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发表于:2022-12-03 1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2022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3篇

2022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篇1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

一、2015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前十名中国内地银行占9席由《21世纪经济报道》委托、南方科技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2015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近日发布。本次竞争力报告排名对象包括10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219家银行。在排名时,除了综合竞争力之外,我们还提供了竞争力的两个子分值:收益分值和客观分值排名。

中国的银行整体排名与2014年相比基本持平。排名前十的银行中内地银行占据了其中的九席。与2014年不同,2015年,只有10家来自中国内地的银行进入了前15名,较2014年下降3家。这三家分别是:徽商银行(2014年年排名第15名,2015年排名第34名)、成都农村商业银行(2014年排名第14名,2015年排名第21名)和盛京银行(2014年排名第13名,2015年排名第25名),中国内地银行依旧占据了亚洲排名前三甲。另外,进入前15名的银行还包括2家香港的银行、1家日本的银行、1家泰国的银行、1家新加坡的银行。中国内地银行的收益排名和2014年相比,略有上升。在收益排名前15名中,有12家中国内地的银行,比上年多2家;
2家香港的银行,1家印度的银行。在客观分值前15位中,中国内地的银行有8家,与2014年持平;
此外,进入客观指标排名前15名的还包括3家日本银行,2家香港银行,2家新加坡银行。

2015年的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在两个子分值的排名中,都处于前15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保持了综合竞争力、客观指标两项第1名的位置,收益指标也上升到第8位;
中国建设银行综合竞争力上升到第2名,客观指标第2名,收益指标排在第12位;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4名,客观指标排名第5名,收益指标排名第7名;
兴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位,客观指标排名第13名,收益指标排名第3名;
招商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至第7名,客观指标排名第15名,收益指标排名第5名。收益指标排名第一的银行为印度的 YES BANK Limited,其综合排名位列亚洲第30位。

以下是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5位银行的介绍:第一名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再次坐上亚洲竞争力冠军的宝座。在客观分值继续保持第一的基础上,其收益分值几年又小幅提升至第8名。这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不仅是中国第一大银行,同时也是亚洲第一大银行,亚洲地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此外,中国工商银行的存款金额位居亚洲首位。规模、市场分额和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三项分指标上的显著优势使得其客观分值排在了亚洲第一的位置。在其余客观分指标上,资产流动性得分有所降低,但在资本充足率上指标分数小幅提升。第二名 中国建设银行上年排名第2位的中国建设银行,2014年继续坐稳亚洲地区榜眼的位置。在收益分值方面,与2014年相比略有提升,从2014年的第14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2位。中国建设银行在客观指标上总体排名第2位,相比2014年上升1位。与中国工商银行相似,中国建设银行在2014年各项分指标上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在规模和市场份额上领先的地位非常突出。同时,在资产质量、流动性以及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等指标上也体现得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名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在第3位,与2014年的位置相同。中国农业银行收益指标排名由2014年的第20位小幅上升至2014年的第20位,但客观指标排名下降1位至第三位。具体来看,中国农业银行的客观指标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产质量和流动性,位于亚洲银行的前列,同时在效率的指标上也反映出领先大部分银行的竞争优势。

第四名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2014年的排名依旧保持在第4位。客观分值排在第5位,收益分值排名下降1位至亚洲7名。客观分值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规模、市场份额,同时,在资产质量、流动性、效率、资本充足率以及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其他五个客观分项指标,全部位于所有亚洲银行的中上甚至更高的水平。收益指标的排名体现了其过去3年以来持续而稳定的盈利能力。

第五名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2014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旧保持第5位。分项来看,中国银行在收益分值位于第41名,虽然比2014年提升了3位,但绝对的盈利能力水平仍与排名前列的银行存在一定差距,但收益指标的变化趋势是积极的。客观分值排名第4名,维持了2014年的水平。具体来看,中国银行的客观指标竞争力重点体现在其规模、市场份额、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等分项指标方面。

第六名 兴业银行兴业银行综合竞争力2014年排名上升至第6名,但在客观分值的排名比2014年下降了3位,位于所有参评亚洲银行的第13名。在各项分指标中,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效率存在较为领先的竞争力,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巩固。而在收益指标方面,其排名从2014年第8名,大幅上升至第3名,盈利能力在参评银行中的相对位置有较明显的提升。

