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体味笔墨里的“天地人和”

发表于:2022-12-07 1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钧瓷上的灵感

启功盛赞钧瓷词:“钧瓷好,异彩溯长源。擅胜四朝称美器,重甦古址炫中原,薄海誉声喧”。姚雪垠《寒鸦归林》中“出窑一幅无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道出钧瓷的美妙和万般韵味。

中国的文化,归根究底还是要在“天地人和”之间探讨妙趣。人类最自以为傲的科学智慧,也无非能解大自然奥妙之二三。而中国的艺术文人却不爱为此较劲儿,面对自然万物,他们忠于“悟”这个字。比如,因“悟”而美好的钧瓷。比如,因“悟”而恒久的书法。

钧瓷带给王根发的第一重启悟,就是学会“感悟自然”。

“钧瓷,它的灵魂就是窑变。而偏偏就是这窑变,让人无法控制。土质、窑火、水分、气候、天气等等大自然因素都能影响它,唯有人力不能。所以,即便是技艺高超的大师,也很难保证烧制的成功。精品和废品之间,只有薄如蝉翼的一道‘可能’,与其如履薄冰不如坦然以待。”

显然,在钧瓷的世界里,“急功近利”“患得患失”都是大忌,在草书的世界里亦如此。

王根发热爱草书大约也是受到了钧瓷“不拘一格”的感染。草书中澎湃的线条,常给人老辣纵横之感。殊不知,此刻墨在笔端却如同孩子般天真恣肆,不可过严,不可过宽,只有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才能等来那让人心手双畅的片刻欢欣。

心向魏晋,取法二王。王根发在先贤的指引下,更爱钻研由“自然变化”带来的独到韵味。初唐书法理论的集大成就《书谱》里,出现了大量魏晋书法美学上的比喻———“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绝岸、颓峰”……每一词,每一句的描述都和钧瓷的魂骨如出一辙。王根发热爱这天地灵气,于是水墨相容,有情有趣的线条就这样被他洋洒在宣纸之上,吸收、流动、晕染,纸墨生出百味姿态,草书里的“自由”也因此生机盎然起来。

钧瓷曼妙,源于想象,所见即所想。王根发由钧瓷而来的另一重启悟则为“由心出发”。

“长期浸润于钧瓷文化,我切实地感受到了钧瓷和书法创作之间奇妙的默契,这更激发了我博览众家、开阔眼界的欲望。饱览诸多当代作品后我发现,众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新表达,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接近自己的心源。书法一事,不可像谁,不可沾俗。每位执笔者都要先充盈了自己的内心,才能掌握好这方寸天地。”

钧瓷,让人在观赏中窥探自己的内心,书法则让人在创作中展露自己的内心。在王根发看来,写字、烧瓷最重要的是净化心灵。所以,即便他缄口纳言、不善言辞,但眼神与笑纹中仍不断流露出善意的亲和,在他慷慨挥洒的草书中也难见拒人千里的冷冽。

“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文化素养,书法表现在笔端才能更自由,更高级。”修心,随性是钧瓷使王根发受用至今的秘籍。

读懂刘德升

就在王根发热爱的这片禹州土地上,一物一人让他念念不忘。物是钧瓷,人则为行书鼻祖刘德升。

若是对书法一事了解不深,刘德升这个名字或许略显陌生。但诸多名声显赫的大书家如钟繇、胡昭、王羲之、王献之皆学刘德升纡书字。唐代书家张怀瑾在《书断》中对刘德升更是大加赞赏:“(德升)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作为地地道道的禹州人,王根发提起刘德升流露出几分敬佩,几分骄傲。“刘德升对书法的探索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极大的功德。禹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大禹治水有功在这里受封为‘夏伯’,他的儿子继位后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禹州堪称华夏第一都。此外,战国时期的阳翟,也就是现在的禹州是杂家鼻祖吕不韦的故乡,百家学说皆汇集于此。其中,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出身此地,所以禹州更拥有卓越的革新意识。”

