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2年度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地案例分析报告-新颖教育资料

发表于:2022-12-03 11:4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地案例分析报告-新颖教育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地案例分析报告-新颖教育资料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地案例分析报告-新颖教育资料4篇

第1篇: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地案例分析报告-新颖教育资料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价值、时机及策略*

袁娜娜*

摘要:同伴冲突对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冲突及其解决过程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同伴冲突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有重要的价值,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幼儿教师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掌握适当的解决策略,并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冲突结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介入;
幼儿;
同伴冲突

在幼儿与同伴的日常交往中,冲突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现象。同伴冲突对幼儿发展有巨大的价值潜力,冲突的解决能力反映了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并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冲突解决的结果可以影响到幼儿是否能够获得同伴接纳。[1]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同伴冲突的价值潜力,我们就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干预时机不当,干预方式以控制为主,干预方法刻板化等。[2]我们认为教师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时机和策略介入,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解决同伴冲突。

一、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幼儿对其周围人物言行有意无意的模仿是其社会化中很重要的学习方式,[3]因此教师的介入对幼儿冲突的解决以及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导幼儿发现自我

儿童的自我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而儿童社会交往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皮亚杰指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是他们思维的突出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尚不能够认识到他人的观点。[4]这种思维特点让幼儿之间同伴冲突不断,而且面对冲突时很少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介入冲突解决的过程,幼儿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自我是一个主体,并能把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意识到他人的存在。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提升,幼儿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习如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进一步的“去自我中心”,更快地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从而有利于幼儿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获得情感支持

幼儿期是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情感的发展对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儿童这种需要更多的是从社会交往尤其是一般的同伴交往中获得的。

[5]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而冲突的解决也能使幼儿获得来自于同伴的爱与尊重。另一方面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也导致他们的情感具有易变、易冲动、易“传染”的特点,他们对情感的控制还很困难。[4]当面同伴对冲突时,幼儿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自尊。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安抚他们的情绪,或者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消除他们激动的消极情绪,能让幼儿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从最初的消极情绪体验而转为积极情绪体验,获得情感支持。

(三)协助幼儿掌握社交技巧

掌握丰富的社交技巧能够促进幼儿更好的与人交往。[5]由于所掌握的社交技能较少,幼儿不知道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抢小伙伴玩具、推倒别人积木等不当行为频频发生。班杜拉认为儿童总是在“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模仿、学习,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重视榜样的力量。

[6]在幼儿园,教师可以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言行,习得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诸如观点采择、移情、道德判断技巧,特别是语言交往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从而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在冲突解决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幼儿掌握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技能,使幼儿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时机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常常会出现过早或过晚的情况。那么何时才是适当的介入时机呢?总的来说,教师应当相信幼儿有独立解决冲突的能力,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及自行解决的机会,然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使冲突的潜在价值能够发挥到最大。

(一)矛盾激化冲突升级

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适当的斗嘴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小打小闹可以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因此当冲突维持在适当程度时教师不用介入,可以给幼儿提供自己解决的机会。但由于幼儿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波动较大,当冲突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或者感觉解决结果不公的时候,幼儿难免会比较激动,甚至发生打人的事件。小班自由游戏时间,君君在玩具区玩小汽车,突然阳阳从娃娃家跑过来抢走了君君的小汽车,君君很生气,边大声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边要把汽车抢回来。阳阳把小汽车藏到身后不肯给,君君火了,抡起拳头大了阳阳的头,并把他推到在地。案例中君君和阳阳从单纯的抢玩具发展成了肢体冲突,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制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否则这场肢体冲突难免会对两位幼儿造成伤害。这就要求老师时刻关注幼儿同伴之间冲突的解决,一旦发现冲突双方进入对峙阶段,矛盾激化冲突升级的时候,就需要及时介入,安抚幼儿的情绪,跟幼儿一起寻求更好的方法解决冲突,避免发生“暴力事件”对幼儿造成伤害,尽量引导冲突结果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7]

(二)遇到困难求助老师

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幼儿时期的儿童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克服内疚感,获得主动感。主动感的获得主要通过儿童在言语和行动上更广泛的探索实现的,而在主动探索的同时,如果屡屡遭受挫折或者与别人的主动性发生冲突,就会产生内疚感。[6]因此当幼儿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作出反应,以帮助幼儿获得主动感。同时,幼儿园是儿童离开家庭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个场所,一定程度上教师会代替父母成为幼儿依赖的对象,因此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向老师求助。在排队做早操的时候,中班小朋友瑞瑞看到霖霖把欣欣推倒了,他要求霖霖向欣欣道歉,霖霖不肯,并且又把瑞瑞推倒了,瑞瑞哭着向老师求助。教师应对瑞瑞的求助做出积极的反应,给幼儿提供安全感,并且通过帮助他们解决在探索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冲突,也能使他们克服内疚感获得主动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并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或者表情适时的鼓励幼儿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反复尝试未有效果

