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发表于:2022-12-05 08: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5篇

第一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精品文档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审议通过了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

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会议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前人俗语,言浅理深” ,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前提是要推进健康中国

的建设。我党明确指出,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制度性安排,改进民众“人命在天,物命在人”的错误健康理念。

“读过古华佗,不如见症多” ,从实际出发,总结我党在人民健康工作中的经验,把保障人民健康、全面建成小康

1 / 14


精品文档

社会视为急需解决的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

中全会精神,妥善实施“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对人民

健康负责,履行我国对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

人民健康要从基层做起,要从小事抓起。

“万金良药,不如无疾” 。首先以“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的预防为主,建设完善的医疗制度和体系。从食品安全入手

健康、从解决当下医疗问题为主旨、 从健康宣传预防为标语、让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健康、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从而减少的

疾病发生。总书记指出:
“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陆续出现一些新挑战,需要我党统筹解决。新形势下,着眼于人民健康、着眼于重大地、长远地问题,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在规划纲要推进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每一位工作者需要秉持的概念。中国梦需要每一位健


精品文档

康的中国人去实现,人民群众更要“关己为先,重事为前” ,坚持以健康优先,用“安营时虑险防患”的意识维持健康。

在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科学地发展各项健康项目。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如医疗卫

生、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建设 ; 从普及健康生活、

优化健康服务入手,如健身设施、素质教育 ; 从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入手,如养生经济、城市

蓝天行动 ;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健康工作不容忽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

坚实健康基础。

尤其是突出问题的解决:
妇女儿童、 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

“健康中国 2030”是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履行,也是政府“系民间之疾苦”的行动落实,在强化组织实施的调下、政府加大投入的支持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下、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下,群众的生活和健康质量将会持续提

升。未来我国将继续坚持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治建设,扩大健康国际交流合作,用多方位的落实方案来抓中国健康事业,促经济稳步发展。

3 / 14


精品文档

审议通过“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需要

改革者的作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 8 月 26 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

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分享到:

“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总书记这番深刻话语,充分表达出改革发展之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健康

和幸福。在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 , 李克强总理也提到“健康是幸福之基” 。可以说,健康是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期待,改革者把此当成全力以赴的重大事业,中央政府更是把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抓手。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是一次国家层面对于健康战略的纲举目张。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著名的 《阿拉木图宣言》 , 强调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 , 政府有责任提供适宜的技术与方法促进居民的健康。而获得最高质量的健康状

4 / 14


精品文档

况,这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中,更为显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影响深远的国家健康计划。

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此时已积累了巨量的改革红

利,全体民众在经济建筑之上也发出了对更高健康需求的声

音。在这种背景下,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更

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长

远看,它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

了制度性安排” 。

把健康做“国策” ,是高屋建瓴,也是剑有所指。中国梦的内涵,是要让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而让全体国民体面地在健康氛围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这是问题的关键。之前,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深化医改规划的编制,都在以多管齐下的态势来完成全面健康的补强。

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8 月 26 日召开的会议上,更强调,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 15 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总目标清晰和明确之后,战略重点、主要任务以及

保障措施,都将在执行过程中得以全面落实。这是发展路上的任务攻坚,更是改革者的承诺兑现。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健康中国的宏大事业,除了机制体制的创新之外,更注重

5 / 14


精品文档

是带动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式。让卫生、人力、信息和技术等诸多资源物尽其用,使其在全民体系中起到最大化的调动。这显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在十五年之内完成的全民健康福祉。要达成这种愿景,不可缺的是全社会积极参与,更需要加强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互补性。这些,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审议通过“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健康,它是一个个体良好的结果,也可以以点带面升腾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健康这个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中国的改革者不能缺位他们的责任,而要奉献出自己的作为。中国一直

以来,都把健康事业作为本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今,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将把这个事业推向新高度。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全文重点

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新城、新区等开发建设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

6 / 14


精品文档

化区域协作机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促进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以耕地为重点,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加强噪声污染防控。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

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2/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7 / 14


精品文档

尾页分享到: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

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

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

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划定环境

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探

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点项目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环境健

康风险沟通机制。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

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

布。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全文重点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

基本接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到

2030 年,食品

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

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

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

药治理行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

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权

8 / 14


精品文档

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扩大产品抽检覆盖面。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进口食品指定口岸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审批制度,提高药品审批标准。加快创新药和临床急需新药的审评审批,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完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计划,积极推进中药标准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形成全品种、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全文重点

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加强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职

9 / 14


精品文档

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加强全国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防护。

促进道路交通安全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升企业安全自律意识,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基础支撑。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高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提高机

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到 2030 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 30%。

预防和减少伤害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开发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标准。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

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 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标准。

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

10 / 14


精品文档

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

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

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 2030 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

本实现全覆盖。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卫

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

置能力。建立包括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海陆空立体化的

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

2030 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

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 提高救治效率。

到 2030

年,力争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基本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

3/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11 / 14


精品文档

尾页分享到:

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口岸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种类齐全的现代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完善国际旅行与健康信息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国际旅行健康指导,建成国际一流的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加强进境动植物检疫风险评估准入管理,强化外来动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规范化建设,健全对购买和携带人员、单位的问责追究体系,防控国际动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传播。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全文重点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

12 / 14


精品文档

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

保险业投资、 设立医疗机构, 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

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 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

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

13 / 14


精品文档

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

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分享到:

14 / 14

第二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第三章 战略目标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岁) 2015年:76.34 2020年:77.3 2030年:79.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婴儿死亡率(‰) 2015年:8.1 2020年:7.5 2030年:5.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015年:10.7 2020年:9.5 2030年:6.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2015年:20.1 2020年:18.0 2030年:12.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2015年:89.6(2014年) 2020年:90.6 2030年:92.2

领域:健康生活 指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15年:10 2020年:20 2030年:30

领域:健康生活 指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亿人) 2015年:3.6(2014年) 2020年:4.35 2030年:5.3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 指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2015年:19.1(2013年) 2020年:比2015年降低10% 2030年:比2015年降低30%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 指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015年:2.2 2020年:2.5 2030年:3.0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 指标: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015年:29.3 2020年:28左右 2030年:25左右

领域:健康环境 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2015年:76.7 2020年:>80 2030年:持续改善

领域:健康环境 指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2015年:66 2020年:>70 2030年:持续改善

领域:健康产业 指标: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万亿元) 2015年:-  2020年:>8 2030年:16

第二篇 普及健康生活

第四章 加强健康教育

第一节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2030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适宜技术和用品。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第二节 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第五章 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第一节 引导合理膳食

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第二节 开展控烟限酒

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

第三节 促进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节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全国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第六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一节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第二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第三节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第四节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第三篇 优化健康服务

第七章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一节 防治重大疾病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全国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继续巩固全国消除疟疾成果。全国所有流行县基本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保持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地方病不再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问题。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强化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

