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以近一年本院接诊治疗的60例肺内肿物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全部经过CT灌注检查,并明确诊断,作者对这些病例的PV、BV、MTT、PH值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资料中腺癌、鳞癌及鳞腺癌所占比重大,占恶性肿瘤的91.49%(43/47),将这些病例间的PV、BV、MTT、PH值比较,PV、BV、PH与良性肿瘤相比均明显偏高(P<0.05),上述的47例恶性病变中,有38例为真阳性,9例为假阴性;良性肿瘤中的6例全部诊断正确,属于真阴性。活动性炎性的7例病变全部为假阳性。结论 多层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对肿物中的血流模式进行定量评价,诊断灵敏性高。
【关键词】 CT;肺部灌注成像;技术;临床应用
对于肺部的肿物良恶性的鉴别一直以来都是影像学中检查的难点,常规的螺旋CT能够对病灶中的细节特征有良好显示,临床也成为肺部鉴别良恶性肿物的一个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还是有很多病灶在手术前不能得到明确诊断。临床中通过大量研究作者发现良恶性肿瘤在血管的生成上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也成了良恶性肿瘤间鉴别的主要理论依据。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世界医药总体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多层螺旋CT的更新换代以及一系列图像处理软件的成功研制,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术取得很大的进步并且已成为肺功能研究的热点。而对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术应用的研究也显得极其有必要,下面就CT的肺部灌注成像技术应用研究做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近一年本院接诊治疗的60例肺内肿物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全部经过CT灌注检查,并明确诊断,作者对这些病例进行详细分析。这60例病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范围28~78岁,平均年龄(56.3±2.5)岁;在上述患者中,病灶的横断面直径范围2.1~8.2 cm,平均(5.1±1.3)cm。56例是经由CT引导经皮肺的穿刺活检、手术或者纤支镜活检的组织学及细胞学诊断得到证实的,有4例经由抗生素治疗后病变有明显缩小或者消失得到证实。在这些病变中恶性肿瘤有47例,其中腺癌19例,鳞癌22例,腺鳞癌2例,小细胞癌4例;良性肿瘤6例,其中错构瘤2例,结核瘤3例,炎性假瘤2例;还有7例属于活动性的炎性病灶,包括上述4例经由抗生素治疗后病变有明显缩小或者消失病例,干酪性肺炎3例。
1.2 扫描方法 对上述患者用GE CT 750 HD宝石CT扫描仪进行CT灌注扫描。扫描的具体方法:在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常规训练,嘱其在浅呼吸的平静状态下接受扫描。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平扫,使用40 mm准直器宽度, 重建层厚5.0 mm,重建间隔5.0 mm,螺距0.984:1,从患者胸廓入口到肺底部进行连续扫描,并进行容积采集,重建图像之后确定病变部位,既进行灌注扫描的位置。根据病灶大小确定用110 mm或140 mm扫描范围,用VHS(容积螺旋梭)扫描程序进行灌注扫描,灌注扫描时管电压120 kV,Smart mA,Noise Index14,螺距0.984:1,0.4 s转速,准直器40 mm,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50 ml(300 mg I /ml), 使用STELLANT 双筒高压注射器肘正中静脉团注, 速率5.0 ml/s,注药后延迟5 s 扫描,每个pas时间为1.6 s,共37个pass,总扫描时间约为60 s。
1.3 数据处理分析 对图像的数据用GE AW4.5 功能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由计算机的CT自动成像技术自动计算病灶灌注量、增强峰值,还有动静脉及病灶时间密度曲线的变化情况,分别生成相应的PV、BV、MTT、PH图。
1.4 统计学方法 将各项灌注参数用(x±s)表示,并将数据输入专门的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资料中腺癌、鳞癌及鳞腺癌所占比重大,占恶性肿瘤的91.49%(43/47),将这些病例间的PV、BV、MTT、PH值比较,PV、BV、PH与良性肿瘤相比均明显偏高(P<0.05),上述的47例恶性病变中,有38例为真阳性,9例为假阴性;良性肿瘤中的6例全部诊断正确,属于真阴性。活动性炎性的7例病变全部为假阳性。
3 讨论
3.1 CT灌注成像的原理 CT灌注成像的理论研究: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BF=BV/MTT因为增强CT所使用的碘对比剂与非弥散性示踪剂的要求基本符合,所以CT灌注成像的理论研究可以借助核医学灌注成像原理。
3.2 CT成像参数的选择及评价 在对肺部扫描过程中,CT成像的参数有重要意义,静脉在注射相应的造影剂后,在首次经过的时间内,对比剂多数分布在血管中,随时间延续,对比剂也会在血管内向血管外逐渐扩散,所以在后期,血管内外的对比剂共同形成了组织的对比增强。所以在此次研究中,作者将扫描的时间定在60 s,这样能够更好观察肺内病灶中早期的灌注参数,分析也更加准确。且灌注动静脉的选择是此次灌注成像的一个关键。临床中应当依据灌注目的还有灌注分析原理来选择灌注供血血管。如对比剂经由上肢的静脉注射,按照血液循环的顺序,应优先选择在支气管的动脉进行肿瘤灌注。在本次研究中作者将肺动脉干或者是右心室当做灌注的动脉,流出静脉则选择从各个层面都与左心房较接近的降主动脉。
在上述的研究中,作者发现PV、BV、PH这三个灌注指标在肺部恶性肿瘤中,与良性肿瘤相比均明显升高,这些指标也是当前灌注中对良恶性肿瘤相鉴别的主要参考参数。并在应用中,恶性肿瘤同活动性的炎症间在灌注参数上有明显的交叉,并且几乎所有的假阳性结果都同活动性的炎症相关,所以在临床中对于这些活动性的炎症需要高度注意。
总之,当前临床中CT灌注属于肺内肿物的一种良好定量评价方法,能够很好显示肿物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使得临床对于肺部肿物的诊断正确性大大增加。并且这种方法更加直观简便,不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可以在临床广为推广。当肿物为高强化及高灌注或者高血容量的时候,在排除活动性炎症后应该高度怀疑为恶性。
参 考 文 献
[1] 白荣杰,韩铭钧,王立平.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结节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866869.
[2] 王秋实,郭启勇,苏慧群.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肺内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876879.
[3] 赵振军,梁长虹,谢淑飞.多层螺旋CT肺灌注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2):232235.
[4] 伍建林,李光军,王克礼.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癌与肺良性肿物.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4):551555.
[5] 杨岷,夏黎明,肖明.MSCT灌注成像对肺内肿块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放射学实践,2005,20(6):493496.
[6] 陈金娥,梁长虹,赵振军.CT肺灌注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0):10411045.
[7] 周华,张敏鸣,肖圣祥.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2):171175.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