重复性行为是幼儿重要的学习特点。中班自由游戏时间,彤彤和佳佳在一起玩玩具,彤彤特别想玩佳佳的哨子,先是说“给我玩一玩吧”,后又想出轮流玩的办法,佳佳一直不给他玩。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在冲突一开始就介入,那么彤彤就不会想出“轮流玩”的办法,其解决冲突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幼儿的生理需要,但是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幼儿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儿童”也包括尊重幼儿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需要。[8]因此面对幼儿的同伴冲突,教师不要冒然介入,应当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因为幼儿在重复性行为中既能积累活动经验,又能够宣泄内心情绪情感,况且即使是失败的尝试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验。但是如果幼儿一直在积极地尝试各种解决办法,而一直得不到满意的效果,他们就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如焦虑、暴躁、沮丧甚至产生自我否定。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失败的原因,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就需要及时介入,给他们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帮助疏导幼儿沮丧、失望的情绪,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寻求更好的解决策略。[9]因此在彤彤和佳佳因为玩具发生冲突以后,教师要给他们机会自己解决,而当彤彤积极尝试了多种解决办法仍旧失败时,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帮助他们解决,从而既尊重了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避免了幼儿不良情绪的产生。

三、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

既然教师的介入对幼儿同伴冲突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提出了合适的教师介入时机,那么教师又应该如何介入呢?整体而言,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应摒弃简单粗暴的方式,以引导和帮助为主,给幼儿思考和自己解决的机会,在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适时向幼儿提供解决思路,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向处理。[2]

(一)直接介入—及时制止冲突

这是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形式。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行为是可以被塑造的。

[10] 通过教师的直接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同伴冲突,从而塑造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在运用直接方式介入时,教师首先应重视言语的作用,向幼儿解释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向幼儿传达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然后直接向幼儿提出行为要求,让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实践所习得的行为规范。[3]在幼儿同伴之间矛盾激化、冲突升级时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制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避免因冲突升级而对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大班早操时间,洋洋占了红红的位置,他们争执起来,红红很生气,推了洋洋一下,结果两位小朋友由口角变为了肢体冲突,这时候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制止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并且告诉洋洋“每位小朋友都应当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而告诉红红也不能因此打小朋友。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直接介入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方式,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教师干预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对幼儿主动性的忽视,因此在使用时应当慎重。

(二)澄清问题—探寻冲突原因

帮助幼儿寻求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一种有利于幼儿自我认识发展和社交技能掌握的策略,也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11]运用这种策略首先可以再现冲突情境,由冲突双方分别讲述冲突产生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倾听者而不要评判谁对谁错,要保证每一位幼儿都有权发言。然后教师帮助幼儿客观的分析此次冲突,让幼儿自行认识冲突产生的原因,了解自己是否有过错之处。最后教师帮助每一位幼儿找到适当的办法解决冲突。中班午餐时间,轩轩突然哭了起来,经过教师的询问,原来是童童推了他一下,这时候教师不要冒然的批评童童,而是应当首先安慰轩轩,并且让两位小朋友各自讲述冲突发生的过程。然后教师帮助他们找到冲突产生的原因是轩轩推了澜澜,而童童基于报复的心态又推了轩轩。最后教师让轩轩跟澜澜道歉,童童又跟轩轩倒了歉,三个小朋友又成为了好伙伴。这种介入策略要求教师要尽量避免用命令的口气直接指导幼儿,而要不断引导幼儿陈述冲突的发生,客观再现冲突发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让幼儿判断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从而找到冲突产生的原因。

(三)间接引导—提供有效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习者的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10]在幼儿同伴冲突无法得到恰当解决而向老师求助时,教师不要以控制者的身份直接告诉幼儿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么做,而是在帮助幼儿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冲突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指导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解决冲突的若干建议,与幼儿一起分析各种建议的优缺点,然后引导幼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由幼儿自行去解决。小班小朋友在自由玩玩具,婷婷特别想玩莉莉的洋娃娃,莉莉不想给她玩,教师可以建议她们轮流玩或者一块玩等等,并帮他们分析各种建议的优缺点以及原因,然后由他们共同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教师的直接干预,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较多的发挥了幼儿主动性作用,同时给幼儿提供的不同建议又丰富了他们解决冲突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在以后解决类似冲突时有更多的选择。