枚举禹州的光辉历史,王根发滔滔不绝,他对刘德升的创举显得很是痴迷。在他看来,刘德升的成就依旧和“天地人和”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德升所处的东汉时期正逢中国书法在美学意识上的觉醒时期,此时,书法跟随朝代更替,已具备真、草、篆、隶诸体,汉字也基本定型。汉字美学新的追求层出不穷,新书体的诞生呼之欲出。刘德升抓准时机,成为了这一波书法革新中最积极的探索家。他对从前汉字艺术性的缺失进行了诚恳的反思,一举打开了书法新世界的大门。

如此看来,刘德升凭自身勤勉,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实为难得。而在王根发眼中,对于行书来说,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行书能经受历史变迁,发展成如今这幅壮丽景象,还有更重要的‘人和’因素,除了他自己的刻苦勤奋,后人的发扬传承也至关重要。汉末入魏,被称为中国书史之祖的钟繇学刘德升字,将行书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晋代大书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成就更不必赘言,知汉字者必知二王。他们亦学刘德升字,并将之推到了近乎完美的状态,一篇《兰亭集序》可称得上是汉字的巅峰水平。后人对行书的不断精进发扬为刘德升的功绩加冕,同时,透过后人如此追捧尊崇他的现象,世人更能读懂刘德升在书法创作上的极大价值。”

在王根发看来,书法创作必须随性,却禁忌随便。不仅要积极挖掘和把握住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更要以长远的历史目光和更广阔的天下胸怀执笔舞墨。每一次尝试都该将珍贵的灵感发挥至极致,但也绝不能离开对文明发展的尊重。

禹州大地上“天地人和”的指引被王根发理解得细致入微。于是,在他的笔端之下,蕴于线条之内的“温文尔雅”正日益精进丰满。

对话王根发

新金融:除了书法,你还热衷太极并取得了不小成就。同时练习太极拳和书法有怎样的感悟?

王根发:我长期练习太极拳,现为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入门弟子。太极和书法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太极拳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书法也离不开刚柔并济的道理。

太极拳传承道,灌输的是中国传统儒道哲学里阴阳辩证的理念,看似缓慢轻盈,却也具备足够的技击对抗的能量。书法亦如此,看似柔软的笔尖,却也能表达力透纸背的意念。太极拳和书法都来源于传统文化,本是同根生,同时研习则能意念互通,相互进益。

新金融:你曾提起书法与中国建筑之间关系密切,你认为它们是怎样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

王根发: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书法的点线变化、结构取势、章法布局以及笔情墨趣之中蕴含着中华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建筑是用石头书写的史书,中国建筑是记录中华文化的显像符号。书法和建筑都是以中华文化为根基成长发展起来的。

中国书法的线条美和造型美,给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念。一个汉字就是一座建筑,它供给建筑以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和审美观念。书法运用字与字之间疏密关系,通过“疏可走马,空不容针”的布局,进行一种传神意象的表达。建筑则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空间“间架比例”的划分,传达给使用者一层重要的精神价值和内容,即传神之功。中国书法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形态,它给中国建筑以文化支撑,同时,它又从中国建筑里的哲学、美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怎样将书法精神转化为建筑文化、怎样以书法创作观念灌输进建筑设计等等这些话题应是中国建筑、书法所要探寻的路子。

王根发,别暑崇善轩,1962年生于中华第一都的河南禹州,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在读北师大启功书院书法高研班,高级职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建设书协副主席,中国水泥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三届许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道子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理事。出版发行、发表《中国钧瓷文化》、《钧瓷典》、《书法天地》、《行书之祖刘德升》等。组织举办“全国吴道子书画奖”书法大赛展览等多种全国性书法展览活动。曾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评选为中国时代新闻人物

推荐访问:笔墨 体味 人和 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