稳步增长,但是其发展也给旅游地带的居住人民和环境带去了诸多的不良影响。

风情民俗的同化、庸俗化。旅游业想要进行发展,那么首先必须要有旅游的资源。人文资源由于有着文化的渗入,所以有些时候比自然风景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加大,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或者其他的原因,让很多的少数民族区域和外面发展迅速的世界接触较少,外面世界的人们对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都有着好奇的心理。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宣传当地的旅游业,对当地的风情进行了过度的渲染,这样就会使之变得庸俗,旅客们在进行地点选择的时候,是想要对淳朴的风情进行体会,去听闻那些古老的传说故事,然而有些地方进行宣传的时候,选择的却不是神话故事的正能量部分,而是对于封禁迷信进行突出,甚至对于一些恶趣味较为低俗的内容大力宣传。

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篇4

浅谈如何依法淡化宗教对青少年

学生的消极影响

习近平同志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工作,他指出“广大青年人能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不仅关系到中国内部的团结稳定,更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必须重视的大事。”青年时期是同学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现如今,一些宗教势力向学生传教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校园和谐安定的学习生活氛围,也给许多师生带来麻烦和不利影响,境内外敌对势力也利用宗教及宗教极端思想对学校进行渗透,与我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争夺未来。面对宗教渗透我们要坚定的说“不”! 那么我们该如何依法淡化宗教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呢?

一、依法了解未成年人为什么不能信教。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未来生力军。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不能信教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法律规定,有关政策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未成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组织、引导、支持、允许、纵容未成年人信教、参加宗教活动,是违法违规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 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2.《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1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互分离。任何组织和 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条规定:“组织、引导、支持、允许、纵容学生信教、参加宗教活动,必然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执行,影响各项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其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4.《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5.1992年国家教委、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诱使学生信仰宗教,更不得在学校从事任何发展教徒的活动;
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 

(二)未成年人不能信教,是孩子们健康成长、成就美好未来的保证。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未成年人的身心和智力发展都还不成熟,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保证未成年人接受必要的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关系到每一个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前途未来。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信教、参加宗教活动,极易受到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极端思想等的影响,成为敌对势力拉拢、诱惑的对象,成为与我争夺阵地、争夺未来的工具。对于缺乏判断能力、容易轻信、冲动的未成年人来讲,往往被披着宗教外衣的敌对势力所宣扬的有害思想毒害,参加非法宗教活动,甚至走上了违法犯 罪的道路,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

二、坚决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确 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宗教的影响,更在于与我争夺青少年、争夺下一代、争夺未来。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争夺阵地,以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为重点,认真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利用宗教言行,攻击党的教育政策、干预教育正常开展、干扰教育教学秩序;
借宣扬宗教拉拢在校师生参与宗教活动,鼓吹与现行的教育、婚姻、计划生育相违背的言论;
在校园内外穿戴反映宗教信仰的服饰、标志等行为,坚决防止宗教活动、宗教行为、宗教思想进校园。 

2.加强学校管理,防止利用学校课堂讲台传播宗教。严格学生社团活动审批程序,防止以资助、赞助等形式从事传教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严防利用校园网传教。通过教育、排查、整治,使宗教对校园的渗透得到有效抵制,使广大师生清醒认识到参与宗教活动的危害性,做到自觉主动远离宗教活动,自觉抵御各种反动思想渗透的能力显著提升,使宗教势力和宗教活动在学校无立足之地,坚决抵御宗教极端势力向校园渗透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实现学校基层党组织园从事任何宗教活动,以此增强广大师生自觉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 

3.加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学校领导干部、基层党政干部、党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共青团干部、安全保卫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宗教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建立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的长效机制。

4.教育未成年人不能信教,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教师。子女从小到大都在接受家庭所给予的教育。家长会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认识,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向子女进行灌输,教育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家长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更不能迫使未成年人信教和从事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信教家长不能把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带到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不能强迫他们信教,更不能妨碍他们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因此,保证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家长的义务,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不信教是每一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将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坚持师生不能信教,坚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严格管理学校思想文化教育队伍,严禁宗教活动向学校渗透。使各族师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明确师生为什么不能信教、参加宗教活动,了解、熟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正本清源,明辨是非。进一步提高师生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夯实各族师生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不动摇,切实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淡化宗教对党员群众消极影响篇5

儿童电视广告对学前儿童的消极影响

内容提要:儿童电视广告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 ,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在色彩斑斓的画面背后,给学前儿童带来美的感受,同时对学前儿童也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从儿童电视广告对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身心发展,消费观念等消极影响进行分析,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儿童电视广告 、学前儿童、消极影响