(四)情感支持—鼓励幼儿自主解决

罗杰斯认为在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环境里,儿童较少感到学习的紧张和压力,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取得进步。[8]情感支持策略,教师并不直接提供冲突解决的办法,而是仅仅在言语、表情、动作等方面给幼儿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的解决冲突。[12]早餐过后,中班小朋友在自由玩插片游戏,嘉嘉的飞机还差个机翼,然后他强行从媛媛那里抢了两片插片。旁边的凌凌看到了,要求嘉嘉把插片还给媛媛,但是嘉嘉不肯,凌凌又去抢,仍旧没有抢到,凌凌很生气,跑去报告老师。当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情绪不稳或产生退缩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办法,表达他们对幼儿的信任、给幼儿打气等方式,以鼓励他们自主解决同伴冲突。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采取言语鼓励、眼神或者微笑等方式表达教师对凌凌的信任,鼓励他寻求更为恰当的方式解决冲突。在使用这种策略时,教师应投入充足的情感,使幼儿真切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充分发挥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作用,从而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但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年龄稍大些的幼儿。其好处在于,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和支持者,没有过多体现教师的干预作用,而是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作用,由幼儿自己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

总之,面对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时,在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的前提下,教师恰当的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把握适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练.论幼儿同伴冲突及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91-94

[2] 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人际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40-45

[3] 庞丽娟,叶子,颜洁.论教师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1997(2):33-37

[4]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0-110

[5]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9-140

[6] 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42

[7] 王海英.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与策略[J].山东教育,2003(6):16-17

[8]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30

[9] 刘萍.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J].早期教育,2008(12):48-49

[10]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6-144

[11] 赵丽君.儿童交往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教育导刊,2006(2):27-29

[12] 庞丽娟,颜洁.论教师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1997(3):15-21

The involvement from teachers into peer conflicts among children: value, opportunity and strategy

Qin Hong-lei Xu Xing-chu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Peer conflicts present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children, for conflicts and the resolving process of same contribute to improve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of children. Teachers who provide a significant value of involvement into peer conflicts of childr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eer conflicts of children, for teachers who act as supporters, cooperators and guiders of activities of children should grasp an appropriate opportunity, master an appropriate solution strateg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effect of children, promote conflicts result in positive development, meanwhile improve abilities of children to independently resolve conflicts.

Keywords: Involvement from teachers; Children; Peer conflicts

作者简介:秦洪蕾(198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联系电话136********,邮箱littlehonglei@163.com,邮编 400715。胥兴春(1973-),男,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联系电话138********;
邮箱xuxc@swu.edu.cn,邮编400715。

第2篇: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地案例分析报告-新颖教育资料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秦洪蕾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 要:同伴冲突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中,教师介入策略的 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往有关教师介入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分类、影响因素等方面。

在综述相 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还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的研究方法作了回顾,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介入策略 doi:10.3969/j.issn.2095-5642.72019.010.12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910-0122-03 近年来,随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深入,幼 儿同伴冲突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对幼儿而言,同 伴冲突既意味着机遇又意味着挑战,教师作为帮助 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重要他人,其教育行为则直接 影响着幼儿同伴冲突功能的正向发挥。

贾会娟认 为,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是指教师在解决幼儿同 伴冲突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 效果,采取各种干预手段和策略以促进幼儿发展的 教育行为。

[1]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包括教师介入 的态度、时机、策略或方式、效果等方面。

台湾学者 林亮吟把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处理策略界定为 当教师发现幼儿意见不合引起冲突或有人来告状 时,所采取的处理策略。

[2] 一、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的分类 介入策略是冲突解决的核心部分,主宰着整个 冲突解决的进程。

教师介入策略的使用旨在帮助幼 儿更好地解决冲突,推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促 进冲突正向功能的发挥。

纵观以往的研究,教师介 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主要有几种。

国外学者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与途 径做了一些有效的研究。

Beaty,J.J.在她的Proso- cialGuidanceforthePreschoolChild一书中提出 了一种他尊冲突转换策略,其重点在于教师对冲 突双方彼此情感的关注。

1 事实上,笔者认为这种策 略是一种有效的移情训练。

首先,教师应当给幼儿 足够的时间使双方平静下来协助他们讲述冲突的经 过,在此过程中教师保持中立不责备任何一方;然 后,教师帮助幼儿尝试说出对方的感受,这是转换的 开始;最后,教师帮助幼儿想出解决的办法使对方感 觉好起来,实际上当他们开始这样做时,就是去自 我中心的重要体现。

Maly 和 McMurry1996 发 现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方式主要有:自行解决、教师 介入处理、其他幼儿的参与。

其中教师的介入策略 因冲突情景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对于冲突敌对状态 较多的采用替代制止等直接介入的方法,而对 于一些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冲突则会给其较多 的自行解决的机会。

