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另一条径直切入故乡的渠道

发表于:2022-12-06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我只想客观地描述一个村庄范本,力求撇掉尽量多的情绪化语言,吸收尽量多的建议。唯有一个目的,愿故乡不死,愿有乡无愁

我的老家位于西南地区,典型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县曾璀璨无比,既有得天独厚的秀丽风景,也有厚重深沉的文化底蕴,可谓人杰地灵。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经济颇为落后。

在北上求学之前,我从未离开过这个三面环山的小县城,她是我美好记忆的全部。留京就业后,因为亲人留在农村,她更是我感受亲情的源泉。

故乡的改变不知源自何时。前些年回乡,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并未留意。直到我接到父亲略有歉意的电话,说邻村村民因宅基地纠纷被邻居殴打,家属想咨询该怎么办?父亲一再强调,家属来过好几次,乡亲之间,抹不开面子……后来此事妥善解决,双方都很满意。从此,义务“法援”的口子撕开,名声远远在外,寻求帮助者众。这个猴年春节也如此,表弟被骗婚,涉案金额近十万,典型诈骗,但立案很难……

求助电话五花马门,有刑事案件,有治安案件,也有民事纠纷。有的极为荒唐,比如请我给导师(任最高法院副部级专委、最高院巡回法庭庭长)打电话,为其子女特大贩毒案(推断应该是死刑)说情。比如可能女方出轨被丈夫发现后反咬对方强奸……管中窥豹,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件,为我辟开了另一条径直切入故乡的渠道。

农村从来就没有过诗情画意

农村从来就没有过诗情画意。全国上下,概莫能外。

在我成长过程中,只有干不完的活,挣不足的钞票。我们村历来是烟叶种植佳地,我们家算种植大户,父亲高中文化,肯钻研,能吃苦,烘烤讲究,废叶甚少。即便如此,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全家收入也只有几千元,严重入不敷出。

记忆最清晰之处都与贫穷有关。五姨父曾给父亲送过一件外套,父亲嫌小,我便拿到县城穿。袖子太长,多卷几道,衣服太大,扎进裤袋。同桌女生说,虽然你好像在怀孕,但我从来没见你这么帅过。

_}iiM5iiiiii饨ky主任)大肆敛财的手段。大家应该清楚,高手在民间,他们偶尔也会很狡黠。

我接到的求助电话中,有一大半涉及村务或村干部,虽说不上触目惊心,但也让人唏嘘感叹。作为法律人,我向来秉承“兼听则明”理念,力求答复中规中矩、不偏不倚。对于请求撰写书面材料者,尽量要求提供原始证据。

在我想象中,只要有理有据,哪有不能公正解决的问题?可是现实却狠狠啐了我一口。

说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前年夏天,父母双亡的发小来电,怯怯地求我帮他写一个申诉材料。大意是火电厂在村里兴建砂石厂,征占他家土地,但村干部竟将赔偿金发放给别人。我问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可能谁闹得凶谁就可以分一杯羹。

帮他起草申诉书后再无消息,因为与自己无关,我不问结果。后来听说相关部门下来调查过,我以为事儿已圆满解决。去年春节我在村口碰到他,他从兜里掏出一百块钱塞给儿子,说是压岁钱。我死活不要,但他急红了眼,力气很大,差点把我压倒,非要我收下给孩子买点水果。

他走后,弟弟告诉我说事儿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解决。发小自幼老实巴交,父母双亡后更是无亲无故,近来岳父母也是双双病亡。大概村干部们深知生米做成熟饭的道理,把钱下发后,发小断然不敢找他索要,更不敢找那些拿到赔偿款的人,毕竟同住一村,不能撕破脸,而且别人还是长辈,如何开口?

法律定位模糊的村委会

我曾与研习行政法的同学深谈过,村委会是政府管理的末梢神经,关乎广大群众利益和政权稳定,但因不在政府机关序列,村支书或存在存在滥用职权或贪污等行为时,如果村民不举报,很难及时纠正错误。

基层组织最害怕群体事件,因此息事宁人成为习惯性思维。村干部们也深谙此道,在顶不住时往往喜欢制造维稳假象,向调查组施压,以便达到和稀泥的结果。而后者为了迅速完成任务,难免会千方百计“铲事儿”,甚至违规压制举报。

但是这种行为会无意识放任村干部肆意妄为,助长歪风邪气。恶性循环一旦形成,要扭转就很不容易。正能量不再,不正之风盛行。村干部欺上瞒下,上梁不正下梁歪,必然导致村民投机钻研,奉行一些歪风邪气,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谁闹得凶谁受益,老实人闷头吃亏等。

村委会法律定位不清晰,账务管理也大多粗放和随意。拿我们村来说,一年多前,公路工程项目部曾下拨近万元劳务费,其他村早已发放完毕,但村支书秘而不宣,直到纪委介入后才匆忙组织村民测量占地面积,下放劳务款。

非常现实的问题,以前村委可开立银行账户,但现在不行,集体款项只能放在村支书私人账户,如何界定正常存放和贪污?拿上述案例来说,存放一年多,是否构成贪污?

似是而非,可丁可卯。再加上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农村,存在着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和同宗认亲等习惯,监管部门和被监管者(被举报者)之间无法拉下面子。互相通气以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思维仍然很流行。

从政治角度看,国家可能并未意识到村委会在维系政权稳定中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地方政府也还未意识到很多农村流动的款项已经很大,有的村子经手的资金可达百万,如果村干部要想“雁过拔毛”,轻而易举。

因长期浸淫于资本市场,我知道很多民营企业家有原罪,但是我希望乡村不再有这种改革粗放和蛮荒期的东西,它会严重拉低社会道德水平,而且需要法律制度向灰色地带低头和网开一面,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洗白,而且会摧毁村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愿故乡不死,愿有乡无愁

引用一位读者的留言:“资本的铁蹄开始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肆虐,像瘟疫一般蔓延,乡土文化崩溃成为必然。”权力、效益与文化的排列顺序,反应的是整个国家和社会,以及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当前,我们习惯用追求爱情的誓言去治理国家、维系社会以及过自己的生活,我只要现在,不要将来!只要活得潇洒,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本文所述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国家农村发展的缩影。如果说农村的破旧和衰败是改革的阵痛,我只希望阵痛短一些。如果说农村的明天和前景会更美好,我希望黑夜短一些。

为何要写下这篇文章?实际上,留在城市,可以充耳不闻,躲进小楼。可是作为法科学生,还是忍不住要疾呼,还是忍不住心痛,我姑且称之为一种源自骨子里的使命感!

近日与一位援疆领导深聊,他说其实县乡干部才是撑起国家发展的脊梁。“五加二,白加黑”绝不是口号,而是他们的工作写照。感谢他们。

在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我对老家充满了期待,她必定是后起之秀。当然,我还是希望,“精准扶贫”政策能够继续惠及农村,优惠政策能够继续向农村倾斜。我更希望,有那么多企业为我们输血,我们要尽快学会造血……

在我的心里,故乡是遥远的幸福,是淡淡的牵挂。乡愁是诗歌般的惆怅,是梦幻般的篇章。然而,对很多人来说,故乡已死,乡愁只有愁没有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得深沉。愿故乡不死,愿有乡无愁。(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律师)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