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纷纷转行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大量资本从实业领域撤出的隐忧。在无钱可赚后部分企业选择了转行求生的现实面前,谁为我们的嘴巴和肚子负责?
一个在食品生产行业打拼了20年的民营企业家,在做实业赚不到钱的时候投资800万元去做投资,一年下来赚了3600万元,用他话说就是“一年赚的比前20年赚的都多”。
这是最近在安徽本土民营食品生产企业中广为流传的一个“转行”创富神话。
虽然当《徽商》记者拨通这位企业家的电话、试图剖析这个个案时遭到了他的拒绝,但个案背后暗含的食品生产企业转行的涟漪却在不断扩大,安徽本土民营食品生产企业正涌现出一股“转行求生”潮。
三种类型
已获准筹建的安徽冷冻商会相关调研显示,目前安徽本土民营食品企业的转型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企业主把自己名下的食品企业承包给别人,企业家自身去做其它的产业和项目。
第二种类型是企业主三心二意,请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自己名下的食品企业经营,自己去做投资、金融、地产等其它利润较高的行业和产业。
第三种类型是把自己名下的食品生产企业当做幌子,把企业当成向银行融资的工具。一旦贷款成功后,企业主会毫不犹豫地进军其他产业,并美其名日“多元化”。
这种类型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会一直控制食品生产业务的总盘子,常年不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6月22日,为了进一步求证坊间关于安徽本土食品生产企业成批转行的传言,《徽商》杂志联合已经获准筹建的安徽冷冻行业商会,就本土食品企业的转行求生问题与安徽家家宜、惠之园、阿毛食品、合肥聚味堂食品等四家本土知名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讨论。
安徽家家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宜龙分析,近年来食品行业遭遇了多种困难,特别是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一直把食品企业置于道德和舆论的焦点上。
但从市场层面来讲,真正倒闭的本土食品生产企业不多。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企业倒闭的程序非常复杂繁琐,加之很多业内企业家都对食品行业饱含深情,所以不少食品生产企业虽然没有利润了,可大都还在咬牙坚持。“有的企业甚至宁愿选择减产、停产也不愿意申请破产注销”。
另一方面,很多食品行业表面上还在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实际上幕后很多企业家都已经转行。
“不转行不行呀。现在,上游原材料、工人工资都涨得这么快,唯独下游食品价格不涨,投资食品生产根本没有利润。甚至一年投资几千万,利润都可以忽略不计。没有钱赚,谁还愿意干呀?”
魏宜龙估计,至少有20%以上本土食品企业选择了转行求生。他自己也正准备向投资、金融、冷链物流等行业转行。
与魏宜龙相比,合肥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艳华身边转行的食品企业家要少一些。
“像我们这些规模不是很大的食品生产企业,转行空间相对窄一些。如果进行多元化扩张,他们食品生产板块就基本上停了,不再扩大。实际上大家都是咬着牙在坚持。我身边转行的食品生产大概在10%以内。”
安徽惠之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骆艮富告诉记者,在他身边的上下游供应商中,已经有大约30%的企业已经转行。转行还是转型?
有关专家分析,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食品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的创新、质量安全的保障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核心主体。
食品行业纷纷转行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大量资本从实业领域撤出的隐忧。在无钱可赚后部分企业选择了转行求生的现实面前,谁为我们的嘴巴和肚子负责?
庆幸的是,在中国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并不是所有安徽本土民营企业家都认为转行是食品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安徽惠之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骆艮富就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实业梦想。
他告诉记者,从业二十多年来,从小生意做起做到去年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自己一直在食品行业打拼,至今没有涉足其他行业。
或许正因为此,安徽惠之园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稳健上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连续两年销售同比增长30%。惠之园系列产品成为华东、华中区域的强势速冻品牌。
虽然坦陈当前原材料料价格上涨对食品生产企业影响很大、企业利润不高,但骆艮富人坚持认为现阶段食品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还算可以。
“在冷链食品生产行业,国内还没有巨头。所以安徽食品企业还能做大,但后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食品企业必须把产品形象做起来,才能去寻找经销商。前期做形象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我们这些中小型企业而言,资金链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没有转行的骆艮富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
“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员工资提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大家都在挣扎。所以,今年我的策略也准备改变,不会再像前两年一样高速扩张。因为我们这样规模的企业经不起折腾。千言万语一句话,我们还不够硬朗。”
即便是转行求生,安徽食品企业家们转行的落脚点也各不相同。
与一些企业家转行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同,声称已拿出30%到40%的精力去做投资的伊国明则拥有一颗坚定的“产业之心”。
“我搞资本运作,是想通过资本运作挣钱,来弥补我们食品生产业务上的亏损。”
他告诉《徽商》记者,企业发展是根据市场形势发展,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企业家既要有防范意识,又要有超前意识。“某一阶段赚钱,某一阶段亏本这都是正常的”。
伊国明认为,当前很多本土民营食品企业跑偏了,偏离了应有的跑道,大家都没有认认真真地考虑如何把产品做好。
“食品生产企业,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质量说话。我们最近就在开发一种高档汤圆,价格比思念、三全都要高。为什么?因为我认为我阿毛汤圆的质量比他们好。”
伊国明继续补充道,当前整个食品行业的市场大环境不是很好,国家银根紧缩,上游原材料涨价,商场超市要你返点,经销商也要获利,这些不利因素大家都看到了。
“作为生产企业,你怎么办?一味提价加价,这不现实。你要想到用无形的东西,用企业的品牌价值去争取利润。所以我已经决定了,今年就搞专业化,不要上量,我阿毛食品就只做汤圆这一单品,以保证它的质量。因为饺子等其它产品的质量不好控制。我就是要把汤圆做成了一种文化,提高它的附加值。”
“作为我们食品企业,现在需要理一理思路了。每走一步都要思考,什么东西我该坚持,什么东西我该改变。”
采访结束时,伊国明若有所思。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