[3] 国内对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或者方 式的专门研究的文献较少。

胥兴春指出,应对幼儿 的冲突教师一般会采用教师中心策略、幼儿中心策 略和高权威策略三种解决策略。

[4]教师中心策略作 为一种简单易行、立竿见影的方式为广大的幼儿教 师经常使用,但是使用这种策略幼儿并没有积极的 情感体验,因此这种策略的使用效果很有限并且只 是暂时的。

在幼儿中心策略的使用中,教师只是作 为辅助者引导幼儿自己建构冲突解决的思路,虽然 这种策略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由于其能充分地发 挥幼儿的主动性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 221 第 29 卷 第 10 期 Vol.29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CHENGDUNORMALUNIVERSITY 2019 年 10 月 Oct.2019 * 收稿日期:2019-06-17 作者简介:秦洪蕾 1988?,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发展,因此它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教师在使用高 权威的介入策略时,没有过多地考虑冲突解决的效 果和冲突双方的感受,这种策略的使用不仅不会使 冲突得到有效的解决,甚至可能会导致双方矛盾的 激化,因此这种策略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应当尽量 避免。

二、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影响因 素的研究较少,综合笔者所能找到的文献,常见的主 要有二个方面的内容。

一主观因素 幼儿教师是介入冲突的主体,不同的介入主体 在介入时机、介入策略等方面不尽相同,带有明显的 个人色彩。

有关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发 现:首先,教师的教育观以及冲突观等内隐观念作为 一种内在依据和基础直接决定了其介入行为。

教师 的教育观与冲突观相互影响,不同的教育观和冲突 观导致教师的介入方式不同。

认为冲突有碍于幼儿 发展的教师,大都会把自己当做控制者从而选择 直接介入的方式尽快制止冲突的发生;认为冲突有 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师,大都会以此为教育契 机以指导者的身份帮助幼儿妥善地解决冲突。

[6] 其次,教师的介入也会受到当时心理状态和情绪状 态的影响。

当教师情绪良好时,会耐心地帮助幼儿 解决冲突,并且积极的情绪往往能够感染幼儿,使幼 儿忽视冲突中的消极情绪体验。

但是由于幼儿园工 作环境的特殊性高情感投入、高安全责任等,教师 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难以控制烦躁的情绪,丧失耐 心,要么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冲突,要么敷衍了 事。

[1]此外教师的气质、性格、教育机智等方面也对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客观因素 研究表明,幼儿教师通常会根据冲突情境的不 同冲突发生的背景、冲突的程度以及幼儿在冲突中 的行为类型等决定采取何种介入策略。

林丽卿在 研究中发现蒙氏教学的教师强调幼儿在冲突发生时 必须先说对不起,主题教学的教师在幼儿发生冲 突时则要求其自行解决。

[6]而冲突的程度以及幼儿 冲突中的行为对教师的介入策略也有影响:当冲突 程度高,幼儿在冲突中的肢体冲突、攻击行为较多 时,教师倾向于采用高权威策略直接介入;反之, 异然。

幼儿作为冲突产生的主体,与之相关的许多 因素成为影响教师介入同伴冲突的重要原因。

贾会 娟指出幼儿人数对教师的介入策略有影响:在人 数过多的班级,为了照顾多数幼儿的利益,对于发生 冲突的幼儿只能采取最快的方法解决冲突,根本无 暇顾及其行为后果是否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1]此 外,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也会影响到教师的介入策略。

教师比较喜欢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家长,当他们 的孩子卷入同伴冲突时,教师一般会采取一些耐心 的方式对待他们。

三、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的研究方法 对已有文献分析发现,关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 冲突策略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访谈 法、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几大类。

文献法是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 识的载体。

[6]查阅文献可以全面地了解所要研究问 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并界定研究 中的主要概念。

通过查阅文献,林亮吟对幼儿人际 冲突、冲突解决策略等概念作出界定,以此为依据将 教师解决幼儿人际冲突的策略分为问题解决策略、 交涉调节策略、间接介入策略以及权威仲裁策略四 种,并作为后续观察、调查的依据。

[2] 在本领域的研究中,观察、访谈、问卷等教育科 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其中使用频 率最高的是观察法。

Silvia 对两所托儿所作观察, 一所是教师习惯介入孩子的同伴冲突,一所是教师 较少介入孩子的同伴冲突,目的在于观察孩子在非 结构游戏时间老师介入孩子冲突的情况。

2 贾会娟 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幼儿园 中教师的各种介入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进行观 察和记录。

