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了“基础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科技创新—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四年不间断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既强调纵向贯通,又注重横向联系。强调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等。突出“一条主线”(应用创新能力)、“两个体系”(理论、实践)、“三个层次”(基础、专业、综合)和“四种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团队能力、创新可持续性能力),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化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21-02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践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转化为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因此,产、学、研等科技创新主体密切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1~2]。近年来,苏州科技学院尤其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人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学校从部属到地方引发办学重定位
苏州科技学院由两所原部属院校——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办学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1)作为世界工厂,苏州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2)苏州的支柱产业(电子、纺织、冶金、化工和装备制造等)和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能电网、新型平板显示和传感器等)需要大量高素质化学人才人才;(3)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大批高端人才。实践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平台。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技巧、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2 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方面,企业缺乏了解所需人才的渠道,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人才培养具有盲目性,学生就业困难。我校曾在化学类专业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要求加强实践实习教学,这是因为:(1)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活动,拓展个人潜力,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愈来愈青睐。这种变化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毕业适应市场的能力;(3)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大学生借助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分析状况,评判自我,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最佳职业[4]。
3 建立和完善“四年一条龙”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单向、唯一的状况,实施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从2000年开始,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工为主”的指导思想,“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兼具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虎须,龙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全面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向龙学习,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队伍、教学体系、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建设[5~6]。为此,我们构建了“基础实验—— 认识实习、金工实习—— 生产实习—— 专业综合实验—— 科技创新—— 课程设计——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四年一条龙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既强调纵向贯通,又注重横向联系;强调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等。突出“一条主线”(应用创新能力)、“两个体系”(理论、实践)、“三个层次”(基础、专业、综合)和“四种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团队能力、创新可持续性能力),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3.1 在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科学研究中,培养并形成了优秀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学校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实习实践经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均为部门负责人或技术骨干,经培训持证上岗。
3.2 将企业需求嵌入课程培养模式
通过设立《化工清洁与安全生产》、《精细化学品化学》、《制药工程》、《电子化学品》等课程将企业的需求引入到学校的培养体系中,提高培养人才的目的性。
3.3 不同类型的支撑平台为创新型人才构建立交桥
(1)教师科研平台,为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帮助;(2)开放实验室服务平台。开放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培养创造性人才。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包括: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室;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室;③科技竞赛活动开放实验室;④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⑤涉及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实验项目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彻底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式”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实验;增加学生了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开放实验室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教师仅起指导和监控的作用,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7~11]。
(3)产学研技术服务平台。近年来,我校先后与苏州第四制药厂有限公司、苏州天马医药有限公司、苏州龙兴线缆有限公司、张家港金瑞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共建共建学生实习与就业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创业的机会与场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习教学管理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程序,建立实践教学的档案制度等,保障实习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12~14]。
4 四年不断线强化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形成不同能力
我校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及能力培养要求如下:(1)1~7学期,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以实验方法为主线,重新组合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型实验[15~16];(2)第2短学期,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劳动及价值观点、安全文明生产的观点、良好的职业道德;(3)第3短学期,生产实习,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工问题的能力;(4)第5~7学期,专业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5)第2~8学期,科技创新,鼓励本科生申报科技创新课题,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并悉心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第2~5学期,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第8学期,毕业实习,强化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第8学期,毕业论文,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选题结合教师科研与社会需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规范和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内在质量;加大教师投入力度,组建创新型教学团队,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提高学生写作表达和文献综述等能力[17~18]。
以上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基地、实习基地构成了完整的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和创新机制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本校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鲜明的办学特色[19]。
5 应用情况
以上各项研究成果都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校应用化学等专业连续4届本科毕业论文获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奖以及苏州科技学院“红叶创新奖”、优秀团队毕业论文。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申请了十几项发明专利,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并获市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我校与十几家企业建立的产学研联合体,近些年接纳了许多学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后已在公司任职,并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经过建设和完善,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放实验室完成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作品获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奖。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2009、2010年考研录取率均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在学校所有专业中排名第一。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多数学生留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工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做贡献。
6 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构建了“基础实验—— 认识实习、金工实习—— 生产实习—— 专业综合实验—— 科技创新—— 课程设计——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四年一条龙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既强调纵向贯通,又注重横向联系。强调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等。突出“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层次”和“四种能力”,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与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78-81.
[2]崔国星,张启卫,王益凡.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9(6):33-36.
[3]李卫宏,苏连江,于连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3):136-140.
[4]董延茂.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1):79-82.
[5]李培庆,王丽荣,赵坤.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62-64.
[6]杨金田.化学化工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筑[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0(1):128-133.
[7]崔学桂,张树永,李建平,等.培养学生创新、综合思维能力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的中心任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20-124.
[8]王秀玲,刘勇健,刘守清.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以及管理模式的探索——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208.
[9]徐肖邢,俞丽珍,杨高文.应用型本科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11-113.
[10]陈善飞.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5):46-48.
[11]杜志强,李宁,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21(4):15-18.
[12]李军湘.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习模式探讨[J].阴山学刊,2010,24(1):97-103.
[13]林冬蔚,周卫平.化工网络化仿真实践教学建设与开发[J].2003(4):35-38.
[14]李水清,罗跃,梅平,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博士·专家论坛,2010:355-357.
[15]王彦林,钱永,赵鑫,等.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的设计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123-126.
[16]刘晟波,赵鑫,虞春妹,等.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28-30.
[17]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2-24.
[18]魏杰,王东田.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4):67-68.
[19]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96-104.