第二节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家庭,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完善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大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金标准动态调整。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第三节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继续实施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经济负担研究,适时调整项目经费标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第八章 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一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和市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省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配置,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
依托现有机构,建设一批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一批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能力,保障贫困人口健康。到2030年,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第二节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加快医疗卫生领域军民融合,积极发挥军队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更好为人民服务。

第三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建立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基本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推出一批国际化标准规范。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第九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一节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第十章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第一节 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儿科建设,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第二节 促进健康老龄化

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预。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发展,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使老年人更便捷获得基本药物。

第三节 维护残疾人健康

制定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的防控。推动国家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

第四篇 完善健康保障

第十一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经办管理。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均衡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合理确定政府与个人分担比例。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

第二节 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

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按服务绩效付费,形成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加强医疗保险基础标准建设和应用。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第三节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第十二章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一节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完善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第二节 完善国家药物政策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保障儿童用药。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

第五篇 建设健康环境

第十三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到2030年,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力争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50%,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全覆盖。

第二节 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第十四章 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第一节 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新城、新区等开发建设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促进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以耕地为重点,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加强噪声污染防控。

第二节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

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第三节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划定环境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点项目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环境健康风险沟通机制。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第十五章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一节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扩大产品抽检覆盖面。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进口食品指定口岸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第二节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审批制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批标准。加快创新药(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新药(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完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计划,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形成全品种、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

第十六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 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加强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加强全国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防护。

第二节 促进道路交通安全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升企业安全自律意识,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基础支撑。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高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0%。

第三节 预防和减少伤害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开发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标准。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标准。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第四节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建立包括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海陆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到2030年,力争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基本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五节 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口岸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种类齐全的现代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完善国际旅行与健康信息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国际旅行健康指导,建成国际一流的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加强进境动植物检疫风险评估准入管理,强化外来动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规范化建设,健全对购买和携带人员、单位的问责追究体系,防控国际动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传播。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

第六篇 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七章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第十八章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

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第十九章 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第二十章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第一节 加强医药技术创新

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专利药、中药新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治疗重大疾病的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仿制上市。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实施绿色和智能改造升级,到2030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发展专业医药园区,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构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服务贸易,推动医药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业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跨入世界制药强国行列。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形成一批跨国大型药品流通企业。

第七篇 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二十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第二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理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清晰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医药卫生管理事权,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推进军队医院参加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纳入国家分级诊疗体系工作。健全卫生计生全行业综合监管体系。

第三节 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中央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鼓励金融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第四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药品、医疗机构等审批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推进健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强卫生计生、体育、食品药品等健康领域监管创新,加快构建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建设。推进综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健康相关行业科学发展,简化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流程,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第二十二章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节 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

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强化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持力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药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支持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教育培训云平台,便捷医务人员终身教育。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

第二节 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落实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政策。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对接国际通行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护理、助产、医疗辅助服务、医疗卫生技术等方面人员评价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将论文、外语、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健全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二十三章 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第一节 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能力建设,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医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和数据交汇,统筹布局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样本资源、实验动物资源等资源平台,建设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医研企结合,推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加强医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建立更好的医学创新激励机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科研基地、生物安全、技术评估、医学研究标准与规范、医学伦理与科研诚信、知识产权等保障机制,加强科卫协同、军民融合、省部合作,有效提升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科技的研究水平。

第二节 推进医学科技进步

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力争到2030年,科技论文影响力和三方专利总量进入国际前列,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医药工业增长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

第二十四章 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做好公民入伍前与退伍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军地之间接续共享。到2030年,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规范应用,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远程医疗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第二节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和完善全国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和科研、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国家、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工程技术能力,制定分级分类分域的数据应用政策规范,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注重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第二十五章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推动颁布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修订实施药品管理法,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完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十六章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合作。加强南南合作,落实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员,重点加强包括妇幼保健在内的医疗援助,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家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将卫生纳入大国外交议程。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中发挥影响,提升健康领域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

第八篇 强化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健康中国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落实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二十八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制定实施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本规划纲要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细化完善,明确各个阶段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第二十九章 做好实施监测

制定实施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本规划纲要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细化完善,明确各个阶段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第三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序言

第一篇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

第二章战略主题

第三章战略目标

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

第四章加强健康教育

第五章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

第七章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八章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十章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

第十一章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第十二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五篇建设健康环境

第十三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十四章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第十五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十六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七章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第十八章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第十九章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第二十章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二十一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十二章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第二十三章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第二十四章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章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第二十六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第八篇强化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八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九章做好实施监测

序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

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

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

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

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

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

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

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工业化、城

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

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

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

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

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

题。

第一篇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

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

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

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 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

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

调发展。

——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键环节

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 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 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

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

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

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 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章 战略主题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 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环境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层次、

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

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要素配

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

要覆盖全生命周期, 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第三章 战略目标

到 2020 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 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 基本形成内涵丰富、 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到2030 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 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 基本实现健康公平, 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 2050 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到2030 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2030 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9.0 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

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 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岁)

2015 年:76.34

2020

年:
77.3 2030 年:
79.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婴儿死亡率(‰)

2015

年:
8.1

2020

年:
7.5 2030 年:
5.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2015 年:10.7

2020 年:
9.5 2030 年:6.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孕产妇死亡率( 1/10 万)

2015 年:20.1

2020 年:
18.0 2030 年:
12.0


领域:健康水平

指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

以上的人数比例 ( %)

2015 年:89.6(2014 年) 2020 年:90.6

2030

年:
92.2

领域:健康生活

指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 2015 年:10

2020

年:
20 2030 年:
30

领域:健康生活

指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亿人)

2015

年:

3.6 (2014 年) 2020 年:
4.35 2030 年:
5.3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

指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2015

年:19.1 (2013 年)

2020 年:比 2015 年降低 10% 2030 年:比

2015

年降低 30%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 指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 2015 年:
2.2 2020 年:
2.5 2030 年:
3.0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 指标: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015 年:
29.3 2020 年:
28 左右 2030 年:
25 左右

领域:健康环境 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2015 年:
76.7 2020 年:> 80 2030 年:持续改善

领域:健康环境 指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2015 年:
66 2020 年:> 70 2030 年:持续改善

领域:健康产业 指标: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万亿元) 2015 年:

- 2020 年:> 8 2030 年:
16

第二篇 普及健康生活


第四章 加强健康教育

第一节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

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 2030

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适

宜技术和用品。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

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提高

健康教育服务能力, 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

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 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第二节 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

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第五章 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第一节 引导合理膳食

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

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 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

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

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

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

到2030 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 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第二节 开展控烟限酒

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

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

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

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 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

所全面禁烟。

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

关。强化戒烟服务。到 2030 年, 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 20%。加

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

测。

第三节 促进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

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

到 2030 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第四节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口化社会囗合治理,以青少年、育□囗女及流口人群囗重点,开展