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从河北省保 定市一所幼儿园的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各选择了一 个班,对每个班级的三位教师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 采用事件抽样的办法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行 为进行记录,采用白描的方式完整记录教师介入 冲突的完整事件。

[1]访谈法的使用也比较普遍。

访 谈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在本领域的研究中, 学者大多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

采用访谈法是为了 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原 因、目的等深层次的资料。

另外问卷法也是不可忽 视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它方便、省时、便于做量化 处理。

林亮吟在其研究中使用自编问卷《幼稚园教 321 第29卷总第248期 秦洪蕾: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师处理幼儿人际冲突之研究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 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几所幼稚园,发出 540 份问卷,回 收 517 份,然后用 SPSS 软件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 行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四、思考与展望 近几十年来,有关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研 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综观以往研究,其中 也的确存在很多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 面。

首先,在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的研究普遍都大量 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而对量化研究的方法涉猎较 少。

量化研究能够涉及到问题的原因、影响等方面, 其研究结论具有概括性、普适性的特点。

[7]因此笔者 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力度 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在研究重点方面,通过对已有 文献的分析,关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影响因 素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是不够深入。

教师介入 幼儿同伴冲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幼儿的社会性 发展、对冲突的解决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作者认 为,未来应当在此领域加大研究力度。

注释: 1 转引自李丽君.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对策初探 [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19:5-7. 2 转引自吴丽云.冲突情境中的师生互动[D].中国台湾 新竹: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研究所,200l:19. 参考文献: [1] 贾会娟.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研究[D].保定:河 北大学,2010:4-5. [2] 林亮吟.幼稚园教师处理幼儿人际冲突之研究[D].中 国台湾屏东:国立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 2004:7-8. [3] MaloyH L,McMurryP.ConflictandResolutions: Peerinanintegratedearlychildhoodclassroom[J]. EarlyChildhoodResearchQuarterly,1996,11:185 -206. [4] 胥兴春.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J].学前教育研 究,2006,6. [5] 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人际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5:30-33. [6]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1995:89-91. [7]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19:9-11. ResearchonStrategyforTeachersInterveningintoPeerConflictsamongChildrenandInfluencingFactors QIN Hong-lei Faculty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Peerconflicts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ondevelopmentoftheindividualityandsocialityofchil- dren.Thestrategyoftheinterventionofteachersisanimportantinfluencingfactorduringthesettlementofpeer conflictsamongchildren.Thepreviousresearchontheinterventionstrategyofteachersmainlyfocusedonthecon- tent,theclassification,theinfluencingfactorandsoon.Onthebasisofrelevantresearches,thispaperreviewsre- searchesonthestrategyofteacherinterveningpeerconflictsamongchildrenandpointsoutthedirectionofre- searchinthefuture. Keywords:Interventionofteachers;children;peerconflictsamongchildren;interventionstrategy 责任编辑:姚 冰 责任校对:杜 炎 421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9 年 10 月

第3篇: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地案例分析报告-新颖教育资料

幼儿园教师教育案例分析

——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大一班蒋薇老师,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原因有很多。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幼儿爱上幼儿园的“十不问”与“九问”,家长们做到这些,可以帮助孩子轻松度过入园期。

1.不要问: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欺负“这个词,一下子就把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对立的位置。孩子刚上幼儿园,因为缺少和同龄幼儿交往的经验,经常会发生冲突。孩子之间会有一些磨合,会有争执,但不会记仇,还是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2.不要问:今天哭了吗?‍‍

入园前,孩子对于集体生活感到陌生,所以孩子会用哭闹等一些方式来抗拒。但其实爸爸妈妈们离开之后,宝贝们表现都非常好,丰富的集体活动占据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逐渐帮孩子适应分离焦虑。

当妈妈问“今天哭了吗?”的时候,孩子会马上表现出委屈甚至哭闹。妈妈的话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着“只要哭闹妈妈就会心软”,这样孩子就更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所以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正面积极面对,可以表扬孩子:“今天只哭了一小会儿,妈妈相信你明天会更好的!”

