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浅析章草《急就章》的影响意义

发表于:2022-12-07 12: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急就章》由西汉元帝时期的史游所编,从汉至唐,一直是在社会流传的重要识字教材,对于汉语发展和书法艺术具有重大影响,今世现存的《急就章》以章草本最多。本文以汉字字体学理论为指导,选取汉代流传下的《急就章》为主要材料,对《章草急就章》进行研究。

【关键词】:急就章;发展;字体

《急就章》为西汉元帝黄门令史游編纂,从汉魏至唐朝都是学童启蒙学习通用的字书。涉及的內容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依据传世拓本松江本《急就章》中的字样进行分析,由于是拓本,有些字形可能有变化,但是仍基本反映出当时社会用字的面貌,并对后世汉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对于松江本《急就章》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书法艺术上,从文字学特别是字形字体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对其内部规律和构型特点的研究也不够充分。学者对汉代简犊章草书展开专门研究的主要论著有裘锡圭《文字学概要》、陆锡兴《论汉代草书》等。本文意图通过对松江本《急就章》的字体字形进行分析,梳理字体的构型关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并论述章草的特点,并探析其对楷体字的影响。

一、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章草在汉字书体演变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从它产生以来,便有众多爱好者模仿研究。直到清朝之前,章草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汉代崔缓《草书势》、赵壹《非草书》、晋卫恒《四书体势》、唐代张怀灌《书断》、黄伯思《东观余论》等。总的来看,这些著述侧重于对书法艺术技巧的探讨和刻帖拓本的考辨,属于书学的范畴,从文字学角度着眼的很少。但文字发展和书法艺术存在着密切关系,一些书学著述同样是重要的文字学文献。尤其是汉魏至六期涉及草书的书学著作中,保留了大量字体演变情况的真实记录,可供我们与出土简帛残纸墨迹相对照,对于理清章草书的发展线索具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后,学者对传本《急就章》的研究渐趋集中,成为章草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唐代训话学家颜师古为《急就篇》作注,他以正体书法解释草书,保留了《急就章》的最初风貌。清代对于《急就章》的研究,主要有孙星衍《急就章考异》和钮树玉《校定皇象本急就章》,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总结归纳,搜集轶文,而对于字形的辨识则多有缺漏。近代以来,随着文字学理论的革新和大量简牍的出现,章草书研究也掀起了新的一页。这一时期章草书研究之“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往往会利用简犊的资料,对汉朝留存下来的简犊版章草书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术史上的空白;二是在前人研究成果上,对南北朝之前的传世章草书继续进行整理和研究。

总的来看,不管是对传世本的章草书还是对汉朝流传出来的简犊章草书进行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相比较而言,对传本章草书的研究脉络较为久远,也较为深刻。从不同的传本辨析,以及对章草字形字体的归纳概括,都有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與之相反的是,当下学者对于汉代流传下来的简犊版章草书的研究比较浅显,虽然对于字形字体等相关的问题也有所涉及,但是任然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面,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尤其是对章草这一字体的产生、流变、成熟的过程以及它的基本演变规律,都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考查,对章草书在汉字史上的重要地位,也缺乏全面的研究。

二、章草的形体演变

对于章草的产生原因,说法有很多种,这里进行一一梳理,并对其产生和演变的根源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考察,初步探索出草书的起源。

传统的观点认为草书就是来自于隶书,是隶书的急就和、粗书。例如:赵壹在他的《非草书》中讲,“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攻战交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赴急速耳”[1],这里就将“草书”称为“隶草”,张怀瑾亦说:“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又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模,纵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2]也明确的指出草书乃解散隶体而来。此外,也有学者将草书的萌芽上溯至篆书,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孙星衍《急就章考异》中提到“草从篆生”的观点,当代学者陆锡兴也对草书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笔者认为,草书应该来源于隶书。因为对于草书的来源问题,裘锡圭先生的论述较为准确可靠,“早在秦国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就出现了一些跟后来的草书相同或相似的草率写法”,“隶书形成之后,这些草率写法作为隶书的俗体继续使用,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草率写法,草书就是在这些新旧草率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3],裘锡圭先生的观点以大量的文字资料作为依据,而从字形上看汉代草书的字形也绝大部分都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秦代古隶中己出现一些草率写法,如“堤”,“正”等字,这些字被后世的草书所继承,这正说明了秦隶俗体中己孕育出草书萌芽。因此,笔者认为,绝大部分的草书都是从隶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當然也不排除一小部分的草书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并在后世一直沿用。

三、章草书在汉字史上的作用

章草书作为汉代的重要字体,对于隶书、楷书、行书以及今草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从战国到魏晋,章草书在文字史上的作用贯穿始终,直接带动或影响了古隶、八分书、新隶体及今草书的形成,并且对隶、楷书等字体的构形产生了重要影响。少量古文字草书的草化方式启发了隶变,使隶变带有浓厚的草书色彩;在隶变后期汉代章草书参与了隶书正体化进程,八分书的波、挑之笔就是草书笔法规整化的产物;汉代章草书深刻影响了新隶体笔画系统的建立,开早期楷书之先声;作为两种变异字体,章草书和行书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行书的变异方式和构形特点深受章草书影响;至晋代,今草书对章草书加以变革创新,变章草为今草。由此可见,从战国到魏晋,章草书在文字史上的作用贯穿始终,直接带动或影响了古隶、八分书、新隶体及今草书的形成,并且对隶、楷书等字体的构形产生了重要影响。

章草书在文字史上发挥了非常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归根到底是由文字正草二体对立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汉字虽有篆、隶、楷、行、草等诸体,但以文字的性质和作用论,大致可分为正、草二体。每一时代的文字,都不外乎此正、草二体。正体讲究端正易辨,多用于庙堂之上:草体宜乎书写快捷,多施之于日常书写。但正、草二体又不断地处于矛盾对立状态,正书的典雅庄重日益成为影响书写速度的障碍,丧失生命力,草体则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对自身的规范和统一,最终取代原正体书的位置,由草体演变为新的正体。相对于正体,草体更有力地推动着汉字字体的变迁,是汉字发展的源头活水所在。隶书取代篆书,楷书取代隶书,性质都是如此。从战国到晋代,占据文字正体位置的依次是小篆、八分书和新隶体,处于草体位置则是章草书、早期楷书和行书。章草书在文字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草体字向正体字的转化。[4]具体来看:古文字草书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隶变的发生,汉代章草书参与了隶书正体化的进程,这是促进隶书向正体迈进,汉代章草书影响汉代新隶体笔画系统的建立,开早期楷书之先声,这是促进新隶体向楷书正体迈进。

章草书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源于其自身的丰富性和简化性。正如郑孝青在《海藏楼书法抉微》中说:“自斯坦因入新疆发掘汉、晋木简嫌素,上虞罗氏叔蕴辑为《流沙坠简》,由是汉人隶法之秘,尽泄于世,不复受拓本之蔽。昔人穷毕生之力于隶书而无所获者,至是则洞若观火。篆、隶、草、楷无不相通,学书者能悟乎此,其成就之易己无侯详论。”[5]这明确的说明了汉字简牍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2]转引自李洪智.汉代草书研究[J].北京:北师大博士论文,2004.

[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

[4] 寻鹏:论章草书的形体演变及其在汉字史上的作用[J].济南:山东大学,2010.

[5] 沃兴华:插图本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急就章 章草 浅析 意义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