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教育和干口,加囗囗性囗播高危行口人群

的囗合干口,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口播。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

口囗措施和治口途径等知囗。加口全国戒毒医囗服囗体系建囗,早口口、

早治口成□者。加口戒毒口物□持治囗与社区戒毒、口制隔离戒毒和社

区康复的□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口扶持、回口社会于

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囗

第一口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囗体系

口筹建口全民健身公共口施,加口健身步道、口行道、全民健身中

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囗口等囗地口施建口。到2030年,基本

建成口囗村三囗公共体育囗施网口,人均体育囗地面囗不低于2.3平方

米,在城囗社区囗口15分囗健身圈全覆盖。推行公共体育口施免囗或

低收口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囗地口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囗口位体育

口地□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囗全民健身囗口网囗建囗,扶持和引口基

口体育社会口口口展。

第二口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口

口囗制定口施全民健身口划,普及科学健身知口和健身方法,推口

全民健身生活化。口口社会体育指囗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囗服口。口

施国家体育□囗口准,口展群众健身休囗活囗,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

系。大力口展群众喜囗囗口的运囗口目,鼓励开囗适合不同人群、不同

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口口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囗

口囗运囗囗目。

第三囗加口体医融合和非医囗健康干口

口布体育健身活口指南,建立完善囗囗不同人群、不同口境、不同

身体状况的运囗口方口,推□形成体医□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模式

口口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口、慢性病口防和康复等方面的口极作用。

加口全民健身科技□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口服囗站点建囗。开展国民体

口口口,完善体□健康囗□体系,开口口用国民体口健康囗口大数据,

开展运囗囗囗囗估。

第四囗促口重点人群体育活口

制定□施青少年、口女、老年人、口□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

体□健康干囗囗划。□施青少年体育活口促口口划,培育青少年体育口

好,基本口口青少年熟囗掌握1口以上体育运囗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

天体育活囗囗囗不少于1小囗。到2030年,学校体育囗地囗施与器材

配置达囗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囗达到中等口度

次以上,国家学生体口健康囗准达口口秀率25%上。加口科学指口

促口口女、老年人和口口群体囗极参与全民健身。口行工口健身制度,

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口所建囗适当的健身活口口地。推口残疾人康复体

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第三篇口化健康服囗

第七章口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囗生服囗


第一口防治重大疾病

□施慢性病□合防控□略,加口国家慢性病口合防控示范区建□。

口化慢性病口囗和早期囗口,口囗高口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囗早治工作

推囗癌症、□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口口。基本口囗高血囗

糖尿病患者管理干口全覆盖,逐步捋符合粲件的癌症、口卒中等重大慢

性病早口早治适宜技囗口入口口常口。加口学生近囗、肥肸等常口病防

治。到2030年,□□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口体癌

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口口腔口生,12口儿童患囗率控制在25%以

加口重大囗染病防控。完善囗染病囗口口警机制。口口口施口大国

家免疫口划,适口儿童国家免疫囗划疫苗接种率囗持在囗高水平,

口防接种异常反口口□保口机制。加口艾滋病口口、抗病毒治囗和随囗

管理,全面落囗囗床用血核酸口口和口防艾滋病母口□播,

低流行水平。建立□核病防治口合服□模式,加口耐多口肺□核囗囗和

口口,□范肺□核囗囗管理,全国肺□核疫情持囗下降。有效口口流感

手足口病、登革口、麻疹等重点□染病疫情。口口□持以口染源控制口

主的血吸虫病口合防治策略,全国所有流行口达到消除血吸虫病口准

口口巩固全国消除口疾成果。全国所有流行口基本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

生虫病流行。保持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地方病不再成口危害人民健

康的重点囗囗。加口突口急性囗染病防治,口极防范口入性奕囗急性囗

染病,加口風疫等口□烈性口染病防控。口化重大口物源性囗染病的源

口治理。


第二囗完善囗划生育服囗管理


建立


疫情保持在

健全人口与口展的囗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口展的

政策体系。改革囗划生育服口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服口家庭,构建以生

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口展、老人口养、病残照料囗主囗的家庭囗

展政策框架,引口群众口口任、有口划地生育。完善国家囗划生育技口

服□政策,加大再生育口划生育技囗服囗保障力度。全面推行知情囗口

普及避孕囗育和生殖健康知口。完善口划生育家庭口励扶助制度和特口

扶助制度,□行口励扶助金口准口囗口整。口持和完善囗划生育目口管

理□任制,完善宣口倡口、依法管理、口囗服口、政策推囗、口合治理

的口划生育囗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出生人口口口工作机制。口口开展

出生人口性口比治理。到2030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囗比囗口自然平衡。

第三囗推囗基本公共囗生服囗均等化

口囗口施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囗生服口囗目和重大公共囗生服囗口目

加□疾病□□□担研究,适囗口整口目口口口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口

内容,提高服口口量,使城口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囗生服口,做

好流囗人口基本公共囗生口生服口均等化工作。

第八章提供囗口高效的医口服口

第一口完善医囗口生服口体系

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口、密切口作、运行高效的

整合型医口囗生服□体系。口和市域内基本医口口生囗源按常住人口和

服口半径合理布局,口口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口口生服口;省口及

以上分区域口筹配置,整合推口区域医口口源共享,基本囗囗口口医囗

口生口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内人人享有均□化的危急重症、疑口病症口

口和□科医□服囗;依托口有机构,建囗一批引口国内、具有全球影响

力的国家囗医学中心,建口一批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床重点口科群,

推口京津冀、口江口口口等区域医口口生口同口展,口口医口服囗区域

口展和整体水平提升。加口康复、老年病、口期口理、慢性病管理、安

宁□等接口性医口机构建口。□施健康扶口工程,加大口中西部口困

地区医口口生机构建口支持力度,提升服口能力,保障口困人口健康。

到2030年,15分口基本医囗口生服囗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注册

口士数达到4.7人。

第二囗口新医囗口生服口供口模式

建立口口公共囗生机构、口合和口科医院、基口医囗口生机构“三

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口互通机制,推口慢

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口展,口口医防口合。建立不同口口、不同口

口、不同口口主体医口口生机构口目口明确、口口清晰的分工口作机制,

不断完善服口网口、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普邐具囗居民健康守口

人的能力。完善家庭医生囗口服口,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口口囗制度,

形成基囗首口、双向口口、上下□□、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

治口一康复一口期口理服囗口。引口三囗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口口,

重点口展危急重症、疑□病症口口。完善医口口合体、医院集囗等多种

分工□作模式,提高服口体系整体口效。加快医囗口生囗域口民融

口极囗囗囗囗医囗囗生机构作用,更好囗人民服囗。


第三囗提升医囗服囗水平和囗量

建立与国口接口、体□中国特色的医囗□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基本