3.不要问: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对于新建立的集体环境,有新的规则,老师会在孩子适应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完成常规的培养。家长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这样很容易成为孩子各种事情的借口,或者会让孩子有负担,缺乏自信,应该鼓励孩子多和老师交流,而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名热情的听众。

4.不要问:你今天表现好不好呀?‍‍‍‍‍‍‍‍‍‍‍‍‍

往往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比较笼统,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她们也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表现如何,经常对家长的回答就是“表现好”“乖”。家长可以多去关心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了?”,这样才会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具体的引导。‍‍‍‍‍‍‍‍‍‍‍‍‍‍‍‍‍‍‍‍

5.不要问:有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

孩子刚入园,对于老师和小朋友都是陌生的,从认识到成为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性格都不同,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来认识新的朋友,新的伙伴,不妨换种提问的方式:“今天认识了几个新朋友?”或是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下班上的趣事,让孩子对好朋友逐渐的形成概念,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期待。

6.不要问: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

这么小的孩子,要清楚的回答这个问题,太难了!不要去挑战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不要给孩子压力,以免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7.不要问:老师喜欢你吗?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对“喜欢”的概念还不太懂,又怎么辨别呢?实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幼儿园的老师会认真对待爱护每一个孩子,家长要给予充分信任,才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8.不要问:在幼儿园吃的什么饭呀?吃饱了吗?‍‍‍‍‍‍‍

孩子刚入园,情绪肯定不好,必然影响食欲。老师会逐渐的帮助孩子独立,适应新的集体生活,也会细心观察孩子,更会适当的帮助孩子进食,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

9.不要问: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孩子刚开始上学,对学校的一切大多带有敌视情绪,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宝宝的回答是负面的,那对他上学的情绪肯定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多给孩子以幼儿园正面的知识,帮助孩子提早接受和适应幼儿园生活。

10.不要问:你喜欢哪个老师呀?哪个老师带你玩了?‍‍‍‍‍

孩子刚入园时,因为幼儿园的人和物取代了自己的家人,孩子对幼儿园所有的事物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如果家长一直强调她喜欢哪个老师,那就是暗示她要更多的跟喜欢的老师在一起,孩子就不愿和其他的老师接触

接下来说说家长们可以问的问题。

1.可以问:你今天帮助老师/小朋友做什么了?

提出问题后,父母可引导孩子启动“回想”模式,试着和他一起梳理一天中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的心得,帮助老师和小朋友,让他增强自信和荣誉感,更爱去幼儿园。

2.可以问:你的好朋友是谁啊?你为什么喜欢他(她)?

提出这个问题,有意识让孩子在幼儿园多和小朋友沟通和交流,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同时,让他知道小朋友的优点,树立价值观,也强化孩子对幼儿园优点的记忆。

3.可以问:今天班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在孩子回答时,家长不要急于评价,而应注意倾听,引导孩子表达观点。在孩子表述完以后,多和他讨论,既可以增加对孩子的了解,也可在讨论中传达正确的看法和价值观。

4.可以问:有什么不明白的事情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吗?

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很关心你,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以此得到孩子的信任,帮助他敞开心扉,不再因各种无法处理的问题而抗拒幼儿园。

5.可以问: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

这样的提问,内容具体明确,孩子知道如何回答,而且有回答的欲望。孩子说得多,就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同时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兴趣。

6.可以问:教教妈妈你今天新学的小纸船/小游戏好不好?

用具体、细节的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分享一天的在园生活。

7.可以问:今天是不是又长本领啦?

问问孩子是不是会自己拉拉锁、系鞋带了?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成长意识,这种方式是在激发孩子的内能,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孩子改变。

8.可以问: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了什么故事呀?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可以避免“学”这个字,直观地提一些“今天画了什么画”、“今天做了哪些手工”等具体的问题,间接地巧妙了解孩子在园生活,同时也能让孩子巩固学习内容。

9.可以问:你今天有没有对老师说谢谢?

消除开园之初孩子因不适应而对老师产生的敌意,让孩子知道老师很辛苦,老师是在帮助他成长,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说谢谢。

比起问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哭没哭”,孩子的感受、成长、关心他人等方面才是真正需要家长关心的。

如何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宝宝二班的俞丹老师。今天跟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案例。

前些天我在翻阅微信的通讯记录时发现了一条两天前的未读信息,内容是这样的:“俞老师,昨天宝贝晚上怎么也不睡觉,半夜十二点多才睡,今天早晨八点多也不爱起床,给我都折腾坏了,也不知道她午觉能不能睡着……”疏忽了家长发来的信息,我内心十分抱歉,立刻回信息根家长道歉并和她聊了聊他关心的问题及孩子在园的其它情况,请家长放心。

事后我也一直在反思。现在处于开学季,刚刚入园的孩子,他们要适应崭新的幼儿园生活,不少家长的心也会跟着悬起来。所以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让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爸爸妈妈们务必要知道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分离焦虑,它有三阶段: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

3.超脱阶段——开始接受别人的照顾,正常活动,但看到亲人又会出现悲伤的情绪。

无论孩子处在哪个阶段,这些都是孩子表现出的正常情绪,不是孩子不喜欢幼儿园,更不是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委屈,爸爸妈妈要有耐心,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来适应哦。

