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中的社会参与

发表于:2022-12-07 10:45:05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톫z̫z.yƯzjeƭy(Dr&ȩjب+)z
ږ皮jzgʷr簢),{籥zwr)jay鞮s*ޱ˞>&׭^hgޙzw2(Hܢ ybrnqay櫶jGrjƬqyjayƬmk)hǬJ{,(jay鞮s*ޱ˞J学习防灾及灾后自救方法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1 社会参与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意义

1.1 组织方便

地震应急救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统一领导和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人类日常生活在各种团体中,例如社区、学校、工作单位等。这些组织在日常就有着高度统一的领导,每个组织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把这些领导和联系充分运用到地震应急救援中。每个团体中的人员互相了解、关系密切,在救援中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人们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地点都是十分熟悉的,他们了解房屋内部结构和周围环境。救援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较为及时准确的找到被埋压人员为救援减轻难度节省时间。

1.2 迅速有序

中强地震会造成震中地区通信设施损坏,使得外界无法了解到灾区受灾情况,当地群众在地震现场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受灾情况,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救援。地震发生后政府需要有一段时间组织救援人员,分配救灾物资,地震又会造成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通往灾区的道路受阻,这些人员、物资需要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到达地震灾区。然而对受灾人员的救助需要争分夺秒,“黄金72小时”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如图1)。灾区当地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参加到自救互救中,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1.3 减少谣言

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破坏、财产损失等巨大灾害。大震后的余震及各种次生灾害又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当前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还未攻克,加之普通群众对防震减灾知识了解不够及对受灾情况了解不足,导致地震和震后受灾情况的谣言时而出现。地震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危害又很大。一条臆造的地震谣言不但会造成民众恐慌,还有可能被一些不法组织团体利用,煽动群众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如果能够在平时注重对群众普及和宣传地震科学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在地震发生后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地震应急救援中,使广大民众能够在灾区现场直观的了解到震后受灾情况,则能减少各种不实的人员伤亡数目及财产损失情况的谣言传播,杜绝这类谣言造成的社会恐慌。

2 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地震应急救援中的社会参与

2.1 智利——全面提高学校安全防范能力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人员密集场所,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支柱。在智利,中小学都要开展有关灾害防御的教育,通过教育来普及逃生急救的常识,减轻地震等灾害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国家紧急事件办公室有一项“学校安全计划”,指导各级教育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这项计划要求各学校都要成立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除了平时对老师和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的训练,还负责突发事件后指挥调配工作[3]。

2.2 新西兰——在全国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新西兰十分重视抗震意识培养,在全国开展普及地震防御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全国公民重视地震防御,尽可能减轻震后损失。新西兰国家民防部印制包括灾害识别预防及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等内容的地震灾害应急手册发放给每一个公民。学校会不定期举行防震演练,学生人手一本地震应急逃生手册。博物馆中专门有一个展区名为“Awesome Forces”,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形象、生动的为民众普及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4]。

2.3 美国、日本等,各类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

1985年9月19日清晨7时19分,墨西哥西南岸外太平洋底发生了8.1级强震,这次地震不仅提升了民众防震意识,还在震后成立“鼹鼠”救援队,投入到抢救工作,在军警到达前救出不少遇险者,在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在震后应急救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社会参与” 的理念实际上是美国政府从治理的最基础方面来思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6]。在美国共有众多非经营型民间组织。在灾难发生后,这些民间组织负责发放食品、饮用水等保障受灾地区市场供应。日本东京都强调“自己的城市和社区自己保护”,到目前为止,东京都已签订团体协定34个,形成一个严密的防灾应急网络,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7]。

3 如何增加地震应急救援中的社会参与

3.1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长期科学、有效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能够大大提升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而防震减灾意识的提升能够增强公众抗震救灾的能力,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和对地震造成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除了通过广播、电视、发放防震减灾手册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利用新的科技手段,使宣传工作做得更加新颖、活泼、有趣来吸引广大群众。信息时代,网络的宣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充分发挥网络覆盖面广、灵活、多样等特点开发防震减灾科普网站或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可以对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起到积极的作用。科技馆中各种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展览深受儿童和青少年的喜欢。在科技馆中开展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展区,利用多媒体技术及各种模型、道具,能够十分生动、形象的展现有关地球结构、地震知识等常识,也可以模拟地震让观展者亲自感受地震。

3.2 组织有效的地震应急演练

城市人员密集场所是发挥城市功能和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6]。学校、商场、医院等场具有场所面积大,内部结构复杂和人口密集等特点。在这类场所不定期的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及时的发现地震应急预案的不足从而进行修正、完善;二是,加强参加地震应急的各单位、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三是,使民众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反应速度,熟悉紧急疏散路线和程序,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从而增加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一次成功的地震应急演练首先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地震应急演练预案,一套科学、有效的地震应急预案是保障地震应急工作成功的根本;其次需要统一的领导,将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的各要素密切联系起来,统一的领导是顺利完成地震应急工作的前提;再次需要参加演练的各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密切的配合是地震应急工作成功的关键;最后是参加地震应急演练人员要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参加地震应急演练人员的态度是地震应急演练工作有效的基础。我们认真组织、参与、完成地震应急演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减少在真实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 成立专业的志愿者队伍

地震应急救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有民众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组织一个具有科学性、时效性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可以更加有效、有序、及时的组织民众参加到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一方面,这些志愿者可以在平时深入群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宣传提高民众震后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在地震发生后志愿者利用其灵活性强的特点迅速组织起来,开始救援工作,协助政府组织的救援队伍;志愿者还可以借助其对人员、环境熟悉的优势安抚受灾民众,平息地震谣言,参与发放救灾物资等。培养一个优秀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二是,加强志愿者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培养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四是通过完善机制保证志愿者队伍的长效性[7]。

4 结语

地震灾害是具有严重破坏性的,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地震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会给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社会参与在地震应急救援中是不可或缺的。完善相关法律,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中社会参与的力量,有助于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铲除地震谣言,更有助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越,白鸿博,梁永朵.地震次生灾害对石油化工的影响[J].当代化工,2015,44(5):1006-1008.

[2]梁永朵,王艳,黄祖超,等.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3):130-132.

[3]李莹,姜金征,蒋越,等.辽阳灯塔5.1级地震应急工作的分析和建议[J].城市与减灾,2015(2):27-30.

[4][5][6]傅克诚,张钟汝,范明林.地震应急干预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36-37,74,34.

[7]游志斌,薛澜.美国应急管理体系重构新趋向全国准备与核心能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118-122.

[8]吴兆营,姜亭琪,刘宏岩.中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2:64.

[9]程恒瑞,杨坚,余俏宏.大型商场地震应急演 练的组织与经验[J].国际地震动态,2015(4):28-31.

[10]郑建锋,陈杰.地震应急救援中志愿服务的管理与完善[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5(7):170-171.

[责任编辑:王伟平]

推荐访问:地震 应急救援 参与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