健全覆盖主要口口的国家、省、市三囗医囗口量控制口口,推出一批国

口化口准囗范。建口医囗口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口囗全行口全方

位精准、口囗管理与控制,持囗改□医囗口量和医口安全,提升医口服

口同口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口物使用率等主要医口服口口量指口达

到或接近世界先囗水平。全面□施囗床路径管理,口范口口行囗,口化

口囗流程,增口患者就医□得感。推口合理用口,保障口床用血安全,

基本囗口医囗机构口口、口口口果互囗。加口医口服口人文关口,构建

和囗医患关系。依法囗口打口涉医囗法犯罪行囗特口是囗害医囗人囗的

暴力犯罪行口,保口医囗人囗安全。

第九章充分口口中医口独特囗口

第一囗提高中医口服囗能力

口施中医口床囗囗培育工程,口化中医口防治口囗病种研究,加囗

中西医囗合,提高重大疑囗病、危急重症口床囗效。大力囗展中医非囗

物□法,使其在常□病、多□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口口独特作用。口展中

医特色康复服口。健全覆盖城口的中医医口保健服口体系。在口囗口生

院和社区口生服口中心建立中医口、国医堂等中医囗合服口区,推广适

宜技口,所有基□医口口生机构都能口提供中医囗服口。促囗民族医囗

口展。到2030年,中医口在治未病中的主囗作用、在重大疾病治囗中

的口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口口。


第二口口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口

口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捋中医口口口与健康管理口合,探索融

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口□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

力量□口口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口口展。拓展中医

医院服□囗域,□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口口估、干口口理、随口管理等

治未病服口。鼓励中医医□机构、中医医口囗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

健咨□和口理等技口支持。开展中医中囗中国行活囗,大力囗播中医囗

知口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口方法,加口中医口非物口文化囗口的保

口和□承运用,口□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口造性口化、口新性口展。

第三口推囗中医囗口承囗新

口施中医口囗承囗新工程,重中医囗囗典医籍研□及挖掘,全面

系口口承口代各家学口理口、流派及学口,不断弘口当代名老中医囗囗

家学口思想和囗床口囗囗囗,挖掘民口口囗技囗和方口,推口中医囗文

化口承与口展。建立中医囗囗口知囗保囗制度,制定囗口知囗保囗名口。

融合□代科技成果,挖掘中口方口,加口重大疑口疾病、慢性病等中医

口防治技口和新口研口,不断推口中医口理口与囗践口展。口展中医囗

健康服口,加快打造全口口口服口的跨国公司和国口知名的中国品牌,

推□中医□走向世界。保□重要中口口源和生物多囗性,开展中口口源

普□及囗口□口。建立大宗、道地和囗危□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口

材市囗囗囗口囗信息,促口中囗材种植口囗色口展。

第十章加囗重点人群健康服囗

第一口提高口幼健康水平

口施母□安全口划,倡口口生口育,口口口施住院分娩口助制度,

向孕囗口免囗提供生育全囗程的基本医囗保健服囗。加囗出生缺陷口合

防治,构建覆盖城口居民,溷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囗段的出生缺陷

防治体系。□施健康儿童口划,加口儿童早期口展,加口儿科建口,加

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口大新生儿疾病口囗

童口养改善等口目。提高口女常囗病口囗率和早口早治率。口施口幼健

康和口划生育服口保障工程,提升孕口口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第二囗促口健康老囗化

推囗老年医囗口生服囗体系建口,推口医口口生服口延伸至社区、

家庭。健全医口口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囗

服口。推口中医口与养老融合口展,推口医养口合,口老年人提供治囗

期住院、康复期口理、口定期生活照料、安宁囗口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

服口,促□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口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口密口合

鼓励社会力量口口医养□合机构。加口老年常□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囗

和口合干口,口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口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口服口,

加口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口。推口居家老人口期照口服囗囗展

建立囗口困口的高口、失能老人口□制度,建立多口次□期口理保障制

度。口一步完善政策,使老年人更便捷口得基本□物。

第三囗口口残疾人健康

制定囗施残疾囗防和残疾人康复粲例。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

人医口救助力度,捋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口康复口目按囗定囗入基本医

口保口支付范口。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粲件的地方囗残疾人


口囗开展重点地区儿


全面

基本型口助器具口予囗囗。捋残疾人康复口入基本公共服口

康复,□城口口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口。完善医口机

构无障碍口施,改善残疾人医口服口。口一步完善康复服□体系,加囗

残疾人康复和托养口施建口,建立医囗机构与残疾人口口康复机构双向

口口机制,推口基口医口口生机构口先口残疾人提供基本医囗、公共囗

生和健康管理等口囗服囗。制定口施国家残疾囗防行口口划,增口全社

会残疾口防意口,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口防,有效控制残疾的

口生和口展。加口口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秦的防控。推口国家残疾口

防囗合囗囗区囗点工作。囗口开展防盲治盲和防口洽囗工作。

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

第十一章健全医口保障体系

第一口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健全以基本医囗保障口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充保囗和商口健康保

口囗口充的多口次医口保障体系。整合城口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口口管

理。健全基本医口保囗口定可持口筹囗和待遇水平囗整机制

中口期精算平衡。完善医保口口参保政策,均衡口位和个人口口口担,

合理确定政府与个人分担比例。改口口工医保个人口口,开展口口囗筹。

口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囗保障机制,加口基本医保、城口居民大病保

口、商□健康保口与医囗救助等的有效囗接。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

系成熟定型


第二口健全医保管理服口体系


口施精准


口口基金

口格落□医口保口基金口算管理。全面推口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口

极推□按病种付口、按人口付囗,□极探索按疾病□断相关分囗付囗

(DRG$、按服口口效付口,形成囗囗口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囗方式,

健全医保口口机构与医口机构的口判口商与口口分担机制。加快推囗基

本医保异地就医口算,口口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囗住院医口囗用直接口

算和符合囗口口定的异地就医住院口用直接口算。全面口囗医保智能囗

控,捋医保囗医口机构的口管延伸到医口人囗。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医保囗囗。加口医口保囗基口囗准建口和口用。到2030年,全民医保

管理服囗体系完善高效。

第三囗囗极口展商囗健康保囗

落口税收等口惠政策,鼓励企口、个人参加商□健康保口及多种形

式的口充保□。丰富健康保口口品,鼓励开口与健康管理服口相关的健

康保囗囗品。促口商□保囗公司与医囗、体口、口理等机构合作,口展

健康管理口囗等新型口口形式。到2030年,口代商囗健康保口服囗囗

口一步囗展,商口健康保囗口付支出占囗生囗口用比重口著提高。

第十二章完善口品供口保障体系

第一囗深化口品、医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

推囗囗品、医囗器械流通企口向供囗口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口,形成

口代流通新体系。口范医口口子商口,丰富口品流通渠道和□展模式。

推广□用囗代物流管理与技囗,健全中口材囗代流通网囗与追溯体系。

落口医□机构口品、耗材釆口主体地位,鼓励口合采口。完善国家口品

价格囗判机制。建立□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口化短缺囗品供囗

保障和□警,完善口品口囗制度和口急供口机制。建口逼及城口的囗代

医囗流通网口,提高基口和口口地区口品供囗保障能力。

第二口完善国家口物政策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口物制度,推□特殊人群基本口物保障。完善口

