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基于语言资源理念的语言规划

发表于:2022-12-06 18: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能发展的社会资源。它可以孕育新的职业和产业,并转化为生产力。保护语言资源,解决语言问题,维护语言权利是三个不可分割的工作方面,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国外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监测已于上世纪提上议程,中国语言资源问题直到本世纪初才受到关注,成立了中国语言资源联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各高校合作,共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建立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既进行资源建设又进行理论研究。今后还应加强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

关键词:语言资源;语言规划;语言资源监测;语言观;中国语言资源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6-0058-09

当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人类的语言资源正在快速流失,这与生物物种的流失和大气变暖等同样值得关注。有鉴于此,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大会决定设立“国际母语日”,倡议“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代表加强人类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普遍价值”,并决定每年的2月21日前后在全球举办活动以庆祝“国际母语日”。与之相关的是联合国还确定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目的是“保护世界语言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一道,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母语日”活动,向社会宣传“保护母语、传承文明”的知识和理念。中国还通过扎扎实实的语言规划,在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探索加强语言资源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的措施。本文以“语言资源监测研究”和“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为例,介绍中国学者对语言资源问题的认识,以及中国正在进行的基于语言资源理念的语言规划,以期与全世界的同行们一道,共同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好人类的语言资源。

一、由“问题”到“资源”:语言观的转变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这样界定当然没有错。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工具属性,而忽略了语言还有另外一种属性——资源属性。这就难免有失偏颇。所谓“资源”,是指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能发展的事物。“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又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存在、依附于人类社会,与社会紧密相结合,为社会交际服务,因此被认为离开了社会无所谓语言。语言既是物质的又是社会的,而更多的是社会的。语言以它的物质结构系统,承载着丰富、厚重的社会文化信息,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效益,所以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特殊的社会资源。”

语言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本体资源。包括各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和文字符号系统,及其相应的规范标准,涉及汉语及其方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以及中国人所能够利用的各种外语。(2)派生资源。包括由语言知识所转化的语文辞书、教科书等文化产品及相关计算机软件产品,以及字库和基于语言信息处理的语言知识库、语料库、数据库等。(3)以公民的语言能力为衡量标志的国民语文素质资源。语言能力也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包括公民的母语能力、第二语言能力等。中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国民整体的母语能力水平和外语能力水平都需要通过教育进一步获得提高,这方面的资源也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开发和利用。

语言作为资源,可以孕育新的职业、新的产业,并转化为生产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语言作为经济资源的性质愈发突出,语言潜在的经济价值逐渐凸显,必将促进语言工程建设,拓宽语言社会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形成方兴未艾的语言产业。近年来陆续出现的语言工程师、语言治疗师、语言翻译师、文字速录师和语言职业经理人等新兴的语言职业,以及以方正、联想、亚伟等公司为代表的民族语言高科技产业,和近年来迅速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以及早已享誉全国的新东方学校等为代表的语言教育培训产业的迅猛发展,无不说明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前景光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元素”和奥运期间成功的语言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向全世界完美展现了汉语汉字作为中华语言资源的魅力。所以,使用语言、研究语言,都应该完整、全面地认识语言,把语言文字视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乃至经济资源,去珍爱它、保护(保存)它、开发它、利用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语言态度决定于语言观念,所以语言观的转变至关重要。纵观人类的语言规划史,往往倾向于把语言作为“问题”看待,因而更多地将目光投注在语言的规范和统一上,重点解决语言分歧所带来的交际障碍和社会麻烦。基于语言的工具属性,甚至有人毕生致力于设计、推行一种全世界通用的人工语言文字,因为从“载体”和“工具”的角度看,全世界的人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最为方便、经济,也最便于交流沟通,当然是再理想不过的事。然而这样一来,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便无从谈起,一些人推广人工“世界语”的努力之所以被证明行不通,其原因可能也就在这里。在语言选择上,人们总是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和规律;解决语言问题时,也必然要考虑利弊得失、轻重缓急来做出抉择。实事求是讲,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语言问题客观存在。重视解决语言问题是有道理的,语言问题解决得是否妥帖,确实关乎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所以自秦王朝“书同文”“语同音”以来,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语言工作者历来看重并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工作,远的不说,近代如国语的确立和推行、汉字的整理和改革,当代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普通话的推广、规范汉字的推行以及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等等工作,莫不如此。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语言的统一和规范,进而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然而只强调统一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当今交通和通信业的发达,以及教育、传媒和国际社会对大语种有意无意的倡助,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扩展,日益巩固了英语超级语言的地位,而多数语言则活力减退,正在走向衰落甚至濒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有7 000多种语言。占全世界97%人口所说的语言仅占世界语言种类的4%,只有不到1/4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进入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合,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正受到日益兴起的经济、文化全球化及其他因素的严重威胁。如果不能采取挽救措施,7000多种语言中超过50%的语种将濒临消亡。

在中国,伴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强势推广,以及英语在中国外语教育中的“首选”和“独大”地位的形成,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同样面临着

推荐访问:语言 理念 规划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