二、别把不安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您有没有发现:如果您对孩子在幼儿园是否适应存有忧虑,那么孩子对入园也会忧心忡忡。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当您不放心躲在门口偷偷观察孩子,恰巧被孩子发现了,他又不能回到您的身边,肯定会觉得委屈,哭闹就在所难免了。所以,家长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后,应该愉快地和孩子道别,然后迅速离开,别把自己的不安传递给孩子。

三、请相信幼儿园相信老师

家长朋友们,作为教师,特别是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内心一定是喜欢孩子的,也请您相信我们的专业的知识。面对不同的孩子的我们会选择更适合的教育方式, 对于还处在分离焦虑期的孩子, 我们会一直安抚他的情绪,有时会采取冷处理,有时只要抱抱他们,就能让他们安静下来。有时我们会给他几样玩具,待他冷静下来再与他交谈,看到他的进步会时刻鼓励;
有时我们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刺激,带他们玩不同的游戏,让他们对新环境有更多的新鲜感;
……我们也有专业的保育知识,做好幼儿护理,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补充水分等。所以,当您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的那一刻起,就请您放心吧!

最后,我还有些心理话想和家长说。作为老师来,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位幼儿,每个孩子都应得到公平对待。当您发来消息时,我可能正全神贯注地给孩子讲故事;
我可能正在户外和孩子们一起开心的游戏;
可能正在为孩子们分发餐食;
可能在寝室哄孩子们午睡;
可能正在处理孩子们的一起“纠纷”;
更有可能你发给我的消息被淹没在无数信息中,我还来不及看到……但是我会尽可能及时回复您的消息,如果没有做到,并不是不重视您的孩子,还请您多多见谅。

我们欢迎家长和老师沟通,但请您注意以下几点:

1.除非紧急事件,尽量不在班内时间联系老师,以免影响全体幼儿。

2.给老师发短信、打电话时语言尽量简洁,省去不必要的寒暄,直入主题会更节省双方的时间。

3.需要长聊的话题可以约老师面谈。

4.班级微信群主要是用于发通知或者答疑,应避免闲聊刷屏,以免错过重要的通知。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孩子为什么会顶嘴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中二班丰晔老师,前几天有位家长给我打电话,因为早上入园前和孩子发生不愉快,打了孩子,所以询问我宝贝当天在园的情绪如何。她说:“最近一段时间,孩子每天早上都自己挑选喜欢的衣服穿,今天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我批评她,她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跟我顶嘴。我太生气,一时没控制住,动手打了她。孩子,哇哇大哭!我又生气又心疼!老师,你说孩子原来也不这样不听话,看见她这样我真的很难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通过这件事,我想告诉您,孩子渐渐长大学会了独自思考,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当他们的小想法和大人不一致时候自然会有“冲突”,顶嘴不一定就是孩子任性、调皮,故意跟您作对。也不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而可能是他们正在发出了成长的信号!这不必引起您的过度担忧,反而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呢!但是,孩子在不断成长,作为家长也应与您的孩子同步成长!

当孩子顶撞您的时候,请您首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出现以下行为:

1.您有没有言而无信?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安抚孩子一时的情绪,随口许下诺言事后却抛到脑后的家长比比皆是。当然你并不是存心,可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时,父母在他们心中的威信就会降低,您对他的教育,恐怕他也无法再接受。若父母言而无信,孩子日后就很难成为信守诺言的人。因此哪怕承诺的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认真去做。

2.您是不是误会了孩子?

有的时候孩子看见父母很辛苦,就想着帮助家长做事情,但结果却不尽人意。这时您不要急于去责骂,要先体谅孩子的用心,当您了解事情的经过,如果您发现自己误会了孩子,就应该及时向孩子道歉。这一点,对于家长来说可能有点难。但如果您放不下架子,不坦诚的道歉,孩子又怎么会心服口服,并且把你当作自己的榜样呢?其实当你说出那句“对不起”的时候孩子的委屈就已经释然了。

3.您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

成人在对孩子平时的教育中,更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在教育孩子时,自然会遭到反抗和顶撞。家长只有积极地改正自己缺点,才能让孩子认可并接纳您提出的要求。

4.您是不是太霸道了?

“我是爸爸你就得尊重我!就得听我的!”,在大街上或者在众人面前,家长们指责、要求孩子时,往往忽略了他的内心感受,想当然认为孩子就应该顺从自己。如果您能用尊重一下孩子的方式和他交流,他一定会给您一个不一样的行为反馈。

5.您有没有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到孩子?

