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井坊不久前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两位具有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背景的外籍董事正式进入其董事会。在此之前,旗下拥有包括伏特加品牌Smirnoff、苏格兰威士忌品牌 Johnnie Walker等世界顶尖酒类品牌的帝亚吉欧成功收购了水井坊控股的全兴集团43%的股份,成为全兴集团第二大股东。
市场对此做出快速了反映,水井坊受到资本市场的普遍瞩目。分析师预测,帝亚吉欧高管正式进入水井坊,预示着五粮液、茅台两强争霸的现状将发生巨变,依托帝亚吉欧的资金和营销优势,白酒业终将出现三国演义的格局。
不过,这更多的是分析师的一厢情愿,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如此。高档白酒兼具奢侈品特点,因此白酒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归于奢侈品行业。而帝亚吉欧虽然在奢侈品推广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在全球其他市场中积累的营销“胜经”能否在中国目前的酒类市场中成功运用,能否帮助水井坊跨越式地发展,可能要打上重重的问号。
帝亚吉欧烈性酒品类的成功推广,大多归于奢侈品的营销手段。他们注重终端的体验式营销,要求每个品牌销售终端的人员都会讲述这个品牌的传统、饮用方法,以向消费者贴身宣传。利用不定期的品酒会,在聚会中讲述某个旗下品牌的传统和传奇故事,营造愉快气氛,制造理想生活场景,通过讲授如何品酒来培养消费习惯。同时运用植入式营销,使烈性酒消费作为一种时尚和有品位的生活场景在年轻白领中迅速传播。
而这些成功的经验,无外乎是遵循了奢侈品市场小众传播的特点。但中国的高端白酒市场显然与他们熟悉的这种奢侈品市场有很大不同,渠道和品牌的文化基因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命符。
茅台和五粮液在长期的渠道建设中,通过衡量酒厂的实际资源优势,包括产品对应目标消费群体的渠道选择,已经在结构上建立起多元、复合型渠道模型,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点难以复制。
与之相反,渠道正是水井坊的弱点,帝亚吉欧在中国短期内也无法帮助其建立与茅台和五粮液抗衡的渠道。作为一个新兴的超高端白酒品牌,其价格定位又在五粮液和茅台之上,水井坊在品牌推广之初就基本放弃了传统的渠道模式,大量应用非白酒行业的销售渠道来进行水井坊的销售。他们更多的是借助酒楼终端的陈列和推荐这一单一渠道,塑造出“高档名酒”的形象,这样做无法维持长久,这无疑制约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
品牌形象的突破同样是一道难题。白酒行业经过多年的洗牌,资源重组,白酒的高端市场群侯并起争霸的局面已经结束。面对五粮液和茅台,如何定位、抢夺顾客的心智资源是水井坊的重要课题。
中国消费者大都会在情感、理智上认同茅台是中国的国酒,是中国最高档的白酒——茅台地区特定的原料、工艺、历史、文化和新中国国宴上不可动摇的尊贵的国酒地位。五粮液同样在品牌上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些奢侈品牌背后都有较深的文化积淀,拥有者会被这些气质感染。反过来,消费者对于这种奢侈品的品牌忠诚度也非常高。而诸如“水井坊,真正的酒”、“中国白酒第一坊”这些水井坊的认知性诉求都很难深入消费者的心智,品牌基因的缺失给其品牌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
水井坊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在文化基因中提炼出新的核心诉求后,在传播上基于重点突破、纵深发展与全面覆盖的市场布局原则,实行大广告、大公关、大网点的传播策略,在媒体上进行立体传播,形成强大的品牌势能。
但这无疑与帝亚吉欧的营销策略相冲突。更重要的是,从帝亚吉欧的长期战略来看,其借与全兴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实现旗下进口洋酒生产本土化无疑更符合其长远利益。至于水井坊与帝亚吉欧合作,借助其国外渠道走向全球市场,那仅仅是一种理想承诺,毕竟,中国的巨大市场谁也无法熟视无睹,深耕中国市场才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此看来,帝亚吉欧对于水井坊来说,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收益或许就是可以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有助于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重建,但现在给予其过高的期望并不太符合实际。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