第七名 招商银行招商银行2014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至第7位,比2014年提升了两位。其优势收益指标的排名继续提升至亚洲第5位。客观指标排名则比2014年进步的1名,从第16名提升至第15名。其中,在各项分指标中,在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优势领先的幅度明显,盈利能力继续不断提高。

第八名 民生银行民生银行综合竞争力排第8名。收益分值的排名从2014年的第7名上升至第2名,盈利能力上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保持极强的竞争力。客观分值位于亚洲第20位,客观分值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产质量、流动性和效率,在资本充足率指标上的排名相对落后。

第九名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14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9名,相比2014年进步了1位。其收益分值排名继续稳中提升,从2014年的第16名,提升至第14名。客观指标排名第16名,比2014年小幅下降1位。客观分指标方面,资产质量和效率的分项指标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竞争力,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其在亚洲银行中保持着极强的生长力第十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第三年进入候选排名银行样本,排名从2014年的第6名下降至第十名。其中,客观指标排名14名,比2014年下降了1位,其在规模、资产流动性以及存款基础与分行网络等细项指标上依旧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在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方面与中国内地其他大型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总排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其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从2014年的收益指标排名亚洲第1下降至第44位第十一名 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1名。其收益分值排名有所上升,从60名提升至57名,客观指标的排名下降至参评一行的第11位。其在规模、市场占有率、效率、资本充足率,资产充足率方面都位列亚洲前列,有着极强的竞争力,效率以及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等分项指标上的得分相对较高,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性竞争力。

第十二名 三井住友银行

三井住友银行的综合排名从2014年的第17位上升5位至第12位,客观指标和收益指标排名都稳中提升,分别位列参评银行的第6和第132名,作为资产规模位列日本第二的银行,其在规模、市场占有率、效率、资本充足率,资产充足率方面都位列亚洲前列,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但是其的盈利能力依旧较差,阻碍其在综合排名中更进一步。

第十三名 恒生银行恒生银行的排名与2014年相当,继续位于第12名。客观指标排名第34名,位于所有参评银行的前列,其中,在规模、市场份额、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以及效率等分项指标上,表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收益指标排名所有参评银行的第3名,延续了其历来在盈利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竞争力。

第十四名 汇商银行汇商银行为泰国资产规模最大的三家银行之一,其排名从2014年的第23位大幅提升至第14位,主要得益于其客观指标分数的提升,在市场份额、资本充足率、效率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资产质量、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方面与亚洲大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十五名 华侨银行位于新加坡的华侨银行此次排名也是大幅提升,从33位攀升至第15位,在客观指标排名稳中提升的同时,其盈利能力也有较大改善,排名从116位上升至第87位,其在市场份额、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方面在亚洲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效率指标表现较差,盈利能力也有进一步提升的需求。二、中国内地银行竞争力排名点评(其他20家)

在2015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内地41家参评银行整体表现与2014年基本持平:有9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进入前十名,分别位列第1位、第2位、第3位、第5位,以及第6到10位。

其他银行:3家银行居第11-20名,4家银行居第21-30名,8家银行居第31-40名,6家银行居第41-50名,11家银行居50名之后。与亚洲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银行在整个亚洲的位置基本仍处于前列,在多项原本较弱的指标上也有了明显进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的情况详见第二部分的第2节“2015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前15名银行”。以下介绍另外其他20家排名进入前50位的中国内地银行情况。

中信银行中信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9位,比2014年下降3位。客观指标排名较2014年小幅下降,由第21位下降至第23位,其中,在规模、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竞争优势,在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收益指标则由2014年的第43位下降至45位。

北京银行北京银行从2014年的第18名下降两位至2015年的20名。在客观指标方面,相比2014年上升一位至27名,其中,在资产质量、流动性以及效率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相对竞争优势。收益指标排名则比2014年提升5名至32名,北京银行这几年的排名都在稳步提升,保持了较强的活力。

光大银行光大银行排名小幅下滑,从2014年的第16名下降至2015年的18名。客观指标排名比较稳定,从2014年的31位提升一名至30位,其中在资产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竞争优势,在资本充足方面得分相对靠后。而收益指标方面,排名变化相对较大,相比2014年的13名,后退了19位至30名。

成都农村商业银行成都农村商业银行下滑7位位列第21位,跌出亚洲前15名。客观指标排名上,其下滑明显,跌至第40位,但在收益指标方面有所提升位列亚洲第10位,其在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方面在亚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盈利能力较强,但其的资本充足率和效率较低。