很多父母总爱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来比较,也许您认为这是在给他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轻信度,导致孩子对父的母冷漠化。作为家长您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今天和昨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

6.您是不是总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

当家长想让孩子停止做某件事时,不妨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例如告诉他:“妈妈现在去洗衣服,等洗完衣服你就要关掉电视了!”或者告诉他,分针指到哪个数字就要......当然你必须得说到做到,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再执行起来就不困难了。

有些事情,孩子一定会有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这个时候,我们不应总是以大压小,一味的让孩子听从成人的要求。这样会导致孩子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的心里。其实,顶嘴就是孩子在追求自我表达与独立自主的权利。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家长朋友千万不要再武断认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家长们不妨在家里营造出足够的民主气氛,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并鼓励孩子随时讲出自己的感受,化解孩子的委屈。您不必担心如此会降低自己威信。反而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倾听。

第4篇: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地案例分析报告-新颖教育资料



案例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082班 何静波 0822310227
案例回顾:我是西大篮球裁判组裁判,这个案例是我在执裁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冲突事件。这是某学院的一场“欢送杯”篮球赛小组赛,A队与B队是实力比较接近的两个队,比赛的胜者将获得小组第一,同时可以避开另一小组的第一名(实力大大超过其他队伍)。比赛中,双方的犯规比较多,打球时手上多余动作比较多,双方都对对方有怨言。B队5号在打球过程中手上多余动作相对较多,言语上亦有不当之处,A队7号是A队队长,为了保护本方队友,经常抱怨B队5号动作过多,可能会造成A队球员受伤,两人经常有言语上的交恶。作为场上裁判,我对每一个犯规都予以判罚,尽量避免因为没有判罚应当判罚的犯规而引起的冲突,双方对裁判的执裁还是基本服从的。
当比赛进入到第四节的时候,比分依然是交替上升的,为了赢得比赛,双方队员都倾尽全力,场下双方的啦啦队热情也很高,有些啦啦队成员还对对方球员进行言语攻击,队员受场下啦啦队的情绪感染,情绪更加激动。在一次争抢篮板球的过程中,B队5号过分挥肘,打到A队一名球员,该球员与B队5号发生言语上的冲突,随时有可能发展为肢体上的冲突,我根据规则判罚B队5号过分挥肘犯规,同时警告双方注意言语。此时已被替换下场的A队队长7号冲入场内试图与B队5号争论,我依据规则将其劝离。比赛进入最后两分钟,比分依然比较接近,在一次争抢篮板球的过程中,A队7号与B队5号撞到一起,B队5号首先在言语上对A队7号进行侵犯,A队7号此前积聚的不满情绪此时爆发,对B队5号大打出手。我在同事和其他队员的帮助下,迅速将两人分开,同时依据规则,给予B队5号技术犯规,给予A队7号取消比赛资格犯规并将其架离球场,避免更严重的冲突,随后比赛恢复进行。

案例分析:
一、
在上述案例中,A队7号与B队5号之间的冲突,根据冲突产生的原因,属于双方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情感上的冲突;
根据冲突的范围,是A
队7号与B队5号之间的冲突,属于个体与个体间的冲突;
根据杜布林对冲突的分类,该冲突属于类型IV(有害的——个人的),因为这是A、B两队两个球员间的冲突,对组织、个人都造成了有害的影响。
二、
根据杜布林对冲突根源的分析,产生此次冲突的根源有三个:1、人的放肆本性。很多证据表明,许多人存在着潜在的放肆
倾向,想公开表现出来。A队7号和B队5号在场上都非常有表现欲,两人都想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因而从本性上想把内心的放肆释放出来。
2、价值和利益的冲突。这场比赛关系到双方的出线前景,属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类型,因而双方在价值和利益上存在着冲突。

3、组织氛围。在比赛中,双方的啦啦队情绪高昂,言语激动,给双方队员以激情的同时,亦对队员们造成了情绪感染。
三、根据纳尔逊和奎克队冲突根源的分析,此次冲突源于个体差异,包括:
1、个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在比赛中尤其表现明显,双方在打球风格、说话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比赛中难免会有碰撞,进而导致双方的冲突。
2、情绪。因为比赛中的碰撞,双方在情绪上都对对方产生了不满,再加上场下啦啦队的情绪感染,导致了双方的冲突。
3、沟通障碍。双方对对方的动作总会先进行价值判断,对方总是会己方不利,队员对对方动作有可能会过分解读,因而为冲突埋下了祸根。
四、冲突管理策略
1、在此次冲突的初始阶段,应当采用合作策略。因为此次冲突是双方共同的问题,因而应当依据规则给予同等待遇,应当判罚的犯规要执行同等的罚则。

2、在冲突的高潮阶段,应当采用强制策略。因为在此阶段,双方已经到了肢体冲突的危险,此时采取强制策略对解决危机是非常有效的。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