有免□治□□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囗物免口供口。保障儿童

用口。完善罕口病用口保障政策。建立以基本口物口重点的口床囗合口

价体系。按照政府□控和市口口□相口合的原口,完善口品价格形成机

制。□化价格、医保、采囗等政策的囗接,口持分囗管理,加口口市口

口争不充分囗品和高囗医用耗材的价格囗管,建立囗品价格信息囗口和

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医保囗品支付口准政策。

第五篇建囗健康口境

第十三章深入开展囗国囗生运口

第一口加囗城口口境囗生□合整治

持□推囗城口□境口生整囗行口,完善城口口□境囗生基囗囗施和囗

效机制,口筹治理城□口境口生口囗。加大口村人居口境治理力度,全

面加口口村垃圾治理,□施口村生活口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口能源。

到2030年,努力把我国口村建口成口人居口境干口整口、适合居民生

活养老的美口家园,口口人与自然和口囗展。口施口村口水安全巩固提

升工程,推口城□供水口施向囗村延伸,口一步提高口村集中供水率

自来水普及率、水囗达口率和供水保口率,全面建立从源口到囗口的囗

村口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无害化口生口所建口,力争到2030年,全

国口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口生口所。□施以□境治理口主的病媒

生物□合口防控制策略。深廴推口国家口生城口口建,力争到2030年

国家口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口数的50%有粲件的省(自治区、

直口市)口口全覆盖。

第二囗建口健康城市和健康村囗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建口作口推口健康中国建口的重要抓手,保

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囗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口施体系、布局和囗

准,把健康融廴城□口划、建口、治理的全□程,促□城市与人民健康

口口□展。口囗当地居民主要健康口口,口制口施健康城市、健康村口

口展囗划。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口、健康囗位、健康家庭等建囗

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囗健康学校建口,加口学生健康危害因素口囗

与口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健康城

市、健康村□建□口口与□价。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

村口建囗的示范市和示范村口。

第十四章加口影响健康的囗境口口治理

第一口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囗染防治

以提髙囗境囗量囗核心,推口囗防口控和流域共治,口行囗境口量

目□考核,口施最□格的口境保口制度,切口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

康的突出口境□囗。深入推囗囗囗园区、新城、新区等开囗建囗囗划口

口,□格建囗囗目口口口批,口化源囗口防。深化区域大气囗染囗防囗

控,建立常□化区域□作机制。完善重度及以上口染天气的区域口合口

警机制。全面口拖城市空气口量达口管理,促口全国城市口境空气囗量

明口改善。推口口用水水源地安全达囗建口。口化地下水管理和保囗

推口地下水超釆区治理与口染口合防治。开展国家土壤囗境口量囗口网

口建口,建立建口用地土壤囗境囗量口囗囗估制度,开展土壤囗染治理

与修复。以耕地口重点,口施口用地分口管理。全面加囗口囗面源囗染

防治,有效保口生囗系口和囗囗多囗性。加囗噪声囗染防控。

第二口□施工口口染源全面达口排放囗划

全面□施工口口染源排口口可管理,推口企口开展自行口口和信息

公开,建立排囗台□,口口持囗按囗排囗。加快淘汰高囗染、高口境囗

口的工囗、口口与口品。开展工囗集聚区囗染口囗治理。以囗口、水泥、

石化等行口囗重点,推口行囗达口排放改造。

第三口建立健全口境与健康囗口、口口和口囗口估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口口

境与健康囗□,建立覆盖口染源囗囗、口境口量口口、人群暴露口囗和

健康效囗□的□境与健康囗合口口网口及口囗口估体系。□施口境与

健康囗□管理。划定□境健康高□口区域,开展口境口染口人群健康影

响的口价,探索建立高口口区域重点口目健康口囗口估制度。建立口境

健康囗口沟通机制。建立口一的口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口口境信息

公开。推口口口及以上城市空气口量口口和信息口布。

第十五章保障食品囗品安全

第一囗加口食品安全囗管

完善食品安全口准体系,口口食品安全口准与国囗口准基本接口。

加口食品安全口口口口口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口囗口口与食源性


疾病□告网口口口全覆盖。全面推行口准化、清口化口口生口,深入开

展口口品囗量安全口口囗估,推□口口口残留、重金属口染口合治理,

口施□□抗菌口治理行囗。加口口食品原□地指囗口管,完善囗囗品市

口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囗口品全程追溯囗作机制,完善囗一口威的食品

安全囗管体制,建立口口化囗囗口囗伍,加口囗口口口能力建囗,口化

日常口督囗口,口大口品抽口覆盖面。加囗互囗网食品口口洽理。加口

口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口境外源口食品安全体系口口力度,有序开展

口口食品指定口岸建口。推口地方政府建囗出口食品口口品囗量安全示

范区。推口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口,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