盛京银行盛京银行排名下滑明显,从2014年的第13位下跌至2015年的第25位,主要原因是其盈利能力下降,收益指标从2014年的第二位下滑至亚洲第13位,客观指标排名小幅上升到第49位。

恒丰银行恒丰银行排名第29名,比2014年下跌6位。客观指标排名方面,从2014年的81名,小幅上升至2015年的76名,其中,在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以及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等分项指标上排名较为落后,在资产质量方面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收益指标排名继续提升,从5名上升至第4名,在收益指标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华夏银行华夏银行排名第31名,相比2014年上升了7位。客观指标排名第44名,较2014年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在规模、资产质量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相对竞争优势,但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排名相对靠后。收益指标排名第26名,盈利能力有所提升,银行整体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

上海银行上海银行排名第32名,相比2014年排名有所提升。排名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客观指标,排名由2014年的53位,上升至2015年的30位,收益指标排名第32名,与2014年相比提升了7位。其资产质量、效率在亚洲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流动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徽商银行徽商银行排名大幅下滑,由2014年的第15位下滑至第34位,主要原因是其客观指标排名大幅下挫,从27位下跌至48位,其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都有较大幅度下滑,收益指标排名也下降两位跌至27位。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排名第38名,相比2014年有较大幅度的下跌。排名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客观指标排名的下跌,自2014年的24名,下降至2015年的38名。收益指标排名有所回升,排名第42位,其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平安银行平安银行排名第37名,比2014年提升了2位。客观指标方面,排名大幅提升至24名,相比2014年提升了22位,其中在规模、资产质量以及资产流动性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较突出。收益指标排名下滑至第68位。

成都银行成都银行排名第38位,排名较2014年下降3位。排名下滑的主要原因来自客观指标排名下挫,从第55位跌至第74位,其在资产规模和资产流动性方面都有所降低,但收益指标排名从21位上升至第15位。

重庆银行重庆银行2015年第一次进入统计样本,其综合排名位列第39位。在客观指标排名中,位列89位,其在资产质量、效率方面有较强的竞争性,但在资产规模、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与排名前列的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收益指标位列第9,显示其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广州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排名下滑6位至第40名。客观指标排名第53位,比2014年降低了18位,主要原因是其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方面的下滑。收益指标排名比2014年的45名提升了12位至33名,其盈利能力也是在逐步提升。

宁波银行宁波银行排名第44名,相比2014年的36名,下降了8位。在客观指标方面,宁波银行下降了20位,至第61名,其中,在资本充足率、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等分项指标上相对落后,但在资产质量方面体现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收益指标排在第26名,比2014年提升了11位。

渤海银行渤海银行排名第32名,比2014年提升了4位。客观指标排名上,相比2014年下降1位至62名,其中,在资产质量分项指标上居于显著的竞争优势地位。收益指标排名比2014年有了大幅的明显提升,从第46名提升至第24名。

天津银行天津银行排名第46位,较2014年的59位提升13位,其中客观指标排名由73名提升至59名,排名提升主要的得益于其资产质量和资产流动性的改善。收益指标排名也从50名上升至46名。

南京银行南京银行排名从55位上升至47位,其客观指标排名小幅提升至第57位,而收益指标方面有较大提升,从57位上升至第39位,盈利能力方面有较大改善,但其的资产流动性还有较大的提升需求。

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排名大幅提升,从第72位上升至48位,主要原因是其客观指标排名从102位提升至69位,其资产质量和资产流动性都有明显的改善,收益指标也从48位提升至29位。

浙商银行浙商银行排名第49名,相比2014年下降了9位。主要原因来自其客观指标排名下降至65位,比2014年下降了16位,其中,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下滑。收益指标排名34位,比2014年提升了16名,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2022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篇2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长期以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努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2003 年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打破了过去单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格局,建立起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模式,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在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以及监管手段和方式等各方面均取得成就颇大。另外,审计署在2005 年提高金融机构审计级别,从更高层次上审视金融机构内部 运行及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金融监管体制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进行影像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在2003 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代替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银行监管体制依然不健全。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法律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行政规章,但效率低下,法律法规针对的对象常常过于局限在银行开展的具体业务上,着眼于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和限制,监管质量监管效率受到影响。并且,监管的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对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考虑欠缺。位于法律体系第二层次的行政法规和管理规章并没有有效地起到补充《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基本法律的作用。 

