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保健食品

发表于:2022-12-06 13:40:05 来源:网友投稿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热衷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保健食品由此受到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青睐。

食品需求方向的转变催生出一个新兴产业——保健食品产业。但目前,为数不少的保健食品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保健食品生产、销售方面的怪现状,更是阻碍了这一朝阳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健食品应需而生

成都80多岁的李老太每天都离不开保健食品,螺旋藻、复合维生素、蛋白粉、高钙片什么的。蔬菜可以少吃、水果可以没有,但这保健食品可一样都不能少,一个月少说也得花上四五百块钱。逢年过节,孩子们孝敬她的一准也是保健食品。据对北京和天津两市的入户调查,约有75%的60岁以上被调查者经常服用保健食品。

专业人士称,保健(功能)食品被定义为“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的营养素补充剂被纳入保健食品的行列。

在李老太的记忆里,她开始吃保健食品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每天只吃一种,是复合维生素。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5年初,是保健食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食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技术门槛,涌现出大大小小3000多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但仅仅建立在广告宣传和庞大营销攻势基础上的保健食品企业难以长久发展。1995年到1998年,保健食品行业经历了一个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幅萎缩。1996年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食品行业的制度规定。由于行业逐步规范和新一轮保健食品消费热潮的兴起,1998年至今,保健食品行业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无论企业数量还是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2006家,2012年产值达2800多亿元。

但目前我国生产的保健食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代、第二代产品,且产品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胃肠道功能、延缓衰老、补充营养等方面。在国家卫计委准予申报的27项保健功能中,具有免疫调节、调节血脂和抗疲劳功能的产品占了全部产品的2/3。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功能性食品分会理事长金宗濂表示,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剂型以药品剂型为主,主要采取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等,这些剂型的产品占了近70%;而具有糖、罐头、饼干、蜜饯等一般食品形态的产品比例较小,仅占5%。而且也缺少针对患有肥胖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老年记忆障碍等特殊人群的功能食品。

据业内人士介绍,保健食品企业习惯于“急功近利”,大多数厂家都希望尽快进入产品增长与成熟期,快速回收利润,因此,大部分企业要求3至6个月市场就必须达到盈亏平衡,稳重一点的大概是一年。并且,大部分厂家跟风操作,哪种类型的产品好销就上哪种产品,以赌博心理赢得市场,结果造成产品雷同,红极一时后“香消玉殒”,如保健食品行业里的知名品牌太阳神、飞龙、巨人、三株、珍奥核酸等,都是迅速崛起又快速没落。

调查显示,中国30%以上的企业及其产品处于“亚健康”状态。

保健食品行业乱象

乱象一:生产成本低投入

业内人士透露,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5%,但一些保健食晶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一个保健食品从研制、开发、报批到生产出成品,一般只需数十万冗,而利润一般可达100-200%。

不仅是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利润高,保健食品的销售利润更是令人咂舌。近日,网友“寻求快乐”捡到一个U盘,Y盘内有一份某两个品牌25种保健品的进货价和零售价价格表,如某品牌600克蛋白质粉的进货价为110元,零售价为278元;400克壮骨粉的进货价为40.5元,零售价为148元;另一品牌大蒜油软胶囊的进货价为27元,零售价则是88元。从价格表上看,几乎所有产品的零售价都比进货价高出2倍左右。

乱象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在各种媒体或户外广告中,名目繁多的保健食品广告愈演愈烈,而这种靠广告炒作起来的火爆效应背后,隐藏着种种虚假和误导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曾对保健食品宣传内容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目前一些保健食品生产厂家和营销者利用消费者对药品和食品区分上的误区,利用有些消费者易受舆论影响的心理,采用狂轰滥炸的广告,对保健食品进行虚假的疗效宣传,让许多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深信不疑、趋之若鹜;而有的消费者对保健食品本来不太信任,但经不住广告的诱惑,最终还是买来一试。

“只要您每年服用该口服液10盒以上,让您生命延长至少20年!”这是某报纸刊登的一种补气养血口服液的广告词。在这条广告中,该口服液可谓“神效”,宣称能治愈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肾功能低下、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等4大类40余种疾病。而该产品说明书中其“功能与主治”为:益气养血,健脾固肾,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肾两虚,心神不宁引起的体倦乏力,头晕耳鸣,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盗汗,心悸失眠。这些平常的描述远没有广告宣传的那么神奇。