从源□到消口全□程的口管格局,□守从口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囗,口

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第二口口化口品安全口管

深化口品(医囗器械)口囗口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以囗床口效囗

口向的囗批制度,提高□品(医□器械)□批口准。加快囗新口(医囗

器械)和囗床急需新囗(医囗器械)的囗囗囗批,推口仿制囗口量和囗

效一致性口价。完善国家口品口准体系,□施医口器械口准提高口划,

口极推□中口(材)口准国口化□程。全面加口口品口管,形成全品种、

全□程的口管口粲。加口医口器械和化口品口管。

第十六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囗口化安全生囗和囗口健康

加□安全生□,加快构建口□等口管控、口患排囗治理两粲防囗

切口降低重特大事故囗生口次和危害后果。口化行口自律和囗督管理囗

口,推□企□落口主体口任,推口口口病危害源口治理,口化口山、危

口化学品等重点行口口域安全生口口管。开展口口病危害基本情况普囗

健全有口口性的健康干口措施。口一步完善口口安全囗生口准体系,建

立完善重点□囗病口口与囗囗病危害因秦囗口、口告和管理网口

口肺病和口囗中毒高口口口。建立分口分口口管机制,口囗口病危害高

口囗企口口施重点口管。开展重点行口囗域囗口病危害口口治理。口化

口口病口告制度,开展用人口位口口健康促口工作,口防和控制工囗事

故及口囗病□生。加口全国个人口射囗量管理和放射口囗口射防口。

第二囗促口道路交通安全

加口道路交通安全囗施囗囗、口划和建口,口囗口施公路安全生命

防囗工程,洽理公路安全□患。□格道路运口安全管理,提升企口安全

自律意口,落口运口企口安全生口主体囗任。口化安全运行口管能力和

安全生囗基□支撑。口一步加口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高口囗安全技囗

口准,提高机口口口口人和交通参与者囗合秦口。到2030年,力争囗

口道路交通万囗死亡率下降30%

第三囗口防和减少口害

建立口害囗合口口体系,开口重点口害干口技囗指南和口准。加口

儿童和老年人口害口防和干口,减少儿童交通口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

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口准。口防和减少自口、意外中毒。建

立消口品囗量安全事故囗制口告制度,建立囗品囗害囗口体系,口化重

点囗域囗量安全囗管,减少消口品安全囗害。

第四口提高突囗事件口急能力


遏制

加口全民安全意囗教育。建立健全城口公共消防口施建口和口口管

理口任机制,到2030年,城口公共消防口施基本口口全覆盖。提高防

灾减灾和口急能力。完善突口事件口生□急体系,提高早期口防、及口

口口、快速反□和有效囗置能力。建立包括囗口医囗囗生机构在内的海

口空立体化的口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口事件口急医学救援能力。到

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口口完善的囗急医学救援网口,突口事件囗

生□急口置能力和口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口达国家水平。口一步健全医

口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到2030年,力争捋道路交通事故死囗比

基本降低到中等囗达国家水平。

第五囗健全口岸公共囗生体系

建立全球口染病疫情信息智能口口口警、口岸精准口疫的口岸囗染

病口防控制体系和种口口全的囗代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体系,

基于源口防控、境內外口防□控的口岸突囗公共口生事件口口机制,健

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囗重大口染病口口控制机制

口境外突口公共囗生事件。持囗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

生机囗(港口)。完善国口旅行与健康信息网口,提供及口有效的国口

旅行健康指口,建成国口一流的国口旅行健康服□体系,保障出入境人

口健康安全。

提高□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加口口境口植物口疫囗囗囗估准入

管理,□化外来口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口口截口、口口口定、除害

口理、口口防控口范化建口,健全口口口和携囗人口、口位的囗口追究


建立

口建国囗囗


主囗口防、控制和囗

体系,防控国口□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播。健全国口生物安

全口口机制,有效防范物种口源口失和外来物种入侵。

第六篇口展健康囗口

第十七章口化多元囗医格局

口一步口化政策囗境,□先支持社会力量囗口非囗利性医口机构

推囗和囗口非囗利性民囗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口利用囗余

口囗、退休医口到基口医口口生机构口口或开口工作室。个体口所口置

不受囗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口入医口□域的不合理限制和囗性壁

口。逐步囗大外囗口口医口机构的范囗。加大政府囗囗服口的力度,支

持保口□投口、口立医囗机构,推口非公立医囗机构向高水平、口模化

方向囗展,鼓励口展□囗性医院管理集。加口政府口管、行口自律与

社会囗督,促口非公立医囗机构口范口展。

第十八章口展健康服囗新囗口

口极促□健康与养老、旅游、互口网、健身休囗、食品融合,催生

健康新口囗、新口囗、新模式。口展基于互口网的健康服囗,鼓励口展

健康体口、咨□等健康服口,促□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口□展,培育一批

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口口,探索推口可穿戴口口、智能健康囗子囗品

和健康医囗移口口用服口等□展。口范口展母口照料服口。培育健康文

化囗□和体育医□康复囗口。制定健康医□旅游行囗口准、口范,打造

具有国口囗争力的健康医口旅游目的地。大力口展中医□健康旅游。打

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口的健康服口口口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


口配套口展。

引口口展囗口的医学口囗口中心、医口影像中心、病理口断中心和血

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囗展第三方医囗服囗囗价、健康管理服囗口价,以

及健康市囗口囗和咨囗服口。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囗品囗口服口。完

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囗展囗囗化、市口化医囗科技成果囗化服口。

第十九章口极囗展健身休囗运囗囗口

口一步口化市口囗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囗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囗

口施建口运口。推口体育口目口会改革和体育口囗口源所有囗、口口口

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源,口新健身休囗运口口目推广普及方式,

口一步健全政府囗囗体育公共服口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囗囗合服囗

体。鼓励□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口部,丰富□余体育口事,口极培

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口囗等具有消口引口特征的

口尚休囗运口口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囗示范区、健身休口口

第二十章促囗医口口口囗展

第一囗加口医囗技口口新

完善政囗学研用口同□新体系,推口医口口新和囗型升口。加囗囗

利口、中口新口、新型制口、高端医□器械等□新能力建口,推口治□

重大疾病的囗利到期囗物口口伤制上市。大力口展生物口、化学口新品

种、□口中口、高性能医□器械、新型囗料包材和制口囗囗,推口重大

口物□口化,加快医□器械口型升口,提高具有自主知囗囗口的医学囗


口口口、医用材料的国口口争力。加快口展康复囗助器具口口,增口自

主□新能力。健全囗量口准体系,提升口量控制技口,口施口色和智能

改造升口,到2030年,口品、医□器械口量口准全面与国口接囗。

第二囗提升口口口展水平

口展囗囗医囗园区,支持囗建囗囗口盟或口合体,构建囗新囗口、

口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口制造体系,提高口口集中度,增口中高端口

品供口能力。大力口展医囗健康服口口易,推口医口企囗走出去和国囗

口囗合作,提高国口口争力。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囗囗口新囗和囗

口装囗国囗市口份囗大幅提高,高端医口口口市口国囗化率大幅提高,

口口医囗工囗中高速口展和向中高端口囗,跨廴世界制口口国行列。推

口医□流通行囗囗型升囗,减少流通□口,提高流通市囗集中度,形成

批跨国大型口品流通企囗

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二十一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加口各部口各行口的沟通口作,形成促口健康的合力。全面建立健

康影响口价囗估制度,系口口估各口口口社会囗展口划和政策、重大工

程口目口健康的影响,健全口督机制。口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口社会口

第二囗全面深化医口囗生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口囗生制度,口口公共医囗囗生的

公益性,有效控制医口口用不合理增口,不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囗口


推囗政事分开、管口分开,理口公立医口口生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建立

口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清晰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囗政府医囗囗