(二)管理观念滞后、与国际化趋势不适应 

目前我国银行管理当局所实行的还是合规性监管,这种监管方法侧重对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管,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形势,合规性监管自身固有的缺陷频频出现:合规性监管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滞后。目前金融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这种监管方法注重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银行经营状况,预测潜在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基础还较差,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还不够高效,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利用还不强,使得银行监管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理有问题的银行,从而出现成本高与效率低的现象。 

从监管法律体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监管当局并没有做好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监管准备。有些监管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坚持与国际通用的原则相一致,这势必会使中国银行监管与国际银行监管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也会使本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外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这种差异无疑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对进入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的监管上,同时,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一年只有两次非现场监管,这种监管力度对于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也是不相适应的。 

(三)商业银行监管信息不透明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仍处于初级阶段,处于一种分割、低效的状态。各部门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收集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数据谎报、瞒报的情况。同时也缺少社会监督(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人民大众对于与银行经营、盈利、资产负债情况等关键信息了解甚少,缺乏对商业银行所公布信息、资料、数据的真实性考察。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自己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且由于信息不对称、相关工作人员故意隐瞒,使得问

题愈演愈烈。 

(四)面向商业银行的政府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以来,政府审计工作中的金融审计工作对于发现金融领域重大问题,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现有的金融审计没有发挥金融审计的独立性、综合性、宏观性及延伸性优势,在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启示

重视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虽然美国次级债危机出现后呈扩散趋势,但迄今并没有通过杠杆效应提高整体风险倍数,主要原因是美国商业银行在住房贷款方面成熟的客户细分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推迟了次级债风险向一般住房贷款市场和其他信贷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蔓延,这对我国银行业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国内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隐患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学易网站收集因为,美国贷款公司对贷款人的信用有一套评估程序,借款人凭其信用等级(如“次级信用”)承受不同的贷款利率。但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讲,住房按揭贷款基本上不分什么信用等级,只要提交申请和一份不知真假的收入证明,信用欠佳的贷款人也能获得银行贷款。在此情况下,一旦国内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住房按揭贷款出现大量违约,商业银行几乎很难搞清到底哪一部分客户出了问题,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到时候,国内银行面临的危机不比现在的美国次级债危机规模小。  

  加快居民信用体系建设。美国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的融资成本是不一样的。美国次级债市场主要是为信用较低的群体设置的。这种制度性的市场分隔就是在不同信用风险的资产中间设置一道防火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同时,为满足不同信用等级的投资者需要,美国推出很多信贷品种,如固定个贷、浮动贷款等等。而我国信用体系还未建立,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而且,不同信用等级的信贷资产混在一起进行管理,因此出现问题很难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显然,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信用体系,在信贷市场上利用结构性技术和对客户进行细分,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或传导力度。     

  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对此次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深思和应对。2003年,银监会成立之初就将“促进金融稳定与金融创新共同发展”作为首要良好监管标准。但如何在金融监管中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一直是一个监管难题。通过此次次级债危机,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有必要对美国金融创新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同时,结合国内银行业发展阶段,优化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技能,从业务上监管、技术上指导,多策并举,促进国内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贯彻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尽管从金融的角度看,次级贷款危机的产生原因是无节制降低信用门槛导致的信用泛滥,但从产业的角度理解,危机在今年爆发的催化剂却是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对房地产贷款危机的触发作用。虽然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与中国的房贷风险不能直接相比,但在发达程度不等的金融市场中,隐患向危机转化的规模和速度仅是程度差别而已。  