听课有奖、免费旅游、免费体检、家访送礼等等,这些都是保健食品企业和老年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常用路数。一旦建立联系后,受过专门训练的销售人员便利用老年人比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先以关心换取对方信任,然后夸大宣传、刻意推销,最后完成产品的销售。

乱象三:保健食品添加有害物质

近几年,一些保健食品被检查出掺有违禁成分和有害物质。

2006年4月,“利威牌康立舒胶囊”中被检出含有《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的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格列本脲”等化学合成药物。

2008年7月,北京一消费者因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而将生产企业告上法庭。

山东菏泽的周女士2011年4月开始使用“完美”产品排毒,吃的、抹的,算起来有20多种,前后花费四五万元。最初吃得不多,从7月初开始大量吃“完美”保健品,“清调补系列”、山茶子油、沙棘茶等,每天五六样。就在她大量使用“完美”保健品不到一个月时,身体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反应:先是左耳根后开始流脓,后来是脖子出现一圈像是烧伤的痕迹,再就是脖子和前胸出现大面积溃烂。所有的医生听完周女士的遭遇后均表示,她身体出现如此严重的情况肯定和服用“完美”产品有关。

2011年11月,广州康美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生产的24个品种系列的减肥类食品中被检出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成分。

2012年3月,新华社报道,按照0.5毫克/千克的铅限量指标,有多个螺旋藻产品被查出铅含量严重超标。

乱象四:保健食品“套牌”盛行

一名保健食品代理商表示,保健食品行业“套牌”生产现象十分普遍,个别小厂从大厂借来批准文号,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一家号称是亚洲最大的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的公司在其官网上清楚地写着“提供20余个健字号、50余个食字号的全程贴(套)牌服务”。

2005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保健食品GMP认证制度被纳入强制性规定。根据《保健食品GMP审评方法及要求》的规定,经审查不符合GMP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委托符合GMP的企业进行生产,受委托企业必须持有有效的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委托生产的保健食品在产品包装标识及说明书上必须注明“委托XXX生产”,并注明受委托生产企业的地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同一个保健品批准文号被多款产品使用(即套牌生产)是违法的,企业出租批准文号也是违法的。委托生产与租用批准文号不同,委托双方要签订相关合同。受委托方一般只承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责任,其他责任则由委托方承担。

创新搭上发展快车

近日,美国专业调研机构NBJ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世界营养产业年均增速在8-10%之间,预计到2014年,世界营养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营养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首次被列为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根据该规划,到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

在如此的利好背景下,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金宗濂认为,保健食品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贡献度,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围绕新功能、新原料的应用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为保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金宗濂说,当前有许多新功能值得开发,比如改善老年骨关节活动能力、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预防蛀牙等功能。

在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志祥看来,保健食品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就要苦练内功,千万不能作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否则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到头来“忽悠”的是自己。张志祥说,一个保健食品企业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调研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产品的定位、开发、上市都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其次要打造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营造一个与健康同行的生产环境。若注重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无疑会大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政策方面来说,保健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与我国“重审批、轻监管”的政策体制不无关系。在审批环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需经历多重关卡;而在监管环节,政府所配置的资源则相对薄弱。

2013年5-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了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行为、非法经营行为、非法添加行为、非法宣传行为的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政府的重拳出击表明了国家整治保健食品行业的决心。

去年国庆前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密集出台了《保健食品委托生产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保健食品说明书标签管理规定》等多部征求意见稿,传递出国家从政策上规范保健食品行业的强烈信号。

而在实际监管中,上海市摈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尝试在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引入信用等级制度,即把保健食品企业分为A级(守信)、B级(基本守信)、C级(失信)、D级(严重失信)。分级的依据是企业前一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其中,“守信”企业的准入条件极为“苛刻”,要在3年内“一尘不染”:监管部门相关监督检查评定结果均为良好等级,监管部门对其产品抽检结果均合格,生产经营或宣传行为没有受到过行政处罚。而一旦在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中被评定为较差等次,或产品被抽检出问题、被监管部门处以行政处罚,企业信用等级就将降至“失信”甚至“严重失信”。C级企业每两个月就要被监管部门至少巡查一次;D级企业则将每月被巡查。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