儿童电视广告,就是指在电视媒体上反复播放的,推广对象是面向儿童宣传或者是宣传与儿童有关和有儿童参加演出的商品推销及服务等的这类广告,这些广告的内容看则新颖,儿童对其极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儿童在接收了新事物之后,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一件新产品的诞生,没过多久,又有另外相同的,也许图画不一样,也许品质更高级了些等等,一阵一阵的翻新,会使儿童产生困惑,甚至潜移默化地受到错误诱导。学前儿童是家长们的手中宝,也成了广告商们想要”攻击”的弱式群体,在五花八门的广告中,或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实物展示,或以隐含间接的方式对儿童介绍各种各样的商品。面对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如此巨大的、充满了诱惑的视觉冲击,在对于分辨力较弱的儿童来说,其思想言行务必受到儿童电视广告的影响与诱导。儿童电视广告的翻新速度,除了具有娱乐、丰富知识和审美教育功能之外,还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如此永无休止地下去,一定会物极必反!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一代代成年人主宰的世界,有时候,儿童往往最容易被忽视,但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最被忽视的人群。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追求利益往往是商家们第一考虑因素,而忽略了儿童电视广告对学前儿童的消极影响,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

美国著名学者米歇尔·麦克金尼斯说:“目前的食品和饮料的构成和电视上狂轰烂炸般的儿童食品广告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险。学前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必须减少那些高卡路里、低营养食品的摄入,比如像快餐、含高糖的饮料。” 儿童电视广告的种类繁多,其内容更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电视的食品广告最能吸引孩子,并且这些食品多为高脂、高糖或高盐食品。比如,大大泡泡糖、比巴卜泡泡糖、旺仔QQ糖、棒棒糖、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不管是零食还是快餐,都是广告中的“明星”。但就是这些广告“明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些奶制品、饮料、初乳素、儿童免疫胶囊等等广告,这些广告过分的夸大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智商,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使学前儿童误入其中。广告中的食品通常被冠以“营养食品”、“健康食品”等用语。影响儿童对不同食品和不同饮食方式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大量的食品广告影响着儿童对食物的选择。而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饮食行为的最大危害在于,儿童时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时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很容易持续到成年,在垃圾食品电视广告充斥荧屏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不仅会增加儿童时期肥胖的发生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还将会导致许多儿童的不良后果. 比如,膨化食品,吃了以后遇到液体会膨胀,容易使人产生饱肚感,从而影响儿童的正常饮食。变的不想吃饭,只吃零食,时间长了,儿童就会营养不良,脸色蜡黄,缺钙等现象。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时期,他们应该有着良好规律的饮食起居习惯,不贪食、不挑食、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二、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八条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进程,具有自然的属性,而儿童电视广告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自然发展规律,形成了一种“入侵”现象。比如,孩子在看动画片中,就插入广告,随着广告的播出,不少孩子随声附和:“我喝、我喝,我喝旺仔牛奶等等”。孩子们对广告的熟悉让人意外,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很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担忧。由于儿童身心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对广告辨别能力弱,这使他们特别容易受到不良广告的伤害。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1)嫉妒。学前儿童有好东西不知道分给家人和朋友, 只知道独占。如广告中的孩子紧紧抱着自己喜欢的食品或物品, 生怕别人来分享。