  2007年初以来,国内银行业信贷投放加快,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房地产行业信贷增长过快,国民经济有从增长过快向经济过热转变的趋势。根据经济决定金融的一般规律,经济过热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积累加快。为此,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经济政策走向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一方面,及时指导银行业注意防范政策风险,尽量降低顺经济周期行为造成的风险集中;
另一方面,及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结构动态管理,防止经济波动对银行业绩和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理顺监管体制,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和指导。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着手向银监会申请开展此项业务。从技术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涉及到信贷资产管理、资产评估、债券发行等一系列步骤,在目前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情况下,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监管成为一个饶不开的难题。为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银行业监管部门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强综合监管,不同监管部门提高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达到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全程、无缝监管;
二是科学指导。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具有了流动性创造功能。为此,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吸取此次次级债危机的教训,防止银行业因信贷资产证券化而导致流动性过剩和信贷泛滥,进而避免信贷市场泡沫化。可以考虑,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战略管理工具,科学的指导商业银行利用该业务调节流动性,“熨平”流动性剧烈波动对其他业务开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快推行新资本协议,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归根结底也是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为使国内商业银行能够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在加紧推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同时,引导主要商业银行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如,JP摩根的信用度量模型(CreditMetrics),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的CreditRisk+和KMV公司的资产组合信用管理模型(Portfolio Manager),选择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内部信用风险模型,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提高信息透明度,规范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从根本上讲,金融创新只能将风险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而不能从根本上消灭风险,金融创新并没有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这次危机暴露出来的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有可能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结成利益共同体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学易网站收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信息披露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就在于多年的银行业监管已经意识到信息透明性对金融市场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为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行为的规范和改善也必须以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度为重点。一是要对金融创新过程中的潜在利益共同体加强监管,防范有可能的道德风险;
二是对于金融创新产品建立起更为严格的透明度监管标准,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
三是强调系统性风险披露,例如,对实施金融创新的商业银行的表外资产信息也要及时披露,防止潜在风险通过金融创新从表内转移至表外。  

  

用好压力测试技术手段,做好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预警。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发生和近期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迫使银监会对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加强戒备。为提早预警和防止由于房地产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银行信贷资产损失,银监会7月份通知要求主要商业银行对住房按揭贷款进行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风险检测手段,压力测试主要通过把综合价格变动的信息应用到银行资产组合中,量化计算出银行自身潜在的收益或损失,以此测定银行存在的风险程度。事实上,要切实做好对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预警,仅有监管部门的提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商业银行从两个方面加强风险管控。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做好压力测试,并利用压力测试结果,对自身抵御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将压力测试结果反映至资产结构调整和风险管控上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及时扭转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而“多多益善”的经营理念,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有可能对银行资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在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的外部经营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应体现“宁缺勿滥”原则,适当提高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加大对贷款人资格的审核,降低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使潜在损失降至最低。

2022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篇3


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发展趋势
杨晓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经济1221学号:120112045
【摘要】商业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
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
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作一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的发展轨迹作几点推断和建议。
【关键字】国民经济商业银行现存问题商业银行成就发展趋势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体系一直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银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化增长、差异化竞争和战略转型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从产品创新升级到服务创新已渐成潮流。
二、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看商业银行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2月22日刊发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
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
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
[1]

2012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行业金融业
1/6

投资额932
比上年增长%46.2


2012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指标
各项存款余额
其中:住户存款
其中:人民币非金融企业存款各项贷款余额
其中:境内短期贷款境内中长期贷款
年末数943102410201406192345124672875268152363894
比上年末增长%14.116.616.79.915.623.39.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以上资料看经济的增长的速度依然很快,不过相比已经比往年有了减缓的趋势。随着中国金融行业的开放,逐步走向市场化,伴随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发达国家财政金融问题相互交织,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但还将要迎接巨大的挑战和面临诸多的问题。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国内实体经济虽然企稳向好趋势明显,但仍存在下行风险。出口环境仍不理想,全球贸易景气度仍在低位徘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将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地方新投资项目仍在快速增长,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现象
[2]
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地方政府代偿性风险还比较突出
据银行业6月末自查初步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余额大约为7万多亿,2013年同比增长了一倍,很多贷款项目都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发放的,贷款主体合规性、地方政府担保合法性、贷款项目的现金流和担保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地方财政代偿性风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应该说,这些平台公司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启动内需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去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要求,开展了平台公司贷款的自查和清理。在严控新项目贷款风险的基础上,督促银行开展项目合规性的再评估,落实第一、第二还款来源,做实抵质押和担保管理,年底前重新分类,相应提足拨备,做好坏账核销。从目前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平台公司贷款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但长期来看,如何控制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如何完善地方政府举债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
2005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价格虚高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今年12月,国务院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为落实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防范房贷风险,近几年来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二套房”政策、完善了土地和在建工程抵押政策、督促银行实行房地产授信名单式管理,开展了房地产信贷以及和房地产紧密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信贷的压力测试。虽然中国不会出现美国式的“次贷”危机,但房地产信贷质量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和风险水平。除了房地产外,最近几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多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产能过剩。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将直接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银行业长远发展的依
2/6