生管理事口,口施属地化和全行口管理。推口囗口医院参加城市公立医

院改革、口入国家分囗囗口体系工作。健全囗生口生全行口口合口管体

第三囗完善健康筹囗机制

健全政府健康□域相关投入机制,口整口化口政支出口构,加大健

康□域投廴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口任,履行政

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口需求的口任。中央口政在安排相关口移支付囗口囗

口欠□达地区予以囗斜,提高口金使用效益。建立口果囗向的健康投入

机制,开展健康投入口效囗口和口价。充分口口社会囗口、企口等的口

极性,形成多元筹囗格局。鼓励金融等机构口新□品和服口,完善扶持

措施。大力口展慈善事口,鼓励社会和个人捐口与互助。

第四囗加快囗口政府口能

口一步推囗健康相关口域口政放口、放管口合、口化服口。口囗深

化□品、医□机构等□批改革,□范医口机构囗置口批行口。推口健康

相关部囗依法行政,推口政囗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口口生口生、体育、

食品口品等健康口域口管口新,加快构建事中和事后口管体系,全面推

开“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建囗。推口口合口管,加口行口自律和囗信

建口,鼓励行口口会商会口展,充分口□社会力量在囗管中的作用,促

口公平□争,推口健康相关行口科学口展,口化健康囗域公共服口流程

口化政府服口,提高服口效率


第二十二章加囗健康人力口源建囗

第一口加口健康人扌培养培口

加口医教囗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扌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

育制度,加快建成适□行口特点的院校教育、口口后教育、口口教育三

口段有机□接的医学人扌培养培囗体系。完善医学教育囗量保障机制,

建立与国口医学教育口口等效的医学口口口口制度。以全科医生口重点

加□基囗人扌□伍建口。完善住院医□与口科医口培养培囗制度,建立

公共口生与口床医学复合型高口次人扌培养机制。口化面向全囗的口囗

医学教育制度。加大基□和偏口地区扶持力度。加口全科、儿科、口科、

精神科、病理、口理、助口、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口缺口口人扌培养

培口。加囗囗口和中医□健康服口、口生囗急、口生信息化复合人扌口

伍建囗。加囗高口次人扌口伍建口,引口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口口先水平

的学科口口人。推囗口生管理人囗口囗化、口口化。口整口化适囗健康

服口口口口展的医学教育口囗口构,加大养老囗理口、康复治口口、心

理咨口口等健康人扌培养培口力度。支持建立以国家健康医口开放大学

口基□、中国健康医□教育慕囗口盟口支撑的健康教育培口云平台,便

捷医□人口口身教育。加口社会体育指囗口囗伍建口,到

口每千人口有社会体育指囗口23名。

第二口口新人扌使用口价激励机制

落囗医囗口生机构用人自主口,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囗能出的

灵活用人机制。落口基□医口人口工口政策。口新医口人口使用、流口

与服□提供模式,口极探索医口自由口口、医口个体与医口机构口口服

口或□建医生集□。建立符合医口口生行口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口接


2030年,口

国口通行模式,口一步口化和完善囗理、助口、医口口助服口、医口口

生技囗等方面人囗口价口准。囗新人扌口价机制,不捋囗文、外囗、科

研等作口基□口生人扌口称口□的硬性要求,健全符合全科医生囗位特

点的人扌囗价机制。

第二十三章推口健康科技口新

第一口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囗新体系

大力加口国家口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口同口新网口建囗,口一步口化

口口窒、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能力建口,依托囗有机构推口中医囗囗床

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口,完善医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加口口源

整合和数据交口,口筹布局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囗本囗源、口口

口物口源等囗源平台,建口心口血管、口瘤、老年病等口床医学数据示

范中心。□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囗新工程。加快生物医口

和大健康口口基地建口,培育健康口□高新技口企口,打造一批医学研

究和健康囗囗口新中心,促口医研企口合,推口医口机构、科研院所、

高等学校和企□等口新主体高效口同。加口医口成果囗化推广平台建口

促口医学成果口化推广。建立更好的医学口新激励机制和以口用口口向

的成果口价机制,口一步健全科研基地、生物安全、技口口估、医学研

究□准与口范、医学□理与科研□信、知口口口等保障机制,加口科口

口同、□民融合、省部合作,有效提升基口前沿、关口共性、社会公益

和口略高科技的研宄水平。


第二口推口医学科技囗步

后口□施口科学与口囗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口目和重大工程,

推囗国家科技重大口口、国家重点研囗口划重点口口等科技口划。口展

口学技囗、干□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口等医学前沿技口

加□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口等关□技囗奕破,重点部署囗新口

物开囗、医口器械国口化、中医口囗代化等任口,口著增口重大疾病防

治和健康口口口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力争到2030年,科技口文影响力

和三方口利口量口廴国囗前列,口一步提高科技口新口医口工囗增口口

献率和成果囗化率。

第二十四章建口健康信息化服囗体系

第一囗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口体系建口

全面建成囗一口威、互口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

口网+健康医□”服口,口新互口网健康医囗服□模式,持口推口覆盖

全生命周期的囗防、治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

服口。口施健康中国云服口口划,全面建立囗程医囗口用体系,口展智

慧健康医口便民惠民服囗。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口准体系和安全保口机

制。做好公民廴伍前与退伍后个人□子健康档案口地之囗接口共享。到

2030年,口口国家省市囗四口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口范口用

人人□有口范化的□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的健康卡,□程医□覆盖省

市囗□四囗医囗口生机构,全面囗口人口健康信息口范管理和使用,

足个性化服口和精准化医口的需求。


第二口推口健康医口大数据口用


口范和推囗“互

加口健康医口大数据囗用体系建口,推口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

台的医□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口用。消除数据壁口

建立跨部口跨□域密切配合、口一口口的健康医口数据共享机制,口

公共囗生、口划生育、医口服口、医口保障、口品供囗、口合管理等囗

用信息系口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口口口同。建立和完善全国健康医口

数据□源目囗体系,全面深化健康医口大数据在行口治理、口床和科研、

公共囗生、教育培口等□域的口用,培育健康医口大数据口用新口口。

加□健康医□大数据相关法囗和口准体系建囗,口化国家、区域人口健

康信息工程技能力,制定分口分口分域的数据口用政策囗范,推口网

口可信体系建口,注重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囗安全,加囗健康医囗

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囗私保口。加口互口网健康服口口管。

第二十五章加囗健康法治建口

推囗囗布并口施基本医囗口生法、中医□法,修口口施口品管理法,

加囗重点口域法律法口的立法和修囗工作,完善部口囗章和地方政府囗

章,健全健康囗域口准口范和指南体系。口化政府在医囗口生、食品、

口品、口境、体育等健康口域的口管口口,建立政府囗管、行口自律和

社会口督相□合的□督管理体制。加口健康囗域□督口法体系和能力建

第二十六章加口国囗交流合作

口施中国全球囗生囗略,全方位囗极推口人口健康囗域的国囗合作。

以双口合作机制口基囗,□新合作模式,加口人文交流,促口我国和


口一路”沿口国家口生合作。加口南南合作,落口中非公共囗生合作囗

划,口口向口展中国家派遣医口口口,重点加囗包括口幼保健在内的医

口援助,重点支持疾病口防控制体系建口。加口中医口国口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国家高口口略口囗机制,将口生口入大国外交囗程。口极参与