(2) 霸道。如广告中孩子扮演小皇帝。(3) 任性。如广告中孩子为了向家长索要食品, 坐在地上耍赖、哭闹、来回踹腿。

(4) 贪吃、贪财。广告总喜欢将儿童表现为贪吃贪喝贪财的形象。(5) 逃避现实。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有的广告利用食品、饮料等引诱孩子们逃避现实: 你吃下这个, 或喝下那个, 你就没有烦恼了。( 6) 成人化。有广告将儿童作成人化描述。不顾儿童的身心发育状况,设置一些暧昧的画面和文字,使情歌与恋爱式的亲密行为和语言过早地在儿童世界中流行,也难怪现在的学前儿童会过早的成熟,越来越快地接受本应几年后才应该领悟到的事情,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儿童电视广告对学前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活动道德规范》第十三条规定,“广告经营者在广告创意中使用妇女和儿童形象应当正确恰当,……,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儿童电视广告是一门视听兼容的综合艺术:生动形象的图像、绚丽缤纷的色彩、朗朗上口的广告词、经典的对白解说、美妙悦耳的音乐和突出的效果,再加上精确的剪辑和巧妙的特技,从而构成了儿童电视广告独特的魅力。这些儿童电视广告正好符合儿童好奇心强的性格特征,所以一般学前儿童都喜欢观看儿童电视广告。由于儿童电视广告具有极强影响力,人们普遍地注意到了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的种种影响,儿童阶段是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开始形成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如今刺激消费的儿童电视广告非常容易导致儿童错误的道德认知选择与判断,形成了该不该满足其物质需求来衡量父母或其他成员的好坏的道德评判标准。这是非常不好的社会现象,这种消极的影响作用会通过儿童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皇帝意识”,“公主意识”,霸气十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当儿童先开始用反复要求,继而用最后通牒对父母软缠硬磨不断展开攻势时,儿童已成为施压专家。因为如今大多数父母都会满足自己的孩子欲望。一些电视广告通过广告词教给儿童如何这样做,比如:“向你妈妈要……”或“你爸爸妈妈不知道,你得告诉他们去买……”等等。这样的说辞虽然有效,但对父母和儿童双方均造成不适当的压力。具我了解,父母拒绝孩子的购物要求,从而引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和争论,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想法,狂妄自大的原因了。由此还会引发一些反社会的、反叛行为。所以,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切不可忽小失大,传统的道德行为是培养孩子具有尊老爱幼、团结互让、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等美好品质。而儿童电视广告中经常出现这些成人世界庸俗的东西,比如:儿童电视动画广告中反复出现的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送礼就送脑白金”等,这些低俗的送礼意识,不经意地就传到儿童耳朵里。时间久了,就真的形成了不正当的道德行为。

四、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观念的影响

儿童电视广告直接向儿童灌输“物质至上”拜物主义观念。儿童电视广告的层出不穷往往是建立在其利益上,如何吸引小孩,如何诱导小孩去需要他们的产品而忽视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广告极力地宣传,将商品所有好的信息介绍给消费者,并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但是由于儿童思考能力有欠缺,辨别能力还不完善,所以一些儿童电视广告中把自己的产品过度夸大,过度去渲染,使儿童单一地认为一定是最好的,就想去得到它。通常,儿童在选择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的一些生活用品。如:吃的,用的,玩的,甚至是穿的,购买的时候都会选择在电视上做过的广告的品牌。比如:服装广告,爱朵儿、酷酷衣、贝贝依依、沐浴童、ABC等等童装品牌,独具匠心的设计师们将国际潮流时尚与童趣活动的主调有机结合,过分的崇尚品牌时尚,让学前儿童从小产生高额消费观念。玩具商们更是花样百出,推陈出新,利用卡通片集来推广玩具产品,引发了变形金刚、巴比娃娃、圣斗士、米奇老鼠等热潮,逐见传媒巨大的影响力,使孩子不得不想要买。如此一来,儿童从小就养成了买品牌、用品牌、奢侈浪费,非品牌不买的不良习惯。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小孩总是有求必应,这些儿童电视广告向儿童传达的是刺激他们购买欲望的信息。儿童是社会一份子,当然亦是消费者之一,他们的消费观念,一般是来自大众媒介及商店推销活动,这种盲目消费,跟踪消费就一步步影响了孩子,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获得快乐和满足的惟一途径。这种炫耀攀比不良现象与我们所宣扬的消费观念产生极大的反差。

五、儿童电视广告对学前儿童消极影响的解决方法

(一)社会的关注
  为了亿万孩子的明天,为了我们伟大祖国未来的综合国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每一个家长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当今,孩子们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渠道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懵懂无知的孩子没有对传媒内容的理性辨别能力,比如,(一)同音别字广告:(1)药品广告,“刻”不容缓;
(2)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3)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4)钢琴广告,“琴”有独钟;
(5)礼品广告,“礼”所当然等等。这些错误的广告词将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二)肢体语言广告,过分夸张扩大,极易误导儿童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这些广告对儿童的影响不可忽视,商家在做广告之前应多为儿童着想,不能误导孩子,广告商们能给小朋友一个正确引导的屏幕,特别是在儿童频道播送儿童电视广告片,一定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切忌有过激的言行,还儿童一个纯净的五彩世界。然而,政府法令的颁布起到的仅仅是种督促作用,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儿童着想,为祖国的未来着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为儿童打造出纯净的电视荧屏。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节目中的商业广告一定还会有新的限制,制定出更为完善的行业规范。 因此,减少儿童电视广告对学前儿童的消极影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在全社会的积极努力下,尽量减少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使其健康成长,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努力。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