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既要防范信贷风险,也要运用信贷资源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
[3]
(四)不良资产面临考验
2013年,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2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人民币67.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人民币9.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合计63.0万亿元,占比为93.6%,同比增长15.0%。3就新增贷款结构而言,总体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企业多、住户少”;
二是“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多、中长期贷款少”;
三是房地产贷款下半年增速反弹。信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正面临着较大的考验。
受2009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刺激政策的后遗症逐步呈现。2012年,部分区域和行业出现明显风险特征,国内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迹象,持续多年的不良贷款“双降”拐点显现。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境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自2011年第三季度起逐步增加,201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为人民币4,929亿元,较2011年末增加人民币647亿元,同比上升15.1%。但受新增贷款规模的影响,不良贷款率则由1.0%微降至0.95%。依赖于贷款规模的扩张,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呈现小幅下降,其余商业银行均出现了反弹,其中尤以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反弹最为明显,与2011年末相比分别提高0.12和0.16个百分点(见上图)。
[4]
(五暴露风险和潜在风险
1、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或将温和释放,区域性风险进一步蔓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以下简称《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西部地区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东部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人民币655亿元,不良率由年初的0.9%上升至1%,尤以浙江省和江苏省最为突出,2012年末不良率分别为1.68%和1.04%,较年初分别提高了0.77和0.23个百分点。而各家商业银行年报显示,长三角地区成为2012年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以建行为例,该地区的不良率由1.31%飙升至1.97%。2012年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钢贸骗贷风波等,均集中于该地区,区域性风险凸显。区域性风险的蔓延不容忽视,长三角地区的风险已逐步向山东、福建、广东等其他沿海地区蔓延,
[5]
若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下滑,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也将逐步受到影响。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量规模虽然可控,但仍需监控潜在风险。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合计人民币9.3万亿元,占银行业贷款余额近14%10,且将有约人民币3.49万亿元在未来3年内到期。目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约20%的平台项目由于本身没有收入来源属于公益项
[6]
目,须依赖地方财政运用未来的其他收入综合进行偿还方可化解风险。
3/6



3、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增幅较大,积聚信用风险。
根据上市银行公布年报显示,2012年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增幅远高于各行对公贷款增幅,2011、2012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合计增幅高达38.01%及26.50%,股份制上市银行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增幅高达43.12%及39.02%。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余额亦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年报》数据显示,批发零售业本年净新增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人民币507.3亿元,年末余额高达人民币1,071.4亿元,不良率更是上升了0.45个百分点至1.61%。2012年爆发的钢贸危机、民间借贷危机,其中相当部分以批发零售类企业为借款载体,包括由于欧美经济危机影响导致的出口下滑、订单下降等因素,也直接传导至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批发类企业,并逐步向内陆地区蔓延。批发零售业子行业众多、单户平均余额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表外垫款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该行业的信用风险在2013年将进一步积聚并爆发。批发零售业贷款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反映出目前实体经济运行中配套制度缺失对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六)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三大成就”
一是银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13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87.2万亿元,负债总额82.3万亿元,分别是2003年银监会刚成立之时资产和负债总额的3.2倍和3.1倍,全部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的-2.98%上升到今年二季度末的11.1%,拨备覆盖率也大幅增长至186%。近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3年“全球
[7]
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单中,有96家中资银行上榜。
二是银行业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明显改善。价值意识、资本约束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和品牌意识深入人心,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等先进管理方法得到重视和应用。银行业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已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持续增强,业务操作流程不断优化。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内部评级法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银监会的倡导,主动改变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努力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和“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业务功能也大大扩展。
三是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逐步成熟。近年来,银监会建立了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杠杆率、大额风险集中度比例控制、流动性比率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监管指标体系,探索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和动态拨备的监管框架,强化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防火墙,加强股东监管和关联关系控制和利益冲突监管,提出了房贷比率控制等一系列简单、透明、有效的监管政策。出台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贷款风险管理和支付流程进行了革命性改革。银监会成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正式成员,综合并表监管能力也逐步得到国际认可。
三、中国商业的发展趋势(一)商业银行积极布局城镇化
中国商业银行通过构建新型的银政合作关系,将融资优势与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有机结合,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引入民营企业集体经济,打造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设立城镇发展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再如,工商银行与南京江宁区签约,今后两年将提供超过100亿元的授信额度,注入江宁的城镇化建设。各商业银行在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还积极地扩大营业网点覆盖。例如,农业银行在广东增设1000个自助银行网点,“惠农通”服务点突破10000个,打造贯通城乡、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网络。在城镇化建设布局上,商业银行需要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运作主体规范、经济效益和经营行管理水平较高的城镇化建设项目。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信贷、投资、保险、租赁、基金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在项目选择上,向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倾斜,通过银团贷款、债务融资工具、资
4/6