全球口生治理,在相关国囗□准、口范、指南等的研究、口判与制定中

口口影响,提升健康囗域国口影响力和制度性囗囗口。

第八篇囗化囗囗口施

第二十七章加囗口口囗囗

完善健康中国建口推口□□机制,口筹口口推口健康中国建口全局

性工作,口囗重大口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口口和重要工作安

排,加口囗略口划,指口部口、地方开展工作。

各地区各部口要捋健康中国建口口入重要口事日程,健全口口体制

和工作机制,捋健康中国建囗列入口囗社会囗展囗划,将主要健康指囗

口入各囗党委和政府考核指口,完善考核机制和口口制度,做好相关任

口的□施落囗工作。注重口口工会、共青口、口口、残口等群囗囗口以

及其他社会口口的作用,充分口口民主党派、工商口和无党派人士作用

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囗和力量。

第二十八章口造良好社会氛囗

大力宣口党和国家关于囗囗促口人民健康的重大口略思想和方口政

策,宣□推口健康中国建口的重大意口、口体囗略、目口任囗和重大囗

措。加口正面宣囗、口囗□督、科学引□和典型囗道,增囗社会囗健康


中国建口的普逼口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囗的良好社会氛

制定囗施五年囗划等政策文件,口本囗划口要各囗政策和措施囗行

口化完善,明确各个口段所要囗施的重大工程、重大口目和重大政策

建立常囗化、口常化的督口考核机制,□化激励和口口。建立健全口囗

口价机制,制定囗划口要任口部口分工方案和囗囗口估方案

口度和效果口行年度口口和囗估,适口口目口任口口行必要口整。充分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口精神,口各地在口施口划口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口

口,要及口口口,口极推广。

第二十九章做好口施囗口

制定囗施五年囗划等政策文件,口本口划囗要各口政策和措施囗行

口化完善,明确各个口段所要口施的重大工程、重大口目和重大政策

建立常囗化、口常化的督囗考核机制,口化激励和口口。建立健全囗囗

口价机制,制定囗划口要任口部囗分工方案和口口口估方案

口度和效果口行年度口口和囗估,适口口目口任口囗行必要囗整。充分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精神,口各地在囗施囗划口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囗

口,要及口囗口,口极推广。


并口口施


并口口施

第四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健康是人人都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8月26日的时候中央领导人也提出来 健康中国2030 的规划纲要,对于这份会议的内容你了解多少呢?现在由收集整理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文,欢迎阅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审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

会议强调,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要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会议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

要强化组织实施,加大政府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治建设,扩大健康国际交流合作。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不断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文要点①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各地干部群众对健康中国建设充满信心。大家表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创新改革理念,凝聚改革力量,寻求改革共识,力做改革实干家和促进派,促进深化医改迈上新的台阶,不断增强改革的效率和质量,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扎实基础。

1、以改革创新为健康中国添动力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加快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学习完的重要讲话后,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说: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幸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群众感到不幸福、不健康,这与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的重要讲话一发布,我们就在朋友圈里第一时间分享学习了,讲话令人振奋,鼓舞人心。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聊城市工委主委孙菁表示,的讲话鞭辟入里,既中肯又接地气,很有指导性。

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大处方 大检查 等过度医疗现象依然存在、 以药补医 机制仍未破除 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郑进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满足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以改革的方式、不用创新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才能破解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所面临的难题。

习的重要讲话为今后医药卫生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

孙菁认为,改革方向有了,还要落到实处,要制定出切实可行、能督查的具体方案。

这些年工作越来越好做,农村医保、基本药物制度让老百姓看病得了实惠。

已经在山区行医30多年的全国医德楷模、山东济宁泗水县苗馆镇村医刘庆民说,的重要讲话提及 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这必将给后继乏人的乡村医生队伍注入巨大活力。

2、强化核心制度建设促改革深入开展

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的重要讲话让广大医务工作者感觉重任在肩。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海祥说,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涵盖医疗、医保和医药 三医 的核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核心制度建设取得突破。

这是一场长期的、持久的、全面的改革,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强化核心制度的改革,强调做好部门协同和统筹规划,并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困难和矛盾,制定解决机制,消除改革阻力,这将确保改革深入持久开展。

周海祥说。

对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孙菁认为考核医院不应以创收多少为标准,而要将病患满意率、出院病人病情追踪、与基层卫生院合作等纳入考评体系。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不仅仅是提高工资,像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措施,更需要顺畅落地。

孙菁说。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鼓舞了全体基层卫生医务人员干事业的热情。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周建邦参加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言。会后,他告诉记者,习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这让医务人员倍感安心、暖心。

3、勇担当抓落实为全民谋福祉

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别化探索。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马秀珍在学习重要讲话时说,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之中,意味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成为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同时有利于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如何贯彻落实的要求是一个重要课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久久为功,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对于体制不顺的问题,这就需要各部门间加强协调,共同破解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马秀珍说。

在逐渐扭转 以药补医 的过程中,要逐步改变唯论文、科研的评价导向,更合理地关注人的贡献,发挥医务人员的能动性,避免 伤心又伤人 现象发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唐强说,不能让医生整天为钱去忙碌,这需要优化多点执业环境,促进医生合理地在公职、社会平台中流动,将更多精力用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让医务工作者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有更大的 获得感 。

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科长谢颖夫认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成为缓解医患纠纷、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新的突破口。

大卫生、大健康 理念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改革创新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张晋说,树立 大卫生、大健康 理念,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第五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解读(8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解读(8 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能力建设,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医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和数据交汇,统筹布局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样本资源、实验动物资源等资源平台,建设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医研企结合,推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加强医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建立更好的医学创新激励机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科研基地、生物安全、技术评估、医学研究标准与规范、医学伦理与科研诚信、知识产权等保障机制,加强科卫协同、军民融合、省部合作,有效提升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科技的研究水平。
第二节 推进医学科技进步
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力争到2030年,科技论文影响力和三方专利总量进入国际前列,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医药工业增长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
第二十四章 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 互联网+健康医疗 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做好公民入伍前与退伍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军地之间接续共享。到2030年,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规范应用,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远程医疗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第二节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和完善全国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和科研、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国家、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工程技术能力,制定分级分类分域的数据应用政策规范,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注重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第二十五章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推动颁布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修订实施药品管理法,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完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十六章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卫生合作。加强南南合作,落实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员,重点加强包括妇幼保健在内的医疗援助,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家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将卫生纳入大国外交议程。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中发挥影响,提升健康领域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
《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第八篇 强化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健康中国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落实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二十八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九章 做好实施监测


制定实施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本规划纲要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细化完善,明确各个阶段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6日 01 版 看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文人还看:
1.健康中国2030刚要全文内容 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3.健康讲座邀请函范文


推荐访问:中国 规划纲要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