产管理、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重点项目的建设;
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通过资产管理、资本市场投融资等为当地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8]
(二银行发展电子商务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颇具金融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企业对商业银行传统资金中介地位发起了挑战.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已将电子商务业务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据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度,仅上线6个月的善融商务企业商城在线交易额达到35亿元,线上融资近10亿元,签约商户1万余户。2013年一季度,善融商务在线交易金额已经突破23亿元。表1:部分商业银行网上商城运营模式比较商城名称运营银行服务内容定位善融商务建设银行包括企业商城(B2B、个人商城(B2C和房e通,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和房屋交易等领域,可以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在线财务管理、在线客服等配套服务;在金融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亦商亦融。
[9]
(三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
2012年,中国资产规模排名前六位的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在推进国际化的战略上继续取得进展。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领跑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进程,全球网络布局基本形成,海外业务深度不断提升。2012年,随着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其海外资产与海外营业收入均有所提高。工商银行境外机构税前利润增长21.8%,境外营业收入占全行总营业收入的4.3%,境外机构总资产1,62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30.5%,占集团总资产的5.8%。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资产增长13%,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海外资产占集团资产总额的23.6%,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为18.7%。交通银行境外银行机构总资产较年初增长21.9%,占集团总资产比重达到7.7%;
招商银行境外总资产占比2%,比上年末增长了一个百分点。
[10]

(四综合化经营提速
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增强,金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大趋势。在金融脱媒压力、新资本协议实施和利率市场化推进等众多因素的促使下,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积极介入基金、保险、证券、金融租赁等领域,相应业务板块对商业银行集团整体利润贡献度逐年提高。
商业银行所属控股集团持有其他金融牌照统计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
控股机构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平安
保险信诚人寿光大永明人寿招商信诺平安保险
基金信诚基金光大保德信招商基金平安大华
信托中信信托平安信托
证券中信证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平安证券
资产管理中信资产管理光大金控
平安资产管理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数据及各银行网站收集整理

(六)创新能力不断升级
在市场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金融脱媒和监管强化及资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主要依赖于利差收入的国内银行在2013上半年的业绩已略显疲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也开始回落。商业银行需要尽快摆脱同质化竞争和盈利结构单一的状况,加快转型步伐,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小微企业业务、数据与核心应用、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转型与升级。
5/6



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金融脱媒和监管强化及资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主要依赖于利差收入的国内银行在2013上半年年的业绩已略显疲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也开始回落。商业银行需要尽快摆脱同质化竞争和盈利结构单一的状况,加快转型步伐,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小微企业业务、数据与核心应用、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转型与升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推动力,国内大多数银行都在积极开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战略和措施,贷款定价意识和定价机制已经基本形成。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不仅为商业银行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构建新型的银政合作关系,加大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银行网点布局、信贷投向、消费信贷和产品创新的力度。在国际化进程上,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深度不断提升,全球网络布局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已经积极介入基金、保险、证券、金融租赁等领域。在金融创新方面,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小微企业业务、数据与核心应用、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创新,以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成功转型与升级。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不断攀升及潜在风险的显现,银行理财业务急需向规范化、透明化转型。从监管层面,国际金融体系监管改革和《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资本充足率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加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各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动力逐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R].2013.[2]王华庆.中国银行业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展望.[J].金融时报.2012[3]钟璐琳,樊彝.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的风险研究.[M]经济研究导刊.2013[4]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卓越中心.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J].2013[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2012年报[R].2012[6]中国人民银行.AggregateFinancingtotheRealEconomy[R].2013[7]2013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J].银行家.2013
[8]王曙光.商业银行如何助力城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9]谢春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金融.2013.(5[10]根据上市商业银行2012年年报和公开资料整理.[Z]



2013.12.23
6/6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